站务管理 回复本帖
林儿

林儿 探花

  • 220

    主题

  • 1300

    帖子

  • 15764

    积分

浅谈写作之我见 丁香社团副社长樱雪(主讲)

2017-12-02 19:39:38

   简介:樱雪,现任丁香社团副社长,社团总编。文风干练、厚重。本名:张文华,自号:山野闲人,笔名:樱雪,陕西蒲城人,现从事电气化铁路器材技术管理工作。自幼酷爱品读文学作品,从大学开始个人作品创作,文章多抒写家乡的所见所闻和个人的日常生活感悟。文章多发表于国内各大文学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及个人QQ空间等。我的文字不论以那种型式表达出来,面对的都是真实的自己。在生活、工作之余触动心灵的每一个瞬间,用文字及时记下那一刻的心动。

浅谈写作之我见

丁香社团副社长樱雪(主讲)

 

人常说:“写作是门很高的艺术,而且只可意会不可过多的言传。”

接到社长让我来夜校讲课的指示,我是非常胆怯的。在大咖云集的江山,我无疑是沧海一粟的存在。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不是所谓的“作家”,只是一名新人,来江山的时间很短,还不到半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我并没有做太大的贡献,仅仅发了几十篇文章罢了。对于江山的各路英雄,我是知之甚少,甚至连身处同一个城市的老师还没有认全。如此境况下,对于来夜校讲课这样的事,我是心怀忐忑的,尽管我做了一些准备,但我还是担心是否会出现一些意外。

在社长的再三鼓励下,我鼓起勇气,挑起了肩头的重担。说起写作,我坚持了很长时间,但要说经验之类的,还是觉得无从说起,好像一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而,对于这次夜校讲课,我仅仅将自己近年来的想法逐一表达出来,以供大家批评。纵使我说得不是很合理,或者道理也不是很深刻,但我深信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我也会取得很大的进步。这就是我来这里展示自我的初衷。

今天,我们不是所谓的师生关系,而是同处一个战壕的战友,针对我的看法,欢迎大家给予批评、指导。

一、灵感的来源

写作首先要有“灵感”,而不是随意乱写,或者说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灵感而匆忙写出来的文章是没有灵气的,读起来也不会产生任何的艺术美感。

那么问题来了,“灵感”是如何产生的呢?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任何型式的文学作品都和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对于灵感的源头,也是相同的道理。要想创作好的艺术作品,首先要懂得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中得到启发,用于文章里。灵感产生的过程,也不例外。

生活是万花筒,充满了欢乐与忧愁。这是表面,生活的内在也充满了文艺气息,还有写作中的“灵感”。灵感究竟是如何来的?没有过多的窍门,要用心观察、感悟、领会,如此便会诞生创作中的“灵感”。听来,有些神乎其神,但事实就是如此。

说一千到一万,万变不离其宗。创作灵感也是这样的。既然艺术都是来自于生活,那么相应的,艺术的源头——灵感,也应源自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必须极其细微地观察、揣摩,不放过任何的细枝末节,如此就能领悟到创作灵感。

灵感的诞生是一瞬间的过程,就像流星划过天空那般的迅速。因而对灵感的掌控,还需多多思索,只有时常思考,大脑的思维才会不断跳跃着,如此才能抓住那一瞬间的灵感。有人会说:刚想到点什么,然而又想不起来。这就是没有保持时常思考的原因,大脑的跳跃性不够,所以他抓不住那一瞬间的灵感。

说起灵感,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领会。有人认为多出去游山玩水会诞生更多的灵感,也有人说自己坐在家里也能想出来,还有说睡梦里也能梦到……对于灵感的诞生,大家是众说纷纭,而且都有自己的道理,这是对的。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缺不了思考和揣摩。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游玩,我敢肯定,他走完世界各地的山川美景,也写不出一篇文章来,甚至让他说出具体的景点有哪些特征,他也说不上来,这就是没有进行思考、总结的原因。

只要勤于细心思索,及时给予总结,脑海里肯定会有灵感诞生的时候,而且是不由自主地冒出来,在脑海里不断回荡着、徘徊着。这样的感觉,我时常遇到。有时,夜间想到点什么,竟然难以入眠,甚至在梦乡里,也能梦到点“灵感”。“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为常常思考的缘故,即使在睡梦里,也没有停止思考,在夜间,也是很容易产生灵感的。

说到这里,灵感的来源就显而易见,要想获得创作灵感,就要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而且是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只要做好这一点,睡梦里自然会诞生想要的“灵感”。

有了灵感,就可以开始写作,那么便需用一定篇幅的语言描写和对应的写作技巧将内心的灵感展现开来,形成具体一定文学性、思想性、社会性的优秀作品。

说到写作技巧,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路数,今天,我也将自己沉淀已久的内心想法全部拿出来,请大家多多给予指导。

二、语言的运用

有了写作灵感,就要及时通过语言将之完美地表达出来。任何型式的文章都离不开语言,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语言是用来表达情意的心声,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只不过,文章里的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它们都是无声无息的。如何用那些无声的语言将内心深处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是完成写作的首要问题,也是比较关键的地方。

时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开篇不知道怎么写?

对于此类问题,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当然也包括我本人。

这就是我要说的“语言的运用”。那么,如何才能轻松驾驭语言呢?这是一个老话长谈的问题。之所以说是老话长谈,那是因为这一方面的论点很多。在这里,我说说自己的看法,也是经过漫长的摸索而总结的想法。

文章设定好具体的架构后,需要以一定篇幅的语言来表达出来。只要实现了这个过程,就意味着完成了写作。对于语言,我一贯坚持用最普通的文字来表达。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此法的优点是通俗易懂,很容易引起共鸣。

文字写得究竟好与不好,不是说哪位名家说好就是真的好,而要以普通读者的口味来衡量。那么文字的语言就必须适合大众的口味,换句简单的话说,就是“接地气”。接地气的文章,语言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朴实。平平淡淡的文字,简简单单的构思,没有那些所谓的高级表达手法,只是将内心深处的想法用最朴实的文字完全表达出来。这是我写文章的一贯坚持,文字越是简单越好,句子以通俗易懂为目标。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指出:平淡的语言是否读起来没味道呢?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最起码有一定的内涵。平实的文字,一眼就能看透,那么是否使文章缺少了内涵呢?答案是否定的。平实的文字也会产生深厚的哲理。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论点。

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问一问,人生能有几天?算一算,人生不过三天。跑过去的是昨天,奔过来的是明天,正在走的是今天。不要忘记昨天,认真想想明天,好好把握今天。等到明天变成今天,今天成了昨天,你依然在我身边。啊——春梦无痕,秋夜缠绵;如歌岁月,似水流年。等到明天变成今天,今天成了昨天,我依然在你心间。”

这是空政文工团著名词作家闫肃老师写的一首歌词,歌词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朴实的文字。待我们细细品读几遍,不难发现其间蕴含的哲理是多么的深厚。虽然都是普普通通的文字,但读在心里,却有不一样的感觉。那种感觉如同置身于“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花海里赏花似的。

再看以下这段文字:

车为木制,车板像张大床,可平卧十人。下装四只外镶铁箍的实心木轮。车轴系枣木所制,坚实如铁。车板下通常挂一装满老油的小瓶,供赶车人润滑车轴之用。那车每一辆看上去都粗糙笨拙的像穿了厚棉裤的老庄稼汉。农忙时节车板四周插上栏架,能拉山一样成垛的麦捆或秸秆。(选自古渡老师《架子车》)

这段文字也是很平实的语言,没有任何的华丽色彩,但却将架子车的外形、用途全部形象地描绘出来,给人一种很灵活的感觉。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品读的时候,心底的感觉是很亲切的,甚至有种自己的眼前本来就有那么一辆架子车似的。

这就是语言的强大魅力。不是说优美的语言读来就是美的,而朴实的语言读来却是单调的,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更重要的还是体现在作者对语言的控制能力。到此,就可以解释有些文章明明看起来很华丽,但读起来却没有韵味,就是这样的原因。

所以说语言的运用,并非只是一味追求表面的华丽,而要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其内部蕴含的哲理上。只要文章有哲理,有思想,有内涵,那么文章就是优秀的;反之,则是另外一码事。

三、细节的把握

任何型式的构思都离不开细节描写。可以试想,如果看到的文章没有细微的描写的话,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是否觉得缺乏些什么呢?这就是我要说的“细节的把握”。

文章离不开细节描写,即使针对“短文”“闪小说”“诗歌”也不例外。以上几种题材,更要注重细节的把握。由于篇幅本身就很短,因而细节尤为重要。作为初学者,不要以为简短的型式好写,这是一个误区。其实,越是简短的,就肯定越难写。因为要想做到面面俱到,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没有一定的功底,是做不好的。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河。”简单的两句话,便能概况出细节的重要性。

文章设定好主题之后,需要运用细节描写逐个展开,用来将作者的思想或者内涵表达出来。要想做好这一点,就必须先要做好前面已讲过的“语言的应用”。只有将语言熟练运用于自己的文章里,才能将细节描写把握到极致,只有如此,文章才能显得有板有眼,否则会给人一种“刻意无痛呻吟”的感觉。

所谓的“细节描写”,绝对不是说大篇幅的瞎写,而是有目的地展开描写。针对具体的主题,而进行一系列的展开,绝非乱写一通。乱点一通的文章很多,尤其是初学者时常出现。他们潜意识地以为越是详细,才能突显出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片面的认识,不能说完全错,也不能说完全对,只能说对了一半。文章的主题要突出,必须通过细节描写来展开,这是正确的;而一味的大肆喧哗,则给文章带来繁冗的感觉,这就是错误的一面。因为对于细节描写的掌握,我们必须要把握好合理的尺度。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做到合理。如何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语言的运用掌握好。

只要想到一个论题,便能大概估摸出具体的框架,再运用熟练的语言进行一系列的细节展开,直到论题阐述清楚,再及时收拢于一体。这就完成了所谓的细节描写。

江山八万名作者,可谓是“卧虎藏龙”,能将这一点做到极致的,数不胜数。在此,我要提起一位老师,大家都会对她的文笔点赞。她就是“清菡老师”。

清菡老师文章的最大特点在于细节的合理把控,读她的文章,读者都有这样的感觉:读着,读着,眼前的画面渐渐变大了,而且变多、变细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陆续映入眼睑,跟随不同的文字,眼前呈现出不同的画面。等展开得足够广泛,主题得到完美的诠释时,再进行收拢,眼前又是另外一幅场景。熟悉的画面渐渐变少,直到只剩下一幅画。这就是细节描写的最高境界,及时展开,运用精练的语言将内涵表达清楚,再及时回收,给人以心灵极其舒畅的快感。

细节究竟把握得好还是不好,看完文章,便能感知一二。如果细节把握好的话,再加上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那种感觉是很舒服的;反之,则是头脑变得胀痛的感觉。

对于细节的把控,没有过多的技巧,完全在于自身的摸索和探究。任何人的成功,都有看不到的付出。写作也是相同的道理。刚开始,对于细节的把握肯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但随着更多的尝试和总结,我敢肯定:每一位作者都能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方法。别人的,永远属于他人;只有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才是最佳。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进行写作。

四、个人情感的应用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都有这样的感觉——总是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情感经历运用于文章里,或者将自己的某些感悟,直接和需要塑造的人物、事件结合于一体。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不管是谁,都一定有,而且时常出现。

通过某一位作者的文章,能看出其为人。这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规律。细细品读每一篇文学作品,我们便能发现作者的影子。

譬如说《红楼梦》,不管是仔细读过红楼的人,或者说根本没读过红楼的,都知道书本里有作者曹公的影子。这是大家都认可的。那么对于普通的文章,也是相同的道理;相应的,我们写的时候,总会将自己的个人经历完全或者局部地融入文章里。

至于为何会出现上述现象?我认真分析了自己的文章和国内外的名著,倒也得出一些浅显的道理来,在此和大家一起讨论。

情感是人对事物的具体认知而产生的心理想法。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便是和文字在进行交流的过程,只要存在交流,就肯定有认知的成分,因而出现那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文章里有了具体的情感活动时,给文章本身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渲染效果。因而何乐而不为呢?

将自己的情感经历写入具体的文章桥段里,这其实就是总结的过程。不管干什么,都要善于总结;对于写作,也是如此。

说到个人情感的运用,我倒想多说说自己的文章。因为我的文章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情感经历。用我的好朋友“一飞”的话说:“对于他的文章,我读了很多,他是将大量的感情倾注在了文字表面,就像黄土地上长出的丁香花一样,只能看花,不能看地,所以,我只是觉得他的文字有点轻,这是他需要修炼的,但是,他倾注在文字里的情感却是无比纯真的,也是真实的。”(选自《黄土地上的狗尾草与丁香花》)那段话,是好朋友写给我的,也非常符合我的写作逻辑。

我将大量的个人感情倾注于我的文章里。从我文章里,大家就能看出我的为人以及成长经历。或许,有人说,我这是贩卖个人感情;但我要说,并非是那么一回事。我之所以将自己的情感投注于文章里,最根本的地方还是在总结自己的过去。

烟雨遥老师说:“我的文章是记录自己生活的载体。”这句话用在我身上,也是相同的道理。我之所以将个人情感运用于文章里,更多的还是记下生活中的难忘和感动。正如我常常说的那段话:“我的文字,不论以哪种型式表达出来,面对的都是真实的自己。在生活、工作之余触动心灵的每一个瞬间,及时用文字记下那一刻的心动。”这就是我将个人情感运用于文章的根本原因,也是我写作的一再坚持之所在。

至于我的做法究竟对还是不对,那么就留给读者去评说吧。我相信,只要热爱生活的读者,对于我的文章,或者这一类的文字,都有一定的亲切感。因为我写的就是平凡人的真实生活,既然是真实的,那么一定会令读者深深感动的。相反的,对于没有生活逻辑的文章,那么便缺乏了具体的生活滋味,而使文章显得很单薄,或者说经不起推敲,读起来很单调、很假,漏洞百出,没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也是最易懂的哲理。

什么样的文章最令人感动?答案是最贴近生活的。这是大家都认可的,因而我习惯将自己的情感经历运用于文章里,这是我对写作的另外一种认识,在此和大家分享。

五、文章的升华

如果一篇文章没有进行升华的话,那么便显得太过单调,给人一种很无力的感觉,因而文章需要对主题进行一定深度的升华。

升华的宗旨在于提高文章的意义,扩大文章的影响,提升主题的内涵,这就是升华的意义。由此可见,升华是必须的。对于任何型式的文章,都是如此。

文章首先会提出主题,然后以熟练的语言和合理的情节针对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展开,最后再进行质的升华,使文章的主旨更加的高远。这是最常见的升华方式。因为我是写散文的,并没有过多涉足其他的体裁。在这里,仅仅谈一下散文的升华。

散文的升华往往在结尾处体现,虽然文字不是很多,但却可以达到“一两拨千斤”的效果。升华通常采用象征以及围绕点题的表达手法。例子很多,比如《白杨礼赞》《丑石》《小草》《落花生》《粉笔礼赞》等作品,都是如此手法。

我们读一读《丑石》的最后一段: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的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细读《丑石》一文,除了升华主题的那一段文字之外,其他的,都是描写了那块丑石的外在形象以及人们对丑石的看法,大家读了后,一时也看不出文章究竟有什么深度,然而等读到最后一段时,大家方才领悟到丑石的伟大和人们的愚昧。

“丑到极致就是美”,这句话用来形容“丑石”,再也贴切不过了。因为它丑,所以在人们看来,它是毫无用处的;而就是它的丑,在天文学家眼里,却是极致的美。这就是所谓的象征性的升华主题。

我的文章通常也是采用此法进行主题的升华,最有特色的便是《大舅的老屋》那篇。请大家细读末尾倒数第二段的那段话:

“大舅的一生,用现代人的观点来说是碌碌无为的,甚至是失败的,然而大舅在我的心目中永远是一位值得尊敬爱戴的长辈。对于大舅而言,日子虽然过得清苦紧巴,可他却有一座可以为所欲为的老屋,有一帮可以开怀畅谈的老伙计。这世上又有多少人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看似风光无限,可内心深处却在无限向往家乡的那一座老屋和村庄里的老伙计。”

首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汇总,这就是对表象的升华,然后再对主题进行象征性的升华。“大舅的老屋”看其表象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屋子,发生在老屋里的故事构成了我对大舅的思念,这是表面的意义;但老屋存在的更大价值,却象征着“精神的家园”。肉体的寄托与精神的寄托相比,很明显,精神上的寄托更占据要领。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得到“精品推荐”,就在于末尾的象征性意义的升华,而非文中的至深至真的血缘亲情。

升华主题,绝非肆意乱点,而是有目的性的。前文的大篇幅描写,都是为了末尾的升华而做铺垫。我们不难发现,有了末尾的点睛之笔,文章显得有了“精气神”,而且耐读。这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看似寥寥数笔,但作用却完全胜过那些大篇幅的片段。

对主题升华得究竟如何?首先,要注意全局的把控;另外,注意合适的铺垫。构思全文,就要成竹在胸。何时设定对应的情节,要显得很顺畅,切勿给人一种很突兀的感觉;另外对于铺垫的运用,要做到娴熟。只要做好这两点,升华主题便不是难事。

六、坚持自己的风格

有很多朋友问我写作有那些经验可谈,对此,我倒真没想出有哪些诀窍可以说出来。但有一点,我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这是我今天要说的另外一个方面。坚持是很难得的表现,一路走来,的确很辛苦;而且写作是件很枯燥的事,也费脑子。有时,一动不动地连续写上几个小时,我的感觉是天地都是黑暗的。更有甚者,手指会出现不断颤抖的现象。写作是件苦差事,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或者拥有一定数量的好作品,那么便需要坚持写下去,而且坚持走自己的风格。

别人的风格再好,那也是他人的,不会成为自己的;即使学习他人的路数坚持写,那也只能成为“四不像”,因而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风格。形成风格的过程是很困难的,而且是“打持久战”的过程。如果没有一定数量、质量的作品,那么肯定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且也不会有质的飞跃。

老话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对于写作,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想形成自己的风格,便需历经形成风格过程中的痛苦。只有历经痛苦,才能取得收获。这是真理。因而对于写作,便需坚持走自己的路线。

说到这里,有人便会提问:是否会出现没得写的现象?这个问题很好,只要从事写作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那样的想法,这是正常的。曾经,我也有那样的想法。因为,从刚刚开始写文章时,我便以自己的情感经历为蓝本进行一系列的展开。这是我最初的写作动机,后来,写的文章渐渐多了起来,我就在想:是不是真会出现没得写的现象呢?那样的疑问,我现在还有。但如此漫长的时间一闪而过,我已经写了近五十万字的散文,但我觉得没有写到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甚至在睡梦里,我都在努力地“写”。

“回忆是越忆越远”,这是我一再坚持的。后来,事实证明果然如此。写作就是对生活体验的过程,不同的时期,站在不同的角度,同样的事件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这就是最合理的解释。那些说会出现没得写的人,只能说他们不懂得感悟罢了。

只要一路坚持写下来,肯定会在不知不觉间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肯定的。而且针对已经写过的素材,还会再写出另外新的文章来。这就是“回忆是越忆越远”的最合理解释。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对于写作,也是如此。走自己的道理,写自己的文章,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是最精彩的文学风范。

文章不需要多么的高大上,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风格,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宽。

七、拥有良好的心态

写作是很枯燥的,而且是乏味的。这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态。

有很多初学者,刚开始时,信心满满,然而写着,写着,却停止了前行,落在原地,一动不动的。这样的例子很多,不知已有多少优秀的作家“死”在前行的途中。生活中,我们时常遇到那些所谓的“空想家”,张嘴都是满篇的大道理,但就是不作为。如果那样的话,即使多么高大上的哲理,最终也只能成为一纸空谈。

写作是对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最好考验。由于写作是产生痛苦、积累痛苦的过程,因而心理的承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心态。

在江山,这样的例子很多,就举个最直接的例子吧:

“精品”是江山的标志,也是所有作者的追求,这话一点不为过,即使那些淡泊名利的“高人”,对名誉的追求肯定也有,只是没有那些“俗人”的迫切劲头罢了。时常遇到有人在质疑“精品”的公正、公平,那么试问:如果每一位作者都忙于纠结精品的合理性,而不努力写作的话,作为文人的前途志向何在?难道写作就是为了所谓的精品吗?

“精品”是对作者写作技巧的肯定,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鼓励;反之,文章没获得精品推荐,并非是文章确实就不好。这是需要大家明确的地方。与其纠结精品的是否合理,倒不如静下心来,多写几篇文章。写文章的过程就是领会心灵的历程,对于作者而言,这是一种很文雅的生活方式。

心态是否过硬,直接决定了作者的为人。对于每位作者来说,自己付诸心血的文章都是最优秀的,但世间总有不凑巧的因素在,因而没获得精品也是情理之中的。如果仅仅因没获得精品,而搁置手里的写作,或者直接一气之下停笔的话,只能说是你自己的问题了。世间事,若说公平,都是公平的,就看怎么看待了。对于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胸怀良好的心态是写作的必须要领。只有心静了,眼界才是最宽阔的;相应的,文章里的语言、描写、情节、故事、升华等,也是最生动的。只要文章显得生动多彩,那么肯定是好文章;即使没获得精品,也是一种广义的丰收。

八、小结

正所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对于当代的纯文学创作,也是一样的道理。

要想写出好的作品,首先要善于观察、总结,而且合理引用前人的成功经验,这样才能有利于诞生灵感,然后运用精练的语言和精致的细节描写,将之完全表达出来,在文末进行一定深度的升华,这就完成了作品的写作过程。

写作是漫长而枯燥的,因而需要具备良好的心态,而且必须形成自己的风格,坚持走属于自己的路,才能在这条文字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宽阔。

漫漫人生路,前途无法得知。前方的道路充满了坎坷、荆棘,但也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文学路也是如此。敢于挑战,才能取得更大意义的收获。

对我来说,能来到夜校作为主讲人,便是在文学路上的一大挑战,也是另一种完美的收获。

今天,我粗略谈了谈我自己在写作道路上的一些感悟。也许,部分建议只是我个人的感想,并非和大众意见保持一致。对此,我深表歉意。由于个人能力确实有限,便说到这里,不当之处,烦请各位老师给予更多的指导。

再次感谢大家。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