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夜校 回复本帖
林儿

林儿 探花

  • 220

    主题

  • 1300

    帖子

  • 15764

    积分

律诗写作之收放 (星月诗话社团璞玉梦兰主讲)

2018-01-13 19:07:03

                     律诗写作之收放

                  星月诗话社团璞玉梦兰(主讲)

  

    简历: 璞玉梦兰,星月社团古韵编辑,中华诗词学院梅兰分校老师。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来谈谈律诗写作中的收和放。

  格律诗起源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因为佛教的广泛传入,沈约等人从中发现了四声,从而归纳出了八病,这被应用在五言诗中,构成了永明声律学的基本内容。

  这个时期的作者如谢?,是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到了唐代,八病被更加简便的粘对律替代。上官仪等提出了“六对”“八对”等观点,使诗瑰丽。

  初唐的沈?期和宋之问时期,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开始初步定型。

  之后的陈子昂提出了风骨兴寄的主张,使诗开始从注重形式向注重内容上转变。

  盛唐的诗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著名作家如李白、王维、岑参、。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诗从浪漫主义从一种外在的,开放的视角向现实主义、内向的角度了杜写社会现实著称的作家。尤其是白居易、元稹等人发起的新乐府运动,更是把反应社会现实当成了己任。甫等一批以描

  晚唐的宪宗和哀宗时期,李商隐等人在总结有唐以来的诗歌创作的基础上把诗歌的格律进行了完善,由官方颁布而执行。

  而我们今天学的格律诞生在北宋初年,是由欧阳修等人奉命整理而成的,既然是奉命,自然也是官方的。

  这个时间和唐末都差了好几百年,更不必说初唐了,因此不要随便说唐诗出律。

  提到诗,唐诗最高,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问起唐诗好在哪里,很多人怕是就说不上来了。只知道唐诗好,口口相传,日复一日,这就和一句空话差不多。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唐诗,探索她美丽的一渝,更重要的是如何被我们所用。

  今天要和大家探讨的是收放。

  很多人在写诗的时候,常常是把目光拘泥在眼前的物上,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比较呆板。这就是因为没有收放,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停在一处不出来的问题。

  下面进入正题,谈谈收放。

  单看这两个字,其实很好理解,收就是收回来,放就是放出去。

  收回来,自然是从远及近的。就好像我们平时说的“回家”一样,是从外面不知道多远的地方回的,不管距离有多远,相对于家而言都是远的。

  放出去,同样是有方向的。就好像说“放风筝”,随着手里的线越来越长,风筝离我们是越来越远的。

  我们把这个章法叫作收放。

  这么称呼,并不是说必须是收在前而放在后。同样,也不是因为先使用了放的章法,就叫作放收。

  怎么就算是“放”了呢?

  除了上面提到的像“放风筝”一样的从近到远,也包括整体趋势的上升,还包括从当下向过去的追溯或者是向未来的展望等等。

  那么,收就是除了像“回家”一样的从远及近外,还包括趋势的下降,也包括从过去到当下的概括。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有一种虽然表面看着是静止的画面,但实际是属于放的范畴的。

  “留取系郎船”是《江边柳》的合句,虽然是绝句,但说明这种情况是很贴切的。

  从表面上看,画面的范围是有限的,但是船终归是要走的,而且多远,我们是不知道的。

  用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来说明这种情况,就是“箭在弦上”,是“不得不发”的,最忠的结果是“发”,还是放箭出去,因此还是放的表现。

  讲了这么多收放的表现,下面来看看收放是怎么在律诗中应用的。

  关于收放在律诗作品中的运用,包含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在句子中的运用,二是韵字上的运用。下面我来分别缀述。

  先说在分句中的运用。

  大家先来看这首诗:

  送皇甫曾赴上都

  刘长卿

  东游久与故人违,西去荒凉旧路微。

  秋草不生三径处,行人独向五陵归。

  离心日远如流水,回首川长共落晖。

  楚客岂劳伤此别,沧江欲暮自沾衣。

  1分句是:东游久与故人违。

  从这里我们首先能感受到什么?久,时间长。就是两个人好久没有见面了,一个“久”给出的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并且这个距离是没有办法知道具体是多少的。这个分句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时间上的距离,这个距离是相对于此时而言的对过去的追溯,过去的状态是什么?就是“故人违”,作者只用了这三个字就概括了。

  再看2分句:西去荒凉旧路微。

  这里又说到了“去”,是不是还是向远方向的动作?并且这个“去”,地点,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是“上都”,就是西京长安。可时间呢?一去意味着离别,但是这个离别有多久,我们同样没有办法知道,就是送别的双方,也是不可能知道的。

  这里是相对于此时的未来,为来是什么状态,所谓“前路茫茫”,谁也不知道此一去将如何,尤其是在古代那种交通和通信不发达的时代,每一次的离别不亚于生离死别。

  唐人的离别展现出的是历史上少有的乐观,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但是,反观内心,不可能没有赶伤和迷茫,因此,做者对未来的概括也是三个字“旧路微”。

  从1分句的“久”到2分句的“去”,从一个相对远的时间到了一个更远的时间,距离是越来越远了,这就是放。

  这里一定注意,放就一定要放出去,放到尽可能远的地方,甚至是天涯海角。不要在有限的范围里打转,只有很好的放出去,才能更好地体现收回来,体现这一收一放之间的纵横捭阖。

  再看3分句:秋草不生三径处。

  先来解释一下“三径”,这是个典故,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其中有一句:三径就荒,松菊由存。松菊是君子的象征。秋草不生,就是说任何杂芜都不会影响松菊的君子之志,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在其中。

  这里的三径是紧承前面的“路”来写的,路,不仅是肉眼能看到的路,也是桥梁,一头连着远方,一头通向自己。

  在这将通向哪里,我们暂且不得而知,先来看4分句。

  4分句:行人独向五陵归。

  这里先解释一下“五陵”,指西汉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的陵园。这些都离西京长安不远。唐人诗作中以汉代唐的本来就很多,用在这里指西京长安,这就在诗里明确点出了题目中的上都是指长安。

  行人就是要送别的人,这里就是题目中指出的“皇甫曾”。“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别后的路只能是友人独自前行,因此有这样一句。

  归本身就有回家的意思,这里不需要过多解释,就是收的章法的体现。

  为什么说是收呢?本来行人远去,应该是放吧。这里注意,五陵,是个很明确的地点。这个距离有多远,我们单看这诗是没法知道的,但送别的双方一定知道。

  像这种明确知道目的地的,就不能当作放。

  到这里,这首诗的上章就分析完了。我们把上章的收放再来串一遍。

  1分句是“久”,时间、地点相对远,2分句“去”,所谓前路茫茫,时间更是个未知数。这里的“路”自然也是通向远方的,,这就是整个起句放的完整表现。

  3分句紧承起句的“路”来写,直到4分句的归的完全收住,这是个有明确目的地的收。

  这里再次提醒一下,放是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目的地的,实际不可能没有,但是这个目的地是不会说的。相反,是收就一定会有目的地的。

  下面来看下章。

  首先是5分句:离心日远如流水。

  离心,就是离人的心,离别的心。

  4分句是行人归,这里是人之心,这就很容易地和4分句衔接上了。

  这里出现了两个实在的物,一是日,一是流水。

  关于日,这里说的很明白,是日远,日越来越远,不用说是放的体现。

  这里一定不要用词性来解释这个“远”字。同样,像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也是这种情况,用词性来分析,只能是分析出所谓的语法结构,和诗里想表达的内容,表现出的美是毫无关系的。

  流水呢?所谓“覆水难收”,流水,流走的水是没有办法收回来的。因此同样是放。

  这里“日”和“水”就符合我们刚才说到的放是没有目的地的特点。

  虽然百川归海,但流进海里的水还是原来的吗?已经很难区分哪里是之前的海水,哪里是流进去的水。这等同于没有目的地。

  再看6分句:回首川长共落晖。

  这里同样有两个实物,一是川,一是落晖。

  川长,有尽头吗?可能有,可能没有。在这里显然是有的。

  这个尽头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因为后面写了落晖,落的必然结果是回归。

  古人认为太阳是有家的。《论衡》曰:儒者论日旦出扶桑,暮入细柳。

  太阳早晨从扶桑出来,晚上要回到细柳,就好像上班一样准时。我国古代神话里关于十个太阳的记述也符合这点。

  即十个太阳是轮流值班的,一个回来,另一个才能出去。

  回到这首诗的6分句,这一句最忠还是落到了“归”上,因此是收的体现。

  下面来看7分句:楚客岂劳伤此别。

  这里的楚课指客居他乡的人,指作者自己。

  这一句写到了“别”,别就意味着各奔东西,必然有一方是要远行的,这是别的结果。别的过程呢?分别的双方肯定是近在眼前的。从别的过程中的“近在眼前”到别的结果的“各奔东西”,距离上是不是越来越远了呢?因此这句是放的体现。

  再来看8分句:沧江欲暮自沾衣。

  沾衣的肯定是个人,这是将个体无限扩大的过程。具体到个人,这是没有距离的。只能是收。

  但同时,面对这个沾衣,我们是不是又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呢?沾衣的是谁?是作者还是友人?

  另外我们结合7分句来看这一句,能提出的疑问更有如:岂劳伤此别,伤了什么?等等。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诗有余味。在章法上就是欲放还收。

  现在来总结一下下章的收放。

  5分句的离心开始到流水是放的过程,回首开始则是收的过程。7分句的“别”是一个放的过程,8分句需要的则是欲放还收。

  以上就是这首诗关于收放的分析,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看看我们该如何把这个章法应用在自己的作品里。

  1、收和放的过程既可以由单个分句来完成,如上面这首诗的下章,尤其是7分句和8分句,这种情况则更加突出。

  也可以是起承转合中的步骤内的2个分句共同完成。如上面这首诗的上章。

  2、起句既可以是放,还可以是收,后面的以此类推。

  我们分析的这首诗起句是放的过程,但如果采用收的章法是否可以呢?

  答案是完全可以的。只是合句,尤其是8分句,需要的都是欲放还收。

  下面来看李白的一首诗《送友人》,全诗如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诗的起句从远处的山到近处的郭,再到白水和东城,这个视线是越来越近的。

  承句的别,同上面分析的一样,是放的过程。

  别的结果呢?是“征”,征到哪里?我们并不能知道,万里,不是实指,是说距离远。这里同样符合我们前面讲到的放到无边无际而没有目的地。

  转句一开始展现的是浮云,云出于苍梧,并且云是有跟的,所以云最终是归属于地面的。

  落日,和前面讲到的落晖一样,还是归属于地面的物。

  “云”和“日”都有的是向下的趋势,尤其是“落日”,一个“落”字更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这是符合收的。

  合句的前分句是“去”,和前面一样,去哪里,去多久,我们都是不知道的。

  时间久,没有目的地,距离越来离自己越远,这些都是符合放的。

  后分句的鸣,是马鸣,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但同样,鸣是声音,是声音就一定有传播,可传播多远,这是个没法具体指出的数值。

  李白和刘长卿在合句的处理方式是一至的。就是在7分句采用的是放,而在8分句是欲放还收。

  这个欲放还收,首先做到的是收,在收的基础上留有余味则是放

  3、放虽然是放到尽可能远,但是放的内部不可断裂,放和收之间、收和收之间也不可断裂。必须是有序的放,有序的收。

  如上面我们分析的刘长卿的这首诗,起句的枢纽就是此刻,使时间从过去转变到了现在,以致到未来。2分句和3分句之间我们前面说了,是通过“路”来衔接的。

  以上就是收放在具体应用的时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们说收回来就是写眼前。眼前有什么就写什么,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件很简单的事。但是如何放出去呢,尤其是没有边际,这似乎有点难度。

  上面分析的这首诗里的放,更多是采用非物即非名词来实现的。

  其中的非名词有:久、去、离、远、别。

  李白的《送友人》也用到了别和去,还用到了万里和征。

  除了这些,还可以用的非名词有:外、行、千载、何时等等。

  但是对于诗而言,我们注意到更多的是物,就是名词。“言之有物”是很多人都崇尚的一条原则。

  下面就来看看在诗里可以用什么物来表现放。

  前面说了,放就要放到尽可能远的地方,而且放的内部不能断裂。这就要求这个物必须是动态的,或者是能够运动的,并且这个运动的范围不能是有限的。

  能想到些什么物?风、气、鸟、云、船、流水、声音、人……

  以上这些都是符合上述要求的。

  虽然这里列举出来的物只有这么几个,但是稍加变换,就能转化成很多物。如,什么样的气、什么样的风、什么样的鸟,甚至是哪一种鸟等等。

  当然,我这里列举出来的只是比较常建的物,不在上述所列的物之内,但符合我们所说的要求的物也是可以的。

  下面来说关于放的两个小技巧。

  1、在偶句中,前分句使用“一”,后分句使用“千”或者“万”,这会很自然的实现放出去。反过来,前分句使用“千”或者“万”,后分句使用“一”,就是收。

  这样的诗,别人读着自然觉得大气磅礴。

  2、为了放,不要使用表示目的、结果的字,一定要使用表示状态的字。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放,一定要放到尽可能远,当使用了表示目的、结果的字,放就不可能没有边际,这样的作品给人的空间想象力也就弱了很多。

  以上是关于收放在分句中的运用,下面来看看韵字的收放。

  还是用上面举例的这首诗。

  送皇甫曾赴上都

  刘长卿

  东游久与故人违,西去荒凉旧路微。

  秋草不生三径处,行人独向五陵归。

  离心日远如流水,回首川长共落晖。

  楚客岂劳伤此别,沧江欲暮自沾衣。

  这首诗是平起平收式,共有五个韵字,分别是:违、微、归、辉、衣。下面我们来分别分析这几个韵字。

  刚才已经分析到了,1分句是放,韵字是“违”。

  违的意思就是离别,不见面。这表现出的本就是距离,和我们说的放的表现是一至的。

  再看2分句,韵字是“微”,这可不能当小来解释,而是“隐约、不明”的意思。

  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微”同样是这个意思。

  前路微茫,没有明确的结果,这里同样是放的体现。

  4分句的韵字是“归”,这个不需要多解释,归,本来就有回的意思,自然是收的表现。

  6分句的韵字是“晖”,如果单是这个字,就是放。

  光是没有边际的,这符合我们说的尽可能远和没有边界。

  但是在这里的是落晖,就像我们前面解释的那样,太阳是要回家的,落晖是个下降的动作,因而是收的体现。

  8分句的韵字是(衣)。

  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这里是把个人形象无限扩大了。因而是收多于放的,“衣”这个韵字更多针对的就是个体。

  这就是这首诗韵字的收放,在此强调一下,韵字的收放和词性没有任何关系,只与字义有关,再次声明,不要拿现代汉语的词性解释古典诗词。

  小结一下,看看韵字的收放都要注意些什么。

  其实就是一句话,韵字的义要和收或者放的义像一致。

  具体说来,就是在收的句子中不能选择表示范围很广阔的字,如东韵的穹、通、先韵的天。相反,这些都可用在放的句子中。

  那么收的韵字该如何选择呢?

  可以选择一些有明确范围的字,如东韵的笼、中,庚韵的城等等。

  而在放的句子里首先可以选择表示范围很广的字,如上举例。

  还可以选择一些表示动做状态的字,如庚韵的行、征等等。

  我这里列举出来的韵字只是一般情况,具体写做的时候,还是要根据作品所表达的意来选择韵字。

  如寒韵的“端”,本身有事物的一头的意思,是有尽头的。但是云端呢?因为距离太过遥远,是属于放的范畴的。

  同样,我在这里列举出的韵字也是有限的,更多的就请大家在写做的时候多总结。

  这就是韵字的收放要注意的问题。

  今天我们讲的章法叫作收放。下面来总结一下。

  收指收回来,凡是表现回归的、由远及近的、有目的地和明确地点和结果的,下降的都是收的体现。,

  放就是放出去,凡是表现从近到远的、上升的、没有明确目的地和结果的,都是放的体现。

  在诗里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分句内,一是韵字。

  尤其是在韵字中,一定要注意这个收放和词性没有关系。

  收和放是两个相反的章法,方向相反,所以记住一个的特点,非此的,则就是另外一方的特点。

  这个章法的目的是不使作品呆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而显出停滞,不管是从收到放,还是从放到收,都像是一条小溪在流动,虽然有落差,但这个落差绝不是像瀑布那么大。

  瀑布的落差展现的是宏伟和壮观,但在诗里就是断裂。我们在诗里不需要像瀑布的这种雄浑。

  今天就到这里,欢迎大家的光临,祝大家晚安,好梦!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