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禅心文学论坛 回复本帖
陈亚珍

陈亚珍 举人

  • 2

    主题

  • 10

    帖子

  • 4533

    积分

【八一】荣誉与虚荣----第二届《小说选刊》笔会获奖有感

2018-03-25 12:54:28

荣誉与虚荣

----第二届《小说选刊》笔会获奖有感

 

接到《小说选刊》第二届小说笔会征文来函,说《二鬼外传》荣获短篇小说一等奖。心里不觉一动!自然跳跃了一个兴奋点。好像也觉是个光荣!

因为多年写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几乎断顿,如此,在刊物上露面很少,从形而下来说这大概是写长篇小说,而且是从事严肃文学作家们最吃亏之处,甘居寂寞,广种田地,收获甚微,名气有可能不在沉默中暴发,却在沉默中灭亡。而中、短篇小说的作家们个把月就有一个小惊喜、小胜利,小收获,名字频频出现,名气也随之上升,这是这类作家们最讨便宜之处。但他们写到一定程度也总觉没有一部长篇似乎不象个作家一样。于是也会尝试长篇写作,无论质量如何,仅凭名气也能沾卖点的光。比如鬼子的中篇小说写得贼捧,长篇却不敢恭维。

而我却正好相反,写了几部长篇,返回来写中、短篇,《二鬼外传》正值《小说选刊》征稿,随便发去没怎么在意,要资料费64元也未寄去。结果“金榜提名”。

任何一个人在某个行当里都希望有所成就,这是人的荣誉感,没有荣誉感也就无所谓羞耻感。参会需交费用2680元,网上便有人提出主办方以此有敛钱的嫌疑。

参会与否就成了两难,出几千块钱倒不算什么,关键的问题是,设局者,利用人的虚荣心敛钱,实在是对文学的亵渎,对从事精神创造者的一种嘲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洞明,虚荣心早已虑尽,在我的生命中不起任何发酵作用。

然而对文学的虔敬之感始终如一,获不获奖,发表与否都不再是困惑,写作已是习惯,成为生命冲动的需要。因此,对上述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

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靠体制包养的杂志也断奶了,文学又处于边缘化,杂志社的掌门人,想要杂志生存下去,首先要在人气上想办法旺盛起来,人气靠谁?当然靠得就是对文学虔诚者来保驾护航。凡参会者均是对文字虔敬的人。甚至很多有实力有灵气的人,是被“体制”的列车拉下来的人,而这些人恰恰是潜心写作没有操作能力的人,或者说是运气欠佳的人。他们的写作水平并不逊色。而杂志社本着对文学的尊重,对写作的尊重,举办这样的活动,收敛文学人才,实属也是对文学同舟共济的办法。

笔会获奖可贵之处是:评委和作者完全零距离,6000篇、部作品,经过评委辛苦阅读评审而最终定论的,这份辛苦不亚于开垦一片荒地,在荒地里寻找绿洲,沒有这种经历是无法体会其辛苦的。所评出的作品品味高低,是评委的审美之说,但就其只看作品不看人这种严肃性,所获奖者都应是一份荣誉。虽然没有奖金,纯精神奖励,但比起那些“跑官”、“ 跑奖”入不敷出者,我觉得这种奖项更纯粹的。文学本就属于精神活动,并不在于官方的奖就是高贵,杂志社的奖就低鄙。有奖金就高贵,无奖金就低鄙。可操作性的奖和不可操作的奖,就是荣誉与虚荣的区分了。

现如今,任何一种资源都可以操纵到极致,唯有正直不生效。所以,身在红尘,心在世外,文学近乎宗教,长期以来独自修行。对我而言,从事文学工作以来很少吃到体制的蛋糕,全靠自己单打独闯,而此次授课专家个个做了精细的准备。

孟繁华先生:《关于文学结构的变化》从中知道文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一个时期的创作倒向。白烨先生:《文学的三分天下》让我身为严肃创作者更加从容淡定,而白烨先生发现文学新人的热情,也更加让人钦佩。刘庆邦作家:《文学的虚与实》,我知道我在创作中完全无师自通地做到了。雷达先生《文学的传统与创新》,说理精准,举例有趣,而创新不在于跟潮流,而在于发现。贺绍俊《文学的演变》告诉我们不要为文学边缘而悲伤,文学会活下去,但以什么形式代替那是势在必行的。

总之,专家们各抒己见。听专家的讲课,同时也在梳理自身的文学进程。我个人觉得不虚行,受益匪浅。如果是文学虔敬者,参加这样的活动未必不可。整理一下笔记,和疏理一下心绪,共同分享也是好的。

                                        (图片选自网络)

 

今生何求

今生何求 秀才

  • 28

    主题

  • 98

    帖子

  • 2256

    积分

2018-03-28 14:17:01
向您学习了!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