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夜校 回复本帖
桐疏枝寒

桐疏枝寒 进士

  • 434

    主题

  • 4219

    帖子

  • 8255

    积分

如何写出被杂志疯狂转载十几次的好文章

2018-04-26 07:58:05

       如何写出被杂志疯狂转载十几次的好文章 

   朱永波(星月诗话社团顾问) 

  

    作  者  简  介 

  

朱永波,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图书出版公司签约作家,资深期刊作者。

朱老师具有多年期刊编辑经验,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十四期新编辑培训班优秀学员,2009年通过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十几年的创作实践,使朱老师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其创作的文章短小精悍,故事性强,寓意深刻,被包括《特别关注》《青年文摘》《意林》等百余家杂志疯狂转载,很多文章被作为作文素材和课外阅读材料入选中小学各类期刊和图书。

朱老师作品常见于特别关注、青年文摘、特别文摘、故事会、演讲与口才、格言、文史博览、意林12+绘阅读、意林少年版、读者.校园版、中华活页文选(初一版)、人生与伴侣、博爱、知识窗、做人与处世、当代青年、晚报文萃、山东青年、启迪与智慧、高考季、思维与智慧、阅读、东方青年、智富时代、现代妇女、中年读者、哲思、当代老年、中国研究生、当代党员、阅读与作文、37度女人、快读、故事世界、百姓故事、小品文选刊、政工学刊、润文摘、大学作文独唱团、头条、新智慧文集、笑林、新智慧.故事精、江淮文摘、少年文摘、当代兵团、青年教师、花开不败、财会月刊、经典阅读、劳动保障世界、恋爱婚姻家庭·青春、大学(高考金刊)、情感读本、中外文摘、青年博览、华人时刊、作文素材向导、时文精粹、天天爱学习、创新作文.高中版、读者.读点经典、百家讲坛.故事传奇、农民文摘、今日文摘、报刊精粹、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中学生(初中作文版)、新一代、领导月读、领导文萃、知识窗.往事文摘、报刊荟萃.非常关注、创造、政府法制、疯狂阅读.高中版、小学阅读指南、课外阅读、中国教育报、今晚报、都市消费晨报、作文评点报、咸阳日报、牡丹晚报、企业家日报、梅州日报、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兴安日报、德州日报、文萃报、小龙人报、肥东晨刊、人民邮电报等百余种报刊,另有多文被相关图书收录。

 

   主   题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参加金墨水写作培训班试听课。

本次课程,我将围绕如何写出一篇被杂志广泛转载的文章展开讨论,所举例文,都是我近年来的作品,首发后,转载量基本在十次以上。

一篇文章能被编辑在众多来稿中看中,已属不易。而首发出来后,又能被广泛转载,甚至十几次转载,那这篇文章便值得研究了。俗话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是如果仔细寻觅,你会发现,优秀的文章是有其特点的。

在我看来,这样的文章通常有以下几个共性:

一选材要好,尤其要重视生活中的素材,这样才能直击心灵。

通常来说,许多人的写作素材一般都是从书籍、网络、民间等渠道获取,当然,这种传统的获取素材的方法并没错,我们也会在正式的课程中详细讲解。但是,从这些渠道获得的素材也有缺点,那就是容易和别的作者雷同,而且有时候不接地气。

其实生活如此丰富多彩,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好素材。生活中的素材是你独有的,开发得好,往往既接地气,又吸引大众的目光。因为灵动而精妙的文章所讲述的故事,往往发生在大家身边,大家都感同身受,只是写作者说出读者没有说,最想说出来的东西。

 

来看一篇例文:

一个人的影响力有多大

朱永波

 

现年71岁的柳传志退居联想集团名誉主席后,有出版界的朋友找到他,劝他写一本回忆录,一是对自己大半生的商海沉浮算是个总结,二是书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也可以给年轻人以启迪。

柳传志听说让他写回忆录,便推说自己年龄大了,没精力做这件事情。出版社的朋友知道这是推辞,便对柳传志说,回忆录对您自己来说或许可有可无,但您不写却是中国年轻企业家的重大损失。因为在中国商界,您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您不写,中国年轻的企业家们便少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我想您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恐怕也是很期望得到高人指点的吧?出版社这么一说,柳传志想,或许自己的一点点体会会对年轻人有所帮助,拗不过出版社的热情,便有点犹豫了。

过了几天,柳传志去南方某地调研,途中路过一个小山村。小山村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柳传志便停车准备在此地稍作休息。柳传志刚走出车门,便被不远处一个十来岁正在学自行车的小男孩吸引住了。小男孩的自行车是那种高大的老式车子,小男孩个儿有点矮,便把车子先推到一块石头旁,然后踩着石头坐上底座,双脚开始踩。但是这样尝试了很多次都不成功,每次都摔个底朝天。柳传志看了半天终于忍不住了,上前给小男孩说:“骑自行车应该先左脚踩踏板,右脚蹬几下地,等车子滑行了再收右脚坐上底座!”说完,柳传志还骑上车子示范了一下。

柳传志原以为小男孩会感谢他的指导,谁知小男孩并不领情,还狡黠地问了柳传志几个问题。小男孩说:“爷爷,你说黄河伟大还是长江伟大?”柳传志笑答:“一样伟大!”小男孩又问:“长江和黄河是怎么流进大海的?”柳传志答道:“长江开山劈石穿过大山流向大海,黄河没有开山劈石,饶了九曲十八弯流向了大海!”小男孩听了呵呵一笑道:“这就对了!长江和黄河都有同样的目标,那就是流向大海,但她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流向大海,这有对错之分吗?”

柳传志被男孩的聪慧惊的目瞪口呆,他为此专门推迟了调研的时间安排,静坐路边继续观看小男孩学自行车。结果不出一个小时,小男孩居然按自己的方法成功地学会了骑车!柳传志原本想给小男孩上课,反被小男孩上了一课,这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几天后,出版社再次找到柳传志,让他尽快撰写回忆录,这次柳传志坚决拒绝了。柳传志笑着说,我连一个小男孩都指导不了,何况是企业家。我是创办了联想,但仅此而已。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不能太高估自己的影响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做事方式,这没有对错之分,人们常常会寄希望于所谓的成功人士,难道成功人士所说的都是正确的吗?

柳传志言辞恳切,出版社只好打消了念头。

1000字)

 

相信大家都有学骑自行车的经历。有一次,我在公园闲坐着,看到一位父亲在教儿子骑自行车,父亲让儿子溜着骑,儿子就是不听。儿子喜欢把自行车停在路沿边,直接骑上然后蹬车。那个父亲非常生气,认为这种骑法不对,看着看着就不教了。然而那男孩很固执,就是坚持自己的方法,结果最终他按自己的方法居然学会了。我当时在想,到底谁对谁错呢?大人,或者大人物说得东西都对吗?我要是成了马云,我说一句话是不是也会成为金句?一个人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呢?

我琢磨着这个道理,晚上刚好又看到一则柳传志不写回忆录的信息,于是,创作的小宇宙就爆发了,故事就讲柳传志,由此引出一个结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不能太高估自己的影响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做事方式,这没有对错之分。

这篇文章首发后,被广泛转载。上稿《知识窗》20161期,《党员文摘》2016年第3期,《中年读者》2016年第3期,《37℃女人》20163月,《燕赵老年报》 34,《润文摘》2016年第3 ,《政工学刊》,《今晚报》,《牡丹晚报》,《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66期,《青年教师》20167期,《启迪与智慧》201612期,《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小学版)》201610 等等。

一则来自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素材,如果利用得好,也可以写出受欢迎的文章。这篇文章稿费在千元以上,平均一字一元。

 

二是文章要有深刻的生活寓意,即哲学意味。

这其实是文章立意的范畴,一篇文章能被采用,要不内容精彩,读者看了或欣然一笑,或醍醐灌顶,或感动得热泪盈眶,总之要对他们有所帮助。

台湾作家林清玄就讲了个故事,说有次母亲问林清玄,我看你整天都在写,到底是在写辛酸还是在写趣味的事情,林清玄就说辛酸的也写一点,趣味的也写一点,林清玄的母亲就说趣味的多写一点,辛酸的少写一点。林清玄问为什么,她母亲说,因为你写文章给别人看,别人看你的文章,是希望在你的文章里面得到启发,得到安慰,得到幸福、开心。而不是看到你的文章马上走到窗户边跳下去,所以趣味的要多写一点。他就问妈妈,碰到辛酸的怎么办?碰到辛酸的,蒙被子盖起来自己哭一哭就好了。母亲的话,对林清玄有很大的启发,所以他以后写的文章都很美。

写作,就是要让读者读了或开心,或受到某种感染,得到某种启迪,让人读后回味无穷,而不是读了毫无收获又浪费了别人的时间。也就是说,文章要有营养,能滋养到读者的心灵。而要有营养,具有哲学意味便是一条捷径。

 

 

来看一则例文:

一块良田被废弃会变成什么?

/朱永波

托尔斯泰年轻时候曾想当一名外交官,为此他考入了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学习外语。然而由于他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第二年便转入了法律系。转系后,他的成绩依然不好,最终便选择了退学,回到了故乡的农场做起了农场主。

很多年后,托尔斯泰以写作成名。在一场面对大学生的演讲中,有学生问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先生,您的理想是成为外交家。如果当年您能完成学业,或许这个愿望早就实现了。但是我听说,当年的您却选择了逃课……所以我认为,您本来是一块良田,您自己却把自己荒废了!您觉得的呢?”学生尖锐的提问让托尔斯泰始料未及。

学生说托尔斯泰是块荒废的良田,略加思索后,托尔斯泰笑着反问道:“如果一块良田被荒废了,它最终会变成什么?”那位同学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会变成了荒草滩了,这能有什么疑问!”“然后呢?”托尔斯泰接着问。“然后?哪有然后,只能是一片被人们遗忘的荒草滩了!”学生得意洋洋地答道。

托尔斯泰听后却摇了摇头,不紧不慢地讲了一个故事:“在我上大学后,我的庄园里恰好有一片面积很大的田地因为太远了而被废弃了。等我退学回到庄园时,它已经长满了杂草。我原本准备锄草后再种上庄稼,但我突发奇想:既然地本来就不想生产庄稼,我为何要强迫它?我不强迫它,看它到底想长成什么?就这样,过了几年,那块荒废的土地上长满了灌木,我想知道它是否还会有变化,就又等了几年让它自由生长。结果,十年后,那片荒废的土地演变成了一片伟岸的森林,再后来,森林里有了鸟兽,有了各种奇异的植物,那儿成了我写作之余休息、狩猎的一个好去处,成了我心灵休憩的港湾。我时常想,如果当初我强迫这块地长庄稼,而不是顺其自然的让其自由生长,那么我今天能收获一片伟岸的森林吗?”托尔斯泰讲到这儿,现场已经一片寂静。

托尔斯泰接着说:“人生就如同那块地,有很多种可能。与其强迫自己在一条并不适合自己的路途上挣扎,不如尊崇自己内心的想法,顺其自然的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生长。因为你放弃了一季庄稼,你却可能会收获一片森林。”

托尔斯泰讲到这儿,现场已经爆发起了雷鸣般的掌声。(860字)

 

 

这篇文章用了一则非常简单的生态学上的原理,就是农田自然演化原理。由此引出一条世人皆知,且具有哲学意味的道理:顺其自然。读了这样的文章,是不是能给人以启示,尤其是那些正处在矛盾之中,左右徘徊,非常迷茫的读者读了,他们会不会豁然开朗?

所以,写出哲学意味,你便赢了。至于怎么写才能写出哲学意味,在我的正式课堂中会详细讲解,欢迎有缘的朋友前来学习。

 

这篇文章被《特别关注》《青年文摘》《山东青年》《高考季》等刊选用。

 

三是文章逻辑性要强,不能犯低级错误。

大家知道,文学创作是允许虚构的,事实上,文学创作也离不开虚构。比如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其实都是虚构的,但是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基于一定的事实。《西游记》是根据唐玄奘取经的史料写的,但其中的故事却不一定是真的。事实上,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是偷着去的,朝廷并没有批准他去,《西游记》里却说是受皇帝委托去的,这就是虚构的情节,但这样的虚构也是允许的,属于合理虚构。

但是,我们在创作中,一定要注意虚构的度,不要犯逻辑性错误。而且,你要设计一个人物,一个情节,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人物以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你必须在写之前做足功课,去查资料,确定不会和你写的东西有矛盾时,才可动笔。不然,因你的知识欠缺,功课没做扎实,而导致了低级错误发生,即使文章写得再精彩,编辑也不会采用。

 

 

来看下一个例文:

 

一块麦田改变秦王人才观

/朱永波

战国时期,秦将王翦战绩卓越,威震四海。在王翦的培养下,其子王贲在少年时便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引起了爱才的秦王的注意。

有一次,王贲以少胜多打了一次漂亮仗,秦王特别高兴,等王贲一回到咸阳,便立即召见王翦、王贲父子。秦王除了夸奖王贲有其父之气象外,还特意夸奖王翦教子有方,为大秦培养了一员虎将,并声称有王翦父子在秦,统一六国指日可待。接着,秦王宣布,将对王贲委以重任。

秦王话音刚落,王贲便伏在地上高兴地谢恩。王翦听后却大惊失色,跪拜在地,连声说“万万不可”,力阻秦王对王贲的提拔。秦王和王贲都愣住了,以为王翦只是客气一下。

秦王忙扶起王翦问原委。王翦声称,王贲虽偶有小胜,但过于稚嫩,缺少历练。况且,其性格毛毛躁躁,骄横跋扈,请求秦王贬低其子官职,发配边关做一名士卒。

秦王对王翦的看法不以为然,认为少年英雄可以不走寻常路,骄横跋扈点无妨。于是王翦对秦王说:“秦要统一天下,农业是关键。大王重视农业,你我君臣不妨打一个赌,你我同种一处麦田,待收获时,你若胜我,犬子任由秦王安排!”秦王不知道王翦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对这个提议很感兴趣,便答应了王翦。

秋后,秦王带领群臣去咸阳城外种冬麦。为求公平,秦王划了两块相邻的田块,面积和地力均不相上下。秦王亲自指导播种、施肥,并安排身边亲信全程负责出苗后的管理。王翦则亲自耕田下种,精细程度丝毫不输于经验丰富的老农。

一场秋雨,麦子出苗,君臣二人的麦田长势都不错,不分胜负。为了胜过王翦,秦王安排的人非常勤快,隔一段时间便施肥一次,麦田里有一株草也逃不过他的眼睛。这样没多久,秦王的麦田长势便变得非常旺盛。而王翦却很少管理,偶尔来一次却什么也不做,有几次来了不但不施肥除草,还叫士兵骑马在他的田块练习他最新创造的排兵布阵法,而麦苗也被踩得东倒西歪的。见此情景,秦王大喜,安排人施肥施的更勤快了,而他的麦苗长势也更加旺盛。

一场冬雪,麦田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秦王期盼着来年的好收成。待春来雪化,秦王带人来到田边却傻了眼:他的麦田麦苗大多死掉了,而王翦田里的麦苗虽然稀少,但各个精神抖擞。随着气温回升,王翦的麦子厚积薄发,越长越旺盛,数月后麦子成熟,王翦麦田的麦子麦穗硕大,颗粒饱满,一派丰收之象;秦王的麦田麦子稀稀拉拉,不仅麦穗小,麦粒也大多是干瘪的。一收获,王翦的产量居然是秦王的两倍多。

秦王疑惑地问王翦其中原委,王翦这才道出实情。原来,两块麦田基础一样,都有丰产的潜力,但也都有冬天被冻死的危机。王翦让士兵骑马踩踏麦苗其实是刻意为之,因为他知道冬前麦苗长得太旺,冬天就会被冻死,适当的损伤可以抑制其生长,并能促进地下部根系的生长,为春天的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秦王想速成,不断施肥,表面是在促丰收,实际是在埋隐患。

秦王恍然大悟:他的爱才其实是在害才。王贲虽然是个将才,但长得太快,一旦遭遇寒冬,难免会夭折,难以长久;只有让其多受挫折,在该长根的时候少长叶,打好基础,以后方能担当大任。于是秦王便找了个茬儿,把王贲贬到基层锻炼去了。

被贬的王贲不负厚望,经过多年的历练变得沉稳而有气魄,靠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当上了将军。此后的几年,王贲水淹大梁,灭魏、灭燕,灭齐,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最终因功被秦王封为通武侯。(1300字)

 

这篇文章在《文史博览》20172期 首发后,《特别关注》被20175期,《启迪与智慧》20174月下,《润文摘20175期,《百家讲坛》20176期,领导月读20177期,领导文萃20178期上,新一代7期,知识窗.往事文摘7,《报刊荟萃.非常关注》13期,《创造》7期等杂志转载。稿费在1000元以上,基本上一字一元。

 

别的创作技法我这里不讲,我只讲为了避免低级错误发生,我写这篇文章所做的功课。首先,这篇文章是虚构的。为了能承载我所要表达的意思---凡事不可急于求成,我决定选择一个历史人物,而且要和人才培养有关。那么在茫茫史海中选谁呢?为了突出矛盾,我感觉要设计两个对立的人物,而这两个人都必须非常出名,什么最方便?我想到了父子!于是我在网上查,历史上父子都很出名的人物都有哪些,查出了好多,最后发现王翦、王贲父子最合适,于是他们成了我文章的主要人物。

初步定了这两个人物后,我对这两人的简历进行了详细阅读,确定不会和我要写的故事有矛盾时,才开始了创作,一气呵成。试想如果我没有做功课,随便选两个历史人物,犯了某种逻辑错误,即使故事写得再精彩,编辑也不会用。

其实,这里面我还做了一个功课,那就是有关小麦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玉米原产于美洲,大概是宋、元、明三朝当中的某个朝代传入中国的,具体学界有争论。那么文中的小麦,在秦始皇时代有吗?尤其是在故事发生地咸阳有吗?我查了下资料,那时候真有,而且确定是冬小麦。因为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只有冬小麦是秋天播种,而春小麦则是春天播种。如果我不查,便有可能犯常识性错误。

所以,只有对文字负责,对读者负责,笔下才能出好活儿,也才能得到编辑和读者的认可。

四是文章标题要吸引人

一篇文章的标题起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编辑或者读者有没有兴趣读下去。标题一般要求简洁、醒目,有吸引力,或提问式,如例文中的《一块良田被废弃会变成什么》《一个人的影响力有多大》,或浓缩故事梗概,如《一块麦田改变秦王人才观》,或新奇有趣,吸引读者读下去,如的《会抽耳光的“叫醒神器”《把母乳做成纪念品》。如何起好文章标题,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就是买一本市面上流行的杂志去研究。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展开讲了,谢谢大家!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