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夜校 回复本帖
江山编辑部

江山编辑部 童生

  • 800

    主题

  • 1156

    帖子

  • 612

    积分

【长篇小说创作的三式二析】主讲者:双双喜

2018-08-02 13:02:42

个人简介

江山ID:双双喜

    原名:刘丙学。工程建筑行业,自幼酷爱文学,2015年年底,第一篇短文在当地纸媒文刊发表,激起极大创作热情,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在一年内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一百五十多万字。2016年夏,第一部长篇小说《墩儿》由青州小说学会增刊发行。后又出版了《凤桂》一书,近日《益北原》也马上付梓出版,印刷成册。其它作品有《尧王射海》《扈家官庄》《檀柩》等。

    在江山文学网上发表长篇小说十部,完本四部,短篇若干。内容涉及经典言情、悬疑武侠、军事历史、人生百态等多个领域。

    个人江山网主页http://www.vsread.com/index.php/space/myspace?uid=65327&lm=2

授课时间:2018.7.28晚7:30分

授课地点:江山文学夜校群

主 讲 者:双双喜

推荐社团:看点社团

课程主持:金木兰(夜校副校长


         课件题目:《长篇小说创作的三式二析

    各位文友晚上好:上课之前先说几句题外话,首先感谢看点社团的只留阳光社长力荐我来这里讲课!其实,这段时间她一直在QQ告诫我:“一定要拿捏好尺度,千万别疯狂啊!”哈哈!我倒想拿着这个说事儿——不疯狂,哪来的人激情跌宕的文学作品?

  所以说,创作要有激情,要有恒心,要有一股子别人永远不懂得的执着!若是拿着长篇小说

作当成“打酱油”,依我看,就只把它当成娱乐算了,别指望出什么成绩。  

   现在的文学作品铺天盖地,特别是网络平台的传播途径更是一个新的挑战,作品怎么才能打动人,成了当下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如果一个作者没有超脱的想象力,不如先从自身开始创作,如此,可杜绝故事的雷同性。《林海雪原》为何成为一部佳作,就因为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我主要是搞长篇小说创作的,今天想和大家交流的话题也是关于长篇小说的创作。希望对初写长篇小说的文友有所帮助,也希望和各位文友交流探讨。下面我结合自身创作实际谈一下长篇小说创作的三式二析。

       以自身创作经验讨论“三式”

    2016年创作佳绩,创作三部长篇小说,共计一百五十万字。写作经验总结三条

    (一)《替换式》

    有句话说,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觉得这句话不全对,创作就是生活,而且它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宽度与韧度永远不可能高于你的生活。什么样的东西写出来才有滋有味,或者说与众不同,让读者觉得有新意?那就是你的现实生活,你的切身感受。我做工程建筑行业,自幼酷爱文学,正是现实中的锤炼,使我对文学创作有了自己的理解。工程行业是个特殊行业,也是个锻炼人的行业,我把每天接触的新鲜事物,接触的陌生朋友,都当成我小说中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把处理的每一件困难事都当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如此,我觉得我所做的事业有了无穷魅力,而我的文学创作也有了无穷源泉。我完成《益北原》的创作后,有文友如此评价我:丙学先生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生他养他的土地。他就像一个农民一样,在益北平原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终得丰收。创作小说除了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社会生活独具一格的洞察力外,更需要极其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丙学就有这样的经历。成年之后的他,在跌跌撞撞起起伏伏的商海之路中尝尽了世间百味,炼就了一双洞察世事的眼睛,加之常年勤学不辍,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之下慢慢积淀,终于在不惑之后重获新生,解开了生命中的另一道密码。

    当然这些评价有其夸大之处,但有一点是说到了点子上,那就是借助生活去创作。

    当你要虚构一篇文章的时候,能否把你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人物替换到你虚构的人物中去呢?如此,你就会觉得创作起来得心应手,因为小说中的人物是你的兄弟姐妹,是你的同学,是你非常了解熟悉的人群。当写作的时候,只要提到他们的名字,他们的音容笑貌就会在你的眼前活泛起来,如此,刻画人物也会更加生动,更加逼真,也更加轻松。其实,每一个创作者的作品中都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他心里想啥,期盼啥,都能从他的作品中察觉出端倪。由此可见,文字如心,文字随心,这就是“替换”的妙处。在这里,我讲一讲我小时候的一个故事,上四年级的时候,文厚老师曾经让我们写过一篇作文,题目叫《放鹅》。写完之后,老师拿着我写的这篇作文当做范文全班朗读,此事对我震动很大,也让我从此爱上了写作。我为什么能写好那篇作文呢?因为我有生活,那时候放学之后,我总是赶着一群鹅到村东去吃草,写到鹅的时候,它们那种争先恐后钻出栅栏门,扇着翅膀跑向草场的样子就在我的眼前活泛了起来,所以写起它们来也就得心应手了。踏入社会,迫于生计我四处奔波,做过形形色色的行业,将近三十年的摸爬滚打,饱尝人间心酸,虽然没有积攒多少财富,却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而正是这些,构成了我小说内容的主要部分。在我的小说中,不同程度地融入了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2016年秋天,远在江苏的两个表哥造访,小表哥跟我协商,说能否写写我们姥姥的故事呢?当他提到这一点的时候,当时我的心里突然就有了强烈的创作欲望,脑子里即刻浮现出姥姥和姥爷的熟悉身影,老人的音容笑貌仿若就在眼前活灵活现。我深知这种灵感难得,或许一纵即逝,必须及时抓住这种灵感,留住这种感觉,回到家后即刻捉笔、着手创作。我立马搜集故事素材,构思小说脉络,一个旧时代中国女人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慢慢生成、逐渐明朗清晰。凭着对老人的那份挚爱、那份怀念,我写起这部小说来亦感觉到得心应手、酣畅淋漓,最后竟达到一种近乎痴迷的忘我状态。每日激情饱满、奋耕万余字,废寝忘食。半月后,这部二十多万字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初稿终于告成。当我写完本小说最后一个章节的时候,我突然感到自己如释重负,连日来累耕之疲烟消云散;搁笔吐纳,突感神清气爽、心情舒畅,仿若我这半月的辛苦慰籍了两位老人的在天之灵。

    之所以能够很快完成这部小说,正是因为小说的主人公原型是我熟悉的人物,我把他们替换到了小说当中。
   
(二)画圆式
    画圆,也是创作的一种方式。也就是所谓的终点要回到起点,使我们的作品画一个完美的圆圈儿。如何画圆?写一篇作品的时候,想到了文章的开始,也要想到文章的结尾,甚至是写好了文章的开头再写文章的结尾,中间采用填充的方式完美故事情节。你可以想到完美的开篇,但不一定想到完美的结尾。这个,需要创作者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极其重要,一篇作品如何做到引人入胜,开篇很重要,因为开篇的语句能吸引眼球,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而故事的结尾却是是否让读者回味无穷的重中之重。我们不一定非得把作品写得像个流水账,读来感觉顺理成章。要学会逆向思维,跳崖式的转折写作。读者越是想不到的结局,我们越是这样写。读者不是傻子,一个把读者当做傻子的文者他的作品毋庸置疑,一定是肤浅的。所以,有些东西我们讲得不一定要透彻,有些故事扣子我们并不一定非得要点明、解开,做到点到即止,让读者自己去品味,那么,这部作品就是耐读的佳作。说到这里,我想提一提名导周星驰。他的电影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留意一下,其实他所有的电影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他只是在逆向思维上理解得比较透彻,抓住了人猎奇的心态:一个极其软弱的人瞬间强硬,一个极其丑陋的女子瞬间漂亮,一个貌不惊人的人瞬间功夫非凡,一部古典作品中突然做起了现代广告,这些电影镜头出乎你的预料,正是这些出乎意料,才让你觉得有看头,有嚼头,吸引着你看下去。试想,一部电影,看了开头,已经想到了结尾,你还会看下去吗?
   
(三)枝脉式
    枝脉式是文学创作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就像是一棵大树的枝脉,如何让这棵树绿荫铺展,看起来富有生机全在于此。简单地说,枝脉是创作者的一种灵感,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天份。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和理解力,洞察社会的眼光也就截然不同,有的人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有的人却洞悉了事物的内在。如此,深度、广度也就迥异不同。其实,文学创作,就是表达你对这个社会的自我的真实看法。 我们在不断创作中,随着文字的增加、人物的进入,脑子里就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灵感,这些灵感就是所谓的“枝脉”,如何及时抓住这些枝脉并酝酿出一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靠的就是你把控文字的灵感和天分了。譬如全勇先先生创作的《霍尔瓦特大街》,故事开始的一副被特务无意压碎的方框眼镜,或者说是一车药材,一部发报机,最后的一本签了名字的书籍,这都是故事中的小物件,然而,正是这些貌似不惊人的小物件,以小见大,牵引了故事的整个进程,让我们读出了作品的环环紧扣,扣人心弦。这就是小物件的妙处,而这些小物件,正是我在这里所说的“枝脉”。

    二、以学习的眼光讨论“二析”

    一析:写作像说话,灵感像听歌
    曾经看过贾平凹先生写的一篇短文,他巧妙地将文学创作与唱歌联系起来。我在这里讲一讲自己的体会,我生于七十年代,我小的时候喜欢听的一些歌曲,有诸如《小芳》《笑脸》《山不转水转》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之所以能流传,能让我们记住,并不是因为他的歌词多么华丽,而是听起来旋律很优美,让人觉得很舒服。譬如李春波的《小芳》,歌词是这样的: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的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歌词平淡无奇,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但唱着它,听着它,就觉得很唯美,眼前就能展开一幅唯美生动的画面,就能联想到一个唯美动人的故事情节。所以,这首歌被人们传唱不衰。我们的写作与歌曲有异曲同工之妙。歌曲唱出来是给大家听的;同样的道理,作品写出来是给读者看的,我们要时刻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创作作品,写一句话,要反复斟酌读者读得是否舒服,是否像听一首好歌那般享受。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中文常用的字也就四千多个,如何将这些文字巧妙组合,这需要用心安排。太常用的文字组合在一起,会让人觉得这篇作品没有深度,太多生僻词汇组织在一起,又让人觉得读着很累,创者有故意炫耀文笔的嫌疑。所以,只有将生僻词与常用词有效中和地组织在一起,让人读着才顺气。所以,写作的时候,我们的意念中要能放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让我们的文字随着优美的旋律随性地去流淌生成。
   
二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一次听课中,我听黄老师讲过一个典例。他说:“只要你真正读懂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就会写小说了。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只是一篇短文,却归纳了小说创作的全部技巧。开篇、结尾画龙点睛;故事的逻辑性、框架结构,高度韧度全部具备。
    开篇: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晚——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短短几句话,言简意赅,就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副凄冷的画面,让每个人都可怜这个小女孩。末尾:她的脸颊红红的,嘴角露出幸福的微笑,她已死了——就在这旧年的除夕之夜被冻死了。她仍是那样坐着,那双小手还紧紧地抓着火柴——其中的一把几乎都烧尽了。
   “她是想用火柴来取暖”,人们这样说着。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她曾见过许许多多漂亮的东西,她曾幸福地随着奶奶一同飞向新年的快乐中去。读到这里,读者的心都碎了,这个结尾是震撼的,我们都记住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
   
文中的逻辑性创作对末尾的一种铺垫,也使作品更加有震撼力。划亮第一根火柴,她看到的是壁炉,因为这个时候她首先感受的是寒冷,第二根火柴她看到的是蛋糕,这个时候她感受到了饥饿,第三根火柴她看到的圣诞树,这个时候她从内心开始梦想幸福。最后的火柴她看到的是慈祥的奶奶,奶奶是她唯一的亲人,她觉得自己快要死了,这个时候,她必然想起这个世间唯一疼爱她的奶奶。正是这几次火柴的亮光,把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最后再给我们一个悲惨的结局,这个故事也就有了极大的震撼力。试想,安徒生不是这样写,第一根火柴看到的就是奶奶,那么,这部作品还会有这样的震撼力吗?由此可见,文学创作的逻辑性尤为重要,铺垫也要自小到大,自弱到强,一步一步达到一种高度,再猛地把结局亮出来,这部作品也就会成为一部亮作。 

    另外,我还想强调一下,除了创作技巧生活积累之外,创作热情也很重要,一个有创作热情的人,能够很好地抓住灵感,一路宣泄地达到文字的喷薄。

2016年夏,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墩儿》由青州小说学会增刊发行,算是我的处女作。创作这部小说我也是深有感慨:2015年腊月二十那天我驱车上了济青高速,一边开车一边构思,一路奔波一路创作,手握手机、敲击键盘,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却有着流动的视野和飞扬的思绪,突然来了灵感,就把车停在服务区,坐在车上即兴创作,如此奔跑十几天,大年三十下午回家过年,这部十五万字的作品终于告成。爽爽的心情如这个喜庆的年景:高挂的灯笼、迎风的过门钱、大红的对联。一路走来,我并不觉得孤单,伴我同行的似乎有无数挚友,他们是我小说中的虚幻人物,其实他们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他们就真实陪在我身边,烙印在我的生命里。此后我一发不可收拾,创作小说达到近乎癫狂状态,开始酝酿新的长篇小说《扈家官庄》。

经过对村民简短采访笔录,获得几千字的大纲,即便着手创作。三个月的时间,这部八十三万字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也大功告成。当时创作这部小说的境状如今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我把自己封闭在一间陋室整整三个月,几乎与世隔绝,每天抽一包的香烟也增加到了三包,分不清白天与黑夜,生活作息时间彻底被打乱。妻子偶尔钻进陋室,也被浓烈的烟雾呛了出去。三个月后,当我蓬头垢面、胡子拉碴地从屋里钻出来的时候,楼下的街坊瞅着我的造型都惊讶不已,疑为天人。

 所以一年三部长篇怎么来的?极大的创作热情也是关键因素。当然人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去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我这次的讲稿主要是针对那些初次尝试长篇创作,而又有热情坚持下去的文友的。若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文友见谅。大家可以进行交流探讨。

我的授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

 
审核语:夜校副校长(鲁励)

    一、替换式:把现实生活中若干个熟悉的人物替换到虚构小说的人物中去。
    二、画圆式:也就是所谓的终点要回到起点,使我们的作品画一个完美的圆圈儿。
    三、枝脉式: 就像是一棵大树的枝脉,如何让这棵树绿荫铺展,抓住灵感,以小见大,延伸枝脉。
    一析:用唱歌与写作的相似性来谈灵感的来源和好作品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
    二析:逻辑性创作对末尾的一种铺垫,也使作品更加有震撼力。

 结尾:创作技巧+生活积累+创作热情+创作灵感,宣泄达到文字的喷薄。


夜校校长吴光德点评语:


    很欣赏双双喜老师开头所说的一句话:“不疯狂,哪来的激情跌宕的文学作品?”。

    任何文学创作,都需要饱满的激情来作为创作的动力,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从这篇课件中,我感受到这种情绪的延伸和对于文学创作高度的升华,为作者点赞!

    整篇课件,以作者自身创作的感受和对文学的认知,为我们作了简明纳要的点睛描述,既有独特点,又有共融性,整体而讲,是一篇优秀的课件作品,欢迎作者精彩继续,同时祝贺作者最新力作《益北原圆满出版发行!

 

江山文学夜校群号:681747151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