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来水榭(本社团不接受非首发稿件,投稿请标注首发,不标注的稿件退稿) 回复本帖
江凤鸣

江凤鸣 探花

  • 274

    主题

  • 3963

    帖子

  • 16368

    积分

关于现代诗歌欣赏与评品的几点体会

2018-10-02 18:12:51

关于现代诗歌欣赏与评品的几点体会

——与网络诗歌编辑探讨现代诗歌的审读

 

诗歌艺术被称为文学艺术的皇冠。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的数千年来,产生了无数的大诗人。特别是格律诗词的创作,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高度。

西风东渐,自五四运动以来,新诗在中国兴起,虽然已经没有了古典诗词严格的格律约束,但大体上还遵循着以往的诗歌传统,注重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思想美、人格美的表现。

改革开放前后,诗歌的形式、内容以“朦胧诗”为代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诗在中国诗坛大行其道,“朦胧诗”、“后朦胧诗”、“现代诗派”、“后现代诗派”、“前卫诗”、“新锐诗”、“实验诗”、“先锋诗”、“第三代诗”、“当代诗”等等新兴的诗派、诗歌形式,如雨后春笋、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很多人惊呼:新诗读不懂了!

现代诗读不懂大致上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现代诗美学,在继承诗歌传统上的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思想美、人格美的表现上,现在更多的注重诗歌的时空美、含蓄美、通感美、交融美,许多新的修辞手法进入诗歌领域,让读者一时难以适应。

二是现代诗歌的作者中,相当一部分人在追求西方美学的表现形式,诗人的美学素质有所提高。哲学概念入诗,这让千百年来一直浸润在传统诗歌美学中的国人难以适应。

三是现代诗歌作者中,有一部分作者泥古不化,学洋不通,成了啥也不是的二半吊子,写出的诗句,不中不外,不土不洋,造就了不少语言怪物,文字垃圾,毒化了诗歌创作坏境。

四是网络文学的发展,泥沙俱下。什么人都可以来写上两句,诗歌创作没有了门槛,难免鱼目混珠。有人调侃说,现在写诗的人,比上厕所的还多。暗喻很多诗歌是在如厕蹲坑时创作出来的。这种说法虽然不雅,但也说明了现代诗歌创作上的一个乱象。这样的所谓诗歌,读者读不懂,也就是自然的了。

五是部分官员卖弄风雅,当官之余也要展示一下自己的学者风度,因此,也创作出相当数量的官员诗。这部分人有的真有学问,写得也相当不错。因为中国唐诗宋词中的很多优秀诗歌作者,本身就是官员。比如韩愈、白居易、苏轼、王安石等。但也有一些官员,那就是大街上光腚——卖弄风骚了。什么“绵阳体”等等,把诗歌写成了一个笑话。

本文在这里和大家谈到的现代诗歌的欣赏和评品,主要指的是第一、第二条的范围,其他三条所说的诗歌,您就别去读了,反正是读不懂,你也就别去污染了自己的眼睛。

对于诗歌理论,我是个外行。现在就如何解读现代诗歌,或者说如何欣赏现代诗歌艺术,谈谈自己在阅读时的几点体会。不分章节了,就脚踩西瓜皮,想哪滑到哪吧。

 

 郑诗绮  你不在

 

 我住在小屋里 本可以留下两个人的尸体

而你却逃走了 留下不忠和沉默

我不可能掐着你的脖子 抢回原来的自己

鲜血粘着你的脚印  幻想着另一个女人的尸体

就像我乘着今天的飞机 到达昨天的早上

也不曾在你起航的路上

 

这首诗怎么去理解呢?这是一首爱情诗。你可以把标题当成这首诗的第一句,这样就可以比较通畅的来理解这首诗了。联系上下文来看,这里的“尸体”可以理解为记忆中的影像,掐着你的脖子意味着“可以留下两个人的尸体”,抢回原来的自己,意思是说不愿意留下自己一个人。鲜血粘着你的脚印,是指你逃走了。意思是说我们痛苦的分别。鲜血,意味着痛苦。另一个女人的尸体,就是说另一个女人的影子。最后一句的起航,其实是前句“逃走”的另一种说法。也就是分离。这样解读,你大概就可以解读出这是一个女孩失恋的痛苦的怨恨之作。

 

有了上面这首诗解读垫底,我们现在来看现代诗的解读的几个方法。

一、理解结构主义的解读方法。

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句话:“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就是奴隶。”

下面我们把它重新组合成诗句: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这就是奴隶

 

你看,本来一般般的散文句子,一经写成诗歌的断句,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因为它的可视性的“形”凸显出来了。读者的阅读经验,使得他当做一首诗来读了。这就是诗歌的形式感,给了读者以形式美的暗示。上面这首诗是著名诗人田间,在抗战时期的作品。

再看穆木天的诗歌《苍白的钟声》:

苍白 的钟声  哀腐的 朦胧

疏散 玲珑 荒芜 的谷中

—— 衰草 千重  万重——

永远的 荒唐的 古钟

千声 万声

……

这里,诗人把好好的句子,写得断断续续的,就是为了将人的视觉和听觉融合在一起,造成一种交融的美。

二、电影蒙太奇叠印手法入诗

请看诗人宫辉的《清明雨》

 

彩电中心。播音员预报有间断小雨。

热带丛林。报务员呼叫雨季攻势。

护士们冒雨跃出坑道

女大学生披着好看的雨衣在地铁口等人。

一个青年酗酒后喊着要喝水。

一个伤兵正用舌头舔着山岩上的青苔。

细长的绷带上血如绽放的木棉

江南白堤的桃花开了一片又一片。

 

读这样的诗句,好像是在时间隧道中来回穿梭,会让一些读者不知道诗人东一句西一句的说些什么。但当你把诗歌的标题《清明雨》,和下面的诗句当成一样的语言材质一起理解的时候,你就会豁然开朗了。后方,在彩电中心,彩电中的播音员正在播报有间断小雨,女大学生们披着五彩雨衣在地铁站等着各自的恋人,醉酒的青年高叫着要喝水,他的身后是江南白堤上的桃花林。而在前方,热带丛林里,报务员正发布雨季攻势的命令,年轻的女兵——护士们从隐蔽的坑道里奋勇跃出,去抢救伤员。年轻的伤兵也渴呀,却默默地用舌头舔山岩上的青苔,伤口上的绷带,浸透了他们的血迹。这首写在对越反击战时期的诗歌,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前方与后方,同样的日子,不同的景象叠加在一起,给予我们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如果你是诗歌编辑,读到这样的诗,你一定要多读几遍。千万别自己读不懂,就把一首好诗给枪毙了。

 

三、反喻在诗歌中的应用。

在诗歌中比喻是用的最多的修饰方法,暗喻大家也比较熟悉。但是现代诗中的反喻,往往让人摸不着头绪。现在来看这首诗。

诗人李元胜的《降落》

 

飞机开始下降

像是经过一次幻想

大地的斑点

正在变大,包围过来

重新成为我的栖息之地

 

在一次幻想中

有多少层空气被尖叫着划破

 

整个的我在下降

仿佛不是朝着机场

而是朝着你的心灵俯冲过来

 

你是否有足够的准备

是否能够容忍

一个幻想过的灵魂

以及他呼啸的速度

 

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把降落理解为幻想回归现实的过程。诗句中的幻想表面上是比喻飞行,而实际上是以飞行比喻幻想。这就是反喻。大地的斑点,可以比喻等待飞机的人,也可以理解为机场。诗句中的空气,比喻无形的隔阂。而诗歌中的“下降”则是指从幻想向现实的回归。

这首诗其实没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它是用飞行的过程,借助飞机的下降,来暗喻思想从幻想向现实生活的回归过程。是一种借助一种有形意向,表达诗人哲学思考的反喻诗。

四、通感修饰方法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通感艺术,其实不是舶来品,是中国诗歌艺术中实实在在的土著。这一点可以见著钱钟书先生的《通感》一书。但是,长久以来,这一修饰方法被我们遗忘了。

春日在天涯

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

为湿最高花

 

这是通感艺术在唐诗中的运用。李商隐的《天涯》将莺啼的叫声,听出了视觉上的泪。有时我想现代派诗人的老祖宗应该可以上溯到唐朝,祖师爷当之无愧的是李商隐先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些诗句,放在今天的现代派诗人中,也一点也不落伍。

说到通感艺术,就是把我们人的五官对客观世界的影像,来个错位比喻。

我们来看诗人丁芒的《月光,在林中喧响》:

 

月光,发出金属的响声

铜钹般清脆,浏亮

夜惊散了,化成轻烟

在树枝间缭绕盘旋

 

风也披上发亮的羽毛

低低地穿梭飞翔

振响了满树银鳞

像琴手骤雨般的弹拨

 

露珠儿保持着凝重

只按节奏,敲一敲池塘

却以银铃般的清越

给旋律注入飞跃的乐感

 

谁在挥舞指挥棒

那是枝影有节奏的婆娑

月光,在林中的乐池

举起了热烈的秋的合唱

 

这首诗,全部用通感艺术写成。视觉的月光竟然有动听的响声,而且与触觉相通,举起“秋的合唱”,而听觉形象的风,也披上了视觉的“发亮的羽毛”。这首诗,运用通感艺术,构成了一种奇幻的意境。

 

五、同义反复回旋的艺术形式

我们来读沈天鸿的《秋水》

 

我总说:秋水在远方

总是忘了

这句话就是秋水

我说这句话时正是夏季

 

这句一出口

秋水就已淹没了

我的脚背

 

站在秋水里我总说:

秋水在远方

日子,就这么过去

 

把这首诗联系前后句来读,我们会联想到《庄子》篇里恣意汪洋的秋水篇。而这里的秋水,我们可以理解为向往的生活。这首诗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人们总是不满现实的生活,总是渴望新的生活。日子就在这样的渴望中一天天过去。

想想我们过往的生活吧,当年我们渴望吃饱,渴望穿上新衣,渴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些都有了,我们还在渴盼着电视、电脑、车子,我们一直向往着新的生活。我们其实已经生活在渴盼的日子里,但我们又有了新的向往。站在秋水里我总说:秋水在远方。

以上,就是我读现代诗的一点体会,来与网络诗歌编辑们分享。

芦汀宿雁

芦汀宿雁 进士

  • 36

    主题

  • 1311

    帖子

  • 7428

    积分

2018-10-10 18:42:04
二哥,此文,复制,转帖,我放在自己空间,认真学习。
点评
2018-10-10 20:40:27
江凤鸣:哈,好,谢谢关注。
风逝

风逝 探花

  • 340

    主题

  • 8092

    帖子

  • 18355

    积分

2018-10-14 07:44:02
二哥才高八斗,学贯中西。 读后反思,不敢再去编辑诗歌。我的浅陋,辜负了作者的美诗。 二哥啊,懒惰鬼,自私鬼,若你肯去亲自编辑几首诗,岂不是更有示范作用?
点评
2018-10-14 12:05:02
江凤鸣:今读台湾美食家朱振藩先生之《食林外史》,特别欣赏其“食而不做”之理。好食者尝得美味未必会做,而美食家有几位是厨子?美食家多是既贪吃又懒惰且清闲之人。古人把闲,写作閒,从门中看月,自有三分慵懒。古人又把闲写作娴,美女娴静,自是优雅。诗歌本是闲人、懒人的艺术。只有百无聊赖之人不会写,才会看。扒分的、打工的,那有哪个闲工夫去写谜底,猜谜面。等你衣食无忧,饱食终日时,自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