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夜校 回复本帖
江山编辑部

江山编辑部 童生

  • 800

    主题

  • 1156

    帖子

  • 607

    积分

【小说创作简与繁、勾与连、实与虚的把握​​​​ 】吉林老兵

2018-11-06 22:09:16


主讲者个人简历:

    张东明,江山ID:吉林老兵,1964年生人,男,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毕业于大连陆军学院及西安政治学院,专业为军事指挥和法律。1982年投笔从戎,曾一直从事公文写作,也在军内外报刊、杂志等媒体上发表过一些文章。20146月注册《江山文学》网,并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同根兄弟》、《母亲夏至》、《兵娃东子》、《心中的等待》《褪色》、《蚕食》等,及短篇小说《征收的苦乐》、《随礼》、《赶考的一家》,其中江山六周年征文短篇小说《窃密》获得小说优秀奖。现为江山文学网长篇小说主编。

吉林老兵:QQ786728989

个人文集: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42648.htm


授 课 时 间:2018.11.3日晚7:30分

授 课 地 点:江山文学夜校

主   讲  者:吉林老兵

推   荐  者:吴光德

本 期 主 持:金木兰

本 期 主 题:小说创作中“简与繁、勾与连、实与虚”的把握


    各位文友,在江山夜校的安排下,今天有机会再度与大家交流创作体会,很是高兴。也感谢吴校长创造的这个机会。希望能在同各位文友的交流中,既能给文友提供一些有益的创作帮助,又能从中吸取大家的创作特长,使我们双方都会有所收获。交流过程中,如有不当之处,也请各位批评指正。

关于小说创作问题,许多老师都在此介绍过自己的体会、经验,相信各位文友也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和体会。我一再提倡,每位文友的创作,必须保留自己的文学创作特色,否则,出自不同作者之手的作品,却如同从一个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没有自己的印记,那还如何体现特色和个性呢?所以,我们之间相互交流,不是让各位照我的做、按我的来;而是让大家批判地吸收我的体会,有益则用,无益则弃。我绝不是给大家送模板、送程序,而是相互交流创作的方法,力争产出多样化的小说作品。

作为一位长篇小说主编,既是编辑,又是作者,我会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就是去接触、校对、审核许多长篇作品,从中获得创作营养,也发现创作中的不足与问题。常言说得好,久病成医。我的经验虽缺乏理论支撑,但却有着实践的体会,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借鉴。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处理作品的“简与繁”,二是如何处理情节的“勾与连”,三是如何处理创作中的“实与虚”。

其实,这是三个很大的问题,但我只想、也只能从最具体的方面入手,探讨一下小说究竟要写多长、情节怎样能更紧密、人物刻画如何才能更有画面人。

闲言少叙,现在讲第一个问题。

 一、如何处理好小说的“简与繁”问题

这里先澄清一个问题,就是作品的字数问题。一部小说,究竟要写多少字,有些人很有困惑。这也不怪大家,有人把小说分成短、中、长篇幅;咱江山不也有限制吗?不足八万字的不能发长篇连载。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限制,在有些作者意识中,认为小说越长越好;越长越说明有水平,越说明作者有能力、是高手。于是乎,在动笔之初,便定下了字数的目标,十万字、二十万字,甚至百万字。可一旦写到理屈词穷的时候怎么办?那就应了一句老话,“文章不够例子凑”。一句话拆开说,一个故事分开讲,扩张、膨胀。就像一烟口袋玉米粒,立即崩出一麻袋玉米花一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堆字”。这样的作品让读者读起来既乏味又冗长,更不符合当今网络文学“快餐”的发展趋势。这就是定字数的弊端。

其实,从简到繁易。只是磨叽着写、啰嗦着说罢了。但如果真的从繁到简,把作品精炼化,塑造骨骼、贴紧肌肉、精炼情节,这才是最难的。大家应该明白,作品的长短,不取决于限定的字数,而取决于掌握的素材、表达的主题。一部好作品,千万不要头昏脑胀地“憋”出来,而要行云流水般地“淌”出来。自然而出的作品,流到长篇就是长篇,淌到短篇就是短篇,不要人为去追求长短。

我今天只讲给作品“消肿”的问题。这也就是我认为的许多长篇作品很一般的原因,但要将此长篇作品浓缩成短篇,那绝对可以称为精品。

“消肿”一:恰当搜集素材,按主题思想自然使用素材。

确定好主题,积累素材是基础和关键。素材越多,选择使用素材的余地也就越大。如同盖房子一样,建筑材料多,才能把质量好的材料用上;否则,破砖头、烂瓦片都用上,甚至还不够,那这房子是优质工程吗?

但素材的积累也不能多多益善。这话好像很有矛盾,不是素材越多越好吗?老兵这是在胡说。其实不然,我们有好多的作品,写了很长,素材也不相互重叠,可作品读起来总没有畅快淋漓之感,总是觉得有“堆砌”之嫌,为何?就是因为素材多了。

素材多了,有些作者就认为,好不容易积累的素材,不用上岂不可惜了?于是,就像往墙上抹泥一样,反正哪不平就往哪贴,缺乏对素材的选择。结果作品非但没有增光添彩,反而是画蛇添足,成了无数处的“败笔浓墨”。

所以,选材切要围绕主题,选材可以多,但用材一定要精。选材就好比请人吃海鲜,你却提着篮子跑到市场海鲜、蔬菜统统整回来一筐,海鲜宴变成大杂烩宴,你让客人咋吃?这就是素材偏离了主题,这样的作品能不“胀”出来吗?一句话表述:多选材,用精材。

“消肿”二:小说是“人”的艺术,不要过多写景煽情。

这个问题,其他老师也都反复强调过。小说是写人的艺术,写景、抒情、叙述,只是小说的陪衬,不是作品的主体,刻画人物才是小说的根基。

现在,有的作品一章节四五千字,有三千字写景,只有少量的笔墨去刻画作品里的人物,那不就成了散文了?还有的作品,人物刻画三言两语,接下来大量的笔墨用在感叹、猜测、推理等叙述中,那不成了杂文了?篇幅增加得快,情节推进得慢,作品如同推磨转圈,焉能不胀。

写小说,要多参考一下电视剧的表现手法。多刻画人物的语言、行为、细微动作,对环境、天气、建筑的描述,仅仅限于能体现、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感为宜。最终表达作品主题,还是通过人物行为,通过外在的喜怒哀乐来反映内心的真正意思。

但在刻画人物时,有时候还会“胀”出来。这就是无论共性和个性的特点都往上写,这就显得累赘。比如写人,共性的人不都是两条腿支个肚子,肩膀头上扛个脑袋,再挂两只胳膊吗?

共性的东西少写或不写,一定要在个性的地方下功夫,才能刻画出此人非彼人,照着他的特点下浓墨。比如这个人是秃脑壳、刀条脸、酒精鼻子、斜楞眼,这种外在的、不同于其他人的特征,一定要抓住,写足;还有就是内在的特征,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只有通过言行表面出来的,如:粗声大气、唯唯诺诺、经常翻小眼皮、想鬼主意;再有就是衣着打扮上的特点,等等。如这个人就喜欢穿裤衩子扎个武装带,那这就是他的特点,为什么不能写呢?一定要写。

这些特点要抓住。在特色方面费些笔墨,值得;在共性方面大刀阔斧砍些,应该。

同时,主要人物多写,次要人物少写,无关人物不写。这也是大家最容易犯错误的地方。

作品中,人物相互关联的很多,不必见一个写一个,每一个人都要详细过遍筛子,七大姑八大姨一个不拉,生怕“得罪”了某位。结果,笔墨跟着人物走,写来画去,把主人公都写“丢”了。

比如,有部作品,描述现代环境下的恋情,那与之相关系的他们父母的恋情、兄弟姐妹的恋情、身边同学朋友的恋情,都会对这对恋人的爱情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可以适当描述下,以作为一种衬托。可作品中,却将爷爷奶奶的封建婚姻、甚至是朋友的父母的爱情都整上来;且是大量泼墨去描述,那可真是喧宾夺主。不但作品篇幅胀了不少,方向不是也跟偏了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种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

写小说如同画树。有杆,有枝,有叶,越远离杆枝要越细,叶要越稀;主人公要重点写,次要人物要适当写,无关人物不去写。否则,树就是畸形树,作品就是失重作品。

有一个难点,就是“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原因一方面是自己舍不得削,一方面是自己发现不了“肿”的地方。所以,要有丑媳妇不怕见公婆的勇敢精神,让好朋友帮着看看。花别人的钱不心疼,砍别人的东西也不会心疼。但要找到真心有能力的好人帮忙哟。一句话概括:浓墨写人,淡笔写景。

 “消肿”三:小说是“约束”的技巧,切不可信马由缰地任意挥笔。

现在的许多作品,已经露出了想到哪写到哪、信马由缰的个性苗头。反正是主人公不变,如同一个人在大海中畅游一样,到哪个岛吃点东西睡一觉,再接着游;遇到的事也是千奇百怪,正如“人生何处不折腾,不到蹬腿死不休”。结果,这样的作品可倒是丰富多彩,但却杂乱无章,东一耙子西一笤帚,没有限定在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塑造人物。作者是啥都想写,却都写不深、写不透。违反了那句“千招会,不如一招精”的古训。

我常说,写作品要选择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一定要小而窄,但一定要深而透。这个突破口就是“约束”。伟人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嘛,“聪明人广泛涉猎知识,但却只精通一门去认识世界”。写小说要有广阔的视野,但却从一点下笔去描绘人生。

把一个小问题想深写透,才能成就一部好的完整的作品,懂得这个约束,才能控制信马由缰。比如,有一部反映校园爱情的作品,五朵金花、五对情侣,却没有主次,共性的东西写了五遍,个性的爱情特点几乎没有,那不是浪费笔墨吗?抓住一对,其他四对作为陪衬,从校园纯真到社会残酷,从海誓山盟到分道扬镳,从坚定信念到终成眷属,一定要与出爱情在现实面前的考验与摔打,让年轻人最后相信爱情、坚守爱情;而不是找个伴、玩一玩。这样的描写,既精确又有深意,才有启迪意义。

作品的主题约束,就如同铁轨上跑的列车,不但方向对,且要跑在正道上。否则,这车谁敢坐,这作品谁愿意看呢?简而言之:敞开思想,吝惜笔墨。

 上述几个方面,就是强调如何把作品写得精、写得简,更能打动人。就像一沓一毛钱,和一张百元钞,人们会喜欢哪个?有人说都要,答案不言自明。

 二、如何处理作品情节间的“勾与连”

 我认为,小说是数个相互关联的故事集合,而每个故事又都是不同的情节交织构成。故事的选配是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展开,这是小说中故事,区别于《故事会》中故事的根本。积累素材,就是选择故事的过程。所以,大家切不可把与主题毫无瓜葛的故事选进来,以完成“滥竽充数”。

而每一个“独立”的故事,却有着相互关联情节。这并不是什么难懂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际的操作问题。比如,讲一个大家能想象得出的例子。自卫还击战中,一个班九名战士,一天时间去攻克一个山头。这样的一个故事,就交待了大背景、人物、地点、任务及时间跨度。那么,接下来就是各个情节的相互演化:如何侦察、如何分工、采取怎样的战术,这些都是一个个的情节。在作品中,这些情节怎样连接、描述更顺畅,更符合战斗逻辑,更能引起作品的跌宕起伏,这就是技巧。情节连接、描述得好,作品绝不会差。

之所以要说一说情节的勾连,因为有些作品情节之间很松散,如果不仔细去品,很容易把一个故事内的两个情节,看成了两个故事,甚至毫不相干的两段文字。

 把情节关联起来、勾连起来,大家要注意以下的几种方式方法。

一是靠自然的发展规律去自然勾连,就是常说的“程序”发展。就像上述的攻山头的例子,情节自然发展应该是侦察、计划、分工、行动,这是常理。至少这样下来,情节的逻辑顺序是不会错的,虽没有多大的起伏,但很流畅。

这是情节发展的最基本的路数,按这个路数把前后情节串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初学写作的人,往往都会如此,也是必经之路。

但情节勾连中,必须有一个动作或一两句话的过渡,才能让情节勾连得更紧密。

举个简单的例子:写家庭故事中,父母唠叨家事的情节完成后,想写孩子的情节,就可以通过拿起孩子的照片、书信,或者打个电话的方式,把孩子的情节“牵引”出来,然后再开始描述孩子这边的情节。大家细细品味下电视剧的镜头切换,绝大部分都有穿针引线的语言或画面的。这就是画面与画面、情节与情节对接的常态。

 二是靠“埋雷”的办法,把情节“暗勾”起来。通常我们说的埋下“伏笔”。

这种情节勾连的方法,最常用、也最有效。先举下例子:比如小品《钟点工》中,把大象关冰箱一情节,这就是一个伏笔。这个部分,对当前的情节一点笑料都不会产生,倒是觉得乏味得很;但却对第二个情节“动物园召开全体动物大会,哪个动物没来”,是一个巨大的“雷”,更是一个经典的包袱。这就将两个相关、但却无趣的情节,瞬间勾连起来,成为一大笑点。

所以,许多优秀的作者,都会在一个情节,或者几个情节前,甚至是上一个故事里埋下“伏笔”。或许有些读者没在意,甚至没有发现;但在接下来的某一个情节处突然打开,使读者突然有种恍然大悟之感,一下子就把两个情节、几个情节,甚至是两个故事串连起来,使“埋”的情节与“开”的情节立即增光,起到点睛之作用。一部十几万字的作品,有那么几处的点睛之笔,就足够了。

当然,这种方法如果用不好,就会产生拖累感。比如起笔埋的“雷”,结尾才“炸”,时间跨度太长,读者都忘了雷是啥雷,何时埋下的了。所以,“埋”与“炸”之间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可你问我什么是恰当的时机,我也不知道。这只能是感觉,接触作品多了后,形成的一种条件式的反射感觉。

还有的作品中,作者埋下了雷,却一直忘记了引爆,这不是瞎子点灯嘛。所以,写作可不是随心所欲,要瞻前顾后,统筹兼顾,用熟了才用得好,用好了才用得精。

 三、情节间的“插入融合”。

我们常说的叙述方法中,有正叙、倒叙和插叙,但插入融合与这些有相似却又不同。并不是先果后因关系,也不是先今后未的关系。这样的插入融合,就如同在两个相关的情节间,突然插入一个不相关的情节一样。大家会问,这不是割裂了情节间的勾连了吗?但如果这种插入融合,是出自一位与前后两个情节都有关的主人公的“梦境回忆”、“故事讲述”呢?那这样的插入情节就不是意外,而是前后情节关联的“钥匙”。

这样的插入融合,突然让读者产生从大惑到大悟的转变。这种办法作者也常采用,但关键要把握好“插入”的内容,一定要与前后情节有表面的或内在的关系才行。不能插入不着边际的内容。

比如:张三去向朋友借钱了,他老婆在家琢磨这钱能不能借来。想着想着睡着了……下一个情节突然出现了张三借情的情景,画面又十分的感人、细腻。似乎就是张三老婆本人去借钱的真实场景。突然一声响动,张三回来了,老婆醒了,原来是梦。而张三还真就如梦中的情节一样,向朋友借的钱。这是人为设计的巧合,但却把突然的意外梦境,变成了合理的情节理由。这就是技巧。

关于情节间的勾与连,这是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技巧,要想把作品写得活、写得起伏,一定要掌握这样的方法。不要总是采取记账式的写作手法。要练好这一基本功,除了要听、要看,更要写、要试。自己给自己挖坑、埋雷,看看怎么勾连情节,能让作品既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处。这需要下苦功。

 三、如何揉捏小说中的“虚与实”,别让“虚”架空了作品。

作为一位作者,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也有人说,小说是“虚拟”的艺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我们不需要去问作者咋想的,只要看看他的作品,就会知道他是咋想的。

有些作品完全脱离了生活,甚至远离了正常的逻辑,闭门造车地“造”出了一部作品,寻不到生活中的任何影子。这就是作品偏重于“虚拟性”,是全凭臆想的结果;还有一些作品,完全地写实,如同记录一般,按时间顺序,按事件状态,原原本本地再现了现实。如同犯罪现场的堪验笔录一般。

上述两种态度,我认为都不是对小说的真正理解,前者算是胡思乱想;后者称为画地为牢。

那么,真正的小说作品又是怎样的,实在哪里,又虚在什么地方呢?如果多读几遍本段开头的两句话,大家就会体会到,“来源于生活”是作品的本源,而“高手生活”则是创作的手法。

 首先,作品一定要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作品的素材必须源于生活的发生,要有生活的指向,要有生活的原型。或许有人会立即反对,《西游记》有原型吗?《聊斋》有原型吗?那不妨大家就查下唐代高僧陈袆这个人;也了解一下女鬼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能从清朝百姓的生活中寻到原型的影子。

有一个成语,“含沙射影”,不就是借物喻物,借此攻彼吗?这是一种手法,但事确实是真事。所以,小说不要“编”,要嚼透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素材。

有些作品,我们读起来有亲切感、画面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这除了作者写作的手法好,更重要的是来源于生活的东西。大家喜欢唱歌,可有些歌唱了几十年,依然经久不衰,能成为经典,难道仅仅是歌词好、旋律好吗?决非如此,而是歌曲的意境反映了生活、反映了真实的情感。唱起这样的歌,就会想起一个时代、一个史实。但现在有些歌曲,唱两场,划拉一把钱,再就无声无息了,就是因为没根,更没生活气息。

所以,我认为,大家的创作灵感可能来源于头脑的一闪念,但创造的潜意识一定是来源于生活的一个过程中。生活是什么?是经历、是发现、是提炼,而不是经过、不是发呆、更不是重复。

 其次,生活如何上升为艺术,这就是一个“虚”的技巧。这里的“虚”不是“虚构”事实的“虚”,而是“虚构”手法的“虚”。也就是把不同时间、地点、事件,集中虚构到另一个时间、地点、事件当中去,以便更能说明人物的特性,渲染作品的氛围。以达到感染人、感动人的效果。

为何影视剧中,主人公如果悲伤,背景一般都会电闪雷鸣、大雨倾泻?悲伤和下雨这是事实,但偏偏两者就那么巧合发生在同时了?难道艳阳高照天,人就不悲伤了?其实,这就是“虚构”手法的结果,这样才能符合中国人对情感的认识和把握。

因为国人很喜欢借景生情的。这种移植的办法,把不同的情景组合到一起,去突出表现作品主题,正是“虚”的关键。我正在创作的一部写给母亲的小说,把女主人公吃葡萄的情节,移植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处,我自认为很能说明这位母亲“通过舔食葡萄梗的汁味”,来表达对孩子们的爱。但这样的情节完全是真实的,只是曾经出现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里罢了。

艺术高手生活,就在于艺术的创造者,把事实有机会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最大化地渲染与感染的效果。文学作品反映生活、提示生活,其目的只有一个——宣传生活、引导生活,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江山”的“五正”要求,不正是要求各位作者用生活中的事,经过艺术地加工提炼,而成为教育人、引导人、转化人的工具吗?

 第三,要注意把控“虚实”间的逻辑关系。

小人物扣上大帽子,大脚丫子穿小鞋,这是不少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事与人不符,情节与背景不统一。

有些作品,或许作者是为了引人注意、产生宏观效应,背景写得“相当”大,只为了着墨到一家老小的生活状态上。

有这样一部作品,写一位老太太带孙女在抗战时期的生活艰难。其背景居然从皇姑屯张作霖被炸、卢沟桥事变起笔,场面十分恢弘、震撼;而笔锋突然一转,就到了老太太领孙女推碾子拉磨上了。确实是“断崖式”的情节转换。如此的背景铺垫,真不如出现几个鬼子背着大枪、挑着鸡扫荡回炮楼,更能使背景与情节人物相统一,看起来更协调一些。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官说小话,小官说大话”,读起来不但不像,更有些滑稽。其实,大家都是普通人,站在普通草根人的角度,以草根人的阅历去经历事情,了解生活。对于高层次的秘密、甚至绝密不会比别人了解更多,所以,千万不要让自己的作品“站得高、看得近”。

最近,有许多作品都是以“文革”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为背景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聪明的作者十分巧妙地避开背景,只描述背景下的普通的人、事、情,借以反视社会矛盾,这就叫以小事件博大背景。至于高层出现了什么问题,那就让读者通过作品中百姓的反应去推测、分析,让读者去思考。但有些作品却直指高层,甚至是指名道姓,还有具体的细节。或许这些东西连作者都不信,但放上去就为了体现作品的“高大神秘”。满以为能使作品上档次,但却事与愿违。

作品在生活实事的基础上,通过虚拟的手法进行调和,以达到感人的目的,是大家共同的想法。但什么东西感人,可能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认为,“高大上”的东西并非感人,而平民百姓中最普通生活中的东西,在作者笔下才是最感人的东西。就是最伟大的人物,他们的感人也不是指点江山的丰功伟绩,那不是感动,而是敬佩,伟人令人感动,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毛主席吃饭时,捡起一粒掉在桌子上的饭粒吃了,这让人感动;自己的儿子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后,一个人暗自落泪,这让人感动;周总理因为鼓励地方省领导多打了粮食,带病喝了一杯壮行酒,这让人感动。

把小事、普通事虚拟到一定的环境中,写细、写实、写真,它就会感人,它就是亮点。所以,创作中,大家一定要大处着眼,小处着墨;千万不要小处着眼,大处着墨。

 总之,写作需要扎实的功底,更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这是创作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让我们都等到老头、老太太了再写。其实,生活的积累,与年龄有关,但绝不受年龄的限制。有些人,人生百年,却依然白纸一张;有些年轻的作者,只是经历了几十年,就对古往今来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关键在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提炼生活。

人呀,控制不了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拓展生活的宽度。常言说得好,生易,活易,生活不容易。两个简单的字组合到一起,用智慧、用思考、用创造把它们粘合到一起,你就有了生活、有了源泉。我相信,只要大家挚爱生活、挚爱文学,喜欢在塑造精神世界的天空中翱翔,那下一个莫言就是你。

 今天就和大家交流到这里。有一些似乎不太容易懂的东西,需要完整的例子才能说明,但也受形式的限制,可能说不到位。不过,大家多看看他人的作品,慢慢一定会悟出写作的窍门来。但无论啥窍门,下苦功才是最根本的窍门。

    谢谢大家的聆听!现场很安静。


    夜校校长(吴光德)点评语:

    吉林老兵是江山优秀的长篇小说主编,本文以朴实的语言,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小说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又指明了具体的创作观点和创作技巧,举一反三,抛砖引玉。对于广大小说创作者,可谓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受益匪浅!

    感谢吉林老兵主编做客江山夜校,欢迎精彩继续!


江山夜校QQ群号:681747151


娇娇

娇娇 进士

  • 95

    主题

  • 1685

    帖子

  • 6379

    积分

2018-11-07 18:42:10
好受益的讲座,一定好好学习,谢谢您!辛苦了老兵!敬茶!
娇娇

娇娇 进士

  • 95

    主题

  • 1685

    帖子

  • 6379

    积分

2018-11-07 18:43:58
祝冬天快乐!老兵好帅!
娇娇

娇娇 进士

  • 95

    主题

  • 1685

    帖子

  • 6379

    积分

2018-11-07 18:45:46
感谢两位校长精彩主持,辛苦了!祝江山夜校越办越好!加油!
航程心语

航程心语 秀才

  • 1

    主题

  • 180

    帖子

  • 2926

    积分

2018-11-08 11:41:48

课件条理清晰、生动易懂,学习了。

感谢老兵主编的精彩授课,您辛苦了!

两位校长也辛苦了!谢谢你们!

六月竹子

六月竹子 进士

  • 80

    主题

  • 2785

    帖子

  • 7351

    积分

2018-11-08 14:03:32
感谢吉林老兵的辛苦付出!
邹满文

邹满文 举人

  • 12

    主题

  • 51

    帖子

  • 3324

    积分

2018-11-08 14:16:12
写得非常好,深有体会!感谢!
山雨歇

山雨歇 举人

  • 0

    主题

  • 29

    帖子

  • 4517

    积分

2018-11-08 20:36:10
老兵老师的讲座深入简出、通俗易懂,非常实用。谢谢老兵老师!
山雨歇

山雨歇 举人

  • 0

    主题

  • 29

    帖子

  • 4517

    积分

2018-11-08 20:38:14
非常感谢夜校的老师们每个周六风雨不误的主持、点评和课后的整理!老师们,辛苦了!
紫檀木

紫檀木 童生

  • 7

    主题

  • 357

    帖子

  • 960

    积分

2018-11-09 23:21:26
老兵老师的课讲得很扎实,很生动!给人启发不少!
燕飞翔

燕飞翔 布衣

  • 0

    主题

  • 49

    帖子

  • 381

    积分

2018-11-11 10:00:10
吉林老兵老师的长篇课,讲的很棒,受益匪浅,祝"江山长篇"栏目永强辉煌!
季伯生

季伯生 童生

  • 0

    主题

  • 5

    帖子

  • 677

    积分

2018-11-15 12:15:12
谢谢吉林老兵老师,今天阅读了,细细回味,觉得有道理,很受启发!
山泉

山泉 探花

  • 60

    主题

  • 855

    帖子

  • 14139

    积分

2018-11-15 15:59:03
简洁朴实,深受启发。老兵老师辛苦了!
孙巨才

孙巨才 进士

  • 2

    主题

  • 191

    帖子

  • 6593

    积分

2018-12-04 20:12:29
感谢老兵主编的精彩授课,老兵老师的讲座深入简出、通俗易懂、非常实用,老兵老师辛苦了!
巧眉

巧眉 布衣

  • 0

    主题

  • 14

    帖子

  • 198

    积分

2023-08-24 22:01:05
听老师讲课,受益匪浅。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