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夜校 回复本帖
江山夜校

江山夜校 白丁

  • 74

    主题

  • 97

    帖子

  • 89

    积分

【江山夜校赏析】2019年第七讲:《我是华邦人》赏析

2019-03-25 08:11:59

                       2019年第七讲:《我是华邦人》赏析

    

                            江南铁鹰:洪水无情人有情铮铮铁骨担道义
                         ——解读双双喜绝品小说《我们是华邦人》

  

                             主评,江南铁鹰
  
  看点文学社团顾问,本名:乐晓燕。常用笔名:江南铁鹰,江南忆雪。籍贯:浙江南浔镇。毕业于泸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后担任语文教师。主办校刊《萌芽》,泸州文化宫《春苗》文学社副主编,福建福彩报主编。2014年4月21日,应邀加入江山文学,在江山发表各类诗歌、散文、古韵、小说近百万字,有绝品宗师荣誉称号,是一个一辈子做着文学梦的文痴。
 
  看点新晋绝品小说《我们是华邦人》,是看点作者双双喜的纪实性小说。既然定义为纪实性小说,我们的这篇赏析就从这个定义谈起。纪实性小说是现代小说的一种,又称纪实体小说。指在搜集事实材料基础上加以概括、提炼、艺术虚构而写成的小说。这种小说是现实主义小说发展的一个分支,同时也受到新闻、报告文学发展的影响。纪实小说往往根据报刊文章、法庭记录、档案文献等写成,也可通过调查、访问等搜集第一手材料写成。作品多具有较强的政治倾向和道德意识。可见,纪实性小说具有纪真实性和艺术性两个主要特征。
  如果我们要解析这部小说,就从纪实性小说的这两个主要特征来对照。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部作品在真实性、现实主义方面的表现。这是真实记录台风温比亚带来强降雨造成洪水灾害的作品。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这个生成在太平洋上,2018年的第18号台风,也就是台风温比亚。我们现在来看看它的形成经过:
  2018年8月12日中午,一个低压区在中国东海上空悄然而生。到8月15日中午11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国际编号1818,并命名为温比亚。到此台风温比亚正式形成。
  8月17日4时05分,在生成五天后,它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9级,成为2018年第三个登陆上海的台风。“温比亚”直接从上海市区穿越而过,迫使5时58分上海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预计3小时内累积降水量将达50毫米以上。台风“温比亚”一路从苏州进入无锡,穿过太湖湖面到达常州溧阳,又飞奔至南京溧水。在江苏逗留了7个小时,带来了一天一夜的狂风暴雨,截至8月24日,温比亚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辽宁等受灾严重地区造成48人死亡,4人失踪,37人受伤,倒塌、严重损坏房屋32624间,直接经济损失250.8亿元。其中包括山东东营、潍坊、济宁、泰安、临沂、菏泽6市10个县(市、区)的40个乡镇(街道)不同程度受灾。
  上面的资料是经过核实的新闻性官方资料,我们从这些近似枯燥的数据,也许看不到温比亚真正的灾难性现场究竟会怎样震撼?那么,我们看看这篇小说是如何展现的吧。
  “……二零一八年八月十九日,青州市开发区胡东路工程指挥部。
  天空乌云密布,大雨滂沱,板房内光线沉暗,不过是下午四点,却似到了夜半时分……”这是小说第一小节的时间与地点交代。青州隶属山东潍坊地区,正是温比亚重灾区之一。可见小说的背景就是温比亚在山东潍坊地区肆虐的现场。“汹涌的大水由东往西疾流。疾水打着漩涡,翻着浊浪……漂浮物也是形形色色……电视机、电冰箱、广告牌、自行车……各式各样的轿车……男人的呼喊声、女人的尖叫声、洪水的咆哮声、大雨的哗哗声……”这就是上面那些枯燥数据的真实写照!
  “咆哮的洪水……飞泻直下……冲塌了门楼,冲倒了大树,冲跑了汽车,一个中年女子坐在……水缸中……快速向下游漂去……女子的呼救声清晰可辨……呼救声带着些许绝望,声嘶力竭……”这就是温比亚带来的恐怖场面!
  我给这篇赏析的标题是《洪水无情人有情铮铮铁骨担道义》,这些数据和小说描述出来的场面,恰恰精准地给温比亚造成的灾害数据做出了注脚。这些场面几乎可以说是最真实地反映了灾情发生时的场面,也就是所谓的纪实性小说真实纪实的一面。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小说是怎样在无情洪水肆虐的那一刻,去表现“人有情”这个主题?
  “……他爬上挖掘机的那一刻,扭头西望……北边的公路上聚集的人越来越多,有警察、医生、消防员……还有人在拉扯着电线……做好挑灯夜战的打算了。
  侯贞刚……猛地启动了挖掘机……一定要把被困老人救出来……是唯一的一次机会,对……老人……唯一……生的机会……挑起了楼板的一个角,老人也一点点显现……强光灯……消防衣的橘红色……消防帽上浅黄色……在炽光灯下分外醒目……让人心里不由得升起一种温暖……侯安洞老人被成功营救……”
  无数参加抢险救灾的人们,为了抢救一位困在倒塌楼板下的老人,奋战数小时,动用了各种机械和物资,不惜代价,不惜人力物力,在无情洪水肆虐过后,各级政府,解放军官兵、消防战士,医护人员,当然也包括小说重点表现的“华邦人”,用充满真情的大爱,温暖着每一个受灾的百姓。
  这部小说应该是重点围绕着华邦建设集团各下属单位,在这场大灾难的突出表现写的。我查了一下,这应该就是山东华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曾用名:青州华邦建筑安装有限公司)。这是真实存在的一个青州地方企业。很显然,小说中出现的人物也多半是真实存在的。按照我的判断,这篇小说的雏形很可能是一个表现青州华邦的报告文学。小说恰恰就是在这个报告文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细腻的艺术加工,使得原来的报告文学不再枯燥,而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感染力。
  好的主题是要通过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的。
  这部小说没有非常明显的第一人物,也就是主角。虽然相对而言,作者在其中一个叫侯贞刚的挖掘机手身上赋予了相对比较多的笔墨,但严格意义上看,还是不同于大部分小说中第一人物的特征。也就是说,小说在人物表现方面是在塑造一个“华邦群体”的形象。侯贞刚也只是这个群体的代表而已。小说毕较平均地使用笔墨,来展现一群人,只是一群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毫无畏缩、敢于担当、放弃小家、顾全大局的普通人。他们不是解放军、消防官兵、医护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是华邦一群员工而已。在如此大的洪灾面前,他们完全有理由去保护自己的家人,抢救自己的财产。但是,他们却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为了更多受灾群众,迎着风雨赶赴重灾区。
  小说有一段情节,用朴实的语言,真实表现了这种大爱情怀。
  装载机手——刘传成是公司出名的“妻管严”。可就是这个“妻管严”,居然毫不犹豫地在妻子电话里明确表示,自己不能马上回家,要去参加抢险救灾。小说通过对夫妻电话,工友对话,描述出了刘传成是在妻子电话报警,家中姜井被淹后,还是义无反顾放弃了回家去抢救个人财产的机会,坚决参加赶赴重灾区抢险工作。那井里是上万斤的生姜,是价值十数万的财产。尤其是最后夫妻的电话对话,更是把这对普通夫妻那种“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寥寥数语感人至深。
  “我跟你说过了,我回不去了。我要去王坟镇抗洪救灾,家里的事儿你自己看着办!”……“你早说去救灾啊……家里的事儿你甭管了,我自己想办法,你安心去救灾吧!注意安全。”
  正如作者所言,这种情怀并不是每个女人,当然也不是每个男人,每对夫妻可能有的。这就是“道义”,是人性的道义,是社会责任感。就是这些普通人的铮铮铁骨,担起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道义之山。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普通男女、普通夫妻、普通家庭,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基础,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坚强的脊梁。无论是抗日战争中,前赴后继地洒下热血去保家卫国;还是解放战争中,丢下自家刚刚分到的土地,肩扛手推刚刚收获的粮食去支援前线,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以及在汶川地震“一方受灾八方支援”的大局观念,都折射着同样的精神。这就是作品的精髓所在,主题所指。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也是所向无敌的。本作品之所以成为江山绝品,恰恰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彰显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主题。
  小说每一个场面的描写,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真实可信,有血有肉,这突出了小说纪实性的特征。同时,小说采用了大量艺术性很强的文字描述,不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情感效果,而且给读者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
  我们看看前面引用文字中那些排比句,还有对各种场景准确,细致的描写,特别是对洪水动态的描述,使得那种惊天动地的冲击力带来的视觉效果格外逼真。作品以艺术性方式表现出来的情景,可以在多个章节里找到。例如在第三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此时的天空有了一丝暗亮,东望,那座雄伟壮观的逄山隐约可现,此时,却像一只张开血盆大口的恶鬼,瞟觑着这个不平静的夜。石河一直在嘶吼咆哮,仿若趴俯着一只即将睡醒的怪兽,怪兽随时会从河底一跃而起,肆狂地将这片土地吞没。”把灾难中的山比喻为恶魔,把肆虐横行的水,比喻为怪兽。这种艺术性的描写,极大增强了作品的渲染力。还有后面对灾后现场的还原描述:“路面上满是东倒西歪的电线杆、星罗棋布的棱石、仰面朝天的汽车、横七竖八的广告牌,现场狼狈不堪。”这一连串句子成分的排比用得恰到好处,就像照相机上的镜头,把温比亚带来的灾难,以极强的视觉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
  作者是非常善于采用排比和比喻修辞手法的,恰恰就是这种文字艺术的修辞手段,不仅加强了作品的纪实性,也大大彰显出通过小说艺术,来更加丰满地表现环境描写,用以衬托主题的必要性。
  我们在前面已经从作品在契合纪实性小说的特征,以及小说群体英雄的塑造,小说主题的提炼以及作品的艺术性几个方面做了画龙点睛的剖析,下面我想就这部作品谈一点个人建议。
  诚然,这部作品的纪实性、艺术性和主题表现方面是十分优秀的。不过,任何的作品都不免存在瑕疵与不足。我下面说的这些未必属于不足,只能算是我对作者的一些建议罢了。
  第一个建议是关于作品标题的。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一个可以从第一时间就夺取读者眼球的题目。起个好题目,还是需要作者下一番功夫的。而且,题目需要明了、准确、甚至完美地与作品内容,以及主题契合,比如《红楼梦》《西游记》《雷雨》……等等。这部小说的题目是《我们是华邦人》,这个题目是存在局限性的。对于青州人,或者潍坊人,山东人也许可能知道“华邦”的概念。这部作品假如发表在这些地域性刊物上,应该不存在什么无法理解的问题。但是,江山是全国性文学网站,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试问,有多少读者知道“华邦”?所以,我建议可以考虑换一个更加鲜明夺目的标题。
  第二个建议是关于人物塑造方面,我个人感觉塑造群体形象,似乎非短篇作品可以胜任。短篇小说的容量限制,很难去容纳一群人物的塑造过程。由于这个原因,会造成每个出现的人物都是蜻蜓点水。其实,这未必是作者本意。从作品的笔墨,还是看得出侯贞刚很可能本来是作者要表现的第一人物。作者也的确在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加重了笔墨,在一些场景中也已经被突出成为主要人物。但是,由于作者还想去表现更多的人物形象,就势必带来笔墨的游移,无法给予这个人物更多关注。其实,只要稍加调整,这个人物一定会凸显出来,成为中心人物。比如,我们可以将刘传成这个人物删除,留下他的故事素材,移植到侯贞刚的身上。那么这个主要人物马上就会丰满起来。当然,有人会说这些事儿本来就发生在刘传成身上,而不是侯贞刚。你这样是虚构,不符合实事求是,就不是纪实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这是小说,并不是新闻报道,也不是报告文学,他是纪实性小说。小说就是小说,小说是需要虚构的,也必然是有艺术性虚构的艺术品。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顾及所谓的移花接木,会影响作品的纪实性。
  第三个建议是关于最后那个章节。作者的标题是《小酒馆畅饮闻欣言金匾额璀璨喻邃意》,我以为小说用庆功宴和金匾来做小说的结尾,并不是一个最佳选择。其实往往那种戛然而止,留有很大空白的结尾,反而更容易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也更容易有回味无穷的感觉。这种说得明明白白,看似完整的结尾反倒容易冲淡了前面已经形成的氛围。我感觉不如让全文,在一种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救灾场面结束,更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效果。
  当然,这只是建议,毕竟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行文的角度和立足点也是不同的。我的建议丝毫不会影响这部绝品的价值,它终究是一部很优秀的纪实性小说。



                               弘扬正能,有感而发

                                  ——作者创作谈


  作者简介:双双喜,原名:刘丙学。工程建筑行业,自幼酷爱文学,2015年年底,第一篇短文在当地纸媒文刊发表,激起极大创作热情,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在一年内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一百五十多万字。2016年夏,第一部长篇小说《墩儿》由青州小说学会增刊发行。后又出版了《凤桂》一书,近日《益北原》也马上付梓出版,印刷成册。其它作品有《尧王射海》《扈家官庄》《檀柩》等。

  
  感谢看点文学社推荐我的作品,又组织了这次赏析,感谢江山夜校提供平台。文学来源于生活,我写这部作品正是被身边的榜样感动,有感而发。
  我的家乡是青州。
  温比亚台风过境古城青州之后,青州一片狼藉。这场灾难对青州来说史无前例,古城一片汪洋,特别是青州市西南山区一带受灾尤为严重,山区里二十多个村庄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市委领导高度重视这次灾情,当即做出了指示,迅速组织工程机械赶赴西南山区抗洪救灾。
  八月十九号的那天晚上,青州人度过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夜晚,那天夜里青州人彻夜不眠,都牵挂着西南山区受灾的广大村民。救灾如救火,灾情就是命令,华邦集团在接到市委领导的指示之后,迅速调集工地上所有的机械设备,火速赶往救灾现场。
  青州人并没有被这场灾难吓倒,所有人都奋起自救,天灾无情人有情,正是得到了来自于四面八方地援助。在天灾面前,每个人都不会犹豫,也不会计较,华邦人更是如此。
  我和山东华邦建设集团的总裁赵本明有过几次会面,也曾促膝谈心,我还专门写过关于他的一篇纪实文学报道,其实都没有发表,用他的话说:“我没什么值得写的,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实际上,他可不是个普通人,十三年的艰苦创业,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包工头,发展成为现如今年创收达到百亿资产的大集团公司的老总,他绝对是一个传奇人物,也绝对付出了别人想象不到的辛苦和努力。所以,他是一个让人敬佩的人。
  和他聊天的时候,他经常对我说的话就是两个字——担当。一个没有责任的人,他绝对不会有担当,一个没有担当的人,他绝对不会有事业成就。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一句再实在不过的大实话。
  在这次温比亚洪灾中,华邦建设集团慷慨解囊,向青州市、临县市共计捐款超过了一千六百多万,赵总连眼睛都不眨一下,用他的话说,这是救灾救难的善款,把钱花在这上面,再多的钱都值。
  华邦人绝对是一种正能量,这种正能量激励着每一个人在奋斗前行的路上坚持不懈、勇创辉煌。而作为一个文者,我更想拿起我的笔,记录下这个故事,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故事,从而明白一个永存不变的真理——这个世界,永远充满爱。


                                    平凡人物的闪光点

                                                   兰花悠悠香


  前不久接到阳光社长的指令,让我写一篇《我们是华邦人》的赏析。其实对写赏析,我是门外汉,但既然接下了任务,就得赶鸭子上架。

  一个多月前,我曾经对这篇纪实性小说有过拜读。说老实话,那次读,也是源于阳光社长在QQ群里的一句话,有一天,社长在QQ群里说,《我们是华邦人》没有理由不精!这引起了我对此文的好奇心。
  第一次看这篇小说,只沉浸在情节之中,未曾细思。这次细读,因为是带着问题读的,所以,读得比较细致,就读出了一些特别的东西。
  就小说的写作手法看,我觉得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个体、群体形象的设计,都显出了双双喜老师的匠心独具。在这里,我只谈谈作者笔下闪着光点的小人物。
  可以说,这篇小说的着眼点都是一些小人物,读完小说的第一时间,我曾经想过,要不是洪水来临,这些平凡人身上潜藏的光点,也一定会在时间的消磨中、被生活的繁杂琐碎淹没得无影无踪的。而这场带来灾难的洪水,恰恰考验了人性,这些平凡小人物身上所蕴含的光点,在世人面前展示了耀目的光彩。
  下面,我先从侯贞刚说起。小说里的侯贞刚,是主要人物,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挖掘机手。他出场很早,当温比亚台风来袭的时候,作为挖掘机手的他和其他几位同事就守候在指挥部。关于这个人物,小说着墨较多,从一开始写他面对洪水来临时候的焦急、凝重的神态到紧张地翻看手机屏幕,接着第一个冲出门,率先向挖掘机走去,及至后来斩钉截铁地主动要求去洪灾最严重的地方去抢险,再到最后通过他的口告诉人们,“我们是华邦人”等等,可见这是一个心系大家的小人物,也是一个有着大视野的、值得人敬重的大丈夫。另外,小说在描写这个小人物时,并没有用上多少形容词,也没有过多的渲染他的高大上,而是运用了一系列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比如“眼睛死死盯着……”比如那句斩钉截铁的“我去”,再比如“驱车在没膝深的水里疾驰”等等。
  小说里第二位比较重要的人物是刘传成,这个人物,小说一开始的描写很平凡,是侯成刚半路上遇到的。接着通过两个人的对话,让读者知道了这是一个怕老婆的男人,说他平时最听老婆话,就连手机的铃声都是“老婆老婆我爱你”,是公司里出了名的“妻管严”,可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在洪水来临的时候,却有着血性的伟岸,在奔往洪水前沿的路上,面对家里存放了数年的、积存了上万斤生姜的姜井被淹,面对平时在家里处于绝对权威的、老婆的求助电话,他第一次果断回绝了老婆,第二次说明了理由,还是选择了坚持,小说在文字描写上,仅仅写了刘传成老婆的两个电话,而读者正是从这两个电话的小格局里,洞悉了当灾难来临时候,这个平凡的男人刘传成,身上不平凡的光点。
  小说里类似的人物除了上面的两位外,还有机械手吴青贵。关于这个人物的描写,我想看过小说的人都是有印象的。小说里的吴青贵,在电话得知家里进水后,原是请了假回家的,但,当工地的告急电话响起后,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工地……
  从这些人物身上,可以说是真实地再现了这些华邦人,在灾难来临时候,舍小家顾大家的胸襟和气魄。
  上面三个人物,和集团副经理张西群、项目部科长纪鹏、还有陈启国等等共同展现了华邦人群体形象,另外,作为辅助人物刘传成老婆和吴青贵老婆,作者虽然着墨不多,但寥寥数语就把这两个女人写活了。前一位,文中用了“你早说去救灾啊……”后一位,用了“那你还等什么?快去快去……”这短短的两句话,就把两个女人写出了色彩。
  还有,女干部陈书记,被救老人侯安洞的妻弟,还有把水往外舀的吴清贵的孩子们,他们的言行举止,在作者笔下详略得当,精炼传神,一个一个人物形象得以很好的塑立。
  可以说,小说把每一个人物都写出了血肉,写出了光点,也正是通过这一群体的描写,让读者了然了,这一群华邦人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值得人仰视的人。
  而正因为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极其成功,才让它具备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我想这也是此文能够成为绝品的很重要的因素。
  其实,关于这篇小说,值得解读的地方还有很多,还是留给读者自己品味吧。我就说到这里,不足之处,大家海涵。


                                            我们都是华邦人

                                                        ——从温度说起
                                                  文/奇异果
  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每次读完作品,总是以自己的第一感受来表达想法,因此,在细细品读了双双喜老师的绝品小说《我们是华邦人》后,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温度”两字,当然,它不是文中的字眼,就只是我笼而统之的直观表达。
  首先是读者的温度。作为读者,一个置身事外的看客,我却常常因为眼前的文字而跃跃欲试,胸膛跳动的温度只增不减。
  文章的语言平实具体,除了场景描写,甚少采用修辞。叙述节奏像是温水里煮青蛙,就连每次遇险,抢险都是不躁不焦,像极了农村午后上工的汉子扑踏扑踏地屐着鞋子,四平八稳的样子,可恰恰就是这么一板一眼的节奏却抓住了我的心脉,仅寥寥数语就让人不由自主地陷落其中,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忐忑,揪急,着火,甚至落泪……直至追完全篇文字,最后一个标点,心似乎才重新落回肚子里。由而感叹,作者娴熟的驾驭文字、文章的功底和能力,着实令人佩服。
  文章一开始就描写五个汉子聚在一起盯着手机,不断刷视频,时刻关注着最新的洪涝灾情,随时待命,接着又争先恐后地留下来值班,出现险情后,又争抢着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他们毫不犹豫,自告奋勇的画面让我一下子想到了狼牙山五壮士,不是一定要去牺牲,而是那种无畏的决心,奋发的意气,让人跟着血脉奔张,激动不已,忍不住在心底为他们点赞加油。紧接着,刘传成和媳妇对话的场景,机械手吴青贵回到家的画面,这些个普通老百姓在面对维护小家与大家时的挣扎和选择牵动着我的心,同时又让我禁不住在内心拷问自己,如果是同样的境地,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恐怕做不到他们那样的义无反顾。我想,这个也是作者留给每个读者的思考吧。
  接着一次又一次的险情出现,救援小组火速投入到紧张的救援抢险当中,他们一次又一次的众志成城,让没有亲历现场的我跟着热血沸腾,虽不是“华邦人”的我也与有荣焉,倍感自豪。谁说只有触碰到灼热才会感知温度,如此平凡的白纸铅字,让每个阅读的人都激情澎湃,感受到了来自文字的力量,温度。
  其次是作品的温度。《我们是华邦人》是一部有厚度,能温暖人的小说。它体现在作者塑造的每个角色。典型的也好,群众的也罢,在作者的笔下,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活人,没有一个是因叙述困难拉来凑数的道具。他们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施救者和被施救者,他们大多来自老百姓,小人物。
  其中的三个女人,刘传成媳妇,吴青贵媳妇,陈书记;唯一描写的和大人一起把屋子里的水往外舀倒的吴青贵的孩子们;还有,被救者侯安洞老人的妻弟,他坚持守在被倒塌的楼板压住的侯安洞身边,给他喂水,提醒鼓励他不能睡着,坚持下去。不论什么身份,这些被洪水侵扰的男女老少们没有一个人拖后腿,个个视抗洪救灾为己任,都积极走在前进的行列中。相对于冲锋在一线的汉子们,作者虽然对这些角色的描写着墨不多,仅寥寥几笔,却传递出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希望,让这些本应该接受保护的弱势群体的精神(自身)强大起来,那么抗洪救灾怎么能不成功呢?
  全篇文章中,作者浓墨重彩地塑造了每个参与抗洪救灾的人物,尤其以侯贞刚为首的华邦十二人救援小组。他们在抗洪救灾中表现出了不是军人,胜似军人,不是英雄,胜似英雄的高尚情怀,他们传递着华邦人的温度,华邦人的温度就是华邦人的精神,华邦人的精神就是磨砖精神,磨砖精神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此,‘我们是华邦人’不可否定地已然成为华邦集团的名片,华邦人成就了华邦,华邦成就了华邦人,华邦人就是华邦企业文化,华邦精神。所以,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叙述抗洪救灾的艰险,更不仅仅是为了颂扬参加抗洪救灾的某个或某些具体人物,它想表达和传递的是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的载体就是华邦人,它是“华邦人精神”。
  最后是作者的温度。作者是一位有温度,有能量,充满正气的人。全篇文章主旨明确,从前面每个抗洪事件的发展推进,到结尾点题,都在弘扬赞颂华邦精神,传递着正能量。他用平实的叙述把洪水的无情和救灾人的热情淋漓酣畅地表达了出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露给读者的都是人性积极向上的一面,小说里没有一个反面角色,没有假恶丑,只有真善美,但却没有一丁点儿的违和感。作者就是要用这样的一个正能量爆棚的作品告诉人们,人定胜天,只要有人在,有华邦精神,就没有堵不住的洪流。除此之外,作者更强调了华邦精神的传承,在文章末尾,父亲与儿子关于就业的对话,“口碑载道”再次点题。
  其实,赏读到这里,我已豁然开朗,由衷佩服双双喜老师的大智慧,大情怀。他笔下有思想,有能力,有抱负,时刻冲锋在前的抗洪代表侯贞刚不就是个人英雄的代表,刘传承、吴青贵舍小家为大家,不就是现代的雷锋,这些英雄,榜样不就在我们身边吗?他们是华邦人,他们更是普通的中国人。华邦人难道不就是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吗,只要我们团结起来,众志成城,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即使未来千难万险,又有何惧!


                        可歌可颂的担当精神

                        湖北武戈
  接到只留阳光社长要求我参与评析《我们是华邦人》这篇绝品小说的评析任务后,我连忙找到这篇文章进行下载,并且认真研读了一遍。读完之后,心中涌起无限感慨,而令我感慨最深的,则是这篇纪实小说所展现的华邦人的担当精神!
  一、华邦人的敢于担当
  由于纪实文学有着新闻的特性,纪实文学中所展现的人物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而且是鼓舞人心的思想性。鉴于这种作品的独特个性,作者必须挖掘出整个事件中人物的思想内核。《我们是华邦人》所展现出来的首先是华邦建设集团所有参与抢险者敢于担当的精神。
  小说一开始便是华邦集团的施工人员在等待下班前关注手机微信上的灾情动态的情景,画面上呈现出他们关注某处发大水某处被水淹的焦急心态,这种心态在工棚外面大雨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地扣人心弦!其次是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做好了随时参与抢险的心理准备,只等公司一声令下,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冲进抗洪救灾现场,这是一种敢于担当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华邦人的勇于担当
  在接到命令后,华邦集团的挖掘机手们释放出他们急迫的心情,义无返顾地赶赴集结地点,随时投入抢险救灾。请注意,这时已是他们的下班时间,劳累了一天的他们,本来是应该回家吃顿热乎饭,好好休整一下他们劳累的身体的。其中的挖掘机手刘传成已经多次接到老婆的催促电话,因为他家的姜井即将被洪水淹没,还等着他赶紧回去救灾呢,那可是他们一家的改善窘境的希望啊!可是当他老婆最后得知他要去参加抢险救灾的消息后。反而让他放心去救灾,家里的事不要他操心了。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啊!
  《我们是华邦人》这篇纪实小说就像一台摄像机,在回放完刘传成夫妻俩舍小家顾大家的镜头后,又将镜头聚焦到挖掘机手侯贞刚的身上。候贞则在接受到负责街道清淤的任务后,连续奋战了四个昼夜,实在瞌睡得不行了,便停机熄火几分钟,在驾驶室里眯上一小会儿,中途还参与抢救了一个被二次塌楼压埋的老人;然后又转战到另一个战场,奋战了两个小时挖出了一条泄洪渠。
  三、华邦人的善于担当
  《我们是华邦人》这篇纪实小说中不仅展现敢华邦人的敢于担当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还展现了华邦人善于担当的精神。他们在徐家沟参与池塘泄洪抢险任务时,一方面排除了眼前的险情,一方面还考虑到池塘的后患问题,免费为徐家沟村池塘铺设了一条泄洪管道。与此同时,小说还插述了华邦人的“磨砖精神”的来历,而这个“磨砖精神”的插述也不是闲笔,而是对华邦人善于担当精神的印证。
  整篇文章以严谨的节奏和紧张的气氛,时刻扣动着读者的心弦,给读者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读者的心弦随着华邦人参与抢险的情景而跳动。
  如果硬要挑剔这篇纪实小说的不足之处,我认为有这么一点:“温比亚”台风的受灾面积肯定不止山东维坊这么一处,参与抢险救灾的单位肯定也不止华邦集团一个单位,文章应该运用闲笔作一些必要的交待。当然,作为具有新闻性质的纪实文学作品理应集中笔墨描述重点,不可能做到面俱到的。因此可以说,《我们是华邦人》被推荐为绝品是当之无愧的。
  感谢看点给我这个展示的机会,感谢江山夜校赏析课堂为我们搭建的这个赏析平台,使我有机会认真赏读和学习双双喜老师的这篇绝品佳作。

湖北武戈

湖北武戈 进士

  • 55

    主题

  • 2067

    帖子

  • 10565

    积分

2019-03-25 08:36:46
一堂很有意义的赏析课,希望能有机会多多参与!
只留阳光

只留阳光 举人

  • 22

    主题

  • 191

    帖子

  • 5189

    积分

2019-03-25 17:07:50
老师们辛苦了,感谢支持,赏析很到位。看点有你们,一定会更加精彩。
山地731828829

山地731828829 探花

  • 321

    主题

  • 5538

    帖子

  • 17417

    积分

2019-03-26 23:04:16

讲座有特色,给人启发。

主评、副评认真,有自己独到的东西。

主持把握好,点赞。

怀才抱器

怀才抱器 榜眼

  • 50

    主题

  • 440

    帖子

  • 29424

    积分

2019-05-19 22:05:39
非常完美的赏析课,读了受益。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