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记者部 回复本帖
江山记者部

江山记者部 布衣

  • 169

    主题

  • 214

    帖子

  • 215

    积分

文坛“阿信”陈亚珍告诉你,灵魂的关系与物质无关

2019-06-15 20:11:48

江山记者部·人物访谈2019. 4

 

 

       访谈主题:文坛“阿信”陈亚珍   

       江山记者:极冰

       访谈时间:2019.6.10

       访谈形式:文本采访

       人物笔名:陈亚珍

       所在社团:八一文学(社团顾问)      

   


                  人物简介 

    陈亚珍,女,山西昔阳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女作家协会副主席,晋中市作协副主席,国家二级编剧。原《乡士文学》副主编。



著有长篇小说:《碎片儿》《神灯》,曾分别获得北方地区优秀图书一、二等奖,《十七条皱纹》作家出版社、台湾秀威出版社分别出版发行,并获得山西省第二届赵树理文学奖。

长篇小说《羊哭了,猪笑了,蚂蚁病了》,获得2012年中国小说学会上榜图书,2013年被全国图书推荐委员会推荐为200本好图书之一,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晋中市第三届优秀长篇小说奖。

  长篇纪实文学:《陈荣桂与陈永贵》《谁在守约》《生死暧阳》,其中《谁在守约》获得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报告文学精品奖。散文集《玫瑰:撒下一地殷红》获2010年晋中市文学精品奖,以及中、短篇小说、散文,若干。

短篇小说《二鬼外传》获《小说选刊》第二届全国征文一等奖。并著有影视剧6部,其中《唢呐魂》曾获全国戏曲电视剧”灵芝奖”二等奖,《苦情》曾获山西省电视剧一等奖,华北地区第六届电视剧三等奖,《路情》曾获华北地区第八届电视剧三等奖,《地委书记》(合作)获山西省电视剧一等奖。《土岭纪事》(合作)曾获山西省电视剧三等奖等。 

江山文集: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73376.html

 

文坛“阿信”陈亚珍告诉你,灵魂的关系与物质无关

——八一文学社团顾问陈亚珍访谈录


极冰:陈亚珍老师:您好!很荣幸,这次我代表江山文学网记者部采访您,。之前因为社团的工作,我和您有过两次沟通,对您的作品和您的人生经历大致有些了解。据我所知,您的长篇小说处女作《碎片儿》最初是想给母亲写一封请求关爱的信,期间写了撕,撕了又写,整整写了十年,结果写成了一部长篇小说。我觉得本身带有传奇色彩,或者说之于文学充满了偶然性。我很好奇,一封信的容量,怎可能写成一部长篇小说。您能谈谈这其中的转换过程吗? 

陈亚珍:谢谢极冰!我开始也并没有想到会因为给母亲写一封信而最终写成一部小说。更没有想到我会因此走上文学这条不归之路。想要我说清信与小说之间转换的过程,我得先说我为什么要给母亲写信。

写信源于我有太多的委屈无处诉说、太多的怨气无处发泄。我出生在“大跃进”,母亲因为工作关系,没有为我哺乳的时间。出生三天后,我就被奶出去了,我在一个不属于我的怀抱里长大。在奶妈家度过了四年时光,回家后我不认识父母,所有的感觉就是陌生和恐惧,觉得这世界非常不友好!后来文化革命开始,父亲受了冲击,家中保姆不让用了,家庭雇佣工说这叫剥削阶级行为。此后,我又被送到乡下姑姑家,一去就是九年。回到家中,我和父母姐妹已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屏障,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无法走近。爱,是我人生最大的缺失。

有人说:如果童年缺失了什么,一生就会去寻找。这话确实是真理。母亲常常怨我站姿不好,吃相不佳,样貌难看。这对十四岁的我,是对自尊心的最大伤害。我从小不在母亲身边长大,当然事事不如人意。我有一次憋不住了吼叫:我样貌丑是我的过错吗?我站姿不好,吃相不佳,你训练过我吗?你爱我吗?如果爱,为什么偏偏把我送给人?

  母亲居然说我享了福还不领情,说姐妹们在家中如何受罪等等。这,激起了我的愤慨,姐妹们受苦母亲能看得见,我受过苦母亲是否关心过?这时候离家九年的种种苦楚像纸片儿一样散乱地飘在我的脑海里。于是,我想写一封信给母亲,我想告诉母亲我是怎样度过九年的乡下生活的,那个村庄没有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因而我九年没有洗过一次澡。养猪没有饲料,我要每天去给猪挽草。我要捡柴火供晚上睡觉取暖,粮食不是现成的,要像驴一样一圈又一圈地碾米磨面……这一切还不算什么,最主要是:这个村庄并不愿意接受我,他们说我是外来的侉子,我无法与他们融入进去。我很孤独,很胆怯。而回到家中,大家惊讶于我不穿内衣、内裤……看来,他们的生活再苦也是优越的,我不是不穿,而是十四岁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人还应该穿内衣、内裤。

  每每受到母亲的责怪,我就有好多话要说,但母亲不容我多言。天长日久憋久了,于是我想给母亲写一封信,信越写越长,后来就觉得那不是写信,是对一个假想的母亲诉说。因为我知道这封信根本无法寄出,即便母亲看后也会火冒三丈,因为信中的怨愤太多了。再后来,听了广播剧《泪痕》受到启发,我想写成一部小说,让更多的人听我诉说,于是我就上路了。标题叫《碎片儿》写完之后我根本不知道它是不是小说,在抽屉里躺了好久,三易其稿,1998年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后,我终于大出了一口气。我想:别人是以一生的才情写许多部书,而我,可能是以一生的才情只写这一部书。奇怪的是,写完这部书,我和母亲冰释前嫌。我理解了我与家庭的隔阂不是个体生命造成的,而是时代的离间。

我记得当时好多人看了这部书,反馈是感动的痛哭流涕。有时候,我还得放下来,间隔一段时间才能继续看。他们说我的书激活了他们的记忆,写出了他们的经历。我这才意识到这是一代人的感情缺失而非是我一个人的缺失。而且我也意识到:文学是倾诉与表达思想感情最好的方式。由于写出了普遍的思想感情,也就走进了读者心里。这部书三十年前出版,三十年后重新包装上市,在微信阅读上看仍有读者。为什么呢?因为写出了生命的真切体验。 

极冰:陈老师,这部书除去倾诉,您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个时候您已经读过很多书了吗?或者说已经具备了充分的写作条件了吗?

  陈亚珍:没有,我的写作实践告诉我:做任何事并不是条件具备了才去做,而是在做的过程中完善条件。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青年,在我成长过程中,或者说写作之前,没有丰富的书籍供我们读。我所有的写作条件就是经历,原生态就是那封无处寄出的信。八十年代后期就好了,我边读书、边思考,边写作。我没想到《碎片儿》反响那么大。

  评论家雷达先生说:《碎片儿》是把人的感情撕成碎片,作者没有技巧可言,但对生活细节逼真的描摹,就能揭示出名作家、大作家未必能揭示出的深刻。而这些密密麻麻的细节是陌生的,不可复制的。2002年研讨会记要)

  作家成一说:人性与社会的冲突,是所有作品长远传世的重要品格。比如《红字》《简爱》《飘》《珍妮姑娘》等,都属于这类作品。他说:其他伤痕文学写的多是政治命运,而《碎片儿》写的是个体生命的命运,所以就有可能进入传世的轨道里。2002年研讨会记要)

他们所说的,真是让我醍醐灌顶!是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人获得自尊与心灵的放逐。我的作品充分表达了,人类的爱与尊严。人类最有益的分泌物是爱而不是恨!家庭是一个民族最小的单元,而爱是具体的,是人与人之间最柔软的情感,如果这种具体的情感大面积缺失,人的生命就处于病态!

 


极冰:陈老师,您说您以一生的才情写一本书,可是我看介绍,您后来写了许多本书:《神灯》《十七条皱纹》《羊哭了,猪笑了,蚂蚁病了》《生死暖阳》《谁在守约》《陈荣桂与陈永贵》等等,全是长篇。您说您写小说,每次都是有话想说,绝不是为了写作而作文。您如何确定您想说的正是读者愿意看的?您又是如何把握个人感情和作品的契合的?可以谈谈您的想法吗? 

陈亚珍:是啊,我在写《碎片儿》的时候觉得这是我的心结,写出来死也瞑目了。可是文学情怀一旦激活,有思考就有写作欲望,开始是个体生命受到刺激后的写作,再后来,时代的气候激活对民族的思考,随着思考的深入会激活人类生存的取向,再深入,会思考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这样,写作思路就宽阔了,格局会越来越大。写长篇也好,写中、短篇、散文也好,一定是有话可说才能动笔,否则为写而写只能说是经济创收,不能说是文学贡献。

文学必须具有思想启蒙与审美价值、精神取向与灵魂救赎的功效,无法提供审美享受与启蒙意义,那只是“写”作,而不是“创”作。至于如何确定想说的话正是读者愿意看的这个问题。传统写作者,或者说严肃文学多半只考虑自己想说什么,不可能努力去考虑读者想看什么。文学是作者自身心验与体验的具体表达,不能让读者牵住你的鼻子,这样你就失去了自主心。

近年来“流行类型写作”就是先看给什么群体看,然后确定去迎合这个群体的读者。我认为这就是为写作而写作。他们也许技术纯熟,写的很光滑。但他没有自主心,写出的文章一定是程式化的,其中没有丰富的感情汁液和血脉跳动。以自主心写出的作品,是为有缘人准备的,大家都在同一个社会背景中生活,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只要你写出来别人感受到了,却没有说出来的话,你说出来了,你就是他们的代言人,他们就是你的读者。

如何把握个人感情与作品的契合点,这问题提得好。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人群,你对他们产生了充分的爱与同情,他们的苦乐就是你的苦乐,他们的得失就是你的得失。

我在一部长篇《风语》的扉页上,有一句这样的话:当灵魂颤抖时,你为谁而泣?作者就是佛,你对你笔下的人物必须具有充分的理解与同情,每一个你塑造的人物都是自己的某一个侧面。有人写作非常冷静,笔下的人物是他的棋子,作者在写到激情涌动时立即放下,冷静后再写。而我的写作恰恰相反,激情涌动时我乘势而出,写完之后再冷处理。这两种作法没有正确与否,我的方法,能感受到血脉的强烈跳动,牵引读者激情奔涌,容易使读者感动。

中国社科院的文学评论家白烨先生说:看其他人的作品,感情向度是“他们”,看陈亚珍的作品,感情向度是“我们”。这种感情向度是陌生的,是真诚的,是别的书无法感受到的。让人觉得她始终写得是自己的姐妹兄弟,父老乡亲。因而她的作品,生死歌哭饱含激情。(《神灯》评语) 

极冰:陈老师,您走上文学之路,源于您的小说《冰与火》改编成《苦情》电视剧的热播,感动了广大的电视观众,也感动了晋中地委书记裴庆生,继而作为“特殊人才”调到《乡土文学》做编辑。可以说,您是非常幸运的!但据我所知,并不是每一个写作者都像您这样幸运,您如何看待文学路上的付出与坚持?您做了《乡土文学》的编辑以后,对您的创作,又有哪些影响呢?您说说好吗?谢谢! 

  陈亚珍:是的,一个人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幸运的。我记得1992年我写了一部电视剧《苦情》播出之后,获了二个奖引起主管文化的地委书记裴庆生的关注,一夜之间改变了命运,调到《乡土文学》作编辑。之前我是售货员,那时常常在柜台上写作,写好的稿纸没地方存放,最大的理想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桌和抽屉可存放稿子。这个理想终于实现了。

可以说,文学就是付出与坚持,只要还有一点希望就不要放弃。我的老师孙光明先生对我说:知识是后天营养,可以不断地补充,而文学天赋难能可贵,它不是知识多么渊博就可以成为作家。很多学者,修辞学家写不了小说,文学艺术需要独特的秉赋。

我所说的希望就是文学秉赋文学想象力十文学智慧十创造性的语言欢乐=文学秉赋)。文学适合任何职业,只要你用心体验生活,生活让你富有创作冲动就一定要坚持。从思想到技巧是个积累的过程,有的人很年轻就写出了最好的作品一生不鸣,但死后发光。如:曹雪芹、卡夫卡等。有的人很年轻就出了名,人没死作品就死了。这是两种文学价值观。

如果做工匠就是后者,如果做大师就是前者。文学不是时尚的衣服,没等穿上就过时了。文学是耐品的酒,时间越久越醇香才行!如《红楼梦》,这就是付出与坚持的意义。

作编辑与写作是两个行当,编辑应具备学者的素质,他不仅是改错别字的校对员,对编辑来说这是最次之的一环,最主要是有鉴别作品高下的能力,发现作者是否有文学的潜质,把深埋在沙里的金子挖掘出来,这需要博览群书。

编辑是为人做嫁衣,好的作者能启发编辑的创造力,触动编辑的理性激情,为作品提炼出精髓,穿上更美丽的衣服嫁出去,诸如编者按,推荐语,点评等等。编辑的素质必须高于作者,否则你没有能力发现作者的文学前途。

而我所供职的《乡土文学》立足本地作者,是培养文学苗子的园地,这样的刊物编辑,主要是具备发现的眼光,为作者浇水拔草,成长到一定时候推送出去。作为编辑,要有文学理论基础,对作品才有一定的鉴别。作编辑,提高了我的鉴赏能力。但对写作没有太大影响。

 

 


极冰:陈老师,您的散文里有这样一段话:“你就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你不能重复大师的思考和发现,要表达自己对世界独特的发现和认知。这是很久后我才确定的。”您的这段话理解并不难,但如何把握这个度,有难度。您能具体谈谈吗? 

陈亚珍:其实,这不是度,是写作阶段,或者说是写作层次的问题。如果用形而上的层面来比喻真、善、美三个层次,真是载体,善是内容,美是形式。就像画家的素描(实物的描摹)它仅仅能告诉你这是什么,是为真。实物有了背景和构图(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为善。

当你拥有了真实的描摹,融入了思想感情,用美的形式表现,传递出灵魂的多音符,质达事物的本质,是为美!任何一种学问都是,感性——知性——理性的递增过程。文学也不例外。

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一个人睡了一觉醒来,变成了甲壳虫,然后就写他不敢出门,由家人照顾他起居吃喝,他是怎样笨重,不方便,就写变成甲壳虫后的状态,感受,也没什么故事,恩怨,事非曲直,这种形式非常理性,但直达生活本质,人如果像甲壳虫一样的状态,生命就会变质,变态,变异。在整个作品中没有出现这样的字眼,但却传递给作者这样的信息。这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警示!是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我想:是作家就应该是惟一的,模仿别人永远没出息。作家必须对世界具有独特的发现,对生命独特的体验,对人生独特的认识。初学写作的时候,读大师的作品是功课。当你在习作、写作这个阶段都有借鉴性。当你具备了“创”作的能力,也就是独一个自己。

文学作品就不能多看了,看多了“拿”来的容易。这个时候读书要杂,比如:科学、宗教、哲学等书籍,提高文化视野,找准文化坐标,作品才有高度和厚度。作家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读了很多书,也有文学潜质,就尝试着写作。另一种是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有话可说,非写不可。我属于后一种。

比如《碎片儿》:个体生命受到伤害,我呼唤爱与尊严;《神灯》:农业文明破碎前的阵痛;《十七条皱纹》:80后孩子遭到的精神困境和生存困境。呼唤童心的回归;《羊哭了,猪笑了,蚂蚁病了》:发现了人类的病态,寻求灵魂如何自我救赎的叩问……这些都是我必须要说的话,面对它我有强烈的创作冲动,写出来就完成了我的文学使命,至于读者,那就是有缘相会了。 

极冰:陈老师,我阅读了您在江山首发的长篇非虚构文学《生死暖阳》,非常感动,非常惊讶!您与您的导师孙光明先生真是一曲千古绝唱,确实是一对师生艺术心灵的长歌,一个作家文学成长的秘密通道,一段精神感情的私人对话,一首“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灵性绝响!我还有另一个看法:是一首文坛阿信的凄婉诗篇。其奋斗过程:从质朴到深刻生动感人。我想,这样充沛的思想感情和灵魂关系是现代人很难享受到的。我只看了导师送您的这句提炼语就泪流满面了。“艺术是我与你的信仰,我为你歌唱!生生死死不灭的魂灵,我为你永伴!”另有一句话:“越是单纯的人就越接近上帝之门,越是单纯的心就越接近文学本质。这让我鸿蒙顿开啊!在红尘滚滚中,如何就能成为一个单纯的人,怎样就能保持一颗单纯的心?我们都想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请您谈谈好吗? 

陈亚珍:好的。我的经验告诉我,人一生中做不了几件事,能够做好一件事就不错了。选择了你要做的事,就选择了信仰,把事当做事业去做就是信仰。一个社会人,做到单纯很难,但有一个秘诀:如果不把事业当功利就会单纯,如果功利化就复杂了,比如说,我写作要迎时代,我要冲什么样的奖而写,我处人都有利用价值,人际关系如同一张网,钻进去你就不是你自己的主人了,不是单纯的人,就不可能有单纯的心。做事就不专心了。

我也是各级作协会员,但我与文坛没有太大关系,我只经营文学,我为什么写《生死暖阳》因为我的老师就是我的文坛。他不属于文学界的人,他是影视界的前辈,是中国第一代电视剧导演,是《三国演义》导演之一,叫孙光明。我们合作过一部电视剧叫《路情》,艺术心灵一拍即合。此后,我写作,老师陪读,读后及时给我点评。坛中就俩人,鸿雁传书,争论激烈,这样已经满足了我的写作热情,我相信老师的判断力,互动是写作的兴奋剂。把心全部放在写作兴趣上,于是我就成了一个单纯的人。

当然,我也不是天生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嫦娥仙子,面对名利也作过艰难抉择,破除名利欲望的干扰需要一生的搏斗,面对喧嚣的世界我也曾左顾右盼。老师及时帮我拔去内心的杂草,告诉我作家写出作品,出版发表了,就完成了任务,姑娘一旦嫁出去就是婆家的事了,腿长腿短全看作品。老师陪我文学成长,而文学陪我灵性成长。老师为我挡住世俗的风尘和喧嚣,我获得了安静的写作保证。于是,老师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越是单纯的人越接近上帝之门,越是单纯的心越接近文学本质。

  灵魂的关系与物质无关,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在我的人生中得以印证。

我记得《羊哭了,猪笑了,蚂蚁病了》写完之后,遭遇几个出版社碰壁。心情十分消极。老师有一天告诉我,他和长江文艺出版社一个退休老社长一起吃饭,同意帮我推荐作品。作品发出后,不久回信说:作品已有一定的内涵,但语言不够节制。我的心彻底灰暗下来。老师看了这两句话勃然大怒:这么厚重的一部书稿就这么两句话?他看没看啊?这样的作品看不上奇了怪了。问我稿子退回没有,我说打印稿一般不退,想要,还得把邮费寄过去,麻烦,我不要了。老师说:丢了怎么办?被人剽窃怎么办。我说出都出不了谁剽窃。老师说,你呀,你还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自己写出了什么。

我记得2008年武汉大雪,电线杆压坏,多条路不通,老师怕被人剽窃,花了50块钱天价打的去出版社把稿子要回来,这才心安了。后来这部书出版后,业内外反响很大,2013年中国小说学会年排行榜评为第四名,印证了老师的判断。老师告诉我,这部书彩花满天在许多年后……如今老师已仙逝,我把我们之间非常私人的交流汇成一部书,以释永念。

我来江山就是想把这部书及时发出去,想把老师的崇高品质公布于众。我很后悔签约,一签约阅读就得付费。这部书与银子无关。对初学写作的文学爱好非常有用,这里面每一书的构思、语言、思想、精神,老师都有分析,我的人生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等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如果可以,我愿意免费供江山人阅读。

 


极冰:陈老师,您和您老师的故事真的令人羡慕,看到您的人生经历如此不幸,但文学经历又是如此幸运。你一路相遇伯乐。书中写到另一位伯乐去逝十八年后,您重新拿起那本写《人民的好公仆裴庆生》心灵再次震动,写了《谁在守约》发在江山,您当时再次怀念这个伯乐一样的领导,您心里有着很高尚的情怀,您考虑和社会的融入问题吗?您是怎么想的?

陈亚珍:不是我高尚,而是主人公的高尚使我难以忘怀,宋朝有包文拯,清朝有于成龙,现时代有裴庆生。我是亲历者,如果我不写出来与心不安,这是一次良知的记录。至于和社会融入与否我没考虑过,写出来聊补心安即好!社会需要他好,不需要也没关系。 

极冰:陈老师,我知道您的作品获了很多奖,您又在《乡土文学》做副主编,也在江山文学网发表作品。我想知道,您对纸媒和网络文学有哪些看法?您如何看江山文学网的?您对初涉文学领域的爱好者有哪些想说的?您对女作者平衡写作和生活,有什么好的方法?这个问题我特别想知道。请您谈谈好吗?谢谢! 

  陈亚珍:网络和纸媒文学是两大阵容,暂时很难融合,因观念不同。开作代会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晋江网的当红作家,一年创收一百万,每天更新。她告诉我,传统作家只考虑自己想写什么,没考虑读者想要什么。而网络作家首先考虑给谁看,谁给我票子。没人买我的书,我写有什么意义?传统作家考虑文学贡献,豁出死而后已。网络作家考虑经济创收,书卖出去才是文学意义。当然,也不绝对。并不是有经济创收就没有文学价值。也不是说纸媒作品就没有垃圾。主要是写作观念的差距。未来的文学前景,是网络和纸媒亙相靠近。但传统作家写好作品仍然会再三修改后才会出手。

  我觉得江山文学网有可能是接纳传统作家的一个桥梁,因为阵容比较严肃,不是自由市场。各个社团负责人都十分敬业,很会团结作者,我所在的八一社团社长墨林就是很有磁性的人,很大程度我是被他留住的。

对于初涉文学爱好者,只有一条经验可分享:磨练功底,对人物塑造,语言智慧,对细节描写的准确与逼真,不停地训练构思。

比如遇到一件事,一个有意思的人物,如何构思成一篇(部)小说,用什么的视角,什么样的语境,整体格调是轻松、幽默,还是低沉、悲伤。这都与你的故事,人物所要完成的任务有关。多看名著,某一部作品你很喜欢,有可能与你的写作气质有关。遇到这样的作品要反复看,它是你的知己,会对你起步有帮助。我在写《碎片儿》的时候遇到老舍的《月丫儿》,那种语境,那淡淡的苦涩,非常适合我的叙事方式。慢慢地就成了自己的风格。

对于女作者的生活与写作的平衡,是最大的难题,如果家人不理解,没有人为你的生活琐碎做后盾,很难出大作品,最多能短频快。只能各自想招,如果没有人帮你打理生活琐事,只能别人休息你劳动。毕竟,生活是实在的,文学只是一种梦想。

 

【记者手记】

极冰



非常感谢陈亚珍老师,带病坚持配合我的这期采访!我感动之余,还有钦佩。

20179月底,我来到江山文学网,在散文栏目读到陈亚珍老师的散文,去她的文集拜读她的作品。到八一社团后,因为社团的事,我和陈老师有过两次私下交流。这次记者部安排我采访陈亚珍老师。有机会和陈老师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因为陈老师腰疾犯了,不能久坐,陆陆续续配合做完这次采访。她做事认真和严谨,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带给我很多的思考。

读过陈亚珍老师写给父亲的散文,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投入感情,用心写文。读者读到的文字,读者内心的震颤,一定是少于她写作时情感的付出,一贯遵从情感自然的手法再现。你可透过她散文的表象,感觉到作品深层的情感脉动。

  我对陈老师的访谈,尽可能让陈老师谈一些普通文学爱好者在写作时会遇到的一些问题。陈老师谈出了一个作家的胸襟、担当以及文学境界。她的阅读,她的思考轨迹,对我这样学习写作的人,有启发更有帮助。

  陈老师说过,对于一个写作者,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你的本真、单纯、灵悟,别人未必有。作品中的感情是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每一个细节都真实感人,这是一个写作者最珍贵的精神气质,你最大的能力是对世界对人的真切热爱,不掺杂任何杂质。

陈老师的作品摆在我们面前,使人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与文学是如此息息相关。

陈老师的秉持和情怀,带给我很多的思考。我真诚地祝福她:佳作不断,身心愉悦!

感谢陈老师接受我的采访,拜谢!

 

 【编后记】纷飞的雪 

应该说,这期推出的人物访谈,记者“极冰”找到的切入点和视角都上升了一个层次。

陈亚珍老师在访谈中呈现出来的对文学的虔诚,敬畏,深深地打动了我。作为已然成名的作家,陈老师始终支持江山文学网。

我想,除了陈老师所说的“江山文学网有可能是接纳传统作家的一个桥梁,有因为阵容比较严肃,不是自由市场。各个社团负责人都十分敬业,很会团结作者。”更多的是江山文学网始终没有走偏。

如今,江山文学网约六万余名注册会员中,不乏国内的知名作家,有些是各省市作协负责人,有些是大型文学期刊的编辑,有些是文学界耳熟能详的作家,诗人。我想,吸引他们加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江山的正、江山十一年里日积月累的品牌魅力,江山人对文学同样的虔诚与敬畏。

在这期人物访谈中,记者“极冰”对陈老师的提问,始终关乎文学创作以及陈亚珍老师的文学心路。陈老师在访谈中所谈及的内容,关于文学,关于生活,关于我们如何面对写作这件事儿,相信会给我们带来触动和帮助。

木心先生曾言:“文学是一字一字救出自己”,就如陈亚珍老师,在生活的磨难与长久的坚持中,文学成了她的一剂良药,用来缓释生命之痛。就如我们,在无法摆脱俗世的各种纠缠时,只有在写作时,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陈亚珍老师告诉我们:

文学是倾诉与表达思想感情最好的方式。

文学秉赋=文学想象力+文学智慧+创造性的语言欢乐。

是作家就应该是惟一的,模仿别人永远没出息。

作家必须对世界具有独特的发现,对生命独特的体验,对人生独特的认识。

越是单纯的人越接近上帝之门,越是单纯的心越接近文学本质。

灵魂的关系与物质无关,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这些句子我都将一一珍存。

愿文学之光照亮生活,照亮心灵。

感谢八一文学社团对江山记者部的大力支持!为我们推荐了优秀的作家陈亚珍。

感谢陈亚珍老师做客江山记者部,接受我们的采访!

感谢记者“极冰”充满智慧的且以文学为重的访谈!


借双慧眼看世界

借双慧眼看世界 探花

  • 0

    主题

  • 136

    帖子

  • 17297

    积分

2019-06-24 07:27:24
认真学习了,受益匪浅,点赞!
清扬婉约兮

清扬婉约兮 布衣

  • 0

    主题

  • 27

    帖子

  • 390

    积分

2019-07-18 08:04:04
受益匪浅,向前辈学习!
共2页 12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