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夜校 回复本帖
江山夜校

江山夜校 白丁

  • 74

    主题

  • 97

    帖子

  • 89

    积分

【江山夜校讲座】2019年第十三讲:浅谈散文创作的要点

2019-06-16 19:36:55

 【江山夜校讲座】2019年第十三 


浅谈散文创作的要点


 

    浩渺若尘,原名:罗宁,湖南衡阳人,七零后,主治医师。 爱读书,用笔记录生活中的感动;喜安静,用删繁就简法化解复杂;快乐地用我笔写我心。 201762日注册江山文学网,2017124日成为江山签约作者,至今创作出短篇作品八十余篇,现任江山“柳岸花明”社团副社长。

江山文集: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76639.html

 

 夜校的各位领导、各位文友老师,晚上好!

应柳岸社团推荐,我第二次来到夜校的讲台。与其说讲课,不如说是分享我在江山学习成长中的见闻和心得,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各位大咖名师的指导。

下面,若尘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阅读思考是创作的先决条件,在阅读中积累和丰富创作素材。阅读分为网上阅读和书本阅读。

我有每天阅读的习惯。稍有空闲就进江山,每天阅读江山大量的精品和绝品文章。读精绝品时,我会思考,这篇精品或绝品的亮点在哪?作者这样写会给读者带来怎样的感受?哪些方面是自己欠缺、需要提升的?

当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标题,文章没有精品推荐,我会思考缺陷在哪儿?如果我来写,自己会怎样描述?自己评估是否比这篇好?我们自己的网站,自己人的文章,每一篇都是好老师,有正面教育,有反面教育。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海量免费的文章,是我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于喜欢的文章后,留下自己的感慨。每一段跟帖,都视为微创作,在留言中积累自己创作的素材。

阅读书籍。自从写文章,我几乎每个月都会去图书城,每个月都会买书。虽然不能说我每一本都读精通,但至少对自己有用的都能记下来。

林清玄先生的《神奇的化妆师》中,“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林清玄先生借化妆师之口告诉了我们,最好的文章,就是自然流露,是用真情书写生命中的感动。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感随着不同的景物而变化,文辞因为感情而产生。这是告诉我们文学创作与景物、感情的关系。“志深而笔长。”只有立意深远,写出的文章才能更富有意蕴。

村上春树言:“所谓完美的文章并不存在,就像完美的绝望不存在一样。”看到书中的这些内容,再联系自己的文章,然后再到江山翻看文章对比,找到差距,这样容易更快提高自己。

我的枕边有一本古诗词,每天睡觉前读一读。虽然不是每一首古诗都能背下来,但是至少在文中运用自如。如果有老师说没有素材可写,那就去浏览江山的文章,跟评喜欢的文章,发表自己的感慨,这就是一个微积累的过程。总会遇到某个题材是您想写的,总有话是您想说的,多多阅读,不愁写作无素材。

接下来若尘讲一讲散文。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每位文友老师对散文的定义都理解得非常透彻,创作出许多佳作,今天就不再复述。

若尘才疏学浅,今天只与各位老师分享狭义的散文。

散文和诗歌都是用来抒情的。诗歌是高度概括、高度精练、高度形象和想象的抒情艺术。诗歌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丰富的形象和想象、饱满的感情和心灵的呼喊,跳跃式的语句和结构,以及非常生动、精练的语言。而散文不需要高度概括,不需要跳跃式语句和描述,这是散文的抒情不同与诗歌之处。

在若尘看来,不管是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议论散文,文章中写人写事写论点等等一切,都是作者用来抒情的工具。如何才能创作出精美的散文呢?

 

第一部分:如何标题、如何开头、如何正文、如何结尾

文章的标题就像人的眼睛。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口,一双动人的眼睛,让人过目不忘。有吸引力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现在是注重颜值的社会,我们如何能拟出一个标题,让读者一见钟情呢?

一个人靓丽的外表、匀称的身材、乌黑的头发,特别是那双眼睛顾盼生辉、摄人魂魄。“一见钟情”就是在这相遇的刹那间,人体内荷尔蒙迅速升高而产生的怦然心动。文章的眼睛就是标题。高情商的标题,能够让人一见钟情,产生好感。所以,拟好标题是一门不可小视的学问。

命题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比拟式命题、组合式命题、情景式命题、短句式命题等等。不管如何拟题,都应该遵循“准、实、新”三大原则。

1、“比拟式命题”的特点是:“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格,让命题形象生动。”如:《生命的瓶颈期》《爱灌注在夜色里》等。记得《爱灌注在夜色里》最初的标题是《彻夜未眠》,一看“彻夜未眠”四个字,一种紧张的气氛油然而生。而文章描述的这个夜晚,不是紧张,而是充满爱。所以,修改后的标题更贴切。

2、“组合式命题”特点是:“将文中有关联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命题,让命题富有诗意。”如《礁岩·塘鹅·黑沙滩》《那山•那水•那情》等等。

写这篇《那山•那水•那情》时,一直纠结用“那情”,还是“那人”,因为我写的是外婆,情胜过一切,所以还是选用“那情”。

3、“引用式命题”特点是:“借用歌名、影视名或引用古诗文名句,直接或改用流行歌名或电影电视名作标题,让命题具有亲和力。”如《重爱》《那年花正开,月正圆》《心若在,梦就在》等等。《心若在,梦就在》最初的标题是《蒸水河秋景》,但是,我在写文章之前就设计是一篇应秋景的励志散文,写到最后,忽然觉得引用刘欢这首歌的标题,作为文章标题更妙。

4、“情景式命题”的特点是:“借用文章中情境或镜头,显示出命题美的意境。”如《故乡的林》《故乡的路》《莲叶碧,荷花红》《春雨飘洒,梨花飘零》等等。记得写《春雨飘洒,梨花飘零》,是雨天去参观金甲岭的梨园,刚开始的标题是《梨园春雨》。等我把春雨中的梨园景色写完以后,一个特别美的、富有诗意的名字《春雨飘洒,梨花飘零》就跳出脑海。

5、“短句式命题”的特点是:“将短语用标点变成短句子,让标题富有节奏的变化美。”比如《竹篦,故乡的记忆》《文海深处,我最美的邂逅》《二宝,我的雏鹰展翅》等等。

写二宝的这篇文章,最初的标题是《二宝上学》,一个最朴素的标题就像母爱一样深厚。可是,我的文章却要表露二宝去寄宿学校,母爱不能成为牵绊,爱要适时放手,用《二宝,我的雏鹰展翅》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不管用何种方式命题,都要切合故事的内容和文章的主题。假如命题很新颖生动,可是不着文章边际,就等于歪曲的面孔上长着不对称的明亮的眼睛,反成败笔。

我把自己拟题的方法和过程全部抖底出来,希望文友们能够有所启发,也希望自己更进步。

散文的开头要简洁明快,像黄金般闪光,诱人入胜。开篇直入主题或者经过一小段引出主题,这样就让人感觉舒缓流畅。

比如唐柳先生的《母亲》中,开篇写道:“故乡有一种草,母亲告诉我叫母子草。每年春天,母子草根连根长成一片,要分开它们,是很难的。清晨,母子草挂满晶莹的泪珠……”唐柳先生在一句话中写到故乡、母亲及母子草,这样的开头,就像一道菜,色相极佳,只看一眼便胃口大开,恨不得立刻品尝。

比如柳岸醉里清风老师在《杨树林,村庄稀疏的毛发》开篇这样描写:“杨树林是黄土以外的世界,我一直这样觉得。”这样的开头简洁明了,一句话点题。就像把一个高清成像的镜头,直接切入到黄土高原杨树林的画面,让读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

我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柳岸社团“石门”的一篇文章《那时的少年》,初稿完成时,开篇的题记有300多字,其中这样一段:“前几天爸妈搬新家,打包物品时赫然发现属于我的东西最多的竟是书籍和日记本,因为我人在外地没办法回去帮忙,只让他们帮我把日记封在一个箱子里。等我回家时候,竟鬼使神差地全都带了回来。这里面锁着我十八岁之前的回忆,我的少年时光,带在身边我心里莫名心安,填补了一段空缺,仿佛回忆都完整了……”我阅读后建议删掉这段,再精炼语句。石门按建议,修改出一篇精品佳作。

“石门”的另一篇《把故乡活成信仰》,这篇文章的题记有400多字。“

我的故乡坐落在广袤的鲁西平原,有黄河奔流而过,一马平川,泥沙无私地堆积,留下了这一大块肥沃的黄土地……黄河很大,我的故乡很小,小到在这里长起来的人啊,都以离开她作为奋斗目标……”

我建议删除精炼。石门修改直入主题,直接进入故乡的一景“车站”,这样的文章看起来清爽灵动,非常吸引读者。

散文的正文要耐人寻味,如值得收藏古字画。古字画收藏家,借助放大镜等工具,仔仔细细地欣赏,一丝一点一滴都反复琢磨。现在高科技信息时代,一机在手,走遍中国。手机的QQ 和微信,都有一项收藏功能。这种收藏功能与收藏古字画的意义相同,只不过更容易,不用花费成本。只要有吸引力,收藏易如反掌。若尘就有这种阅读习惯,收藏后,再仔细品味。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个主题,有一种想法迫切希望表达,然后用文字的方式写出来。

假如文章像白纸稿上的一棵树,粗枝大叶,潦潦数笔,看上去粗糙,手指一划,翻过这篇。假如文章精美,如轻轻抿一口老酒醇香沁脾,余味无穷,一定会激发读者还想再看的欲望。话说“好枕留梦”,做了美梦会在好枕头里留下来,等再睡时,把枕头翻过来睡,美梦会继续延伸。好文留香,当有一篇好的文章,我会收藏,等空闲时翻出来,静静地品尝它的清香,也许几次,也许无数次。每看一遍,都能从文章中品出不同的新意。

若尘粗浅谈谈,如何写出古字画般耐人寻味的文章。

1、仔细观察。准备写某一篇文章,脑海中一定要有写作素材的清晰轮廓。不管是写景、人物或事件等等,都要在脑海成像清晰。写景可以实地采风;游记可借助照片;历史名人可借助百度;花草习性可搜索资料等等,这些都是写文章的必修课。

曾经本地作协向我邀稿,《怀念诗魔洛夫》专辑和《雨母山》《常宁》专辑,我都是在应邀后,开车去实地观察美景,寻找灵感。我路过的花坛盛开着红色的花儿,它四季常青,花期特别长,我一直想写,可不知它叫什么花。有一天,我去看母亲演出排练,那些花儿在冰天雪地间怒放,芬芳娇艳。我再也忍不住想写它,回家就到百度上搜索,才知道它叫茶梅花。这样,一篇《茶梅花》一喷即出,一气呵成。

2、写得细微。散文不是速描,它讲究精致的框架,细腻的描述。写实还是抒情,都应从微细处打动读者。若尘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记得有人跟我合作,在合作即将成功时,一个细节,让事情功亏一篑。若尘在上一次夜校课讲《细节决定散文的生命力》,是从词、句、段落、标点符号几个方面,阐述细节在文章创作中的重要性。今天,我同样强调描写精细的重要性。文章的亮点,并不是高大上的口号喊得响,而是从微处详写,从细处打动人。这样的创作就像绵绵密密的细雨,滋润无声。

以浩渺若尘的《故乡的山》为例。描写山上的杉树:“杉树又像一位领舞者,亭亭玉立、衣袂飘飘……在天地间的舞台上,倾情演绎。”描写花生:“抖落泥沙,金灿灿的花生,像一串串小铃铛,摇头晃脑地相互击掌致谢。”描写自己负重挑花生藤:“眼里好似闪着金光,像有浮汤油飘在眼里,又似千万只小蝌蚪在满眼游动。”描写去远方砍柴挑回冲下山崖:“忘了是向下俯冲,还是向上飞翔,只听见耳边,山风呼啸;身后,拖柴声呼呼。”这些细节刻画,就像黑暗夜空里的小星星,虽然微不足道,却闪耀着光芒。

文章的结尾要通透圆润,如玉石一般。曾有文友形容写文章的结尾,要像豹尾一样粗短又灵活。我仔细品味过各种各样的散文结尾,像豹尾一样短平快,是结尾形势的一种。

在若尘看来,散文不但开头要引人入胜,而且结尾应该耐人寻味。结尾是文章的终点,是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作为文章的特殊部分,结尾有两个作用:一是收束全文,点题。二是加深读者的印象,归纳总结,使文章完整严谨,又要能给读者留有回味的余地,产生深刻的印象。

文章结尾总结提升上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举例说明,“石门”的《把故乡活成信仰》,结尾就是一句话:“我把故乡活成信仰。”这样明朗的结尾,既能言有尽而意无穷,又能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我再举例说明,“醉里清风”的《杨树林,村庄稀疏的毛发》,这篇绝品散文的结尾:“……杨树林大概封闭了为庄稼人打开的那扇大门,回归了最原始的状态。或许没有庄稼人的侵扰,静谧的树林又是另一种祥和的世界。不管怎样,杨树林还在,童年的记忆就有根可寻。”这样的结尾既能深化文章中心,又能抒发作者情感。多少年过去,故乡巨变,唯一不变的是游子的故乡情结,只要杨树林还在,故乡就有根可寻。

文章的结尾,主要考虑的是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完整性,结构上可与开头的引言相呼应,表达全文主要内容的总结、概括。

若尘以为,不管文章用何种形势结尾,结尾都应该像一块玉。既剔透,让读者一看就明白;又通亮,突出文章的闪光点。切忌冗长的结尾,像被污染的河水,总也盼不到头。切忌空洞的结尾,像喊口号,就算喊破喉咙,也无美感。

作者要创作一篇散文时,心里一定有想说话。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来写时,那种感觉不是在写或在挤,而是一种喷涌而出的状态,大有一泻千里之势。这样,一篇散文一触而蹴。这样的喷发状态写文章,切记,散文忌天马行空、跳跃式思维。有一种散文,一眼看过去华美靓丽,深入再看,却空洞无物,如“绣花枕头”,这就是网络热词“心灵鸡汤”。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特邀嘉宾于丹老师,著有最美最浓的“鸡汤”,后来被“倒掉”。再美的鸡汤散文,美不过央视于丹的鸡汤。所以,散文忌空洞无物。

 

第二部分、创作散文中的“三要”和“三不要”


       一

开头要直入主题,不要漫无边际不切主题。

讲个小故事。有位先生买来包子,他想吃肉馅,咬了几口,吃了过半,没见肉馅,发现一张字条:“距肉还有八百里。”大家知道先生吃的是什么不?我来告诉大家,这是一个馒头。我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写文章时,一定要写出“饺子”文章,内容丰富有嚼头,色香味俱佳有余味的文章。当然,有人偏爱馒头,我们不指责。江山海量的、各种口味鲜美的“饺子”文,“馒头”文只是偶尔调节一下罢了。

举个“要”例子。以浩渺若尘的《故乡的山》为例,开篇:“落日下,余晖映在眼眸,放眼望向故乡,远方的天际,似延绵的山脉,在暮色的薄烟中朦胧……”第一句直接把镜头拉到现实中,望向天际边那故乡的山。接下来第二段:“家乡铁岗村,四面环山,一条小溪绕村而过……”回忆中故乡的山。写文章要这样“开门见山”。

再举个“要”例子。浩渺若尘的文章《大黑》,开篇这样写道:“大黑是晚上来我家的……光亮越来越近,父亲的身影也映入了我的眼帘。只见他一手提着马灯,一手牵着一头大水牛,走到了家门口。”这样的开头简洁,直接把大黑的形象引到读者面前,激起读者想去了解大黑有哪些不同?作者与大黑有一段怎样的故事?

我举个“不”例子。以浩渺若尘的文章《爱的陪伴》为例,开篇:“……我又做梦了,梦到故乡,梦到了故乡的春天。梦境里延绵起伏的大山,清澈欢流的小溪,鸡鸣犬吠、牛羊悠然,小山村一片祥和的景象;河堤上的柳树从春风中苏醒,它舒展的枝条上,一粒粒鲜嫩的芽苞……”这篇主题是写我对父亲的陪伴,却在开篇花了一百多字,描写故乡,明显违背主题思想,这篇文章创作是不成功的。

我再一个“不”举例子。“石门”的文章《小城记忆》写了四个小节,儿时的乡村生活、小学时代与三味书屋、初中时期的烦恼丝和高中生涯与喜鹊。作者却再这四个小节前,有一千多字的前言。开篇第一句:“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城青年,18岁之前没坐过火车,更没坐过飞机,所幸去过一次北京,看了升旗,逛了故宫……”这是与小城记忆无关,不要花费这么多的文字。幸好,作者第二句就写到小城。

行文要为中心思服务,不要夹太多的杂质。

写一篇文章,作者都有一个目的想要表达。比如写人物,是写正面还是反面?写事件,是写好的还是坏的?写游记还是叙事,在文章创作前就有一个方向。倘若连这些都没有定下来,这篇文章肯定创作失败。

我举个“要”例子。以浩渺若尘的文章《秋殇》为例,文中这样写道:“荷塘的桥廊在秋风里瑟瑟发抖,它无法抗拒众人的踩踏,默默地承受着……它像失血的病人,从虚浮中透出苍白,也许是心痛不已、血不归心,不然,怎会如此憔悴?此时,荷塘寂寥、凉风习习,我把自己的思绪,化作一粒粒温润如玉的文字,温暖润泽它的清冷。”这是一篇伤悲的散文,所以的景物都随着心情而“殇”,用每一处景往日的喧嚣繁华来对比反衬,更显悲凉。

我再举个“要”例子。以浩渺若尘的文章《那山•那水•那情》为例, “有座叫“小岭”的山,已经融入我的血液里。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我默念故乡,就能感受到融化入血的那座山,带着身体的温热,跟随心脏跳动,沿着血管,时而濡润全身,时而泵回心脏,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篇散文是要表达对外婆和故乡的山水的怀念,这一句话就用山水寄托,把那份血融于水的亲情烘托得淋漓尽致。

而有部分文章,出现与主题不相符合的文字描述,我称它为杂质。杂质的出现,许多在作者没有觉察的时候,或者作者致力还原真相,这不是最佳的行文状态。认真思索、反复推敲,不会觉察不到;以还原真相的态度,写入故意杂质,这更不可取。作者要有一双过滤的眼睛,写美的就美到最佳,写丑的,就丑到极致。

我举个“不”例子。以浩渺若尘的文章《奶奶》为例,文章写道:“她齐眉的短发下,一双眼睛流露出冷漠,白净的脸上,没有一丝生动的神情,倒有点像整容后的脸,表情僵硬。”这是描写奶奶重男轻女时的表情。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写奶奶对我的爱和我对奶奶的情。这样的杂质,就是文中的败笔,这篇文章被“一粒耗子屎毁掉一锅汤”。我当时的想法也就是还原奶奶的形象,她最开始本来就重男轻女,后来才对我好的。现在想来,那时文笔太幼稚,写奶奶好的这一篇,应该滤过这些杂质,专门写奶奶的好;如果有兴趣,可以再写一篇奶奶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坏。但是,一篇文章不能这样龙鱼混杂。

再举一个“不”的举例子。以“断”的《当村上春树遇见陶渊明》,这篇随笔谈古论今,天南海北地写两位著名作家。中国古代的陶渊明和今天日本的村上春树,被断老师的一支笔画圈联系在一起,本来就非常难得。可是,原稿有一段杂质文字:“……之所以小心翼翼地喜欢这个日本人,是怕他心怀叵测,比如现在,我几乎买全了他的书,作为交换,必然往他口袋里塞一定数量的硬通货,我便没来由地担心他完全可以用我的钱造出一颗子弹,再射进我的头颅。但看到村上春树忙着到夏威夷或者希腊马拉松市去乱跑,才稍微安心。”本来这篇是写村上春树很好,写村上可以与中国古代的陶渊明媲美,但是,文章出现这样一段杂质,让读者觉得如骨梗喉,难以下咽。

我再举一个“不”的举例子。浩渺若尘的文章《衡山之旅》本来是一篇游记,文章写道:“同学们在群里下起红包雨,我也参加其中,车拐个急弯,身体倾向一边,班长发的,我戳到手气王……”一篇游记中不写景、不抒情,却有一半的篇幅写旅途玩手机、刷朋友圈。这是一篇很烂的文章,当时自己还不知没精品的原因在哪?现在回头看,竟然觉得文章非常幼稚。也好,感谢那时的自己,为今日的讲课提供最有利的素材。希望各位老师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的差别,从中得到启发。

结尾要余音绕梁,不要虎头蛇尾,更不要装上一个高大上的假尾巴。

结尾作为全篇文章的结束部分,主要考虑的是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完整性,在结构上结语可以与开头的引言相呼应,主要表达的是有关全文主要内容的总结性、概括性话语。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我举个“要”例子。以“石门”的《把故乡活成信仰》为例,“我把故乡活成信仰”一句结尾,干净利落,提升主题,这样的行文风格是清爽的。小小石门,用老道的笔触,整篇都围绕这一句话落墨,粗细适中,浓淡相宜。我读过江山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文章,许多小文友文笔老辣,行文角度犀利独特,有许多值得我们中老年人学习借鉴的地方。故乡是一坛老酒,弥久愈香,石门才二十几岁,小小年纪,却对故乡写出如此深情厚意的文章,实属老成。

我再举个“要”例子。以浩渺若尘的文章《大黑》为例,“每当我遥望家乡的那片天空,就会想起大黑。我相信,大黑还在绿水青山的故乡,它一定还记得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因为,那些美好的时光,已经雕刻在彼此的记忆中,我们的心,始终都未曾远离。”结尾这一小段,不但写出我对故乡、对大黑的感情,而且还体现出大黑和故乡也一定对我深情。这样的结尾升华了人、动物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之情。

有的文章结尾就是败笔。写一篇文章,不要让读者感觉,像品尝一道美味可口的佳肴,吃到最后发现碗里有一只苍蝇。只觉得胃里面翻江倒海,那种感觉想吐又吐不出来,心里难受。

我举个“不”例子。以浩渺若尘的文章《童年的记忆》为例,“故乡,同学,我的亲人,我想念你们,何时我才能再回到故乡的怀抱?再回到你们身边?今夜我的思念如故,星空依然,夜风依然。就让今夜的梦带着我回到故乡,见到你们!”其实文章不需要这样喊着空洞口号的结尾。相信读者们和我一样,看了这一段结尾,并没有感觉出,作者有多么爱故乡、爱同学、爱亲人,而是更像一种虚假、走秀的做派。

我再举个“不”例子。以浩渺若尘的文章《医者的夜》为例,“……事物不停地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现在,正是人类文明的新起点。我相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祖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和我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民,人们相处一定会一片详和,社会一定会稳步发展,祖国一定会繁荣昌盛!”这样带有时代政治色彩的结尾,是人们的向往,可以用在报告文学的结尾。可是,平凡的医生写一个普通夜晚,这段用作文章结尾,就是空洞性口号结尾。

我再举个“不”例子。以浩渺若尘的文章《人狗情未了》为例,“红尘阡陌,我愿自己不忘初衷,用忠诚善良来爱。天上人间,我愿你被这样深情以待!”这样的结尾,不像人狗情深,倒像红尘中男女情缘,明显偏离题意。这篇文章结尾的创作是失败的。

我们不要这样的结尾!就像一个人披蓑衣、戴斗笠,却穿着踢踏舞同款的马靴,在人群中看起来格格不入。

以上写文章的“三要”和“三不”,一看就明了。我用自己许多文章作反面教材,可谓良苦用心。若尘愿做正在学习写作文友文路上的垫脚石,让朋友们走得更快,飞得更高。

今天我就讲到这里,期待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点评
2019-06-17 08:10:54
:有胆量。不容易。
天趣

天趣 白丁

  • 0

    主题

  • 2

    帖子

  • 8

    积分

2019-07-16 13:24:59
谈体会,有理有据,娓娓道来,难能可贵的是,解剖自己,我受益匪浅,谢谢
点评
2019-11-20 20:19:21
浩渺若尘:感谢老师来访和留言鼓励,谢谢
共2页 12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