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评《论中国诗歌现象》
2010-06-22 22:10:33
一、前言
这篇大作,真是稀世珍品!这是作者毕生研究的结晶,这是作者“真才实学”的代表作,是作者言行的理论基础、行为的指南!真醒世恒言也!
读后顿开茅塞,得知中国的诗歌现状原来如此。精辟、绝伦!才人也,江山人之精髓也!让兄弟网站刮目相看,给江山增添了光彩和引为自豪!
二、简评
立论过于偏执,论据单薄无力,主要是:
1,空洞的结论太多。――“……更不用说网络诗歌的泛滥(?)之后形成的种种纠葛……”等没有摆出事实。网络诗歌泛滥以及之后形成的种种纠葛,只是个空洞的结论,没有摆出事实。
2,狂言断语,难以令人信服。――文中断言的“不争事实”,真的是“不争”的吗?
3,以偏代面,,设例滑稽荒唐――如:“假若把阅读本文的您放至那个时代,相信您一定会知道那时的口头语言表达与现在的口头语言就是天壤之别”。这种例证绝顶滑稽,莫非作者已经回到那个时代去体验过?怎么验证读者的体验呢?这分明是耍弄读者!谓古今论文例证所罕见的手法。
4,条理混乱,结论谬误。――结尾,作者既结论诗歌的问题,不争的事实是时局、国策现状造成的,却又去在诗歌的领地里努力地耕耘?按作者的观点努力耕耘有用吗?不只能是“期待”或“静观风云”吗?……
5,大头小身,缺乏事实支撑。――庞大的论文题目,杂谈小议的内容,缺乏论据,难以令人信服。
6,这是个以抄书为主的杂烩拼盘,中间夹杂着抽象、武断偏激的言论。――全篇杂乱无章,自相矛盾,拼凑牵强,谬误比比皆是。
7,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繁荣与丰富多彩,这是历史的发展规律。――文中过早地,以一孔之见武断结论是片面的、为时过早而且是有害的,也是经不起社会检验的。
8,立论是为目的服务的。――从这篇“论文”中,看到作者否定格律诗词的“理论”支撑点。用牵强附会之伎是站不住脚的。国家的文学艺术的方针,和格律诗的传承发展政策,还在继续贯彻执行,不管任何人的“高论”如何新鲜,在行动上是必须遵循的。
9,引用自己的言论,作为论据。如:“用本人的语言来讲就是“诗派林林”、“山头总总”。”――这种论证方法新鲜、罕见!你是何等权威人物?通常作为论据的是:公认的实例、权威名人语录、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等,没有见过引用自己语录作论据的“理论家”,真开眼界。其实作者佷陶醉自己这段“精辟”的语句,在和网友讨论问题时,也见过他的这段话。其实,这段话很不科学,是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诋毁,诗派古已有之,“山头总总”杜撰的词,语义不通。其实派别的代表人物不都是各拉山头,乃自然形成的派别的代表思想。
10,空话、大话令人置疑。“纵观中华几千年的诗歌文化或整个世界的诗歌文化”――作者的阅历果然如此吗?你是以怎样的渠道把“中华几千年的诗歌文化尤其是整个世界的诗歌文化资料”尽数弄到手的?!并又通盘阅读的?令人置疑。
11,思维混乱、断语失真。文中断言:“历数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莫不是自然的产生,而后口口相传”――口口相传的不是所有发展历程都是如此,而是在创建文字之前的原始起源,而不是“历数”各种诗体创生的过程。比如格律诗、现代诗,就未必是从“口口相传”开始的,因为到了唐代早就有了文字,并把律诗纳入科考……。诗歌的产生、发展、创新是社会进步、生产发展的相应产物,而并不是凭空“自然产生”而“口口相传的”。试问五四以来的新体诗,是怎样“自然产生”而又“口口相传”到现在的?
12,作者对格律诗的偏见,根源于此。――文中断言:“……其形式的五花八门不过是后人给其加上的门框或者说是枷锁,用各种所谓的格律等对自由的物象情感表达进行了束缚。”――原来诗词的格律是后人对自由的物象情感表达制造的“枷锁”束缚!或许这段话不是作者创建的表述,或许是抄来的引语。但作者是让读者欣赏的。这种“结论”只能用来争鸣,做理论探讨交流,不可以奉为“经典”,不管出自哪位权威之口,和哪部“杰作”之中,我认为都是荒唐无稽的!作为炎黄子孙,这样看待祖先留下的文学遗产,真是可悲。这是哪一家的“历史观”?
做为文学和艺术,它是语言技艺人类生产、生活的进一步发展,而出现的表现形式、方法的多样化,体现在文学上是各种文体的创建(格律只是其中之一),在艺术上有各种剧目等等的表现方式风格……,这是发展进步而不是“枷锁”!如果真的砸碎这些枷锁,不就是复还远古了吗?还能有今天的文学艺术的丰富多彩和人类的文明吗?
13,散布民族自卑自弃情绪,笼统否定中国现实――。他说:“从时下的中国诗歌界来看,我们没有里尔克那样的诗人,没有卢梭那样的哲学家,没有阿赫玛托娃那样的“诗歌月亮”,这是毫无争议的”――你对中国的时下了解多少?有或没有在于发掘、收集、整理、,非闭门揣度所能替代。或许若干年之后,有的会被后人认可的具有时代代表性的诗家或理论家,有何依据断言没有?不知作者是否阅尽了当代出版的或没有出版的,所有媒体的全部诗歌、当代“名家”?这叫诳语和民族痞子的自卑自弃,为国人丧失民族气节!中国当代的高等院校的著名专家、教授,有的就其现代学术成果和《著树》难道就没有能和古人比美的吗?中国人比不了洋人吗?中国的诗歌,怎么能有外国的“家”?不要数典忘祖,中国的李杜、鲁迅、何其芳、贺敬之、臧克家、郭沫若,还有:唐诗、宋词、元曲、《天安门诗抄》……这些外国洋人有吗?
中国近代著名诗人、诗歌精品(部分连接):http://xy.eywedu.com/xiandai/
14,给“传统文化”前加上“所谓”,显然是蔑视传统文化――文称:“我国在大教育背景下把所谓传统文化远远抛开”其实,是那些数典忘祖的小丑,狂妄地背弃、叛逆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所致,他们捧着民族虚无主义,一知半解妄下断语,盲目否定一切、破除一切的夺权狂的卑鄙政治伎俩。
15,“十年动乱更是加深了这种本质本土文化的深度过滤”――用“过滤”表述是贴金,其实,十年动乱,以实用主义为了夺权、保权、巩固既得利益者的专治独裁铺路,是对世界(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全面否定。那时的“破四旧”、“批孔”以及近代、当代的绝大多数深受民众喜爱的文学作品全被划为“毒草”,除了几个新编的“样板戏”和“毛主席诗词”之外还有所剩否?这能美其名曰“过滤”吗?而且加上了“深度”,都过滤、破掉了些什么,显然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其说是“深度过滤”倒不如说是全面破坏。只有文革的打手才会那样褒奖文革对传统文化的毁灭性地破坏。
16,侮辱谩骂性的断言,缺少事实根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不需要引经据典去考究其是否真的正确,因为眼前的事实大家比谁都清楚,“在一个狭隘的、彼此表面逢迎实则内心排斥的、庸俗功利的、自娱自乐的、追腥逐臭的、裤腰带以上的、裤腰带以下的、虚荣的、势利的、裙带的、浮躁的圈子里,我们已经难得一见一些人应有的操守。”这是极端错误的言论!这是以想象、假说为依托,牵强附会编造的浪漫似是而非的荒诞的呓语。“眼前的事实大家比谁都清楚”究竟眼前有几人能够把改革开放的兴盛时期,看得那样黑暗污秽!这个断言,太偏颇、太荒唐了!究竟有多少事实支撑这个带有侮辱谩骂性的断言?难道这不是太狭隘、偏颇、荒谬的结论吗。
17,空洞笼统地把我国的古今诗歌文化说成一片漆黑。污秽、狼藉、没落、无望。作者眼高手低,专门猎取阴暗面,加以夸大制造狂妄谬论哗众取宠,东拼西凑因袭成篇充填自己学术上的空白,以慰力不从心的狂妄的灵魂。
18,此文调子比天高,事实空虚,可信度比地平线还低。自吹自擂、自捧自是。
19,作者对古律,实际上是望而生畏,知其深、惧其难,又想冒充诗歌的全面里手,于是乎异想天开的选择了对古典诗词的全面否定态度,把它当成“八股文”一斧砍掉,就再也看不到它了,之后,我岂不就成了全能手了!到那时江山就唯我独尊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