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人鱼《曲尽肠已断,惊绝天净沙》赏析
2010-09-10 22:02:12
许是人到中年,客居他乡,所以对于乡愁类的文字总有一份亲近感。
人是一种感性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故乡,往往便多了一份怀念和向往。离开故乡二十几年了,故乡离我越来越远。多少回梦里惊醒,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仿佛都近在眼前,却又遥遥不可触及,怅然若失。多少次回归故里,看着故乡渐老的容颜,听着那些隐藏于骨子里的乡音,内心便翻腾着,久久不能平息。
这就是乡愁,无可替代的乡愁。
我是在一次偶然中读到小人鱼在天堂的《曲尽肠已断,惊绝天净沙》这一组诗的。当时初读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诗歌里弥漫的乡愁气息不正是这么多年来我内心的真实写照吗?反复阅读,我希望我是可以走进作者文字中的,能够体会那种远隔天涯却又不能回归故乡的无奈与渴望。这就造成了我的心理负担,有一种不吐不足以卸重负的感觉,于是便有了下面我对这组诗歌的解剖以及真实的心理感慨。
整组诗歌没有密集的意象,也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一种平和细腻的叙述手法,切入作者内心的感受,寓情于景,把天涯之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尽情渲染。作者借助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九个单独的实物作为主意象,不断挖掘,既和原作意境相互关联,又独立成现代诗歌的章节。组诗中每一小节既可以单独完成一种情感上的抒发,又可以相互连贯形成一个整体,转换之间,丝毫不见雕琢的痕迹。诗歌在抒情上颇有古韵之风,读来意境悠远,回味无穷。
乡愁,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客付诸了大量的笔墨,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这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沉淀,也是时代产物的一种必然。尤其是在古代,交通、通讯极不发达,一旦远离家乡,长路漫漫,何日是归期?于是,饱受离家之苦的文人们便只有借助手中的笔来尽情抒怀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了,从而才有今天那些流芳千古的诗句。比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比如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动荡不定,触景生情,郁郁寡欢而不得志,《天净沙•秋思》便是马致远在漂泊途中的作品之一。
就是当代,乡愁同样被诗人赋予了一种高度。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了,诗人将自己从小到大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渴望祖国统一的心声表达的淋漓尽致。又比如席慕容的《乡愁》:……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等等,这些诗歌曾激励着一代代台湾人民渴望统一的决心,也让远离家乡的游子看到了希望。现代社会的高速运行,多少人常年奔波在外,故乡,从此成了风景。将心赋明月,悠悠思乡情。乡愁,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
◎枯藤
将自己长成一根鞭子也好
鞭打往事
鞭打雁鸣
鞭打体内渐渐凄紧的霜风
那么多的疼痛
在鞭声嘹亮中,渐次清醒
在冬天来临之前
进行一次反叛
它等这一天已经太久
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意即内在的心意,象指外在的物象,意是内心丰富的情感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实际是一个载体而作为意的寄托,彼此独立又互相关联。意象的运用因人、物、情、景的不同而不同,在诗歌的表现方式上,总的来说,营造意象的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三种,即:赋、比、兴。其中的比,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比喻,或明喻、暗喻、借喻、或象征。
我们来看小人鱼的作品。《枯藤》,作者一开始便运用了借喻的手法,这一手法在诗歌中是很常见的。“将自己长成一根鞭子也好”这里有一个引申的含义,“自己”可以是作者本身,也可以是“枯藤”。把“自己”比作一根“鞭子”,可以鞭打往事、雁鸣、甚至是体内的霜风,然后在鞭声中“疼痛”渐次清醒,诗歌一下子就生动起来了,使读者眼前一亮。那么“疼痛”究竟是什么?是往事、雁鸣、霜风吗?诚然不是,作者并没有交代出来。“在冬天来临之前,进行一次反叛。”进行一场什么样的反叛?作者同样没有交代。也许没有交代比交代了更耐人寻味,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不同于散文和小说,把一件事物详详细细的叙述,生怕读者不明白,看不清楚。《枯藤》这首诗歌里没有一个字提到乡愁,我们却可以在那些隐含的意境里明显地感知作者归乡的渴望:让人回想的往事、秋天南飞的雁鸣、渐渐凄紧的霜风。这一系列的物象都只为了进行一次反叛,因为我们等待这一天已经太久了。
◎老树
树上是凌云壮志
树下是一地乡愁
绿荫之上,鸿鹄飞翔
老树还站在那儿
我已远离故乡
眼睛里珍藏着多少青枝翠叶
一声童谣
轻易便绊倒经年的宁静
树无声,闻鸟鸣
◎昏鸦
左翅是唐诗
右翅是宋词
活在一场与生俱来的夹缝中
左右为难
你必须躲避许多刀风剑雨
才可以继续诗意
咒语声鼓点一样越来越急
一直坚持一场真相的叙述
知音稀少,无人倾听
乡愁的人是脆弱的,也是最容易伤感的。睹物思人,闻声落泪,作者在捕捉素材和营造意境上很见功夫。在《老树》里:“眼睛里藏着多少青枝翠叶,一声童谣,轻易便绊倒经年的沉静。”诗歌追求的是一种简练、精确的叙述,然后在这些叙述里迸发出一种瞬间的美,从而与读者在视觉甚至是知觉中产生一种共鸣。远离故乡,鸿鹄的飞翔始终离不开曾经站立的树,一枚绿意,一声童谣,足可以勾起无限的乡思。“树无声,闻鸟鸣。”作者从静中勾画出动来,动静结合,就像一幅真实的画面铺展在我们面前:老树依然,旅人远走他乡,看绿叶招展,听鸟鸣啾秋,在童谣里忆往昔,怎不让人落泪?
同样,《昏鸦》这首也值得品味。“左翅是唐诗,右翅是宋词。”这里的“唐诗”和“宋词”我们可以看成是两个对立面,两种学说或认知,也可以想象成两个地方,故乡或他乡。“夹缝”“左右为难”“躲避”“继续诗意”这是一种生存状态,亦是作者依附于昏鸦之上的情感表达。作者从“咒语声”越来越急到坚持“真相”的叙述,再到“知音稀少,无人倾听”完成一次深刻的转折。乌鸦作为民间特殊的鸟类,常常被赋予为一种不祥之物的称号,人们以为乌鸦的叫唤会带走人的性命,抽走人的灵魂,浑身油黑代表灾难。因此,这就造成了作者主观意识上的伤感,不被人群的靠近以及漂泊他乡的孤独和无人倾诉。
◎小桥
一生坚持一个低调的姿势
人山人海
俯首太久
面对惊涛骇浪
唱一千遍大江东去
也讴歌不完潮声里激荡的热血
你坚守在一首曲子里
牢牢捍卫一座最后的阵地
向一叶白帆诉说相思
◎流水
流水是落花的乡愁
大海是鱼儿的乡愁
一波波清水里,我不停洗涤哀愁
愁情太多
堵塞了谁的一帆风顺
一声叹息,吹乱了莲花的笑靥
莲,是清白的乡愁
三江春水,也洗不尽淤泥的纠缠
流水无情,流水黯然
◎人家
有红尘的地方就有人家
有人家的地方就有鸡鹅鸭
一粒粒鸡鸣
开在桑树之巅
一声声犬吠
卧在深巷之中
欢声笑语,濡染着红尘寂寞
炊烟袅袅处
便是游子家
小桥、流水、人家,在现代文学领域里,一般都和江南景致有关,有着田园风光甚至是风花雪月的美感,那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走出时下社会喧嚣与心态浮躁的解脱。然而,我在作者的诗歌里,却没有找到这种感觉,相反,我感到的是更多的沧桑和浓浓乡愁激荡的情怀。“坚持一个低调的姿势”“唱一千遍大江东去”这是《小桥》里面的句子。这仅仅是一座小桥吗?不。这是作者对故乡浓浓的呼唤以及永不停息的怀念!小桥被拟人化了,才有在一首曲子里坚守,才有捍卫最后的阵地,才有对白帆的相思。漂泊在外,无论多远,始终有一个地方,用来盛载我们的牵念、诉说和坚守,它像一条根深深地扎在我们的心里,那便是故乡,便是最后的阵地。
我们再来看《流水》。“流水”与“落花”“大海”与“鱼儿”它们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互相依赖又彼此分离,互相包容又各成个体。就像“我”与故乡,因为漂泊才有堵塞的一帆风顺。“愁情太多,堵塞了谁的一帆风顺?一声叹息,吹乱了莲花的笑靥。”作者采用通感式意象,利用场景的转换,使作品呈现了一个丰富奇妙的境界,这是很难得的。“出污泥而不染”莲的高洁,自古多有咏之。而作者诗歌中的莲,是清白的乡愁,三江春水也洗不尽淤泥的纠缠,只因流水无情,流水黯然。对于现代诗歌而言,适当的借鉴一下古典诗词里的境界,对开阔视野,营造意境,使诗歌“活”起来,应该是很有帮助的吧。
在读到《人家》时,我终于安静了,也终于放下了紧缩的心,这是我想看到的故乡。在江山文学这个大家庭里,认识小人鱼仅仅是从文字里,还有我曾经看过她的照片。我可以感知小人鱼应该是和我同一个年代出生的人吧,所以,在认识上应该是很有相似点的。这个年代出生的人,农村和城市还是很有差别的,这就造就了作者诗歌里所表达的场景与我的感官不谋而合。房前屋后的鸡鸭鹅、桑树之巅的鸡鸣、巷子里的狗叫、还有袅袅的炊烟和大人小孩的欢声笑语,这是我所熟悉的乡村生活,也是我曾经梦牵梦绕过的家乡的场景。作者的这首诗歌里,几乎是平铺直叙,乡村人家便呈现在眼前了。
◎古道
茶马古道,蹄声达达
一地白霜洒满山一程,水一路
月亮未至,黎明尚远
谁的鬓边,布满太多沧海桑田
铁马冰河
已经在梦乡,一次次召唤久冷的血液
父老乡亲
已在村口,一次次呼喊壮士归去
古道愈近,乡心愈软
◎西风
一声短笛
搅起无边的暮色与晚霞满天
西风无休无止
在不属于浪漫的季节抒情
焚一炷清香
在某一个月光满天的时候
闻一曲高山流水
白衣飘拂处
谁在琴声里哭伤了如烟华年
◎瘦马
一路驰骋,从春风得意,到蹄声迟缓
我必须翻阅三万卷军书
才可以重新找到激情
那时我倚马千言
那时谁双袖龙钟
热泪未干
那时,黑云压城城欲摧
满城俱是黄金甲,你在
那时,凯歌声振处,不见马嘶声
古道、西风、瘦马,这样的词语一出现,似乎就和古韵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古道通向远方,功名利禄,人生失意,所有的是是非非,都融入到苍凉的西风之中,潇潇之声不绝于耳,瘦弱的马匹驮着残书,随着旅人漂泊地流离,怎不教人乡心顿起,愁肠直下?这几个词语,因为人们赋予它们的特殊含义,所以自古以来都和沧桑有关,和惆怅相连,小人鱼的这组诗歌的最后这几节同样也不例外。
我们来看,在《古道》中,马匹的蹄声和古道的白霜,月亮未至和鬓角的沧海桑田,诗歌开篇便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画面:一个染着风霜的归乡人,在黎民前夕匆匆地往家乡赶路,正是霜飞满天,而他毫不惧怕,仍然驱马前行,古道上只听到马蹄达达的声响。接下来转入抒情,“铁马冰河”作者揉入了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里后两句的意境,“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久冷的血液在梦里一次次地被召唤,父老乡亲也已在村口,深情地呼喊。诗歌沉入一种空旷、绝冷的氛围里,让人的心莫名的失重,但最后的一句“古道愈近,乡心愈软”让诗歌站了起来,也更加富有诗意。
暮色里,西风悲凉,短笛幽鸣,斯人独立,飘飘的长发随风飞起,繁华如许,情深如许,曲尽肠已断,风霜染华年。如此,找一片清静之地,月光满天,四野空寂,焚一炷清香,许虔诚心愿,为爱情,为乡情,为青春……高山流水,白衣似雪,飘拂间,渐起的琴声,如泣如诉,终是华年如烟,可悲可叹。诗歌给人不仅是视觉上的悲悯,更是精神灵魂里的超度,如此画面,仿佛置身于古装电影,琴声哀婉,触目生情,这是《西风》这首短诗给我带来的情感冲击。作者很注重对诗歌意境的营造,把那种愁肠百结的滋味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之间,通过对“西风”“短笛”“清香”“琴音”等物象的组合过渡到“哭伤如烟华年”,从而造成一种寓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读《瘦马》这首诗歌读到群情激昂、读到泪湿衣襟、读到愁肠百结遥望家乡路、读到声色披沥万城枯。不可否认,作者对词语典故,甚至是现代娱乐,都有丰富的积累,古今结合,言简意骇,诗歌呈现一种驰骋沙场的豪壮以及对家乡的无限眷念。从春风得意到蹄声迟缓、从“倚马千言”的豪情到“双袖龙钟”的泪湿衣袖未干、从黑云压城到满城俱是黄金甲、从凯歌声振处到不见马嘶声,一路而来,百感交集,浴血的战士泪眼朦胧,正在凯歌声中回归故里。
诗歌,源自于生活,渗透于灵魂,我一直是这么理解的。收放自如,无边放大又无边缩小,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的韵律来完成生活的叙述,自是诗歌的本色。诗语的跳跃性,意象,气场等等都决定了一首诗歌的成功因素。对一首诗歌的解读,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自我的提炼和升华。需要把自己融入到诗歌的场景中去,然后去体味作者的心境以及叙述的状态。
如释重负。在我写完以上文字时,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那压在心头的乡愁似乎得到了一种倾泻。窗外秋风凉爽,阳光洒上了窗台,世界原来是这般的美好。这些评论,无论好与不好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给自己一次这样锻炼的机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解读方式。文字的乐园,我希望看到大家互相真诚地交流,彼此快乐,彼此珍惜,足矣。
(2010-9-10)
附原作地址: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98071
作者:小人鱼在天堂
|
|
|
2010-09-11 10:45:38
太长了,没时间细看,先挂起来再说,O(∩_∩)O~
|
|
|
2010-10-17 20:53:56
|
|
|
2010-10-17 20:54:45
有些文字中人,或许永远在文字中见,这是多么美好而纯净的友情呵,很喜悦能有一二同道,共喜共忧,哪怕,仅仅只在文字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