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心语 回复本帖
秋心

秋心 榜眼

  • 359

    主题

  • 3455

    帖子

  • 44103

    积分

关于诗词创作的新旧韵表工具

2011-01-06 07:03:17

我非常赞成这样的观点:语步与音调节奏及音色和谐所赋予的音乐般的特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式的本质属性。格律诗歌的格律,是单音节汉语为诗实现音韵和美畅达的客观规律。这一规律是诗人们在长期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对诗歌语步、音调节奏和句尾落音音色和谐回环美学规律的发现总结。这不是他们生造出来的,而是自然的客观存在。只要我们人类的感官系统不发生突变,这一规律就始终存在。
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因为是格律诗词就看成是古诗词。“今古”是时间概念,而“格律”是自然存在的音韵规律,两者不该混淆。学诗朋友中的许多迷惑,多源于此。
经系统学习了王力教授《诗词格律》和龙榆生先生《诗词学著作选》后,我写诗填词就基本不用与现实语言音系有别的古韵了,而改用中华诗词学会推出的2005年版普通话十四韵,即《中华新韵》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彻底地明白了,古人创作诗歌为什么要用格律来约束自己。原来,他们是在追求诗歌外形、意境和音韵优美的高度统一。他们不仅要诗歌“阅”来诗意完美,还要他们的读者吟咏起来节奏音色和谐婉转,“听”起来也很完美。这种在艺术上追求高度完美的精神和方法,才是先贤们在诗歌文化上,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才真正是我们今天应该潜心研究,值得“弘扬”的内容。
可能有朋友希望自己写出纯粹的“古典诗词”,或许可能,但你得为此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因为这设及的知识太繁杂了,甚至需要你在故纸堆里爬半生。这对你写出优秀的诗歌作品,有多大意义?
漫长历史的语言演变,时过音迁,《平水韵》已经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现代语言的音调音韵,所以它已经不能满足实现写诗填词讲究格律的本质意义了。我们不应该为这样一部今天基本失效的检索工具而花去太多的精力。
如果问什么样的韵书好?答:能广泛而准确的反映当时的语言音韵系统,因而能够实现所创作的诗词作品吟诵起来节奏抑扬顿挫而又有音韵美感,这就是最好的韵书。一个山东的朋友,他们那儿的语音,从孔夫子起就没有一天和平水韵相吻合过,平水韵对这里的朋友来说,从来都不算好韵书。对于曾经的宋都南京,于当地方言,平水韵或许现在还可堪韵书。对于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中原音韵应该比平水韵好很多。对于今天凡学习过普通话拼音,基本会说完全能听懂汉语普通话的十多亿中国人来说,普通话新韵,肯定是写诗填词最好的韵书。我认为,普通话是中国疆域内有语言以来,最有人口和地域的广泛性,语音系统传承的科学性,传播交流的融通性。所以诗歌创作,我喜欢用普通话新韵。
对于格律诗词创作中韵表检索工具问题,谈谈我在学习与实践中的发现和几点认识:

一、关于汉语字义演变与诗韵的关系:
许多朋友创作格律诗词,以为只要按平水韵韵部校对平仄无误,就是完全正确的了。其实,语言的演变不只是语调和语韵,常见的还有字义词义的演变。对于多音多义字的今古不同,没有非常系统深入的研究,是很难准确把握的。而且,在我们现在的字典中,还有一些字是他们哪个年代没有的。当然,也有他们的个别字现代汉语已经不用的。
根据平仄归类字韵字调随字义的原则,用现代汉语字义去校对古人韵部归类,是肯定不能保证准确的。如果平水先生在世,阅读这种用现代汉语字义词义,却又照他们宋人的语音平仄归类校对的格律诗,按他们那个年代字义标准,发现你诗中出现错别字是完全可能的。
在现在流行的《汉字古、今四声平仄查询系统》中,检索结果为“通”的字,是表示该字为多音字,其平仄归类原则是“音随字义”,切不可理解为“此字平仄可通融随意”。对此,普通话我们熟悉,所以很好解决。如果用平水韵写诗填词,正确的,你应该首先查明宋人此字的多音所对应的该字字义真实情况,然后按“音随字义”的原则,方能正确确定该字平仄。
对与检索结果为“?”的字,最多的情况是宋朝还没有此字,或平韵中未列入。这种情况表明,你想用平水韵创作出完美的“古典诗词”,你就必须回避这些检索结果为“?”的字。当然,我们熟悉的普通话也很好解决!
可见,除了因语音变化而不能准确反映诗词讲究格律的本质意义外,字义词义的演变,也是自古以来,韵书总是随着时代语言的演变而演变的重要原因。

二、使用《平水韵》切不可忘记平水韵的标准语言音系:
任何韵书,都是以相对一定时空的语言音系为标准的,平水韵的语言音系标准是宋朝“官腔”,而中华诗词协会推出的“十四韵部”《中华新韵》,是以普通话语言音系为标准的。
八百年前的宋朝,人口不象现在,还比较稀少,交通困难,而大中国疆域辽阔,方言更是繁杂。所以平水先生编制平水韵,只能以宋朝官方语音,作为编制平水韵确定汉字平仄和划分韵部的标准音系。朋友们如果今天还仍然以平水韵为写诗填词求韵律的工具,切不可忘记平水韵的标准语言音系是什么。
经常发现以平水韵创作的诗词,对检索结果为“通、?”的字,却不管宋朝平水韵标准语言音系,即宋朝”官腔”的多重字义对应的实际发音如何,也不管那时用不用该字。结果就使诗中为“通”和“?”的那些字的平仄、字韵,实际上自己根本就没有确定。由于为“通”和“?”的字占有相当比例,所以这样的平水韵诗词,应该是很难通过平水先生圈阅的。
有时候发现这样的平水韵诗词作品,被振振有辞地品评为格律工整,或被斥责为“出韵、失对、失粘、出律、孤平,尾三平、尾三仄”等等高谈阔论时,总让人有点忍俊不禁,冒然失声。
今天如果我们用普通话《新韵》创作格律诗词和曲联作品,应该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但需要注意,现在网络上流传的《新韵》版本常有疏漏误抄,如果不把握编纂韵书“都是以相对一定时空的语言音系为标准”这一基本原则,就容易让人莫衷一是。所以,凡用《新韵》,即普通话“十四韵部”《中华新韵》,就必须以普通话注音的字、词典的拼音标注为准,如果有某普通话《新韵》韵表不符合这一标准,要吗是转抄错误,要吗是韵表编者失误,都应该予以纠正。

三、《平水韵》以现代语言追求诗词格律的失效性:
由于现代人以平水韵写格律诗词时,常常忽略平水韵的标准语言音系和宋人多音多义字对应的真实情况,对于检索结果为“通、?”字的平仄与字韵,往往不求究竟,聊以现代语言字音字义牵强附之,这就大大掩盖了平水韵与现代语言的许多差异,也掩盖了现代人以平水韵创作诗词在格律上的错误。有时候我们吟咏起来,似乎差别也没有多大。实际上,如果真正按平水韵标准的宋朝官腔语言音系极其对应字义,来考究那些相当比例为“通”和“?“的字,平水韵对于用现代语言追求诗词格律的失效性,就更加显而易见了。
凡学习了诗词格律知识的朋友都知道,同一作品不能跨韵表,即在一首或一组诗词作品的创作中,只能以一种韵表作为字韵和平仄的检索工具。这是从古至今所有诗家遵循的基本法则之一。为什么要这样要求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作品语言标准音系的一致,保证作品格律的有效性,保证诗词作品完整体现格律追求作品音韵完美的本质意义。从而使欣赏者能够根据该作品所用韵表,按其韵表约定的标准音系的语言来吟咏传唱,最终实现作品音韵美感的目的。
我们在用《平水韵》创作时,遇到那些检索为“通”的字,如果不认真按宋人官方语言深究核实其字的多音所对应的字义;遇到那些检索为“?”的字时,不愿舍弃,而草率地以现代普通话注音来牵强其平仄和韵部归类。这样做,实际上你在无意中就跨了宋人“官腔”和普通话两种语言音系,也就是跨越了《平水韵》和普通话《新韵》两个韵表,这样你所创作的诗词作品的格律,就肯定是失效的。

四、当代人以《平水韵》为韵书创作格律诗词的尴尬:
我们遵循一种规则,总应该知道为什么要遵循它,有什么意思。如果问诗词为什么要讲究格律?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吟诵起来好听,有听觉美感!
这美感出在哪里?在字调、语步和字音音色在句中和句间的符合我们听觉自然美感的有规律的搭配,这种搭配即是格律。
如果字的音调、声韵不能确定,标准不能一致,还能实现格律追求诗词吟诵起来好听,有听觉美感的目的吗?肯定不能!
要体现格律追求吟诵起来好听,有听觉美感这一本质意义,准确表现格律诗词的艺术魅力,就必须在创作与吟咏的全部过程,保持语言音系标准的完全一致。否则格律的意义就不能实现!
古蜀人的竹枝词,以西南巴蜀方言创作并以此方言传唱最为传神。网易《国诗论坛》圈主汉瓦堂朋友以当代客家话创作的那些《客韵诗歌》,肯定是用客家话吟咏起来最为美妙。毛泽东那部分以湖南方言创作的诗词,湖南人用湖南腔吟来最为有味。以《中原音韵》创作的诗词和曲调,应该是中原地区的语音吟唱起来最为完美。当然,以普通话《新韵》创作的格律诗词,必须以普通话还原其普通话语韵来吟咏,方能表现出艺术感染力。
那么,今天以平水韵创作的诗词,我们应该用什么语言音系来还原其作品音韵?准确体现当年平水韵的音韵艺术魅力呢?那应该也只有用平水韵的标准语言音系,即以宋朝“官腔”来吟咏,才可能表现出当年以平水韵创作的格律诗词作品的格律艺术魅力。
可是,有谁能非常自信肯定地读准当年平水韵中的入声,能非常准确地把“一东”、“二冬”两韵部的美妙差别吟咏出来?有谁能非常自信地,按标准的宋朝官腔,来还原自己创作的平水韵格律诗词应该具有的格律艺术魅力?
没有,真的没有!这是当代人以平水韵为韵书创作格律诗词,没法解决而又总不敢面对的尴尬。
翘首祖国悠久的诗歌文化史,我们崇敬漫长历史中,那些知道和不知道,使用与不使用《平水韵》的一代又一代的伟大诗人,我们也非常崇敬象平水先生那样为祖国诗歌文化做了大量基础工作的人。平水先生和他编制的《平水韵》,对中国诗歌艺术发展的功绩,将铭刻史册,为后人敬仰!

五、给普通话新韵实践与倡导者于进水老师的进言:
于老师好,关于普通话新韵的推广,我提两点意见:
有位渔翁诗友这样淡及他现在仍然沿用旧韵的原因:“从理论上来说,新韵在语音上更接近现代语言,也就是普通话。使用新韵无疑是一种进步,可是由于现在有四种新韵在韵部的划分上存在差异,所以在使用时就不能做到统一。那么,在写诗时就要标明《新韵》、《新声韵》、《今韵》、《诗韵新编》或者其他什么更多的新韵之类,否则,在这个新韵上正合适,在另一个新韵上就出韵了。给作者自己带来了麻烦,也给编辑审稿带来了麻烦。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使用平水韵要简单方便的多了,这也许是诗友们现在仍然喜欢用平水韵的原因之一吧。渔翁想,标准只能有一个,那要由中央的权威机构来制定。中华民国在抗日战争的紧张时期,尚且可以用政府的名义颁发《中华新韵》,我们今天的政府,当然也可以像当年颁布汉语拼音方案和汉字简化方案一样,制定一个新的韵书,就算是钦定韵书吧,以改变现代新韵使用的混乱现象。”
从上渔翁朋友表述可见,许多诗友们内心非常迫切希望:“改变现代新韵使用的混乱现象。”!我感觉,这主要是另外推出不同普通话韵表的几位学者,没理会中华诗词学会“宽不碍严”的精神,对《中华新韵》十四韵略作分合而异其名,人为造成了称谓和使用推广上的混乱,使许多初涉诗坛的诗友们莫衷一是。
建议一,普通话韵表当求统一,以利推广:于先生的《新声韵》表与十四韵表是完全统一的,只是先生列出了最宜再细分严押的几个韵母。这只需就十四韵的使用方法加以补充说明即可,没必要再另外列表再造韵表名字。先生此表,十四韵仅四个字就明确地解决了——即:宽不碍严!
普通话意在最大限度的包容我国广泛地域的方言音系。《中华新韵》所列十四韵部是按标准普通话音系确定的基本韵部,即以普通话写诗押韵保证音韵和谐不应超越的基本要求。诗者完全可以在这基本要求下,按自己的风格求严押韵。
我也很希望学者们以大局为重,统一在中华诗词学会的《中华新韵》十四韵上来,按其精神原则,避免称谓和解读上的混乱。共同为其补充润色,实现新时期最终广泛认同普通话新韵的韵律诗歌盛况!
其二、语感各地有别,但普通话韵表名称应该统一为《中华新韵》:作为四川人,我的发音感觉十四韵只有两韵部在押韵时四川人宜从严:十一、庚eng,ing,ong,iong(其中ing宜分开求严押韵);十二、齐i,er,ü(其中er宜分开求严押韵)。
由于诗者所处语音环境各地不同,其普通话发音不尽标准,从而对十四韵部的实际音谐的感受就各有不同。但只要求统一在十四韵中不出韵,其各方差异,尽可在保证不出十四韵的基本要求前提下,按宽不碍严的精神,自行确定从严韵母选择。
按这样来推广普通话新韵,名称只需要一个。实际上目前几种普通话韵表,也只有一种最能反映普通话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就是中国诗词学会推出的《中华新韵·十四韵》,简称《新韵》。把这在诗坛统一起来,对我们时代诗歌新韵表的推广和韵律诗歌的繁荣,都是很有必要的。(于进水老师的回复:“绵羊兄所言甚是。我所列出的韵表其实就是《中华新韵》,只是明确了什么是宽韵,什么是窄韵,便于不同水平的诗人掌握运用。”)

六、新旧韵之间不是割裂,而是一种传承的关系:
高和义老师问我:“在理论界曾有人提出汉字的平仄发音,应随着汉语的声调演化做为同步的韵书,那确实便捷多了。但是哪个时代有哪个时代的不同发音的演变过程。如执行“同步韵书”,到了现代还怎样欣赏过去不同时代的格律作品,没有规范正误如何分辨?”
回答高老师提问:我们知道,新旧韵之间不是割裂的,它们是一种传承的关系。所以在使用新韵后,我们也需要对平水韵有所了解,其目的就是方便学习古典。如果你是新韵编制者,也应该象平水先生需要了解诸如《切韵》等韵表那样,了解各种古韵韵表。作为有志深入研究格律的朋友,了解各种古韵当然是学习各个时期或地域古典格律演变过程和实际应用情况所需要的。但这也正如历史上《平水韵》和《中原音韵》的推广过程一样,并不妨碍推广使用以我们时代最强音为标准的普通话《新韵》。一般作者运用成熟的格律知识来进行诗词写作,与专门编制研究韵表和格律的专家,在这一点上是有区别的,其要求应该有所不同。不然,会让许多有心学习格律诗词的朋友望而却步。
以为推广了普通话新韵,以后我们就看不懂古典格律诗词了,我们的格律诗词与古典就不可融通了,这真是一个误会。如果我们真的墨守成规,使诗词的语韵与我们时代生活的语韵越来越远,那我们才真的要担心祖国的格律诗词艺术与后人越来越逐渐疏远。
我用新韵后,一点也没有感觉在学习古典诗词时的障碍。对于古人作品,只要知道他是什么朝代什么地域的作者,就以对应的地域和时代的韵书进行比照,其作品的格律应用情况就基本知道了。其实,我们学习古典,主要的还是学习其文学修辞法,学习其情怀意境。对于格律知识,主要还是从诗词格律专家们的教材中获得。因为我们不熟悉宋朝”官腔“,所以就没法准确还原古典作品的格律音韵美,这应该是历史的遗憾,无可奈何!这也可能是造成今天把本来简单明晰的格律知识,常常被人为弄得扑朔迷离而莫衷一是的原因吧。
从诗词讲究格律的本质意义上讲,“同步韵书”的提法有一定道理。但必须明白,语言及音系的动态发展,确实是绝对的;但不能忽略,在一定的时空如朝代地域内,它又是相对静止的。我们明白了这种辨证关系,在推广和使用普通话《新韵》的过程中,才不至迷惑而无所适从。

减兰·叹今腔宋韵(新韵)

浑浑乍醒,梦里诗仙窗外影。
试问秋风,可晓阳春白雪中?

当年平水,开口唱诗声韵美。
且笑沧桑,痴对入格谁宋腔?

最后,我想问问朋友们:用自己生活中熟悉的语音,总结前人发现的诗歌音韵美学规律——即“格律”押韵求律创作诗歌,而又用自己生活中熟悉的语音吟咏,交流传唱作品,这应该是唐宋时期很时尚的风景。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那样呢?
------------------------------
七绝*接普通话十四新韵: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且借江山方寸地,一咩九叩仰青莲。(平水韵)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