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馨苑 回复本帖
石广田

石广田 秀才

  • 3

    主题

  • 13

    帖子

  • 1900

    积分

浅议现代诗歌的可背诵性

2011-03-20 16:32:24

之所以要谈现代诗歌的可背诵性,是想和古典诗歌做一个肤浅的对比,试图找出现代诗歌流传中可能存在的某种不足或者是弊病。一首诗歌的流传,我觉得她的可背诵性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文字没有出现以前,诗歌或者是历史只能以语言的形式口口相传,可背诵性是最基本的一种形式;二是一首经典诗歌之所以成为经典,并不是刻在岩石上或是印刷在纸页上,而是流传在大众的口头上,或者叫做口碑更好一些;三是一首诗歌仅仅停留在纸页上或者是网络平面上,她所能起到的教化和娱乐效果注定缺乏应有的高度。
现代诗歌是否还需要背诵?这个问题很肤浅或者是本就不足挂齿,但是如果仔细思考一下,也是有一定意义的。如果你随便问一下小学生或者中学生,他会背诵诗歌吗?他们一定会给你一个准确的答案:会。你再问他会背诵什么诗歌,我想,除了唐诗宋词,现代诗歌可能会背诵的人就会少之又少了。从这个问题上,我们就会发现,诗歌还是需要背诵的。“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如果将这句做人的原则的话运用到诗歌上,道理还是相通的:某人的诗歌无论得到什么奖项,如果无法在大众中流传,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缺憾。
我们能写出适于背诵的现代诗歌吗?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是相关联的——为什么学生们都会背诵唐诗宋词,而背诵现代诗歌的人却少之又少?这个问题,我想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是现代诗歌的经典作品没有古代诗歌多;第二个层面是编写语文教科书的先生们看不起现代诗歌,选编的现代诗歌比较少;第三个层面是现代诗歌不适于背诵,孩子们记不住。前两个层面我觉得是外在的因素,第三个层面才是我们诗人们好好自问的因素:在写诗的时候,可能大多数人从来就不考虑这个因素,要不然有的诗人们在诗歌的后面特别注上“朗诵诗”又是为了什么呢?这也使我想起中学时学习英语的过程,那时候自己不会读英文,更不会背诵英文文章,尽管老师一再强调背诵,不会背诵还不准坐下,但我始终还是背诵不了。但是,我会看懂英文的意思,老师们称我们这些学英语的人为“哑巴英语”。反观现代诗歌,是不是一种“哑巴诗歌”呢?
现代诗歌还有背诵的价值吗?我会背诵一些现代诗歌:有徐志摩的、闻一多的、艾青的、余光中的、郑愁予的、舒婷的、北岛的、普希金的等等,但是,现下诗人们的诗歌,我几乎不会背诵一首。这不是我的孤陋寡闻所致,而是一种价值取向造成的。因为我觉得她们很多都缺少对自己的营养,缺少应有的人生思考深度。读过去了,也就是读过去了,不能带给自己什么感悟和冲动。因此,我懒得去背诵。久而久之,我甚至懒得再去读了。写到这里,可能有诗人会很生气,但是我还是劝他静心思考一下,回头总结一下自己:你自己写的诗歌你会背诵吗?又会背诵多少呢?言出己心,如果自己写的诗歌自己都不会完整地记得,是不是需要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呢?
诗歌像一幅画,有时候不需要说话;但诗歌毕竟不是一幅画,她是负载在语言上的艺术形式,不适于背诵的诗歌注定不会像一幅画那样,在历史的天空中历久弥新。

菊梦悠悠

菊梦悠悠 榜眼

  • 43

    主题

  • 1435

    帖子

  • 28850

    积分

2011-03-20 22:51:20

欣赏,问好。

菊梦悠悠

菊梦悠悠 榜眼

  • 43

    主题

  • 1435

    帖子

  • 28850

    积分

2011-03-20 22:55:10

值得学习,希望整理出来到社团投稿。

王子目

王子目 进士

  • 18

    主题

  • 200

    帖子

  • 7923

    积分

2011-03-22 02:15:29

我个人而言,诗歌的可背诵性这个话题显得有点突兀。我以为现代诗歌的蹩脚并不在于诗人的非诗人化,而是在于社会整体的一种价值观改变。我们常说诗人之死,死于何,我以为诗人之死死于社会多元化的冲击。我们写诗读诗乃是一种性情之取向。至于背诵诗歌,且不说诗歌所含有的价值所在,单方面看我们背的价值与仅仅是读的区别。事实上这两者之间我以为并无多大区别,第一,现代诗歌多半为一种随意形式的文字,第二,诗歌多为诗人性情之作,第三,中国目前而言还从未出现过一部足以让人去琢磨研究的史诗。
作者所说的,小学生背诵唐诗宋词,这只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一个现象,而且就小学生的价值观来说,他们并不懂得背诵一首诗是否是有其意义所在。很多人都主张一个观点,即是,诗歌是人生的写照,也就是说,我们写一首然后去背诵,这样岂不显得有些愚昧。就那一首抒情诗歌来说,某诗人在山顶因为情感到达极致而写了一首,那么到了山下再来背诵这首是,你觉得他的味道还会原封不动吗?而对于背诵他人之诗而言,我以为那也并非是一种背诵。背诵是一种死的方式,而潜意识里的记却似乎比较合适。就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来说,世人都知道轻轻地我走了,难道世人的知道都是背出来的吗?我以为那只不多是一种性情的释然,就如我读诗人汪国真的《留学》其中的某些句子至今记忆,他们,有的把日子过成黄昏,有的把日子过程黎明,事实上,我只是读过而已。
当然,作者所言也并非没有其道理。若是把此段言语加诉到现代诗歌实践及影响中,倒是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观点理论。

石广田

石广田 秀才

  • 3

    主题

  • 13

    帖子

  • 1900

    积分

2011-04-21 17:40:13

我的观点纯属一家之言,难免失于偏颇。我的观点实际上已经把诗歌的价值包含在内:还有没有背诵的价值?实际上,“吟诗作画”的过去式,现在我们很难复制出来了!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