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光丽
|
2012-05-17 22:34:11
1 楼 文友:姜光丽 2012-05-13 10:17:20
黑车、严重超载、酒后驾车、长途没配副驾,疲劳驾驶,所有不该出现的情况他全稍带上了,那么车毁人亡的结局也就在意料之中。往家奔的无辜的人,也被他带上了不归路。这一切,谁之过?小说虽短,却留给读者深刻的反思!
|
|
|
![]() 姜光丽
|
2012-05-17 22:34:48
|
|
|
![]() 姜光丽
|
2012-05-17 22:35:49
|
|
|
![]() 姜光丽
|
2012-05-17 22:36:23
|
|
|
![]() 姜光丽
|
2012-05-17 22:37:23
|
|
|
![]() 姜光丽
|
2012-05-17 22:38:06
1 楼 文友:姜光丽 2012-05-13 01:52:13
每年开学,特别是幼升小,小升初,对于很多新生家长和学校领导来说,都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智力大比拼。这个问题虽说政府、社会和主管教育的部门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具体到个人,碰到这样的问题,还是有许多无奈和无助的。在当前的教育体制规定下,所有文章中作者所说的一些心情和行为也能理解,但作者明显已经在做一件超越规定的事,我倒觉得作者自己有把校长“逼良助腐”的嫌疑,题目可以改成《校长就是这样被我拉下水的》,呵呵!相信随着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这个问题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孩子读书不再成为家长们的难题。
www.gushele.com |
|
|
![]() 姜光丽
|
2012-05-17 22:38:53
1 楼 文友:姜光丽 2012-05-13 01:28:02
一根网线,联通你我,联通世界。网络让世界成了地球村,每天最新最快的资讯,朋友最真最诚的倾诉,文字最深最暖的交流。迷上网络的人,也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小孩子迷游戏,让大人头痛不已,别有用心的人借助网络的进行诈骗犯罪,出动网络警察监控管理。像作者和我这等爱好文字之人,迷上网络则全是因为文字,写文读文,以文交友,共同爱好,成为知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希望你能在江山文学网的争鸣社团里找到三两知己,这样你一上网就到争鸣来了!哈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写出自己对网络、对文字、对网友的真实情感,容易引起同行中人的共鸣,付出真心,收获关爱!
|
|
|
![]() 姜光丽
|
2012-05-17 22:40:11
|
|
|
![]() 姜光丽
|
2012-05-17 22:41:11
|
|
|
![]() 姜光丽
|
2012-05-17 22:41:52
|
|
|
![]() 姜光丽
|
2012-05-17 22:42:31
1 楼 文友:姜光丽 2012-05-11 11:41:48
黑雪是啥?这题目带给读者很大的疑问:商标?网名?猎狗?整篇文章看下来,原来是一个根旺老汉的莫名遭遇,原来是一场又一场的“黑良心”事件。这篇文章从根旺老汉经历的三个故事出发,分析现状,解剖生活,揭露人性,弘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较好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让人对小说《黑雪》有了更深更透的理解。对小说的不足之处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www.gushele.com |
|
|
![]() 姜光丽
|
2012-05-17 22:42:54
|
|
|
![]() 姜光丽
|
2012-05-17 22:44:27
|
|
|
![]() 姜光丽
|
2012-05-17 22:48:31
|
|
|
![]() 姜光丽
|
2012-05-17 22:49:21
1 楼 文友:姜光丽 2012-05-09 09:37:47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我忽然想到的是沙洲这个网名的由来。原来是“拣尽寒枝不肯栖”,才有了前面那一节又一节的景物描述,情思幽幽,是心扉已开的怀春,在渴望栖息的寻找,是期盼归宿的等待,多少的岁月风华,终于在盛开的花季等到了预料中的人,从此,沙洲不再寂寞不再冷,永远展示着最美丽的风景。
www.gushele.com |
|
|
![]() 姜光丽
|
2012-05-17 22:51:18
|
|
|
![]() 姜光丽
|
2012-05-17 22:51:53
1 楼 文友:姜光丽 2012-05-09 09:02:13
一个人,走过了多少路,就会留下多少脚印,从小到大,深浅不一,有些有形,有些无形,有些先有形后无形,只是最后所有物质的东西都会归于虚空,所有的过往都成为心灵深处的记忆,人类文明五千年,能留下的也只有很少一部分精粹的思想和文化,换句话说,只有思想和文化才有可能到达永恒。
|
|
|
![]() 姜光丽
|
2012-05-17 22:52:22
|
|
|
![]() 姜光丽
|
2012-05-17 22:52:56
3 楼 文友:姜光丽 2012-05-09 09:02:57
文章描写细腻,联想丰富,情景交融,蕴含哲理,深刻揭示了脚印这个主题,提出了耐人寻味的哲学命题:没有雪的道路上,谁又能看见自己的脚印呢?然而,谁又没有留下自己的脚印呢?
|
|
|
![]() 姜光丽
|
2012-05-17 22:54: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