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葫芦河
|
【华文*阅读与欣赏】长篇小说《亮剑》2013-05-15 11:35:35
《亮剑》是一部战争艺术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主旋律作品。剧中,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故事内容是讲述我军优秀将领李云龙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他任八路军某独立团团长率部在晋西北英勇抗击日寇开始,直到他在1955年授予将军为止。“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句话就是李云龙,这位“草莽英雄”式的将军的一生写照。 在李云龙独特的战术指挥下,骄横的日军山崎大队全军覆灭。接着李云龙会同国军358团团长楚云飞闯进日军重兵防守的县城,守备部队的全体军官都在这次袭击中丧生。李云龙和楚云飞在晋西北因此名声大噪,李楚二人惺惺相惜,成了朋友。1941年冬天,弹尽粮绝的独立团在野狼峪伏击日军用冷兵器全歼日军两个中队,此战之惨烈竟惊动了最高统帅部的蒋委员长,也引起了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官极大关注…… 抗战胜利,李楚二人又相逢在淮海战场上,这一次交手双方险些同归于尽。李云龙师长被一发迫击炮弹炸得像个被打碎的瓶子,楚云飞少将胸前中了两发机枪弹,身边的卫士扑了过来,掩护住了楚云飞。 警卫连长董海,浑身血迹斑斑,他和几个战士抬着李云龙风风火火的冲进医院,李云龙被抬进了手术室,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血浆突然不够了,未曾料想到的是,抽验完所有战士的血浆后,发现没有一个战士和李云龙的血浆相符,就在这危急时刻,小护士田雨发现自己的血浆和李云龙的相符,田雨献血挽救了李云龙的生命。田雨担任起了李云龙的护理工作,当李云龙迷迷蒙蒙睁开双眼的那一霎那,就被田雨嫣然的笑脸吸引住了。在田雨的精心护理之下,李云龙康复的很快。充满正义的霸气是李云龙独有的东西,田雨崇拜李云龙,就在李云龙准备出院的时候,田雨答应了李云龙那男人气十足的求婚。 金门战役失败后,李云龙率部开进山区,和平生活也许适合所有的人,却不适合李云龙,他和妻子田雨的矛盾也开始滋生了。 由于李云龙夫妇的撮合,赵刚和冯楠由相识到相爱,这是李云龙在此期间最为得意的一件事,他不会想到,这对优秀的男女日后悲剧性的结局。 李云龙屡屡向上级打报告,要求带兵赴朝鲜作战,他的请求不但没被批准,反而接到去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的通知,他带着情绪去南京军事学院报了到,在南京军事学院他由强烈抵触到虚心求学,这是李云龙从野战经验到完成军事理论系统化一个重要的转变。 李云龙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作为军长回到了老部队,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特种分队,在未来新中国的建设中屡建奇功。
【作家简介】
都梁,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少年参军,曾服役于坦克部队,几年后复员回京,做过教师、公务员、公司经理、石油勘探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为自由撰稿人。2000年1月出版长篇小说《亮剑》。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血色浪漫》、《百年往事》、《狼烟北平》、《我是太阳》、《荣宝斋》、《大崩溃》等,影响深远而巨大。
|
|
|
![]() 葫芦河
|
2013-05-15 12:03:54
关于亮剑 《亮剑》责任编辑 董保存
长篇小说《亮剑》出版后,不少朋友来打听,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你们怎么就选中了这部书稿? 去年春天的一个上午,一个朋友来电话,说是有一个退伍军人,写了部小说,能不能抽时间给他看一看。两天以后,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来到编辑部。他没有太多的话,只是说把小说送来了。我问他:“你过去发表过什么作品吗?他说没有。再问他写过什么作品,他也说没有。问他从事什么职业,他说“下海”了,搞石油设计。我不由得看了看那一大摞厚厚的书稿,心想真看不出这是个商人,怎么看怎么像个穿便服的军人。 我接过稿子,用了3天的时间读了第一遍。说实在的,当编辑快20年了,看的小说不能说少了,能让我兴奋的不是很多。有的小说,包括一些有名望的作家的小说,写得很纯熟,写得很匠气,人物故事都还可以,甚至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可就是叫人兴奋不起来。《亮剑》中有些段落却叫我这样的职业读者拍案叫绝。它有一股气,有一种冲击力,虽然它并不是很纯熟,并不是很完美。 带着一种编辑的欣喜,我把作者都梁请来,在出版社旁边的一个饭馆和他交换意见。这个作者实在有点特殊,他不喝酒,只抽一种一元多钱一包的烟。给他谈意见,他不像有的作者那样认真地记录。对我的意见,有些他接受,有些却不肯接受。我希望他改一稿后再送审,他同意了。 都梁很快改出了一稿,佘开国副社长和程步待社长在很短的时间里看完了书稿。大家的一致意见是,这部小说写活了一个英雄,写活了一个将军,为中国军事文学的画廊里增添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同时也觉得这部书稿还有值得商榷和修改的地方,还有必要让这个作者“爬爬坡”。他们又把都梁请来交换意见,给他出谋划策。 经过多次的交流,我对他的身世也有了一点了解。他出身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很小的时候就当了兵。在坦克部队服役几年后回到北京,先是在一个国营单位上班,后来就下了“海”,生意做得还可以。 创作这本书的经历很奇特。说创作的周期长,他酝酿了很多年,许多人物早已烂熟于胸;说创作周期短,他只写了8个月,而且都是用业余时间——白天做生意晚上写,甚至在老人的病床前写。能写出这部书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说偶然,创作的直接动因是因为打赌:他和朋友聊天,把当今的小说骂了个遍。朋友就说,你别光说人家的不行,你写一部出来看看。他说,写就写!于是,他写起了小说,并且是一气呵成。——说必然,他对我党我军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和人物有过很认真的研究,对苏联共产党及其军队的历史也有十多年的研究和思考,对文学作品的痴迷则是从十几岁就开始了的。 小说写成以后,他先送一家出版社。人家听说他“下海”了,要他出几万块钱。他说,扯谈吧,不够出版水平我就不出了。又找了一家出版社一放了几个月如泥牛入海。最后才找到了我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书稿经过3次修改,在新千年的钟声敲响之前付印了。设计封面时,按照惯例,书勒口上要印一个作者近照和小传,我请都梁准备一下。他说:“不要了吧,我不想露面。”因此,书上既无作者照片,也无作者介绍,甚至连序、跋、后记之类的点缀也没有。 《亮剑》出版后,反响十分强烈。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联合在京举行研讨会,二十多位作家、评论家都认为这是一部期望已久的具有突破意义的力作,一部不落俗套的小说,一部阳刚气十足的英雄小说,是男人写的,写男人的,写给男人看的。小说既有古代小说的传奇色彩,又吸收了现代外国小说的一些手法,是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在这部小说中,英雄与历史的关系是全新的,英雄不是在顺应历史中消失自我,而是在审视历史中时刻把握着自我。小说没有回避矛盾,不粉饰,不盲从,内涵十分丰厚。可以说,《亮剑》在英雄性格与凝重历史的统一方面达到了一种匠心独运的新高度。 研讨会结束的当晚,都梁给我打电话,只说了一句话:“看来我们这一年都没有白忙活。”
|
|
|
![]() 葫芦河
|
2013-05-15 12:05:06
英雄的真假命题 ——读都梁长篇小说《亮剑》
葫芦河
《亮剑》无疑是中国近十年来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按理说,评个茅奖是没啥问题的,但遗憾得很,只获过很不起眼的“解放军文艺奖”而已。 在中国获大奖的不一定是好小说,没获大奖的倒是好小说,《亮剑》便是如此。其实文学的获不获奖,已与民众无关了,那只是所谓文学家的一种自慰方式而已。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学虽说是精神的独舞,然而由于自身的堕落,已经淡出了民众的舞台,其处境不是用尴尬一词可以尽说了。 然而,英雄的情结并没有被商品的浪潮卷去;所以,人们在酒足饭饱之后,依然要谈起英雄。自然,他们所道的英雄总是在半个世纪之前。世无英雄,只好在历史和故事去寻找了。 《亮剑》似乎正是对应了当下中国人的英雄饥渴症,所以一经出炉,便火遍全国,听说连海外华人也是津津乐道。后来拍成电视,更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李云龙家喻户晓了。──英雄就这样诞生了。 客观来讲,电视剧拍得很不好,硬伤有二:一是李云的婚外恋,二是砍掉了文革殇变。李云龙搞婚外恋纯属扯淡,大大违背了原作的旨趣;这大概是剧作者过于迎合当下观众的低级趣味,由时代病因所致吧。文革殇变是《亮剑》写得最精彩的部分,其深刻细腻和震憾人心处,要比高行健的《一个人的圣经》胜出三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亮剑》的前三分之二是后三分之一的铺陈,唯如此,方显出英雄的大悲剧来。电视剧只是李云龙的英雄假命题,小说方是李云龙的英雄真命题。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平庸的民族。当我们因一时的愚昧而扼杀了自己的英雄后,如果还要用瞒和骗来掩饰的话,那就是愚昧透顶了。 《亮剑》不是英雄的颂歌,而是英雄的挽歌。它所反照的不是一个民族的伟大,而是一个民族的愚昧。如此而已。 |
|
|
![]() 夜泊一水
|
2013-05-15 22:22:32
我和我父亲都非常喜欢亮剑 特别喜欢的是他的嗓门,哦不,不是嗓门,是凝聚力! |
|
|
![]() 围墙
|
2013-05-16 14:33:48
晕!一直没好好看这精彩的亮剑,我决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