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是江山散文里会负盛名的绝品,因为,可以说,江山许多作者写散文却不得要领,不知道散文怎样写才叫好?更不懂得散文的要素是什么。散文,就是这样写的!毋宁置疑,如果只给出了一个事物的原貌,或者只会联想到很窄的范围,或者只能在这块蛋糕边走来走去吱吱赞赏,也算散文,但是却不成熟。散文,作为文学一大类别,应该反映社会生活中任何有意义的事物;自由便捷,千姿百态。可以像诗歌直接抒发情感,可以如小说那样叙述事件、塑造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可以像戏剧那样描写矛盾冲突,又不必在时空中高度集中;还可以如论说文一样说理议论,但不一定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推理论证。写人、纪事、绘景、状物。之所以啰嗦这么多,因为,这些要素或多或少都呈现在本文中,真值得江山爱好散文的作者学习。当然还有不足,但是,已经达到了精美散文的高度。将在散文2组交流群里推荐。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264508
散文的标点是影响读者审美阅读的要素,就像一首乐曲的休止符或短暂的换气符。因此,建议本文作者和读者注重标点使用。本文似乎有的句子本可以更好的断句,编辑在编发时似乎也应改过来。不一定对,权作建议。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06779
主编点评意见:散文写的很细腻也很具有深层次的涵义。两个人的爱恋、人和狗的巧遇及不舍,运用了几件小事,托出了一个深层次的主题:我们社会需要爱,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和爱,与大自然和动物之间也需要爱,真诚的爱会感染周边的人,如旅店老板。文章诠释了人类降临之初的本性,真善美,还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介绍一篇杂文
主编点评意见:很不错的杂文。杂文的写作有一定的难点,本文是较为上品的。江山上,有的杂文引用大量的新闻和媒体的观点作为自己的文章,实际上是媒体大集合。而且,杂文本身就要有犀利的语言、真实的、符合现状的论述。时评性杂文还要融逻辑力量和战斗激情于一体,把精辟论述寓于形象之中。以短小精悍、明快、锋利见长,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尖锐的战斗性、充分的艺术性,他是批评人民内部矛盾中不良倾向的武器。一般的好杂文不追求长篇大论,大都在2000字左右。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06634
好像看到了一场电视剧!作品很细腻地用真实的生活事件,描写了一次次的冲突,达到了高潮;剧情一转,出现了喜人的场面,诠释了民族那深层次的道德的生命力!文章在写作时,可以看出是用深情呼之欲出的,但这就造成了缺少散文更多的动感——段落太长。今后在写如此具有美感的、生活气息浓烈的散文,一定要分好段落。本文如果分出清晰的段落,更能影响读者的共鸣。引号外的句号,大都应该在里面才对。 http://www.vsread.com/article-306750.html
主编点评意见:娓娓道来,慢慢回忆,浮现出不一定是闪光的,却一定是沉淀后那份最重情的往事。但是,却也不是说说往事而已。文章中寄托着道德规范的发扬,申辩着婚姻和爱情的原味,关注着作为孩子们应该如何对待苦与甜,也诠释了底层百姓那份朴实和进去的精神。好的散文,不一定要出现说教式的言辞,有心人通过阅读,绘在心中间的一定是沉思的原味。很不错的人物故事散文。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18170
很有心得的一篇文章。开篇说的话,值得一些作者细细阅读和琢磨:“我以前写的文字,多是些提纲类的、记录类的、小品类的,有树枝树干,没有绿叶花朵;有骨架没有血肉。即使写了一篇小说,充其量就是一个故事罢了,还谈不上是真正意义的小说。”这是肺腑之言,是心底里的真识。后面则介绍了做编辑的心得体会和个中奥秘与难处,也有编辑应该有什么样的作风和责任心。可以说,作者的文章对于江山发展是一个奉献。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18259
推荐到江山散文交流群阅读。圆点使用“特殊符号”到了网上就变成了问号,建议使用键盘左上角 1 左边的那个键。文章圆点已改过来。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d=article&c=showread&id=317988
江山散文交流群推荐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d=article&c=showread&id=317858
很好的题材,肯定还有素材,后面没有写出来。就略显得薄了些。这句“有一年,老师说国家要在沙漠里种草植树”的一段,来得太突然,其实应该化进去,有些素材,就会好了。不一定对,参考吧。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17792
作者将深厚感情融于个性化的表达里面,朴素真诚感人。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17285 主编点评意见:一篇人物散文,一段社会沧桑,文章里三丫头的生活变迁,从三丫头,到三媳妇,成长为三婆婆,三太婆,社会的动荡、生活的艰辛、人性的压抑、生活的坚强,在这位三丫头的一生中充分展现出来。文章的手法是在乡土气息中,描写鲜活的人物,用细微末节的事情,塑造了人物形象。文学作者首先是一位观察者。然后才会因对此中人和事深知,而到得事理曲尽,如此,其文才会确凿不可磨灭。按照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理解,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事或亲眼见的人和事写出来,才能大到状难写之境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从人物和故事之中,读出那个社会中的关联和真谛。本文就是如此。推荐到江山散文交流群阅读。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17211 主编点评意见:好像是毫无边际的叙述,也就慢慢读来,逐渐的在脑影中出现了那古朴的门墩、那久违了已远去的焊洋铁锅洋铁壶的师傅、那河河叉叉之间的欣喜和慰藉。这些在当今四十多岁以上的人们中,是会勾起抹不去的记忆。文章散散地记述着儿时的一切,那是乡土气投在作者心中的酵母,随着年纪的增加,不断在头脑中扩大着地盘,于是,就渐渐清晰和连接起来,散文,也就出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神侃,给年轻读者带来希冀,给老年读者带来身世和记忆回旋。很不错的文章,推荐该江山散文交流群阅读。
主编一周点评意见:最近没有向大家推荐文章。虽然有些还可以做为精品上栏目,但是,能作为给大家作为学习的文章没有。所以没推荐。这些文章总的说来,还是有一些含量的,但是从文学性来说,仅有丰富的生活,尽管有的也很多彩,是不够的。可以说,这些作者的生活观察和积聚,是难得的,但是,善于剪裁和从中挖掘出金子,还欠火候。也就是说,对生活的思考还不够。我们说,在网上写写日记和回忆容易,如果作为文学网站上的文学作品,就要深刻地去思考。散文作者如何写好文学性和社会性都好的散文,首位的是,寻找散文的“心”,就是你的散文作意是什么?从修辞角度说。就是你的要旨是什么?有了这个,才能去考虑散文的体,也就是如何把这个散文的“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佳的排列和方法。细、清、真,这三点,在最近的散文中稍差,细密的描写不够,不慎加选择、巨细兼收、清字就谈不上了;既细且清,则看描写的是否真切。因此,真、清、细,三者不可分。这是本周散文不能感人的要害。
一篇散文,几年前写就,那时,就因为前一年的清明突发联想,在脑子里放了一年,写成的。现在放在江山,就又再思索修改,提供给大家,文章想好了再写不迟。http://www.vsread.com/article-315687.html
散主:欣雨文萃(847022516) 2013-4-5 8:54:41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15241 主编点评意见:包容宏大,文情并茂,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点,也是散文写作不可多得的上文!作者博学强记,走到那里很自然地联系古代典故或者民间传说,丝毫没有斧凿的痕迹,又很自然的夹叙夹议,展现了当代变迁和议论着变迁之中的疑惑。这是江山散文作者需要认真细细阅读体味的。我们有些作者写游记,主题和定位都不错,就是不能将自己、古籍和古迹、传说和习俗融入文章,地起来就刻板和阴涩。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如果阅读起来能很自然地随着文章进入到了文章情绪中,才是好的文学作品。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14927 主编点评意见:作者从拜读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引出了一段旅游散记。这个山上有辛弃疾曾经失意后独居过的茅草小屋和入词的饥鼠,作者总是回旋不忘地寻找着历史踪迹,夹叙夹议,很有特色。旅游散文,很多人使用的词语不能让人感到那个地方什么样子,因为,哪些词语有点“通用”,不能写出特色,也就是说,在描写风景时也要使用确切的词语,足以描写出“这一个”的独特。本篇散文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值得学习。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14952 主编点评意见:很有价值的农村风物散文。作者独具慧眼,农村的柴火垛,到处都是,从农村中出来的人也比比皆是,唯独作者对于这个平常的柴火垛有这样多的说道,足见,从生活中来的素材,只要细心观察和记载,都会写出很有见地和风趣、扎实的文章来。开篇,作者就把柴火垛边上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的情景,比作北宋东京城里“瓦子”中的勾栏,很是形象,也同时把读者引入了猎奇。因为对于东京城里“瓦子”中的勾栏,大多数人可能不甚了了。广义上说,自北宋起到明清,经济发达,在城市一些地方出现了集中的娱乐场所和商业聚集地,包罗万象,就是瓦子勾栏。后来分工细了,世风日下,也把勾栏单指妓院。但作者是引用了广义解释的。文章写实细腻,从农村中来的读者会如身临其境,没见过的人也会得到很风趣的享受。
http://www.vsread.com/article-313830.html 主编点评意见:出门旅游,作为文化人就是采风。作者是诗人,因此就更能够对宇宙人生入乎其内,后而再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就能写出感知;出乎其外,就能用“心”去观看览胜。因此,入乎其内,也就有了生气,出乎其外,就会大有兴致。我们很多人写游记,一个是心中所想丰富却写不出来,二是,什么都不想丢弃,文章就是流水账。就本文所论,我们要写出好的散文,确实应该有如作者这样的美学观念,散文家也必须是诗人,或者起码是具有诗人那样的情怀和独特眼光。推荐江山散文交流群阅读。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13518 主编点评意见: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作者很有写作、渲染气氛、刻画人物的功力,使得几个人物栩栩如生,文章极具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散文,不需要完成的故事,但是也可以刻画人物,而且生动如昨。文章告诉我们,生活的观察是不能有一点疏忽的,音容笑貌在本文中随处可拾,可见平常的功夫,也说明好的文章作者,也一定是热爱生活的,否则,就写不出好文章来。推荐江山散文交流群阅读。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13616 主编点评意见:这是一篇很得散文写作之法的散文。交流群里常常有人说,好像没什么可写,也有一些人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就事论事而已,苍白无力。那么,就来多读几遍这篇文章吧。作者就像闲聊,追忆着儿时如何接触了传说、文化、书籍,从而知道了那个齐天大圣孙猴子的。在述说着对于《西游记》如何看法和对待之后,又引来可外国人歪批西游的一番笑话,最后又很自然地把书中妖魔鬼怪的结局和时下社会上那些真实的魍魉鬼魅逃出法网进行了对比,最后的两小段自然段文字,窃以为是一语双关的。于是完成了写作中不断进入到大脑之中那些古古怪怪、过去现在、真假西游的众生相。读罢后感到可谓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真谛。文章用词严谨,断句得法,这是江山散文作者不太注意的问题,值得大家效仿。文章也值得江山散文交流群群友拜读。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13354 主编点评意见:一篇很生动、文学性和社会性都很强的文章。读罢作品,我的眼前还回旋着那山区土房子,那个艰难的女人,那个盼望着父亲的孩子的影像。甘肃的山区是很困难的。文章中的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词句,细细再读,回味无穷。就好像那四个字:“我喝了一口水,碱性很重”,“碱性很重”,苦咸水的味道在嘴里久久地咽不下去。喝了这样的水会涨肚子的过往经历,仿佛也再次让我的肚子不舒服。文章词语用得很到位,很多描写,细微得要慢慢品味才能理解感受:对于农村妇女淳朴的表现,对于那低矮的屋子里样式、家具、破碗,对于书包的情感,对于……是的,现在的甘肃农村比过去一家人只有一条裤子的时代好多了,但是毕竟还是贫穷如洗。但是,从小女孩放羊和她的向往,无疑给人一种农村贫穷人们不屈于现状,梦想着过上好日子和期盼一家团圆的朴素情操。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13372 主编点评意见:富有乡土气息的的散文,富有生活气息的散文!离开喧噪的大都市,来到这个不为人知的后沟,作者把一对老夫妻,坚守在祖祖辈辈开发的土地上,相互依恋、同甘共苦、营造生活、寄托亲情等等的生活景象带给读者;细微的观察,用心的多方采访,把收集来的大量素材,筛选组合,凝聚在短文中,从生活中来,就是散文的不竭之源。文章对于素材的使用,有很周密的顺序安排,这样就能使读者跟着作者的笔触走近后沟,了解人生,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不足之处,我觉得使用语言上再更多的让在读者阅读中闻到一股子“山里味道”就更好了。文章断句欠缺运用。断句是散文阅读的音符。有些句子句号走得太远了,实际上还可以分句理断。推荐给散文交流群阅读学习。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13069 主编点评意见:文章把去年九月江山部分编辑部人士在临清聚会时,作者的感受和作诗的经历介绍出来。从不会写诗到成为江山古韵编辑,作者感触很深,但是,作者没有从大道理上去述说,而是通过这次聚会心生感慨和感动的情景,介绍了诗的出现。除了感知江山团队的精神之外,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多。清代吴乔《围炉诗话》中说:“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作者写诗正是从生活中来,从情所至,有了创作冲动,从形象思维的前提再到艺术思维,通过艺术的想象,艺术的构思,很好地、很圆满地完成了一首首诗歌。这种从生活中提炼情感的激动和文情交汇点,是值得学习的,而散文写作上也就达到了散文写作的法则。好的文章和诗歌是从生活中来的,就不会空泛,苍白。介绍给散文交流群朋友阅读。
http://www.vsread.com/article-312415.html人人自小时候起,就会不停地听着母亲唠唠叨叨,好一点的,听进去了;差一点的,半听半冒;最差的听听而已,甚至顶上几句。其实,到了长大离开母亲,忽然觉得耳边没了唠叨,才特想听唠叨;或者,自己开始唠叨下一代时,才忽然觉得母亲的用心良苦。可是,又怎么能在儿时就愿意听呢?很不错的人物散文。从小学到成人,有多少母亲的唠叨,攫取其中几个段落的故事,一路道来,亲切感人,没有多少说教,也没多少感知,但是,用事实说话,达到了写作目的。
文缘春天社团专题报道(二)(见于江山首页)作家王爽说:“我很喜欢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开始的那一句——用事实说话。文学创作也是一样,忌讳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说话,用真情实感去描述,才能感动你的读者。一个成熟的作家,当创作中需要什么故事或情节的时候,那个故事或情节就应该是自然地跳跃出来。如果心灵处没有闪动的人影投射到当中去,就不可能晃动成可阅读的闪光文字。 ”
http://www.vsread.com/article-311158.html 欣雨文萃编者按: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可是,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真的拿不出什么去感谢一位搭救了自己孩子的水荣姑姑。其实,那个年代,人们就是那样朴实。做为水荣姑姑,大抵也不会认为要有什么报答的事情,那时的人们都是朴实真诚的。到了三十多年以后,作为母亲的和被搭救的孩子却念念不忘这件事,三十八年啊,才有了可以感谢一番的条件,这是多么富有社会良知的品德啊!这就是一桩在心里久久珍藏的心思,也是国人道德风尚久久珍藏在心间的纯洁心思。
http://www.vsread.com/article-311167.html 主编点评意见:这是一篇独具慧眼和思考的散文,可以说是形散神不散的范文。作者,开始起笔就渲染着,吸引着读者的兴趣,先用唐诗人的抒情做铺垫,后而让导游描画夏天的风光宜人,但是,进山终究是早春。导游小姐的淳朴和开放时代的气息相映,已经造就了苗族山寨女和苗家的神秘,文章又急转直下,在游历中,述说着远古至今的苗寨沧桑,突然引出了十年浩劫都没能“打进”山寨的风暴,苗寨却被改革开放的大潮所淹没。这时再阅读这里的山山水水,作者无疑告诉着我们,自古至今,只有进步的山风才能吹遍祖国的山上水水,这是任何力量不能抗拒的。于是,一篇开篇以为是纯粹旅游的文章,就增加了浓厚的深层次的内涵。值得江山散文交流群群友学习。
http://www.vsread.com/article-311460.html 作为编辑,读罢本篇也不由得说句调侃的话:不知道是文章主人公投错了胎,还是本文投错了栏目。真是一篇难得的叙事性人物散文,又像是一篇描写人间人性沧桑的小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特定的亲朋好友、特定的人物那复杂的性格个性,文章娓娓道来,不断引人入胜,把一个老实巴交、憨厚之至的李建国坎坷的身世,直到因囚车翻下山谷不为人知地“遁”出人世间的视野,又再次不去连累他人而投案自首,复杂的生活和简单的处事原则,勾画出了主人公的一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他的命运如此不公,很是值得深思的故事。散文,不需要完整故事情节,但是故事情节不完整,却完整地塑造出了典型性的人物和故事。拜读拜读。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11104 主编点评意见:江山许多作者书写这类文章,都局限于就文论字,苍白无力,大脑中有很好的诉求和理解,就是不能用很形象的古今中外的事例,进行简略叙说以支持自己的论点和想法。本文无疑给我们一个启发。值得江山散文交流群的群友们学习,推荐。不足之处中国四大美女的例子里,关于西施和昭君史迹的文字表述中,似乎不算不完美吧。
http://www.vsread.com/article-311158.html 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可是,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真的拿不出什么去感谢一位搭救了自己孩子的水荣姑姑。其实,那个年代,人们就是那样朴实。做为水荣姑姑,大抵也不会认为要有什么报答的事情,那时的人们都是朴实真诚的。到了三十多年以后,作为母亲的和被搭救的孩子却念念不忘这件事,三十八年啊,才有了可以感谢一番的条件,这是多么富有社会良知的品德啊!这就是一桩在心里久久珍藏的心思,也是国人道德风尚久久珍藏在心间的纯洁心思。文章写得不错,唯独最后一句,本来想把这种善良引申到自己的继承善举事情中,但是,本应在开始做铺垫,于是,似乎就成了多余之笔,让人奇怪。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11167 主编点评意见:这是一篇独具慧眼和思考的散文,可以说是形散神不散的范文。作者,开始起笔就渲染着,吸引着读者的兴趣,先用唐诗人的抒情做铺垫,后而让导游描画夏天的风光宜人,但是,进山终究是早春。导游小姐的淳朴和开放时代的气息相映,已经造就了苗族山寨女和苗家的神秘,文章又急转直下,在游历中,述说着远古至今的苗寨沧桑,突然引出了十年浩劫都没能“打进”山寨的风暴,苗寨却被改革开放的大潮所淹没。这时再阅读这里的山山水水,作者无疑告诉着我们,自古至今,只有进步的山风才能吹遍祖国的山上水水,这是任何力量不能抗拒的。于是,一篇开篇以为是纯粹旅游的文章,就增加了浓厚的深层次的内涵。值得江山散文交流群群友学习。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08654 作者山地《『流年』翠河边的洗衣女人》 拜读印象和看法:
http://www.vsread.com/article-310080.html 这是江山作者石霞山人对于自己几十年笔耕经历,书写的一段简略心得和总结。其实,有作为的作家,越是年长一岁,就越是自我否定一次,何况现在已近耳顺,也就总会自以为非了。总觉得过去写的东西当下再翻出来看看,不那么受用,只能是孤芳自赏而已。当然,这种自赏,总是那花枝上结满了艳丽的花朵,才能自赏。否则,花枝变成了狗尾巴,想赏也就赏不得了。所以,凡是作家能自赏的作品,大抵上是一种于己严谨和自我谦虚罢了。这就不像当下网上的一些作者,或在网上作品被一片(习惯性的)赞扬,或还投稿于地方小报沾沾自喜,天高多少,地厚几许,已经浑然不知,或本来就没那些知识,听不得文艺批评,如此这般下去,可能真的只有孤芳自赏了。如石霞山人的孤芳自赏,读过他的集子后,可以说是芬芳共赏,不可多得了。
http://www.vsread.com/article-309586.html 主编点评意见:故人物事,溪口探微。文章从蒋中正的出身说到远去孤岛,虽然没有叙述个中原委,但是,西溪口是蒋介石一生历史的见证。溪口,成就了了这位中国史的名人,总有其原因的。虽然溪水潺潺,山脉不高,倒也是风水宝地。到此一游,脱却历史的缠绊,倒也能从中获得许多理念和乐趣。人去屋空,能修缮开放供人游历,也是一种对于对岸的呼唤吧。文章素材详实,用词简略又不失形象,值得学习和拜读。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09621 主编点评意见:这是一篇很是具有文学性、社会性并且极具内涵的人物散文。鲜明的时空性,好似无心的对于那个时代“一大二公”的描写,铁匠来到这个村庄的前因,淡淡的似乎插曲的阶级斗争的场面,教育硬性规定的后果,无疑是给文章主人公爱琴和“我”悲剧色彩,用似乎没有多大关系的叙述,披上了一层因果关系的遮羞布。真正的是对于那些反人性的事件、时代的爱与恨的被异化,两位主人公殊途同归的结局,只能让处于底层的爱琴所代表的人群,凄惨地死去。很不错的一篇散文。
http://www.vsread.com/article-307664.html
“清明的家乡渐渐地热闹起来,山坡地头早已出现绿意,迎春花笑逐颜开,洒满香气的杏花飞出高墙,招揽着远来的群蜂;婀娜多姿的柳树,就像是多情的少妇旖旎可人!今年桃花情依旧,只是人不同。”这段景物描写承接前后的情感转换,是热闹的安静,带出来安静将被破坏的忧心,互相对比,更有衬托之力,好。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15241 主编点评意见:包容宏大,文情并茂,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点,也是散文写作不可多得的上文!作者博学强记,走到那里很自然地联系古代典故或者民间传说,丝毫没有斧凿的痕迹,又很自然的夹叙夹议,展现了当代变迁和议论着变迁之中的疑惑。这是江山散文作者需要认真细细阅读体味的。我们有些作者写游记,主题和定位都不错,就是不能将自己、古籍和古迹、传说和习俗融入文章,地起来就刻板和阴涩。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如果阅读起来能很自然地随着文章进入到了文章情绪中,才是好的文学作品。
散主:欣雨文萃(847022516) 9:07:39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15065 主编点评意见:用很生动又贴近生活的细节,描绘出几个典型人物,使那个绰号下的人物名如其人。是人物小品,也是人物笔记。把这样的人物形象写出来,无疑可以对人物散文的写作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我赞成写这样的散文,也赞成做些这样的人物笔记。因为,这正是小说写作和人物散文写作必不可少的素材。只要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收集,就一定集大成而后发。拜读,在江山散文交流群推荐阅读。
http://www.vsread.com/article-315164.html 这篇书评,让我们耀眼的是文章的题目——“好一个‘三寸金莲’”,既有书评作者对“三寸金莲”陋习的憎恶,更有作者对江凤鸣老师文章的由衷赞叹之情。更为耀眼的是作者对文章主题的揭示,看这篇文章,容易就事论事,当着猎奇文章看,而书评作者透过文章看到了江凤鸣老师的深切忧思,看出了这篇文章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第三个耀眼之处,是书评文章解读出了这篇散文在构思上的独到之处,文章分析揭示出了江凤鸣老师笔下古代江南自然环境的“大美”,揭示出了江凤鸣老师在这美丽背景下看到的缠脚“大俗”,书评指出了江凤鸣老师这种看似不经意之笔构思的巧妙和很强的表现力,指出了文章中这种对比的价值和意义。最后,书评进一步揭示了这篇文章引述史料表现出的艺术魅力。这篇书评从主题和文章艺术方面,把所读散文的魅力之处清晰地揭示了出来。文章解读,抓住了要害,行文层次条理清晰感人。【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40446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35 古今中外,不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好的作品,传承久远的,人们乐道的,大众喜欢的作品,无疑都是来自生活的典型性人物和典型性故事。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无疑也是被社会道德所接受的作品。当下文学艺术创作,包括影视创作,许多是过眼烟云,读了、演了、看了、传了,也就了了。尤其是多年来在文学艺术创作上越演越烈的下三路作品,是一些无良作家和艺人们自己生活的写照而已,不能代表广众。遗憾的是,我们江山也出现过这样从嘴巴写到裤裆的文字,甚至被一些人认作绝品推上了奖台,当时有的作者在QQ上问我,我无言以对,但是,那总是昙花一现。这也就预示着全国性的广众传媒也该好好反思了。这些成为老调子的东西,如果不去反对,岂不是要唱完了国家和几代人么?特别欣赏政委的文章,说出了人们的疑惑和思虑。拜读。江山,坚持纯洁、坚持文学创作正经路子,应该肯定和支持。
很有生活气息的人物散文。情节细节相映,完整地烘托出人物的特征。人物和性格、社会性和人性,这些在特定的农村社会生活中具有典型性意义。这是写人物散文最具特点的手法。必须到生活中去体会和提炼才能有如此一篇的文章。唯一缺点是河边女人们的几次议论是生活中一大矛盾的焦点,也会有冲突(不是直接的,是思想习惯风俗等),略显谈了些。写进去会更能衬托主人公的身世之艰辛。参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