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痴
|
【雅韵文学】聆听于丹讲儒道2013-08-06 21:33:58
好些天前,手机收到一条短信,娄底移动全球通VIP大讲堂邀请北师大于丹教授来娄主讲《感悟东方智慧》。出于对于丹的敬仰,我毫不犹豫“牺牲”了1600个积分,换取了一张听课入场卷。 7月27日上午,星星影剧院座无虚席,来自娄底城乡各地的移动VIP用户早早到场静候。9:30分,于丹教授迈着矫健的步伐,带着自信而灿烂的微笑来到了主席台。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和主持人礼节性的介绍后,于丹教授精彩的讲课正式开始。
首先,于丹教授以这样一个精彩故事开头:徒弟问师傅,一碗米有多少钱的价值?师傅说,这太难说了,看在谁手里。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一碗米饭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是在小商人手里,他把米好好泡一泡,分成四五堆,用粽叶包成粽子,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要是到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把它适当地发酵、加温,很用心地酿造成一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块钱的价值。所以一碗米到底有多少价值,要因人而异。 她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最初的价值都是“一碗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和人的价值拉开了差距。发展的不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对“一碗米”的加工程度。通常说来,加工的时间越短,离米的形态越近,价值就越低;加工的时间越长,离原来的形状越远,价值也就越大。因此,要提升个人的价值,就要善于加工自己,善于开发自己的价值空间。 于丹结合现实社会人们所担当的职业角色、伦理角色、自我角色阐述了人们如何修炼成真正的君子?她说,作为人应该经常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每个人在自己承担的职业角色中是否尽忠?承担的伦理角色即在人际交往中是否尽信?自我角色是否一直在努力学习、不断完善?
于丹教授以较长的篇幅诠释“仁爱”。她风趣地说道,二人成仁。社会中打交道最多的方式就是两个人的联系,一个人能否进入社会,就看能否正确处理好二二关系。究竟什么是仁爱呢?孔子只回答了两个字:“爱人”。怎样做到仁?就是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仁爱的标准有五,即孔子说的恭,宽,信,敏,惠。第一是恭,恭则不侮,即一个人对世界,对他人,保持必恭必敬的态度,那他的生命,就不会轻易招致侮辱。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以恭敬之心去面对他人。第二是宽,宽则得众。亦即谁宽容众人,谁越得到众人的心。恭敬之心自然会带来宽和的态度。宽与窄,跟你现在住的60平米,还是200平米,关系不太大,跟你怎么看待生活,关系却很大。在这个世界上,同样的生活,会有不同的解释。第三是信,信则人任焉。即谁拥有信用,就会得到更多的器重,你的职业生涯就越宽广。在社会中,人品和信誉,永远是人格的基石。第四点是敏,敏则有功。谁敏锐,谁敏捷,谁就能从不经意处获得灵感的火花,谁就能建功立业。第五是惠,惠则足以使人。一个团队领导,有慈惠之心,面对你所有的下属,你才有足够的资格去使得动别人。在精神价值上,要不断地肯定下属,在物质利益上,能与他们分享,那么你就能得到忠臣之士。于丹通过引用现实生活中不少生动的事实,旁证博引,阐述了仁爱的五大标准。并强调,真正的仁爱,一定是有准则的。一个仁爱之人,并非做好好先生,他心中有非常明确的是非判断。真正仁爱的人,内心一定有他的亲人,有他的朋友。他热爱山川河流,热爱四时风物,热爱跟别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而他那种柔软的情怀,可以无所不在去感染所有的人。
于丹教授的精彩讲座持续了近2个小时。她用风趣而幽默的语言,真实而生动的实例,结合社会现状和观众的提问,深入浅出地将《论语》、《庄子》中的精华传授给我们,让我们享受了一次难得的、极富营养的“心灵鸡汤”。我想,所有在座的听众,通过这场讲座至少懂得了这样的道理: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快乐并不来源于富足的生活,不来源于无上的权利,也不来源于崇高的地位;真正的快乐,来自心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