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皂角树人
|
【心音】涤尘瘦西湖2013-09-26 22:04:20拜读雨林先生的散文《涤尘瘦西湖》感触颇深。 数年前,作者游览瘦西湖观“鹤冢”有所感悟,作有一文记之。其后文遗失,再寻“鹤冢”,已经没有人能够说清楚所在了。在翻阅出《涤尘瘦西湖》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经年的沉淀,对“鹤冢”有了新的兴趣感悟。那是一场来自心灵染垢后的思索。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西方思想在国门打开之日,汹涌而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瞬间破碎。 作者也不能够泰然置身世外,各类名著囫囵吞枣地阅读,使自己迷茫绝望。“开始无视责任,也忽略道德义务,和许多偏激的青年一样,把一切传统视为迂腐,把一切规矩当成障碍,把爱国当成一种有待修正的观念,把忠于家庭当成老土,把寻求刺激当成一种勇敢行为……内在的困惑逐渐外化为放浪形骸,而不羁的外表每每引得异性的关注和青睐,对这种危险的变化,我不是警醒,而是沉湎其中——总之,我已经变得不再像我自己。”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有幸再游瘦西湖,偶然收获了意外的“鹤冢”,一个鹤的故事终于有墓志铭勒石的明确——“清光绪十九年,住持星悟和尚放养白鹤一对。后雌鹤因足疾死亡,雄鹤见状,昼夜哀鸣,绝粒而死。星悟感其情,葬鹤于此,并立碑云:世之不义,愧斯禽!”作者“读完碑上的最后七个字,我的胸口好似被谁重重地击打了一拳,脸上又像是被谁猛击了一记耳光! 曾几何时,那种对原先生活轨道的偏离,对自我道德约束的突破,我还自以为是一种得风气之先、引领时尚的行为,没有丝毫的愧悔与恐惧,有的只是孤芳自赏和自鸣得意,对纯洁心灵的逐渐蒙尘,我居然丝毫没有觉察。而此刻,面对鹤冢,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也知道了原先的荒唐和胡闹”。于是,“鹤冢”的精髓就是“世之不义,愧斯禽!”于浑浊者的重拳耳光,时时警醒着作者回归曾经被视为迂腐的传统、当成障碍一切的规矩上来。诚然,它山之石固然可以可以攻玉,但是,切莫以为自家千年的山歌难以入耳。读到此处,我们不仅要想起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那样的经典实用,坚守根本而又不拒绝泊来品的好用,才是民族屹立的营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是智者不惘的灵魂。作者注文是一次涤尘过程,相信读者阅读此文也是一次涤尘过程。一篇集游记、诗赋一体的好文章,蕴含思想性艺术性的又一佳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