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帐
|
【笔尖】2013回眸与2014展望2013-12-30 14:47:33
回眸与展望
2013已至尾声,有人觉得这一年过得快,也有人觉得这一年度得慢。或许光阴就是如此:同样的流转,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与感受不同,相同的岁月便刻上了不同的印记,世界便因此丰富多彩起来。 值此岁末年初辞旧迎新之际,“笔尖社团”推出“回眸与展望”大家谈栏目,请大家讲述 “2013”难忘的故事,提出对2014年个人或者社团发展的建议和希望。这也许只是一束光影、几缕履痕,或者是一点启发,但见证大家过去一年的闪光足迹,彰显大家对笔尖社团的参与和贡献! 来稿500字以上,在笔尖暖语论坛单独发帖,并不得在江山文学网系统和社团重复发稿! 欢迎文友们参与支持!
|
||
|
|
|||
航帐
|
2013-12-31 09:02:23
欢迎文友们参与支持! |
||
|
|
|||
潮仙
|
2013-12-31 09:13:39
新年新进步!
|
||
|
|
|||
航帐
|
2013-12-31 09:58:13
“老树着花”多少春(2013文艺气象·文学篇·年度话题)陈晓明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31日 20 版)
现在已经很难再用统一的文学观念来理解今天的文学了,甚至不同的文学群落理解的“文学”都很不相同。“50后”“60后”作家与活跃在网络上的青年写手们各自为阵。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阎连科、张炜、苏童、余华、格非、阿来等等,称这些刚过壮年的作家为“老树”,似乎言过其辞,但想想本世纪之初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主要是青春写作,那就可以理解何以他们壮年刚过,就可能是壮士暮年。他们自然有着可贵的成熟,但又不得不承载着20世纪白话文学百年的暮气。新文学也就百年的历史,但在当今中国文坛的多元格局里已经成了“传统文学”。“70后”作家蒙受着“50后”“60后”作家的阴影,“80后”作家完成了转向却又去向不明,传统中国文学究竟向何处去,还能向何处去,不能不成为我们今天要面对的问题。 2013年,贾平凹出版《带灯》,以一位年轻的乡镇女干部为主角讲述乡村中国面临的种种难题。在《废都》之后,贾平凹带着愤懑“怀念狼”,猛然间高吼“秦腔”,转而又坚韧地炼起“古炉”,看似是最有个人风格的作家,却在每一部作品中力求大变。《带灯》中贾平凹面向现实的勇气骤然加强,这是老骥不能放弃的志向,内里的那种苍劲始终要握住鲜亮,而且握得这么结实,多年练就的劲道仿佛源源不断。 余华沉寂七年之后出版《第七天》,这部薄薄的小说也试图向现实说话,说话的方式当然还有值得商榷之处,但50多岁的余华把小说做得相当纯净,说叙述炉火纯青也不为过。早年那么无情地撕碎家庭伦理,这部小说却把一个非血缘的父子情深写得如歌如诉。同样,到了知天命年纪的苏童出版了《黄雀记》,又回到香椿街的少年时代,那里潮湿、鲜妍却诡异多端。这部小说虽没有超出多少苏童过去的小说,但那种记忆的韧性,对命运之不可抗拒又有新的体验,语言叙述也有一种自由的松弛,不能不说是一种老到。林白这个当年沉迷于“一个人的战争”的女性主义者,今年出版《北去来辞》,把一个家庭的故事写得如此真切却又能糅进当代历史的深刻变故,生活的穷途末路与不甘于命运的挣脱,令人唏嘘不已。徐小斌早已过了浪漫的年龄,却并不放弃文学的浪漫,不用说,对“80后”“90后”来说,《天鹅》关于爱情的颂扬如上个世纪的童话,但徐小斌像是要还一个宿愿一样完成这次精神性的书写。 也有令人惊异的“老树着花”,金宇澄的《繁花》是海上文坛厚积薄发亮出的一道风景,旧式的笔法讲述着新的传奇,从《海上花列传》到《繁花》只有一步之遥,或许是冷眼看尽文坛潮起潮落,领教到千变万化不如从头再来,金宇澄这就跨出一大步。张炜在10卷本的《你在高原》之后,今年又出版18卷本的“散文随笔年编”。虽然这部编年文集有早期写下的文字,但是在今年合集出版还是让人吃了一惊。 实际上,“50后”“60后”的诗人也是一个壮观的群体,欧阳江河、西川、王家新、于坚、李亚伟、张曙光、杨克、翟永明、臧力……这个名单开列下去,恐怕要涵盖当今诗坛的半壁江山。按如此创作势头,“50后”“60后”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还是文坛——即使称之为传统文学的主力军。中国文坛有相当一段时间还要“忍耐”这种方式和风格的文学。 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以及在这一年辞世的诺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都让我们对文坛长青树不得不表示一种崇敬。然而这些年来,中国的读者和研究者对“50后”作家已经很不耐烦,虽然“50后”时有新作且势头不减,但对他们还能引领文坛多久的疑问一直不断。此种背景下,2013年的“老树着花”饶有意味。 固然“50后”以乡土叙事为主打的文学方式已经显现疲惫和单调,但毋庸置疑的是,这批作家都在试图跨出自己的界线。尽管这样的跨出显得十分困难,甚至步履蹒跚,但这些变化都是实实在在的。如今在传统文学这一脉,大变革恐怕不再,但个人突破就是小小的胜利。“老树着花”未尝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按照阿多诺和赛义德关于“晚期风格”的说法,相当多的作家、艺术家,到了晚年艺术手法倒变得十分自由洒脱,可能会写出出人意料的作品。正如传统文学到了晚期,也可能有一种自然和自由,有一种任性和超脱,如“老树着花”般闹春,传统文学在晚期未尝不能有一番作为。
2013文艺气象·文学篇·年度推荐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31日 20 版)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方方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悲伤”温柔也残酷 虞金星 前不久,《十月》杂志创刊纪念,评选其35年来“最具影响力作品奖”,《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入选,与《黑骏马》《高山下的花环》等“老牌”名篇并列。这也是最近4年该刊所登作品中唯一入选者。据说,此次评选综合了网络、媒体、专家等三种投票方式——“涂自强”在读者中的传播口碑,或可从此中见一斑。 在长篇大行的当下,一部中篇写尽了一个山村少年到城市的匆匆一生,难得的是似乎并没有引来多少“太匆匆”的疑义,反而让许多人在这“匆匆”里读出了不能忘怀的“悲伤”。涂自强始终以为是个人的“悲伤”,作者方方在结尾借他的室友赵同学之口来追问:这果真只是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么?读者们则用阅读和点击,给出了答案。 许多人觉得《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具有写实风范的新文本,在“新闻结束的地方”开始的文学创作,但这部小说中温柔而残酷的“非写实”色彩也是无法忽视的。方方的笔法是节制的,那么多可以浓墨重彩煽情炫悲的地方,她都不动声色地抽开了笔,相反,她让有限篇幅里“充斥”温暖细节,这其实已经超过了写实的范畴。而在另一端,似乎命运的所有厄运又在刹那间出乎人想象地被加诸主人公一身,成为超过写实的残酷。温柔与残酷之间,似乎就在小说的某一部分打开了一道单向的阀门,让读者不得不把所有同情都倾给“涂自强”。
《日夜书》 韩少功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冷却过后重回首 董宏君 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通向精神世界。而对自我的开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知青题材写作曾是新时期文学的重要潮流,但是远观与近观差异巨大。读《日夜书》,感受到某种朴实与强大,也看到了作者面对这个社会的姿态。《日夜书》讲述的是“50后”一代从知青年代到转型期社会的人生轨迹。在这些巨大的变化以及变化后面繁复的人生逻辑里,有青春的荒废,有理想的幻灭,有信心的动摇,更有奋斗中的苦苦挣扎,生活里的艰辛领悟。作品中的人物怯懦,自负,盲目,粗鄙,但又是那样的抗打击,能折腾,敢反抗,有激情。他们如同蓬勃的野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些人物与故事常常恍如电影中的跳跃与闪回,在昨天与今天之间穿插转换,自然地衔接、呼应,这种自如的掌控力,也使得作品在叙述方式上展现出强大的艺术张力。 《日夜书》可以说是一部致青春的书写。逝去的青春,经过思想冷却后的回望,过滤掉了主观与激情,提供了对一代人的青春成长史进行反思的可能性。作品写了“知青时代”,更写了“后知青时代”,昨天与今天的关联纠结,呈现了一条命运之链。“他者”的理性视角,加之作者本人也正是知青一代,在耳顺之年,其关于生命、欲望、苦难以及复杂人性的思索,使得作品在广阔的覆盖性之下,更多了一重自我审视、自我探求、自我建构的维度——人是什么及可能是什么。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 黄永玉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自由才得真法度 胡妍妍 画家的名声遮住了黄永玉在文学上的价值。好在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这部在《收获》杂志上已经连载了5年仍然未完待续的作品,是黄永玉携着近90载岁月的溯流而上,从容地想,尽兴地讲,紧散相宜,庄谐纷呈,不仅“将文学、人生里的重大问题全部接管”,而且让人真切地看到,那些涵养了一个人生命的东西,如何同时也在涵养一种写作。 “刚摘下的花椒,油锅里炝过,齿缝里一扣,‘啵’一声纷纷流出小滴小滴喷香的花椒油来。”别以为老人的回忆总免不了啰嗦和枯燥,黄永玉讲起“古”来实在都是这样的唇齿生香。所以,“无愁河”今年结集出版的第一部《朱雀城》,三卷本,60万字,刚刚讲到主人公的13岁,却丝毫不让人觉得冗长。相反,是条理,耐烦,不急不慢,有滋有味。所有见识过黄永玉特殊的好记性、多情的过目不忘的感受、对人对事的耐心、永远言之有物的读者,都能感受到,由人和时间双双写就的舒展与美好。 没有偏见,从世俗生活里辨识和吮吸“好”,“无愁河”所以吐纳自如,气蒸云梦泽;见过历史的车辙,清楚苦难的斤两,“无愁河”所以又不虚缈不沉溺,从气韵生动中长出挺拔的自持、深刻的威望、准确的漂亮、有如明矾一样的严峻,这是朱雀人的品质,也是《朱雀城》的品质。以最自由的身手捕捉到最深层的写作的法度,这部来自“文学圈”以外的作品,因而照见了“圈子”的局限。
《印度记》 于坚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心安处万物通透 刘琼 散文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大户,每年出版或见诸报端者难以计数。写作者众,是散文的幸事,然良莠不齐、垃圾遍野也是事实。于“洋洋大观”中,于坚的《印度记》真心让我喜欢,读后心安。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读者对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次大陆文化的了解,多数只能借助于文学书籍如泰戈尔的诗文。文学就是这样,可以如夏日的清泉,使心灵通透,也会是一片树叶,遮蔽了视野和真相。除却朝拜,除却猎奇,除却泰戈尔,除却偏见,从同是南亚的昆明西行,当然不止印度,还有尼泊尔、不丹,捋着喜马拉雅山的脊脉,朝着恒河两岸,行走数月,可以把多少见闻感受拣到书里?生动的俗世和圣洁的灵界,在佛祖的故乡比邻而居,可敬的诗人充当了言者和信使,如椽之笔写出通透之悟,使一场原本俗气平凡的风物旅行变得雅致、安静和自在。当然不见巧言令色、浅薄恣肆,这不是曾经沧海的诗人的作风。不媚俗,不势利,不自矜,不焦躁,直抵本真的童心跃然纸上。支撑真心的人格和灵魂,坚硬,美好,让人心向往之。说到底,我喜欢的是节制的语言,它们精准、具象、生动、神秘,自然的气息和世俗感受,因此存在、传扬,具有价值。 别把《印度记》当作游记,它跟灵魂、哲学和生态有关。
《出梁庄记》 梁鸿著 花城出版社 且丈量迁徙脚步 张健 一直以来,乡村与城市有着复杂微妙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往来流通从未停歇,瞻望打量持续进行,而横亘于其间的隔阂与鸿沟却始终难以消除。无论是站在城市看乡村,还是站在乡村看城市,人们看到的常常都是变形的风景。比如在不少城里人的眼中,乡村要么等同于愚昧的化外之地,要么就是诗意的世外桃源,而实际上,真正的乡村离以上两者都很远。 《出梁庄记》就记录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生于乡村,远远瞻望城市,满怀希望地操劳奔波,最后散布于城市大大小小的角落。他们的悲欢离合与在城市里的遭际,折射了当今中国大地上最为常见的风景。这本书是沉重而又较真的,作者像蚂蚁搬家一样把种种生活的艰辛收拢于笔端,把这群乡村出走者面对城市文明的隔阂之痛、离开土地根本的漂泊之痛赤裸裸地呈现于读者面前,描绘的虽是一个村庄的漂泊画面,折射的却是一个时代的浮世悲欢。 在更为广袤的土地上与更为长久的时间里,这种出走与融入的故事其实一直都在上演,只是形式各有不同而已。迁徙的脚步多是沉重的,由一个地域进入另一个地域,由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必然含辛茹苦,甚至浴火重生,有的迁徙者成功融入,有的则始终被拒斥。 此书实际上是众多采访素材的组合,作者力求客观叙述与呈现,以便让读者自己做价值的判断,但有时候又情不自禁地站在乡亲的立场上说话,这让写作的姿态多少有些撕裂之感。
|
||
|
|
|||
红尘乞儿
|
2013-12-31 10:55:01
八月份是个收获的季节,山上的野生植物也都成熟了。大家相约一起上山玩玩,定好的时间大家都到了。就这样我们出发了,由于线路不熟悉,我们是走一路问一路。
终于来到了景区,山路虽然崎岖。大家还是走遍所有的地方,没事了大家都在山上采野果。我就和大家说注意安全,都在不亦乐乎的摘树上的果实。也没人理我了,我就说别把贪字念成了贫。就这样大家才芬芬下山,问我什么意思,我说简单的,没人说自己贪都说自己贫穷。 |
||
|
|
|||
喝饱水的游泳者
|
2014-01-01 07:29:01
新年快乐,过去徳3年我的收获还是不少的,8月底入住江山一来结交了不少朋友,也结怨一些文友,这都是没有实质恩怨的文字交流结果,新的一年里,我希望我的朋友们能更进一步,那些我的罪过的文友我也希望你们多多进步,愿江山越来越好
|
||
|
|
|||
辽宁娴雅
|
2014-01-01 16:19:52
2013已成为了过去,2014的脚步已经向我们走来。回首昔日,总有几分感慨与眷恋,新的一年,你、我、她(他),携手并肩,让文字在笔下生花,让友情延续…… |
||
|
|
|||
在水一一方
|
2014-01-17 22:10:27
2013已成为了过去, 2014的脚步已经向我们走来。 回首昔日,总有几分感慨与眷恋, 新的一年,你、我、她(他),携手并肩, 让文字在笔下生花,让友情在遥远的一一方延续……
2013已成为了过去, 2014的脚步已经向我们走来。 回首昔日,总有几分感慨与眷恋, 新的一年,你、我、她(他),携手并肩, 让文字在笔下生花,让友情在遥远的一一方延续……
|
||
|
|
|||
天上雪
|
2014-01-18 17:56:47
很有创意的帖子,问好航帐社长!祝愿笔尖在新的一年里,业绩更上一层楼!
|
||
|
|
|||
素华
|
2014-01-18 20:22:49
2013年过去了,我们回首365天,有许多的故事发生了,有许多的开心,期待2014过的更加精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