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树
|
【雅韵文学】品三国蜀事2014-01-11 14:15:01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鉴兴替。”今日重读三国,有些话要说。由于电视和小说的渲染,相信在我们大多数人眼中,诸葛亮绝对是神,对其倍加喜爱,幼时的我亦如此。蜀国被灭,皆因后主刘禅无能所至,诸葛神侯无力回天。这个观念甚至成了一种定论。 俗话说:看三国掉眼泪,那纯粹是在替古人担忧!我不以为然,白帝城刘备托孤,曾对诸葛亮嘱托“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今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字面上理解,刘备不仅将军国大事交付诸葛,更希望诸葛能教育和培养好刘禅。奈何诸葛亮先生并未体会到后面一点,由于诸葛先生事无巨细统统包办的培养,养成了后主刘禅的依赖性,皆听相父处置成了刘禅处理军国大事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导致了刘禅的无能。这件事情上,我认为诸葛先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细品全书,其实不难发现,刘禅并非天生无能,十七岁登位时,便显出了小皇帝的英明之处。备初亡,魏乘机派兵五十万攻打西蜀。此时刘禅并没有急忙去找诸葛亮,而是“引多官入宫,启奏皇太后”,搬出与诸葛亮同辈的皇太后。见到诸葛亮之后并不是心急火燎的求退敌之策,而是在后立久,乃徐徐而言曰“丞相安乐否?”言中暗有责怪之意。如此从容,并不像之后所表现的那样软弱无能。也许诸葛亮从一开始就精心教导,相信以刘备这种绝世枭雄的基因,刘禅或许可以成为一代名君。也就不用承担着“扶不起的阿斗”的万世臭名了。 历史的车轮碾着岁月的大路不断前行,我们岂能苛求古人,但我们或许可以从书中品得到一些东西,从诸葛亮先生光辉的一生,对我们的诸葛亮先生做一种深刻的思考,诸葛亮先生事无巨细,皆要过问,从全局策划到具体部署,从兵士训练到将领的选拔,从粮草的筹运到功过的赏罚。做为相父的诸葛亮绝对称的上鞠躬尽瘁。“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吾尽心”,一手包办所有大小事务。这样刘禅不论天资如何,一切事务均不需其费神。时间一久,必然昏庸无能。这是真理,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诸葛亮先生致力于完成“先帝遗志”,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望有一日能一统天下,光复汉室。然而他却没有能没有培养出一个名君,导致后期的姜维“身后无主”,九伐中原,无功而返。 “皆听相父处置”危害性很大,婴儿学步,摔倒了。我们中国人是赶紧抱起心疼不已,美国人是鼓励他们自己爬起来。这是个育才观念问题。“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鉴兴替。”在充分肯定我们诸葛亮先生的大功的时候,不妨探讨一下他在培养刘禅上的失误,品读诸葛亮先生在育才之道上的失误,在教育上摆脱“皆听”之误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三国这本书,很厚重,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诸葛迷千万不要炮轰我哟,小可经受不起哦。呵呵,不知道您读三国品出了什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