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璃
|
琳璃给大家拜年啦……2014-01-15 22:50:32吉春先生讲小说(一)转【小说写作指导】 先讲第一章 小说概述 第一节 小说的含义 小说是一种具有完整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运用典型化的方法,通过各种典型人物的塑造和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生活。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样式。 在我国,“小说”二字,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是说,修饰片言只语,道听途说去沽名钓誉,那是远远不能通于大道的。后见于汉朝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古时采访民间传说的小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道也”。当时把“小说”一词,最早也是指“奇异的故事”和“新奇的故事”,其内容和我国古代一样,非常庞杂。可见,无论中外,古代“小说”的概念和地位,和近代相比都是有很大区别的。现所称的小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鲁迅先生认为:“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人在劳动时,既用诗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是小说的起源”。(《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远古人们谈论的故事,就是神话传说。可见,小说的渊源始于神话和传说。在我国,部落和氏族社会流行神话和传说,到了魏晋六朝时,又产生了说神讲鬼的“志怪”。《山海经》、《穆天子传》、《神异经》等,就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志怪故事。这些神话、传说、志怪,都属于我国小说传统中的原始部分。 我国小说的正式出现,是从唐宋的传奇体开始的。由于当时城市的繁荣和商业的发达,市民文学兴起。民间艺人通过“说”、“讲”故事的方式,满足市民的要求,而使传奇体逐渐演变为宋元讲话的话本和明清的长篇章回小说。著名的《南柯太守传》、《碾玉观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都是这方面的杰作。传奇、话本、章回小说,这是我国小说的发展、演变阶段。到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我国现代小说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开始形成; "五四" 以后,随着新文学运动的兴起,现代小说形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出现了许多影响极大的优秀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药》、《阿 Q 正传》、《祝福》,巴金的《家》,矛盾的《子夜》,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柳青的《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也即今天所称的 “小说” 了。 西欧小说虽然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和传说,但中间仅经过中世纪骑士小说和流浪汉小说的演变过程,于十七世纪初即形成近体小说。后经过英国、法国、俄罗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进一步发展,达到了成熟阶段。英国狄更斯的《双城记》、法国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农民》和俄国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都是这个时期优秀小说的代表。随着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产生了高尔基的《母亲》、法捷耶夫的《毁灭》和奥斯特罗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一些史诗式的巨著。 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西欧时期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相继形成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未来主义、新现实主义等,而就世界范围来看,其中最主要的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 现实主义要求按照生活的原来样子反映生活,强调“生活关系真实”和“细节真实”统一的艺术真实性,因此,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创作的小说,人物、情节多拍自生活中“最具有一般意义、最常复演的东西”(高尔基)。作品的人物性格、举止言行、都符合生活的事迹;情节的发展也都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感情十分真挚,语言自然生动。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中的人物,无论是贾宝玉、林黛玉,还是贾母、贾政、王夫人、王熙风、薛宝钗等,以及他们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都是以现实生活的客观存在为基础;所描叙的宝黛爱情悲剧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都是作者观察和深刻体验的实事;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宝黛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贾政、贾母的切齿痛恨,都是当时被压迫人民爱憎的一种反映。正像曹雪芹所说,这部作品概括了他自己“半世亲见亲闻”,“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这充分地说明了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再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也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它主要描写葛朗台老头这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巴尔扎克所拍摄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大量的、普遍的、每时每刻都在重复的现象,经过艺术加工,塑造了不同类型的资产阶级典型,反映了法国社会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资产阶级日益得势,而贵族社会逐渐解体,灭亡的真实历史过程。 虽然现实主义小说,都重视真实性,然而由于不同作家不同的艺术风格,使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例如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和俄国十九世纪末期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他们在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时,都是以“冷眼旁观”的态度,让人物回避一切复杂的解释和议论,让思想倾向从客观描写的场面、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巴尔扎克善于描写人,描写人与人的关系,把人物放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托尔斯泰则热衷于心理活动的描写,他是从描写心理活动的社会根源,从而深刻的揭露批判旧沙皇制度和赖以生存的私有制。 浪漫主义要求按照理想的样子反映生活,他不追求生活细节的真实,而是追求理想和感情的真实。因此,运用浪漫主义方法创作小说,不重细节的真实性,而“依据假象的逻辑”(高尔基),组织对生活的感受和想象。浪漫主义小说的人物,一般都不象实际生活中的人那样,而是被理想化了的.或奇特非凡,超自然、超人力的深,或半人半神;情节曲折离奇,语言豪放,刚健,有的爱怨委婉;感情色彩浓厚。例如,我国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品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和保护唐僧取经的故事,描绘了一个虚幻世界和众多的神话人物。孙悟空神通广大,变幻莫测,具有超自然的惊人事例:他一个筋斗翻十万八千里,手中的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他一会儿能钻进罗刹女神的肚子里;一会儿挥斥风云雷雨。作者正是通过这个虚构的神话人物,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了统治者的反动本质,从而反映了劳动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理想。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也是浪漫主义名著。主人公冉阿让两三年之间从一个具有神力,能飞檐走壁的凶顽苦役犯,变成了一个“有人道的、宽宏大量”的富翁;自投罗网,接着又巧妙地潜逃,并且拯救了芳汀的女儿;在巴黎的街垒中释放了自己的死敌沙威,并且感动得沙威无地自容,投水自尽;救护了在战斗中负伤的男爵,反而被男爵当作恶人赶走,都使这部作品富有浪漫主义小说的突出特点。本书虽然没有正面描绘理想的社会,却通过悲惨股市的叙述,否定了“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是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的现实,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浪漫主义的小说,题材多是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如中国的《西游记》、《封神演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等。 这第一节主要说明小说的产生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区别! 第二节讲小说的特点 小说与诗歌、戏剧文学、散文一样,都以语言为材料,以塑造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为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然而小说在反映社会生活时,却有自己的特点,即必须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典型环境的描写。
一、典型的人物形象 二、 小说的典型形象,既有强烈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高度统一。所谓共性,即某类人物的共同属性,主要是指人的社会性,包括阶级、阶层、集团以及某种性格类型的共同属性;所谓个性,就是每个具体人物所特有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政治文化素养、处事方法以及形体相貌等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社会生活中的人,也是个性和共性相统一的。任何个人,无论他具有怎样特殊的个性,也主要是他所属的阶级、阶层以及性格类型共性的特殊表现形式。运用典型化的艺术方法创造出来的典型人物,集中了同类人物的突出特点,因而比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都具有充分的共性和突出的个性,所以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是一个‘这个’”。通过这样的典型人物反映生活,就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带有普遍性。例如巴尔扎克的中篇小说《高利贷者》中的高布赛克,就是一个鲜明个性和强烈共性相统一的典型形象。他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在他身上集中概括了高利贷者的资产阶级本质。然而高布赛克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爱财如命,从不贪图享受,过着清寒的单身汉生活;他六亲不认,一毛不拔,凡是高布赛克家族的姑娘永远也不得出嫁,因为这样可以免除一笔嫁妆费;他把剥削,收刮别人的钱财当作生活中最大的愉快和幸福,宁肯让财物发霉、烂掉,也决不让别人少给他一点。总之,他贪婪而吝啬。高布赛克守财奴的鲜明个性,渗透着强烈的阶级内容,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疯狂的占有欲这样一种本质特征,是一个活生生的典型形象。《高利贷者》正是由于塑造了高布赛克这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才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初法国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才成为世界的优秀小说。从文学史上看,小说名著都是由于创造了不朽的人物典型而成为传世之作。堂吉诃德,鲁滨逊,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保尔?柯察金,阿 Q,骆驼祥子等;这些艺术典型,都长久地活在人们的心中。 三、 由于小说是以典型人物反映社会生活,因而在塑造形象时,必须努力运用形象思维,自始至终在具体形象上进行选择、分析、集中、概括,使个性化和本质化同时进行,是“倾向”“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特别把他指点出来”。即小说的主题思想、政治倾向,只能由作品中的人物、场面、情节所构成的社会生活的画面展示出来。这就要努力刻画和深刻挖掘作品中人物言行以及促使他这样言行而不那样言行的动机,是“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思格斯致雯?拉萨尔》)。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二、完整的故事情节
总之,长篇小说在描绘生活方面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所以,人们经常把他们中间的优秀作品称之为史诗。我国古典小说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现代小说中的《子夜》、《创业史》、《李自成》、《东方》等,都是典型的长篇小说作品,它们充分地体现了长篇小说中的特征。
(三)、中篇小说 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界限有时并不十分明显,有的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的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差不多。而内容较复杂的短篇小说,又往往接近中篇小说。鲁迅先生的《阿 Q 正传》,高玉宝的《高玉宝》,李存葆的《高山上的花环》等,都是属于中篇小说。这些中篇小说,结构都比较单纯,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不如长篇小说那样众多。
二、按体裁形式可分为章回体小说和史诗体小说、书信体小说和日记体小说。
(四)、日记体小说
思考与练习
|
||||||
|
|||||||
琳璃
|
2014-01-15 22:52:00
人物与环境
一、要善于观察人物 其次,要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人物的个性一般包括思想、作风、性格、脾气、个人爱好等等。在这些方面,不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这些特点也是极为复杂的,不是单一的。我们常常说某人粗心,某人脾气好,事实上这个结论往往未必确切,有的人在生活上确实非常粗心,但在业务上却又特别细心,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有人在外面是个脾气很好的人,而在家中却是暴君。反之,也有人在外面很专横,对妻子却很顺从。生活是复杂的,人性格特征是极为复杂的,我们只有看到这种复杂性,才不会把人物写的单一化,概念化。古往今来,我国的优秀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学习的例子。《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性格是鲁莽的,“张飞”已经是性格急躁、当阳桥一役,张飞居然施巧计骗过了老奸巨滑的曹操。当时,张飞的人马很少,而曹操率几十万大军追赶,张飞就让军士门砍下树枝绑在马尾上,驱赶马群在树林中奔跑,弄的烟尘滚滚,似有百万大军,张飞则立马挺枪站在桥头。曹操见态,以为遇到了大量伏兵,赶快后腿。可见,象张飞这样的人物,性格也不是单一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除能神机妙算外,还有一个特点是谨慎,“诸葛亮一生唯谨慎”。谨慎却是它的突出特点,但作者仍写了他的不谨慎,甚至在军事上的失算。空城计虽然表现出他的胆略,但事实上是一次冒险,由于用人不当而失了街亭,结果司马懿大兵突然压境,诸葛亮只好用了一个空城计。先是失算后是冒险,这都不符合诸葛亮的用兵原则,但是,作者这样写丝毫不损诸葛亮的形象,反而显得真实可信。 由此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生活是复杂的,人物、人的思想、感情、性格也必然是复杂的。要克服作品简单化的毛病,首先必须善于观察生活,观察人
二、描写人物的方法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介绍有很多优点,他有利于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不至于把故事发展搁置下来,使读者能在故事的进行中,了解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红楼梦》里的王熙风是一个凶狠、毒辣、狡诈的贵族妇女的典型形象。她的这些性格特点就是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过不同人物的嘴,从多方面进行介绍、渲染的林黛玉初进贾府,贾母笑着介绍凤姐:“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她辣子就是了。”写出凤姐的“泼辣、能干”和贾府的恃娇宠。刘姥姥进荣国府,周瑞家的说:“这凤姐年纪虽小,行事儿比男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儿似的,少说这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说堵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回来你见了就知道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了儿”。这些话透露出凤姐灵巧乖张和机诈刻薄的性格特点。后来尤二姐想去见凤姐,兴儿连忙阻止说:“她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占全了。”形象化的说明了凤姐的凶狠和两面三刀作风。这是透过不同人物的眼睛,使我们前后左右,看到了凤姐的性格特征。采用多面透视的方法,逐渐显出人物的真实面目。 人物自我介绍、回忆,“自报家门”,在我国古典小说中也比较多见。《水浒全传》第十二回合,写杨志与林冲等人相遇、自我介绍道:“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流落在此关西。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道君因盖万岁山,差一般十个制使去太湖搬运化石纲,赴京交纳。不想洒家时乖运蹇,押着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不能回京赴任,逃去他处避难。如今赦了俺们罪犯,洒家今来收的一担儿钱物,待回东京去枢密院使用,再理会本身的勾当,打从这里经过,顾倩装家挑那担儿,不想被你们夺了。可把来还洒家如何?”这段介绍既叙明了杨志的身世遭遇,又交代了当前事件发生的原因,也为以后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线。 矛盾的《春蚕》先让老通宝回忆他的审视、遭际;转而从旁介绍他父亲的发家史和当前的生活状况:老通宝家养蚕也是年年都好,十年中间得了二十亩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两进的一座平屋。这时候,老通宝家在东村庄上被人人所忌羡,也正象‘陈老爷家’在镇上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可是以后,两家都不行了。老通宝现在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陈老爷家’也早已完结… 这用的是人物自我回忆和作者客观介绍相结合的方法。叙述灵活,能更好的表现出人物的历史和处境。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概括的叙述和描写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有时是作者直接叙述,有时是主人公自己的回忆,有时又是通过作品中另外人物的观察和反映来写。就其叙述的内容说,有的是概括主人公的精力、身世和兴趣、爱好,有的只是集中地介绍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概括的介绍是描写人物的辅助手段,能使读者对人物先有一个轮廓的认识。但要切忌抽象和冗长,否则就会造成叙述得沉闷,损害形象的鲜
(二)、肖像描写
1、肖像描写应当真实,能通过外部描写传达出人物的神态来。
为使肖像生动传神,有时还要采用动态的描写,例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她在一张随便铺在她脚下的波斯地毯上跳着舞,旋转着;当她每次转过身的时候,她光辉的脸经过你面前,她乌黑的大眼睛朝你一闪。
2、肖像描写要显示人物个性 不能把肖像简单地归纳成几种定型的脸谱,要写出“这一个”,即通过个别显现一般(本质)。例如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老头,是一个典型的暴发户、守财奴。他全身都浸透了铜臭气,作者从肖像描写中一针见血地写出他的这种本性:青年人“把他黄黄而灰白的头发叫做金子里搀白银,”鼻尖肥大,顶着一颗满着血筋的肉瘤,一般人无不理由地说,这颗瘤里全是刁钻促狭的玩艺儿。
这样的肖像描写,已经透过外形,反映出人物的本性,穷形尽相,暴露无遗。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奥勃洛莫夫》是这样描写主人公的面部情态的:
人的个性是丰富的,肖像描写要抓住主要特点,集中、突出地加以表现。契诃夫的《套中人》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例子:
3、肖像表现人物的变化
试看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 在这里,一副副的肖像画,就象是一组组的电影镜头和连环画,把人物的肖像、性格和作品的情节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肖像的迅速变化,可以反映出人物内心瞬间的活动。马克?吐温的《一百万镑的钞票》里,有一幅绝妙的写照: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折纹,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象你往池塘里抛一块砖的地方那个样子;然后当他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这个笑容便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象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半。小职员的职业需要,使他的脸上经常挂着笑容,现在还掺杂了一些含讥带讽的嘲笑意味。可是当他接到那张一百万镑的钞票时,一下子惊呆了。人物内心顷刻之间的变化,本是稍纵即逝的,作者却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把它固定。 肖像描写的具体方法很多。从描写方式来看,有的只写一个人,有的同时写两个或一群人(如《药》中刑场上的观众);有的是近景,有的是局部特写(如《骆驼祥子》中祥子的脸部);有的用正面描写,也有的用侧面描写(如《小二黑结婚》中写小芹的美在人们中间所引起的反应)。 从用笔着色看,简、繁、浓、淡皆可。可以是工笔细描(如奥勃洛莫夫的肖像画),也可以用写意的方法略加点染,使人物跃然纸上(如《药》中的康大叔,《故乡》中的杨二嫂);可以集中描绘,也可以分散开来,采用逐层着色的方法(如阿 Q 的外形描写)。总的要求是以形写神,形神兼似,“因内而符外”,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此外,肖像描写可以采用多种修辞方法;比喻、夸张、映衬、讽刺……只要运用恰当,都能使人物形象鲜明动人。 (三)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的描写,是揭示人物
1、直接表现法:
契诃夫在他的短篇小说《一个官员的死》里面描写了一个小庶务官,由于打了个喷嚏,唯恐引起坐在他面前看戏的文职将军的气恼而恐惧忧郁致死。其中有这样一段心里描写:他拿手绢擦了擦脸,而且照有礼貌的人那样,给四下里看一看:他的喷嚏究竟搅扰别人没有。可是这一看不要紧,他却慌起来了。他看见坐在他面前的正厅第一排的一个小老头正在拿手套使劲擦自己的秃顶和脖子,嘴里嘟哝着。切尔维亚科夫认出那个小老头是卜里兹查洛夫,在交通部任职的一位文职将军。
2、间接表现法
又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有这样一段描写:
这一段,是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眼前出现的一种幻觉,透过这种幻觉反映出一个天真单纯的小女孩在贫寒悬殊的黑暗社会里,对温饱的渴求。
3、侧面烘托
《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保尔康斯认识了娜塔莎以后,在他面前仿佛展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思想情绪有了很大转变,这使他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不同的感受。他在路上,来回遇到的是同一棵橡树,可是在“人生的意义”方面给与他的启示,前后截然不同:第一次,安德烈觉得它是绝望的化身;第二次。它却成了幸福生活的象征。他第二次看到这棵橡树时感受是这样的: 通过周围人物的观察、感受写出人物的内心状态,也是小说中常用的方法。这种描写常常和人物的内心、行动结合起来。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谢佛伦斯基与安娜初次相见,就是透过他的观察从面部神态写出安娜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当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面那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注意地盯在他的脸上,好象她在辨认他一样,随后又立刻转向走过的人群,象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在那短促的一瞥中,佛伦斯基已经注意到了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曲了的轻微笑容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竭力的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耀着。
(四)行动和对话描写
1、行动描写
2、对话描写 马卡连柯在《和初学写作者谈话》中说:“对话——这是小说里最难的部分之一。需要熟悉生活中的对话。要凭空想出有趣的对话是不可能的。我们年轻的作家们写得最差的正是对话。对话应该是非常活泼生动,它不但应该表现人的心情变化,同时也应该表现人的性格”,为此必须注意研究作品中人物的对话。 对话的基本要求:
( 1 )人物的对话必须是性格化的。
《红楼梦》描写大观园里一群不同性格和思想境界的女孩子,他们的语言就各有自己的特征。例如第四十九回写大观园中的一群少女围炉烤吃鹿肉,有这样一段话: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婷遭劫,生生被云 Y 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婷一大哭”。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的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宝钗笑道:“你回来若做的不好了,把那肉掏出来,就这把雪压得鲁维兹塞上些,以完此劫!”
( 2 )对话应富于表现力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在欧也妮小姐正和母亲察看查理寄存的那口精美的梳妆匣的时候,葛朗台一步闯进来: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什么东西?”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噢,是真金!金子!”他连声叫嚷:“这么多金子!有两斤重。啊!啊!查里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告诉我?这交易化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
今天就讲这些,以后再讲第二节 环境的叙述和描写
|
||||||
琳璃
|
2014-01-15 22:53:27
第二节 环境的叙述和描写
又如茹志娟的《百合花》,写青年战士与姑娘说话的羞愧、拘谨,妇女不敢擦受伤战士身上的血等等,都反映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灵上还残存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封建意识,这就写出了时代的烙印。但是最后,革命的感情完全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小说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是令人难忘的。 这一段,写的真挚、动人,说明革命战争正在冲刷这一切旧的意识和观念,时代在前进,人民在前进。时代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变。社会环境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当然,仅仅注意到大的时代背景的描写是不够的,还要写人物周围的具体生活环境。 《百合花》是以一场大战为背景,用简炼的笔法,写出了战争的气氛。因为人物所处的环境不是战场,而是在接近战场的包扎所,所以只是通过“隆隆的炮声”和伤员的回答:“在打!” “在街上枪战!”及“他们身上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以及“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有力地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气氛。虽然写的是包扎所,但读者仍然感受到战斗的激烈、紧张。
二、自然环境的叙述与描写
写景的目的和方法:
(二)借助写景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草场上有一片沼泽,长满细密的芦苇,牲口分散在芦苇丛中,用它们阔大而灵活的嘴唇揽着嫩草。在沼泽外面,只听见它们不停的喷鼻声和哗哗响水声。他在土堆的斜坡上躺下,仰望天空,雪白的云朵象人生一样变化无穷。风擦过草尖,擦过沼泽的水面吹来,带着清新的湿润,带着马汗的气味,带着大自然的呼吸。从头到脚摩挲变他的全身,给了他一种极其亲切的抚慰。他伸开手臂,把头偏向胳肢窝,他能闻到自己的汗味,能闻到自己生命的气息和大自然的气息混在一起,这种心悦神怡的感觉是非常美妙的。它能引起他无边的遐想,认为自己已融化在旷野的风中,到处都有她,而他又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他的消沉,它的悲怆,他对命运的委屈情绪也随着消失,而代之以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中午,马匹一头头从芦苇丛中趟出来,带着滚圆的肚皮,抖搂着鬃毛,甩动着尾巴驱赶马虻和牛绳。它们信赖地、亲昵地聚在他周围,用和善的大眼睛望着它们的牧人。有时,长着白色花斑的七号马,会绕过几头疲乏的牲口,悄悄踏到瘸腿的一百号马旁边,用乍着稀疏胡须的嘴唇掀动它,戏弄它。一百号也不示弱,调过屁股,用本来就没有着地的瘸腿使劲地象后一弹,七号马急速躲开,高昂起头,象一个顽皮的孩子玩丢手帕的游戏一样,在马群中转来转去,溅起闪着银光的水花,每在这个时候,他就要拿起长鞭,严厉地吆喝几声。于是,所有的马都会竖起耳朵,并象七号马投去责怪的眼光。七号马也安静下来,象一个受了呵斥的小学生似的,站在水深到膝的沼泽里,掀起嘴唇,无聊地挫着长长的门牙。这时,他会感到它不是生活在一群牲口中间,而是象童话里的王子。在他身旁是一群通灵的神物。 在中午的阳光下,远方,云影在山脚下缓缓移动,沼泽里,一种叫“水牛”的水鸟也感到了炎热,开始用嘴对着芦根咕咕的鸣叫。这里,不仅有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苍茫,而且有青山绿水的纤丽。祖国,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会浓缩在这个有限的空间,显出全部瑰丽的形体。他感到了满足:生活,毕竟是美好的!大自然和劳动,给予了他许多在课堂上得不到的东西。 这一段写景很长,这里只摘一部分,初看似乎文笔有点拖沓,但仔细一看,这些祖国美景的描写,正是写出了作品的思想根基,许灵均为什么不随他父亲出国去当百万富翁?因为,在他倍感孤独的时刻,正是美好祖国的山川大地和那些似有性灵的马群给了他真挚的爱。这一切都深深根植在他的心里,这种深沉的爱,正是许灵均通过在大西北的劳动,在他与劳动人民休戚相关的生活中获得的。
(三)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借以抒发作者的情怀,造成情景交融的效果。 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人都飒然地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这些景物描写,使人触目惊心,这荒凉的景色,衬托着人物凄凉悲怆的心情。
景物描写,常常不是单纯得写景,而是写出时代的气息,从鲁迅先生《药》的这段景物描写中,我们不是可以深深感受到辛亥革命失败后,一位革命者的母亲与平民华大妈被这吃人的社会夺去了爱子的悲痛与凄凉么。
《水浒传》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当林冲被分配到沧州管草料场时,正值隆冬,当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怎见得好雪?有《临江仙》此为证: 这一段景物描写,实在令人拍案叫绝。我们可以想象,这不足百字的一首词,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多么壮丽的北国风光。在成团成阵的大雪中,世界一片银白。作者用夸张的笔法。写出在大雪中,“宇宙楼台都压倒,长空飘絮飞棉。三千世界玉相连。冰交河北岸,冻了十余年”。这样千古绝唱的佳句,其凝炼与绝妙的程度在外国小说中是不易找见的。
(四)我国古典小说,常常把景物描写与情节的发展连在一起,在情节发展中自然而然地进行,使景物描写与故事情节交织在一起。 在这里景的描写和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刻画非常自然地交织在一起,使景更有力地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
(五)借景的描写深化主题。
但是当工人觉悟起来之后,工人在五一节举行大游行时,作者又写了阳光。五月一日那天,汽笛响了,一夜未睡的母亲走下床来。这时,初生的太阳一面快乐地嬉戏,一面往窗户里头看,她把一只手放在阳光下面,灿烂的阳光晒在她的手上……。 小说的写景,其方法是多样的,这里只是举出几种。有的作品,写一个心情很苦闷的人,偏偏来到一个欢乐的场所,而这欢乐又与他无关,那么这欢快的气氛就会使他受不了。又如一个失恋的人,正在痛苦地徘徊,偏偏看到一对情侣的不一致来反衬人物心情的写景手法。
即使是纯写景,为了写静,却往往写动,却偏要写静。“所谓动中见静,愚见其静”。中国古诗中这方面例子很多,如韦应物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息,野渡无人舟自横”。是以急雨点静。赵师秀的诗句“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以“敲”点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艺术的辩证法,在小说的景物描写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的尾声,就是写静;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的颤抖声也愈来愈细,细到没有,实在是太静了,然而正当两位老人准备离开这里时,却“忽听的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飒然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哑——”的一声叫,不是使寂静的气氛。显得更加悲凉吗?而这悲凉却又带着一种悲壮。前面的静和凄凉气氛的描写,又正是给这后面的“动”,作了铺陈。这种艺术的辩证法,是我们应当好好学习的 写小说是创造性劳动,最忌的是死板老套,以上介绍的这些方法,并不是让我们在创作中生搬硬套,而是要汲取有用的东西,进行自己的创造。
第三节 细节描写
李准谈到细节的描写时曾说:“一个细节虽是一刹那,但有时更为重要,有时和一个情节肩负着同样作用”。“在文学创作上……我把典型细节,看作是构成人物的生命”。有的作家还说:“失去了细节的描写,就不再是艺术”。
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细节可以加强作品的真实感、立体感。 这段,作者着墨不多,只用“大门也没有了”,“满地都是燕子粪”,“锁上尽是蜘蛛网”,“锅也没了、灶头都踏损”等几个富有特征的细节,把瓦罐寺的败落景象描写得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由此可见,自然环境要描写的真实、具体、有立体感,同样离不开细节描写。契诃夫说:“描写风景的时候,应当抓住琐碎的细节,把他们组织起来,让人看完以后,一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那个画面”。我们读外国小说,常常感到景物描写写得很细,甚至有点过细,其实作家就是象风景画家那样,要画出景色的阴暗,画出立体感,使读者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获得完整的印象。 高尔基的《母亲》开头有这样一段描写:每天,在郊外工人区上空,在充满了煤烟和油臭的空气里,工厂的汽笛颤动着吼叫起来,一听这声吼叫,那些在睡眠中还没有使筋肉彻底恢复的人们,脸色阴森森的,好象受惊蟑螂似的就从那些陋小的灰色屋子里走到街上。在寒冷的薄命里,他们沿着没有铺修的道路,向着工厂中一座座高大的鸟笼般的石头房子走去。在那里,工厂睁着几十只油腻的四方眼睛,照亮了泥泞的道路,摆起一副冷淡自信的样子在那里等待他们。泥泞在脚底下扑哧地响,不时发出象是说梦话似的嘶哑地喊几声,粗暴的骂声恶狠狠地撕破了早晨的空气,而对着这些人迎面送过来的,却是另外一种响声——机器的粗重轰隆声音。和蒸气发怒的声音。高高的黑色烟囱,好象一根根很粗的手杖耸立在城郊的上空,样子阴沉而且严肃。 看了这一段描写,好象使你置身在上班工人的人流当中,看到了他们疲惫的似乎还没睡醒的面孔,听到了他们‘说梦话似的嘶哑喊叫声’。“那一座座高大的鸟笼般的房子”,也好象就在我们眼前。作者把这里的景色处处写的都是那么具体而又层次分明。工厂的房子象是“高大的鸟笼”,灯光则是“睁着几十只油腻四方眼睛,”在灯光照射下的泥泞道路上早班的工人,接着又以工人的感受来描写工厂高高的黑色烟囱,则好象“一根根很粗的手杖耸立在城郊的上空,样子阴沉而且严肃”。这些细节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活动着的画面,听到了扑哧的脚踩泥泞声,从而深深地感受到工人的苦难与艰辛。
(三)、细节描写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二、细节描写的要求 许多作家都很注意细节的真实性,鲁迅在《寄 <戏> 周刊编者信》中,就讲到阿 Q 的帽子,他说: "阿 Q 戴毡帽,是一种黑色的,半圆形的东西,将帽边翻起一寸多,戴上头的"。他指出,阿 Q 戴的只能是毡帽,不能带 "瓜皮小帽" 。"只要在头上戴一顶瓜皮帽子,就失去了阿 Q"”。列夫?托尔斯泰寄给《战争与和平》的插图作者巴什洛夫的信中,也谈到帽子。他对巴什洛夫在插图里给巴格拉其翁戴一顶普通的帽子,表示不同意。他说巴格拉其翁不是戴一顶普通的帽子而是一顶羊羔皮帽,这是历史的装束。托尔斯泰不仅对自己的作品在细节上严格要求,对其他人的作品发现不真实的地方也不放过。高尔基在《我的文学修养》一书中谈到,托尔斯太就指出过高尔基的小说《二十六个和一个》中“火炉的摆法是不对的”,高尔基说:“的确,火炉的火影对于那是工人的身子,就不该是我描写的映照法。”并且说:“虽是这样,一看好象是很小的错误,其实也有一遗,因为这毁坏了艺术的真实”。前面我们说过,“艺术的生命是真实”,而一旦失真,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所以,艺术家们这样认真地对待细节的真实性,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国古典小说也有许多细节描写的优秀范例。很多作品,只所以真实生动,与选用大量既真实又富有特征的细节有关。 我们应当注意的是,细节的选择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和事件的发展,只有真实和富有特征的细节才有助于表现人物;相反,一般化以及失真的细节,就会损害人物,损害作品的真实性。而真实细节,只能来源于生活。
所以,我们提倡作家到生活中去,扎根于生活之中,才有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思考与练习
今天就讲这些 。下一讲第三章 情节和结构 |
||||||
|
|||||||
琳璃
|
2014-01-15 22:54:38
第三章 情节和结构
第一节 情节
一、什么是情节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生活和斗争的演变过程。它包含着一组以上的能够显示人物之间、人物和环境之间错综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高尔基说,情节就使作品中“人物之间的联系、茅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见《论文学》 P.334 )从上述的定义出发,我们应当明确,情节仍然是表现人物的手段,同时在情节中必然包含很多事件,因为只有通过事件,才能表现人物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
情节本身,能表达一种思想,是一种不说话的语言。《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就是作者同时对两个事件作了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这个情节本身就包含着比语言文字所反映的更为深刻的思想内容。这里把宝玉的成婚与林黛玉之死放在一起,是既合乎情理又意味深长。快要死的林黛玉是那么孤独、凄惨,二零一个院子里,则鼓乐喧天。这一情节的安排,充分揭示了贾母的无情,王熙风的狠毒以及封建礼教的残酷。
当然,情节的安排也绝非任意编造,必须是从生活出发,合乎生活逻辑才行。
二、情节的构成因素(环节、部分)
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事件的展开,总是有头有尾,有起有伏,有个发展过程的。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小说情节一般包括这样一些基本部分:开端(发端)、发展(过程)、高潮(顶点、最高峰)和结局(收场、终结)。这个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沿着情节线索的道路行进的,此外,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
(一)开端
开端是情节的开始、起点,是矛盾冲突开始的第一个事件。
开端是作品指引情节发展的路线,就象乐谱的第一个音乐节表示整篇作品的基调。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揭露了法国复辟时期( 1815-1830 )贵族和僧侣的反动性。展开了平民知识分子于连向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进行的报复性的反抗。这场斗争的开端就是于连来到德·瑞那市长家里来做家庭教师并爱上了德·瑞那夫人。他和上流社会的冲突正面展开,预示了情节发展的基本路线。
开端与开头不同。开头是指整个作品的开始,属于结构范畴;开端则是矛盾冲突的起点,属于情节范畴,应当加以区别。
(二)发展
情节的发展十只矛盾冲突的展开,趋于明朗化于尖锐化。
它是指第一个事件发生以后,继续展开的种种冲突。要深刻地揭示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情节就必须充分地展开。因而发展部分在整个情节中占着重要的地位。一般说它占的篇幅最长,形成作品的主干。
《红与黑》里,情节的发展是:于连和德·瑞那夫人的爱情暴露而被躯赶,离开维立叶尔进入勃藏松神学院,由于教士之间勾心斗角,使他无法容身,被介绍来到巴黎一个侯爵的府邸做私人秘书,并与侯爵的女儿玛特尔热恋着,但因门第悬殊,不能结婚。由于他们的坚持,侯爵不得不表示让步,实际上矛盾冲突便更趋明朗、尖锐了。
(三)高潮
高潮是指矛盾、冲突达到了尖锐的顶点,接近于最后解决,人物的关系最为紧张的阶段。
高潮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确定情节的高潮,主要不是从表面的紧张,而要从矛盾的冲突深度上来理解。处理得当的高潮,在思想上能够集中地表现出生活中矛盾冲突最尖锐的性质。例如《祝福》的高潮似乎并不明显,如从冲突的深度看,高潮应该在祥林嫂钻门槛以后,四婶仍然不准她动祭器的场合。在这里矛盾冲突的本质意义完全揭示出来,这是封建礼教对祥林嫂致命的一击,已经预示了她的必然结局。
《红与黑》中,德·瑞那夫人受教会的诱惑,写信揭发了于连和她的暧昧关系。于连在盛怒之下,决心进行报复。他潜进教堂,用枪击伤了德·瑞那夫人,因而被捕受审。在法庭上他与贵族和资产阶级反动势力展开正面斗争,矛盾冲突激化,达到了高潮。 (四)结局
结局就是矛盾冲突的结果,是情节发展的结束阶段。它在整个情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集中地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和对人物的思想评价,从而显示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红与黑》的结局是于连被判处死刑,他被反动势力杀害了。玛特尔为他举行了葬礼。
在作品中一般是结局紧接高潮而来,结局本身更应写得简短、有力、能发人深思。契诃夫小说的结局就有这种特点,在结局中见出思想深度,例如《苦恼》、《哀伤》、《凡卡》等。
结局一般放在作品的最后,也有的放在开头(倒叙)。有的则不写出结局,让读者去推想。这些都要根据表现实际生活的需要来决定,以取得更理想的艺术效果。
(五)序幕和尾声
小说的情节除了上述四个基本环节之外,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
1、序幕(破题、交代)、序幕是指在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尚未展开之前,先交待人物生活环境(时间、地点、人物、关系),主要人物的来历,情节发生的“原因”或背景条件等。序幕能起到介绍人物,预示情节发展趋向,流露创作意图和倾向性的作用。《西游记》第一回“灵跟育孕潺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写花果山水帘洞的环境和孙悟空的来历,为以后展开故事作了交代。
2、尾声:作品所描绘的矛盾冲突结束之后,进一步交待以后的生活情况或结局,展开未来的情景,叫做尾声。
恰当地运用尾声,能以深化主题,把人物的命运表现得更加清楚完整。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是讲究有头有尾,大团圆结局,所以很多都有尾声,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如《滕大尹鬼断家私》(《古今小说》),在尾声中交待了梅氏母子因祸得福,家业兴旺发达,子孙都读书成名。不但把人物的命运写得很完整,而且也进一步表现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
作品的序幕和尾声都属于情节发展之前或之后的交待。此外,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对事件发生原因或真相的交待。有时,为了造成悬念,取得动人的艺术效果,作家有意地把这种交待向后推移(延交待)或置于情节的结束之处(后置交待)。这两种交待方式都应写的简明、含蓄,一经点破即嘎然而止,会产生较好的戏剧性效果。
在情节的发展中,使读者、作品中的人物都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和原因,只在篇末说明,这样的“后置交待”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欧·享利的《麦琪的礼物》、莫泊桑的《项链》都是成功的例子。
莫泊桑的《项链》中的玛蒂尔德由于丢失了一挂项链而付了一大笔债,她和丈夫以十年的辛勤劳动还请了债务,这时才得知那挂项链原来是假的,值不了几个钱。作家把事件的真相放到结尾上来交待,产生了悲剧性与戏剧性相结合的审美效果,有余韵不尽之意。
关于情节的各个环节,在长篇小说中,可以《红楼梦》做一个分析:第一、二回是全书的序幕,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主要人物的来历。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展开了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冲突的主线),是情节的“开端”,以后所展开的矛盾冲突是“发展”。到了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则是“高潮”。第一百十九回,宝玉出家,应是“结局”。第一百二十回,贾政望见宝玉与一僧一道在雪中飘然而去,可以算作“尾声”。
情节发展的几个环节是相对的,各部分之间有时难以截然分开。各部分安排也不是固定的,在创作中,要根据题材的特点,作灵活的安排。例如有的作品在高潮中暗示结局,让读者自己去推想,富有含蓄的力量,《项链》即属此例;作品情节的各个组成部分,可以根据时间顺序来安排,如矛盾的《春蚕》;也可以把某些组成部分倒置,以加强感染力量。如鲁迅的《祝福》就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然后回叙她一生的遭遇,增强了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力量。
三、对小说情节的基本要求
(一)情节必须为人物性格服务。
情节是为人物性格服务的,情节的发展,往往是人物之间关系的发展,因而情节安排要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为依据。离不开人物性格的发展去单纯追求情节的奇巧则等于舍本逐末。看起来虽然很热闹,但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可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这样的作品是没有什么艺术价值的。
我国小说的一大特点是故事性强。故事性强主要是指小说有迂回曲折、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因而故事性主要是指情节而言。而情节的生动性则常常表现在矛盾冲突的曲折起伏或事件本身惊险离奇上面,并非一律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然而生动的情节必须紧紧围绕着人物来展开。
《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几乎人物的每次出场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情节。比如“武松打虎”、“武松打店”、“醉打蒋门神”、“林冲夜奔”、“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等等都以生动的故事情节牢牢地吸引着读者。
中国的现代小说,继承了这个传统,很注意情节的生动性,也就是注意作品的故事性,如赵树理的小说就很突出。《小二黑结婚》,每个人物的出场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米烂了”的“典故”,刻画了装神弄鬼的老来俏三仙姑,“不宜栽种”的“典故”刻画了保守迷信的老农二诸葛。作者用墨不多,一下子就把这两个人物写活了,由于情节生动感人,“米烂了”和“不宜栽种”的典故以及“三仙姑”、“二诸葛”的名字在我国也曾流传甚广。
外国作家中也有很多人非常注重作品的故事性。俄国作家普希金的小说《上尉的女儿》、《暴风雪》、《驿站长》等,故事性都很强,很有吸引力,美国作家欧·享利的小说也是以故事性见长。
这种故事性强的小说优点是情节生动、曲折,故事完整,有吸引力,容易被读者接受。但是也有一定的缺点,有时容易脱离人物性格的描写而单纯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这样就有一种限制性。所以,有的小说写人写事,并不强调故事情节的离奇与曲折。如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只写了一件平常容易见到的事,情节十分简单,突出的是作者“我”的感受。又如《鸭的喜剧》、《社戏》等都不是以故事性见长的。契诃夫的小说《草原》也没有曲折动人的故事,作者写出的是一种感受,对草原的爱,以及他的犹豫和期待。当代作家茹志鹃的《高高的白杨树》、周立波的《山那面的人家》,所侧重的也都不是故事情节。所以我们应当明确这样两点:
第一:我们讲情节的生动性、故事性,前提还是从人物出发,为刻画人物服务的,决不是脱离人物去单纯追求故事的生动性。
第二:故事和情节有联系但又不等同,有的作品可以没有故事,但又 不能不写事,写了事就必然有情节。所以,所有的小说都是有情节的,但是不一定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写小说,为了使情节曲折生动,常常使用悬念与巧合。 1、悬念
什么是悬念?
悬念就是把作品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个提示或暗示,但又故意不做解答,在读者心中留下个一团,使读者产生非要看下去的强烈愿望。
我国古典小说悬念用得比较多,《古今小说》中有一篇《陈御史巧勘金钗细》开头就来了这么几句:看官,今日所说《金钗细》这庄奇事,有老婆的反没了老婆,没有老婆的反得了老婆。
这个开头,就把读者的心(念)给悬念起来了。怎么有老婆的又没了老婆,怎么没的?没有老婆又得了老婆,怎么得的?使读者不由不看下去。悬念的力量就在于此。
小说描写生活中的矛盾,是对“解”的埋伏和提示。它把“结”提示了一下,埋下来,却故意迟迟不解,读者或听众那颗心就老放不下来,也就得一直不肯放手地看下去,直到最后那个“结”渐渐地,一层一层的解开,一切真相大白,才算罢休。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的长篇小说《怎么办?》的序言中说:“我援引了小说家所常用的轨迹:从小说的中央和结尾抽几个卖弄玄虚的场面来,将它们放在开头的地方,并且给它装上一层迷雾”。他所说的“卖弄玄虚”、“迷雾”、“诡计”实际上也就是布置疑团,制造悬念。
悬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总悬念,一是分悬念。所谓总悬念,就是小说开头就设下的一个笼罩全篇的悬念,也就是给整个作品打一个“结”。所谓分悬念,就是在书中分章节或对某个具体事件设个悬念,也就是在情节的发展中打一个或几个小“结”。
我国古代小说中的“话本”,是来源于说话人(说书人),说书者为了吸引听众,特别善于运用悬念。开头,往往把作品内容作个提示,同时也就设下了悬念,如《醒世恒言》中《李玉英狱中讼冤》,先讲了一段后母虐待前妻子女的插语。然后转入正文:话说的为何只管絮絮叨叨后母的许多短处?只因为在下今日要说一个继母谋害前妻儿,后来天理昭彰,反受了国法,与天下后母做个榜样。先略道其概,,这段话文,若说来时,直教铁汉也心酸,总是石人亦洒泪!这个开头,不但介绍了全篇的中心内容。而且使读者产生了听下去或看下去的强烈愿望。事情到底有多悲惨,为何“使铁汉心酸”,“石人落泪”?这个后母又是怎样受了国法制裁?这就是一个总悬念。
分悬念无论短篇还是长篇小说,都可以运用。我国长篇章回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两个写法,一是写一个人向另外的人授计,又故意不明白说出,只写“如此如此”;二是每回收尾来个“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些都是分悬念。当然,这样的手法已经陈旧,我们不要乱用,但我国古典小说,利用悬念,使情节曲折生动的技巧,我们是应当吸取的。
2、巧合
我国有句俗话,“无巧不成书”,可见,巧合,是文学作品中的常用技巧。巧合,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偶然与必然是有联系的,常常是许多个偶然形成了一个必然,恩格斯说:“必然的东西……是通过偶然的无限集合,另劈自己的道路。”
偶然,其实是必然的一种形式,不过,在文学作品的情节中的偶然性,与一般的生活中常见的偶然性不同,它必须是在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的,才会具有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偶然情节,是包含着必然性的因素,是以必然性为基础的。
我国古代小说常用巧合增加情节的曲折性,宋元化本《错斩崔宁》,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把这个话本加以改编,更名《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收在《醒世恒言》中。解放后,有改编成昆曲《十五贯》,曾经轰动一时,这个话本写得很好,很有吸引力,在情节上是一系列“巧”的有机组合。刘贵的老丈人给了刘贵十五贯钱,崔宁卖丝的钱也刚好是十五贯,这是一巧。刘贵的十五贯偏偏被盗,人也被杀死,刘贵的小老婆陈二姐回娘家的途中恰好又与崔宁相遇,这又是一巧。崔宁卖丝之后要往褚家堂去,陈二姐的娘家恰好也在褚家堂左侧,于是二人同行,这又构成了第三个巧。这一连串的巧合就构成了一场奇冤,崔宁被诬为拐人妇女,谋财害命;陈二姐则被诬为同奸夫谋害亲夫,以致险些被昏官双双处死。话本运用巧合,创造出一个新颖、奇巧、引人入胜的故事,有力地揭露了和鞭挞了封建官吏主观武断,昏庸无能,制造冤狱的恶罪。
这一系列巧合,看来都是偶然,但其中又都有必然因素,因此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而又使人信服。在运用巧合方面,《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可谓杰出的代表。
古代小说和近代发表的反特小说,惊险小说,也常常用巧合来增加情节的曲折、惊险。
例如《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中有这样一段:
却说玄德见红日平西,教后军先退。军士方回身。军士方回身,城上一片声喊起,南门内军马突出。张任径来军中捉玄德。玄德军中大乱。黄忠、魏延又被吴兰、雷铜敌住。两下不能相顾。玄德敌不住张任,拔马往山披小路而走。张任从背后追来,看看赶上。玄德一人一马,张任引数骑赶来。玄德正往前尽力加鞭而行,忽山路一军冲来。玄德马上叫苦曰:“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天亡我也!”只见来军当头一员大将,乃是张飞。这个情节相当紧张、惊险,张飞恰好在刘备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到来,却纯是巧合。
至于惊险小说运用巧合的例子,可以说比比皆是,这里就不再列举。即使平常的叙事小说也常常离不开巧合。以《灵与肉》而论,许多地方也是巧合,许灵均与秀芝的结合就是一系列巧合促成的。秀芝寻找出路偏偏到了大西北,他找的那个开拖拉机的小伙子又恰好与许灵均是一个生产队。这个开拖拉机的小伙子又恰恰在三天前意外身亡,这都纯属偶然。正是这一系列的偶然,才使许灵均与秀芝结为夫妻。这样的巧合,决定了许灵均一生的命运。
又如小说《人到中年》,那位副部长让陆文婷看病,而他又恰好是十年前陆文婷看过的病人,那次治疗又给这位副部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两次看病,情况完全不同,作者安排了这样的巧合,目的不是在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为了突出主题。由此可见,巧合不仅能使情节惊险、曲折、紧张,有时又揭示主题的作用。 四、小说情节的线索 小说的情节发展都必须有一定的线索,有了线索,才能脉络清晰。一些长篇小说,常常出现众多的人和事,这就需要有线索把它串起来,巧妙编制出清晰的脉络,读者才能接受,否则便是杂乱无章的材料堆积。
小说线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单线式
全书有一条主线,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贯穿始终。如《西游记》以唐僧赴天竺取经为主要线索。以唐僧师徒四人为主要人物,其中又以孙悟空为贯穿全篇的中心人物。书的一至七回,写的是孙悟空出世,至大闹天宫达到高峰。突出表现美猴王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和高超的本领,八至十二回主要写唐僧的出身经历和奉诏西行,接着用大量篇幅写了唐僧师徒所经历的八十一难,这八十一难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取经,也都是为了刻画唐僧师徒四人,书的主线和脉络非常清晰。近代小说《青春之歌》也是单线式,全书主人公是林道静,其他人物,如卢嘉川、余永泽、陈晓燕、江华等等都是围绕林道静展开,书的线索也是以林道静的命运为中心,贯穿始终。
(二)明线与暗线
小说中有的是有一条明确的主线,此外还有一条暗线的线索,如《药》。华老栓夫妇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的情节线索是明线,小说一开头就写的是华老栓天不亮时就拿着钱,来到丁字街等人血馒头交给他,华老栓则象得了宝贝似地拿到家里给他单传的儿子医治痨病,然而这种“包好”的“偏方”并不管用,华小栓死了,结尾则是华大妈给儿子上坟时遇到了被杀者夏瑜的母亲,这些都是明写,但是,我们仔细分析,这条线索虽是明写,用的笔墨也很多,但并不是作品表现的主要思想,作品所要表现的主要是夏瑜的被害及人民的愚味。夏瑜的被杀,作者只用侧面描写,写人们围观杀头。写夏瑜在牢中不屈,劝老头造反则只是通过人们的议论来介绍。这条线索是暗中进行的。
所以,我们决不可简单地认为,明线是主线,暗线是次线。这在分析作品时,还需要仔细区别。
第二节结构
一、什么是结构
结构是对人物、事物的组织安排,是谋篇布局以及构成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如果说主题是灵魂,题材是血肉,那么结构就是小说的骨架了。也就是说,结构,就是指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是作者在作品中对故事情节的处理、安排和对材料的取舍。
结构与情节是有联系的,人们说一篇作品的谋篇布局,常常称之为情节结构。但结构与情节不等同。任何作品都有其独特的结构但不一定有情节。例如一首抒情诗就不一定有情节,但必须有结构。
二、结构的方法:
(一)布局要严整缜密,富有节奏感。
布局是指对作品总体的安排。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将材料分为几个部分,确定主次、疏密、虚实、轻重、先后等关系。要是各个部分互相照应,息息相通。如同建造花园一样。山石、湖水、花卉、动物、园圃、路径等,都要精心安排。正如我国古代画论所说,“山峰有高低,山脉有勾连,树木有参差,水口有远近,及屋宇楼观布置,各得其所,即是好办法”。这是对布局的具体要求。
要使小说结构完整还必须注意放眼全局,统筹安排,使各个部分有机联系,成为整体。
我们看《红楼梦》的结构,在参差错综的事件描写中,都有连贯的筋脉,每一个场面的转换和发展,就象一条蜿蜒的流水,没有中断之处。作品的各部分画面贯通,紧密呼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事件和人物总是在不断地扩展、丰富、深化,把情节推向高潮。结构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要使小说结构严整,缜密,必须注意个部分的安排。
小说的结构有它的基本组成部分:开头、主干和结尾。这三个部分就象组成人体的头、身和脚一样,必须安排的匀称适当,才不会显得臃肿或畸形。
开头,是小说的开始部分。一般说,开头要简捷,不能写得太长,高尔基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会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一般得好久地去寻找它”。可见对小说的开头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作品不同,开头的方式也就不同。以鲁迅的小说来说,《药》是从点名时间开始的,《孔乙己》开头是描写地点,《故乡》则渲染气氛,《端午节》和《幸福的家庭》都以人物的独白来开头,《离婚》则从人物的对话开始,《阿 Q 正传》的开头接近于古代小说的 "锲子" ,《伤势》的开头则是主人公感情的抒发,……有些作品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是以半高潮或结局作为开头的。由此可见,开头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能限制在一个框子里。
主干,顾名思义,就是小说中最主要的部分。它的结构主要是一个情节发展顺序或者材料组合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安排各种事件,以及作者的叙述部分和抒情议论部分与人物、场面描写的配合问题。
结尾,是小说的结束部分。对结尾的要求是发人深思,余音不尽。鲁迅小说的结尾部分大都能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狂人日记》是在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一件小事》是以严厉地自我解剖做结;《故乡》的结尾闪耀着哲理的光芒:“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伤势》在沉郁的抒情之后,又产生出新的希望,“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这些结尾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有激动人心的力量。
开头,主干和结尾,是小说结构的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一篇作品中,应使它们环环相接,构成一个整体。 小说的布局要有波澜起伏,富于节奏感。“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要求有波澜节奏,结构上的节奏感主要是由疏密相间、张弛变换形成的。通常所说的作品结构的密度,是指在一定的篇幅里所包括的内容,是适应内容的需要而采取的不同描写或叙 |
||||||
|
|||||||
琳璃
|
2014-01-15 22:56:54
马年到,马年好,马年人人乐逍遥!琳璃在这新年之际,投奔绿野而来,话说,来者是客,不能两手清风,带张嘴巴来吃现成的美味佳肴吧。嘻嘻嘻,俺又的确家穷路尽,无奈,只能捎点自家的珍藏品来奉敬各位了。还恳请绿野里的兄弟姐妹们多多捧场。不要追究这藏品的来历问题,权当一物换一物,希望能得到兄弟姐妹的回应。-----------------欢迎俺进家门的兄弟姐妹,请在每小段后面写出自己不同见解。谢谢啦!
|
||||||
|
|||||||
秋心
|
2014-01-15 23:13:15
抢沙发,一点点的消化。马年吉祥,马到成功!祝福妹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