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派文学论坛 回复本帖
康桥没有桥

康桥没有桥 童生

  • 10

    主题

  • 75

    帖子

  • 837

    积分

【墨派文学沙龙】第四期——主讲散文

2014-03-02 13:37:54
文学沙龙第四期,文字底稿部分——


墨派文学沙龙 第四期
散文写作技巧及创作心得


主讲人:孤亭
各位文友,大家好,很高兴相聚在墨派文学沙龙。再过几天就是中国的传统新春佳节,这里我代表墨派文学沙龙的主创人员给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墨派文学的朋友们拜个早年,祝福大家新年新气象。本期主讲的内容是:散文的写作技巧及创作心得。墨派文学沙龙举办至今蒙各位朋友的鼎力支持,我们主创人员也在不断的摸索经验。欢迎在座的各位就各人的写作心得体会进行畅谈、交流。目的是增进文友的相互了解,为今后写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谈论的散文,并不包括古文。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八大家”今后如有机会请精通古文的高手另行开沙龙探讨。
说到散文,我们首先要谈谈:散文的范畴,也就是什么事散文。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学中,绝少使用“散文”这一称谓。郁达夫在《散文二集?导言》里曾这样说道:正因为说到文章,就指散文,所以中国向来没有“散文”这一个名字。其实我们现在所用的“散文”两字,是西方文化东渐后的产品。当然这个定性并不是很准确,但在古代确实只流行着“文章”、“文”(有韵)“笔”(无韵)或韩柳所倡导的“古文”(以秦汉时期的散体文章为标准)这些概念。宋人洪迈《容斋随笔》里虽有“散文”条目的出现,但那只在“骈、散”对立的意义上有限使用,且并不流行。因此说,具有自觉而明确文学意识的“散文”概念的确产生于五四新文***动之后。古典散文因源于“应用”,强调“载道”。它的包罗极杂,十分宽泛:举凡章表策对、传论辩说、奏议志状、笺记书启、铭诔颂赞、碑碣哀吊,以至诏令文牍、序跋著述等等,无不涵盖于其中。显然,这样一种“大散文”的宽泛格局,根本不能适应现代文体“四分法”的时代要求。
在由“古代文章”向“现代散文”的文体蜕变中,周作人起了重要作用。此前,刘半农虽提出过“文学散文”的主张,但它仍包括“小说、杂文”等在内,因此也就不能将“文学的散文”和“文字的散文”真正地区别开来。一直到周作人《美文》的问世,才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他第一次把那种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散文视为“美文”,且把它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位置。他后来在编“大系”的散文时还明确宣称“议论文照例不选”,这实际也就标示了现代散文的审美品格。
应该说,周作人不但有散文理论的倡导,而且还有着自身的创作实践。他于鲁迅“抗争”的“杂文”外,又开创出平淡清涩、闲适隽永的一脉散文“随笔”来。使得俞平伯、钟敬文等都集合于这面旗帜之下,加上30年代林语堂推波助澜,闲适、幽默的这派小品真可谓极一时之盛了。其后,“小品文”这个名目才风行起来。
由此,我们今天讨论的散文范畴大致可以确定了,它主要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散文。可以说中国现当代散文是在吸收外来思潮和接受固有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内容形式上大体上可以区分为叙事散文、议论散文、抒情性散文三种类型。从莫种意义上说所谓叙事散文的极致是“报告文学”和“史传文学”;所谓议论散文的极致是“杂文”和“随笔”;所谓抒情散文,包括“游记”、“景物记”、“随感”等,它的极致是“散文诗”。
可以说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虽然时间不长,距今不过百十年光景,但其间名家荟萃,群星璀璨,各家各派风格迥异,实在无法一一单独叙述,在今后我会摘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文体重点和大家探讨。
下面我们谈谈散文写作技法。首先我先谈谈自己。尽管现在我个人文学创作是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但就早期写作而言我是以抒情小散起步的,尤其擅长写游记。这里我也想接着这个机会和大家共同交流下多年的写作随感。做这一期散文的沙龙,让我想起了2001年自己在西祠胡同的文心雕龙版块主持散文论坛的情形。那是我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应该说我是幸运的,遇到了网络纯文学最好的时光,至今都很感谢当年的那一批文友,使我获益匪浅。有关当年散文讨论的帖子我会另行整理在论坛里贴出,那是一群纯粹的文友就文学而谈论文学,不夹杂任何的人身攻击及杂质,我也希望这种文学批评、讨论的模式能够再墨派乃至所有的文学论团里推广,这也正是我们主创这档文学沙龙节目的目的。
散文的技巧,我认为有这样几点:
第一,散文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还有,可以运用排比、夸张、对比等手法。但是,不要过于注重辞藻华丽,过于言过于实。
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自然便构成散文语言特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  
这里需要重点谈谈文白互补的语言模式。应该说白话文的提倡与实践,对新文化运动是一大功绩。但检点白话文本身的成就,却很难说已臻完全成熟的境界。白话文中驳杂不纯,装腔作势,语言无味,文字贫血,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在这里文学界有所谓“孙犁现象”。孙犁本来是个来自解放区的革命作家,但进城以后却主动地向传统文化回归,自觉地补上儒家“经典”这一课,并在“新时期”里专攻散文,赢来了他创作的二度青春,此文风变得精练古朴、苍凉睿智。可以说“孙犁现象”不是孤立的,如汪曾祺、贾平凹等作家,也都一定程度有这样的趋向。所以这里应该引起我们散文写作者的思考与实践。
第二,散文需要形散神不散,那么就要求我们写作散文时要有线索,有主线,围绕主线展开联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至于今天有些人提倡的所谓“神散形不散”在我看来实在是散文写作的悖论,不值得提倡。虽然在当今散文写作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大潮中,“形散神不散”不可能概括散文的丰富性,但它确实代表了一种类型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的主张归纳了散文创作的审美风貌和品格,时至今日,沿袭“形散神不散”这一传统写法的散文仍然长久不衰。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第三,构思精巧。好的构思才能使文章吸引人,才可以以质取胜。
可以说散文是最“个性化”的表现艺术,“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提倡独创、出新,一人一个样儿,一篇一个样儿,既不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也不能踩着自己的脚印走。这就需要在动笔之前有精妙的构思,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这里我举一实说明一下构思的重要性。前段时间我们当地报社搞了一次“冬日里的温暖”主题约稿。“冬日温暖”可以写的事情很多,我的许多文友却一个劲地在“人情冷暖”、“社会关爱”里打转。其实温暖一词,它的含义很广泛,我们大可跳出他人的桎梏,别出新意。比如冬日里的情侣间的一个温馨的眼神,她让我想到自己曾经的纯真年代,再比如冬日里窗外寒风飞雪,而我却独居一室,手捧一卷书籍,也可成为一文。
第四,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富于文采,不在于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饰,而在于表情达意,朴实真挚。如堆砌词藻,就象爱美而又不善于打扮的女人一样,以为涂脂抹粉,越浓越好,花花绿绿,越艳越好,其实俗不可耐,令人见了皱眉。

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又长又臭。简洁,并不是简境,而是简笔;笔既简,而境不简,是一种高度准确的概括力。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 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 无 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 阔 眼 界,培养 高 尚的 思 想 情 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 篇 布局和 遣 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熟练掌握散文的多种写作技巧。散文的写作技巧主要有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衬托、过渡等。

以上大致阐述了写好一篇散文的理论方法,接下来我先结合自己的创作具体谈谈一些写作实践,再就论坛里几位文友的文章说下观点。不当之处还望在座的各位文友指正,大家踊跃探讨交流。

说来可笑孤亭自诩闯荡网络文学十四年,早期尤擅游记小散,但真正让自己满意的散文作品不过数篇。这里先和大家分享下自己成功的作品,再评述下不成功的作品。
在我所有散文作品中最满意的是《富春烟雨忆达夫》、《影中的父与子》、。其中《富春》是游记散文,《父与子》是抒情散文。比照写作时间,着实让我汗颜,这两篇都不是早期作品,全是写于10年以后。由此可见,只有坚持写作,历时愈久,风格技法才会更加成熟。

(文章链接:
《富春烟雨忆达夫》http://www.xici***/d152073279.htm
《影中的父与子》http://www.vsread.com/article-373747.html
之所以特别看重《富春烟雨忆达夫》是因为文中所描绘的富春江美景是自己02年亲身体会。当时那江波浩渺、雾遮迷蒙是自己从未曾见过,故印象极深。一直以来都想用文字把它表现出来,可惜这个心愿一直延至11年才得以成文。正是有了近10年的魂牵梦绕,一旦下笔后才会有了自己满意的效果。不得不说那段对富春美景的描绘是我所有游记散文中写景自认为最出彩的。

“晨曦中的富春江烟雾萦绕,恍如仙境。渔船虽是停于江面之上,可又怎能看清半点江水。浩渺江水散发出的水气已与五月江南的烟雨连接的浑然一体,似黄山的云海,似仙子的纱幔。它随风漂浮在我眼前,又似无数善舞的精灵将我笼罩。远处的青山叠翠,近处的码头渔船都静默着,从容的任这白茫茫的一片随意飞舞。而细雨却潺潺而下,软绵绵地敲打着周遭的一切,在早已泛白的天空下绘制出一副壮丽的水墨画,我则成为了这水墨世界的画中人。”

这段写景的文字 所以 出彩,是因为我没有用过多的华丽词藻去 雕 饰,而是用一种水墨画写意的笔法,再现了当年也是记忆中的烟雨富春江的实景。起句点名烟雨富春的时间是“晨曦”,正因为是“晨曦烟雾萦绕”,所以在视觉上“渔 船虽是停于江 面之上,可又怎能 看 清 半 点 江水”。

随后又点名产生这种视觉效果的原因,是“浩渺江水散发出的水气已与五月江南的烟雨连接的浑然一体”。最后再写烟雨中的景色,雾气、青山、码头均一笔带过,达成一种水墨画的效果。而这一切给我的感受就是“水墨世界的画中人”。应该说这段景物描写总体的效果是达到了,也给了读者很强的带入感。
可以说从古至今描写富春美景的佳作数不胜数,有如此多的先贤珠玉在前,在整篇文中构思中,我实不敢详写八百里富春江的美景,因此在随后的描述中对富春江沿途的美景我均采取写意简笔的方法,平稳的带过,只交代游程,为下一步借景抒情铺垫。
“富春江的景色的确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船行在江里就如同驶入了一幅幅山水画卷中。两岸青峦叠翠,峭崖飞瀑遍布其间。山风拂过,林茂竹密中翠鸟相互和鸣,莺啼燕语间使那原本就绝美的山水更平添了一股清俊飘逸之感。而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船行江面时缓时急。缓时江中游鱼依稀可辨,湍急时快如飞箭、势若奔马,汹涌的江水拍打石块,飞溅出一个个高低不一的白浪。
船在江上行,景在眼中留,不经意间那双塔凌云、葫芦飞瀑、子胥野渡等景点便与我渐行渐远了。”
其实在写游记散文中我向来反对一味的单纯写景写意,我比较注重借景抒情,所谓的游记不过是自己借以抒情的一个线索。那么紧接着要谈的是如何抒情的问题。
散文是要求抒情的,但怎样抒情,如何抒情却有所讲究。我个人认为好的散文是用淡淡的笔调打动读者的,把读者带入一种深邃的意境当中。这类文章虽没有华美的文辞,但却在潜移默化中感动读者。一篇好的散文首先要感动自己,才可以感动读者。
这篇《富春》之所以拖延10年方能成文,难度并不在于写景写意的掌控,而是所抒发之情感的表达。文章题目虽为“忆达夫”,可是表达既不是他的文学才华,也不是他的殒身救国,就是连达夫本身也着墨颇少。真正所写的只是自己对婚姻情感的一种感悟。所以会有这样的情思是因为当年成游富春的是自己前任女友,而11年写此文时自己正逢与妻子处于七年之痒的阵痛期,婚姻有着破灭的危机。痛定思痛后,正逢某日读到王映霞回忆录中关于对达夫、钟贤道的评述,也就有了文中自己对于婚姻情感的感悟。可以说文中写景不过是抒发自我感悟的一条线索,真正全文的核心在于“大概每一位国人都希望自己生命中出现这样两种爱人:一个浪漫不羁,一个脚踏实地。一个让你体味刻骨铭心的滋味,一个让你生发恬淡温馨的微笑。一个是火,点燃生命;一个是水,滋养生命。想来,人的生命中可以没有火,却不能没有水。”
以上也就是写此文的构思立意。可以说我写景的目的在于引出郁达夫,引出郁达夫的目的在于写王映霞,最终用王映霞的回忆抒发自己的感悟。
立意有了剩下的就是景与情的转换了,这也是溶情于景类散文的一大难点。如何转接,在谋篇布局中要慎重,以不着痕迹为最高境界,转呈的过于生硬、明显是此类文章的一大败笔。这里我是以写钓台景色自然引出郁达夫的《题钓台壁》,而达夫的这首名作中最为传颂的两句“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也正是达夫一生情感漂泊不定的缩影。由此又自然带出了达夫与王映霞的爱恋情仇,最终全篇顺利的收尾转呈。

《影中的父与子》是一篇回忆父亲的散文。很长时间来,我都想写一写我的父亲,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可是一直没能成文。拿起笔,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太多的事情,太多的回忆,很深的感情,甚至有想哭的感觉。只是我找不到一个宣泄的出口,怕匆匆的提笔是对父亲的亵渎。 
这篇文字,我最满意的就是开篇和结尾的构思。许多时候文思的灵感就是一瞬间迸发的事。文中父亲与幼子在庭院中的画面就是真实的出现在我眼中,那一刻我觉得我已经有了对父亲情感的着入点。那一刻,黄昏暮色中老去的父亲和新生儿童的强烈冲撞,那种溶于血肉的亲情传递,被我深深的捕捉住了,也就有了今天这样的一篇作品。 
影中的父与子,可谓蕴含深远。即有着眼前的父亲与儿子,父亲与我,更有着我记忆深处中父亲与我的身影。全篇我就是以此为线来串联对父亲浓情。 
关于父亲的文字,历来很多,其中不乏名篇。可要想写好确又是不容易的事。我只能说在立意上我讨了个便宜,因为我将自己的儿子取巧的融入文章中,达到了一种爷孙三代水***融的效果。 
就写作技巧而言,回忆父亲的散文大都是叙事性的。但在我的这篇中,我却反其道行之,采用即景生情的路子。开篇用白描的技法写景,将爷孙二人在庭院中静坐、戏耍的画面感表现出来,把要表达的主题深藏于画中,让读者去感受。
收尾阶段再次回到了庭院爷孙三人身上,以达到首尾呼应的目的。 
“爸爸,你和爷爷怎么都哭了。是不是眼里都进了沙子。我来帮你们吹一吹。” 
最后一句儿子童真的话语可谓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如电影画面一般,意在言外,韵味无穷。 
当然就此篇文字而言不是最满意的地方在于中间部分对父亲的回忆叙述。这里我动笔之前对自己的语言要求是尽量做到痛而不悲,哀而不怨的效果,但以我目前的笔力只能说勉力为之,最终的文字效果还是没有达到我的预期。
说了自己满意的作品,再来举例几篇早期的失意之作,也和大家探讨下在写作上的失败教训。
(举例范文链接:
《桥的故事》http://www.xici***/d1114938.htm
《外婆的香椿菜》http://www.xici***/d1272139.htm
《粥香飘飘》http://www.xici***/d1260761.htm
这三篇文章均是写于2001年文学创作的初期,今天浏览它们能够明显的看出早期的稚嫩。这其中许多问题可以说是文学初习者的通病,很有必要和大家探讨一番。
先看《桥》篇。尽管这篇文字当年也算是西祠的热帖,但今天回看竟如此的让人倒胃口。这里我只能说当年作为初学者的自鸣自得是毫无来由的,对于文章的谋篇构局、转呈衔接等写作技巧只通皮毛。应该说《桥》文中开头四段对于江南桥的描述,还算合格的并无多大败笔。全文最大的破绽在于:1、由桥转情太过生硬直接,直接造成前后两部分脱节。2、所抒发的对外婆的思念部分,寄托对象过于虚构,缺乏给读者的真实的带入感。今天想来所谓“寡妇不能过桥”的说法也太过荒诞了,真不明白当年为何竟敢这样就写了。这也是此篇文字的致命伤,正因如此这么多年历经修改都无法将此篇文字做的尽善尽美。
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就是散文抒情中所依托的事例,必须要真实、严谨,要符合日生生活中的普遍逻辑。唯有如此才能让读者读后真实可信。
《香椿菜》和《粥》这两篇文字是01年为散文讨论写的范文,从它们诞生开始就褒贬不一,以今天我的眼光来重新开袋,可以说都是不成功的作品。这里面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深思。
1、语言不简洁、洗练。这点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初习文学者的通病。个中原因想来无外乎以下三点:A、平时的阅读量少,不注重学习;B、急于一时的文章写作,写好即行发表,不注重后期的修改;C、对自己的要求低,缺少字斟句酌的推敲精神。
以下我以《香椿菜》中的前两段举例,让大家看看语言简洁洗练的效果。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外婆家渡过的。那是个依山傍水的江南小镇,有着淳朴的民风,独特的韵味,生活在其间能时刻感受到一种久违了的和谐与安详。虽然我已经离开它许多年了,但那里的风土人情仍不时的萦绕在我的梦里。其中最使我难忘的就数外婆门前的香椿树了。因为在那里有着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01年原文)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阿婆家度过的。那是个依山傍水的江南小镇,民风淳朴,韵味独特,生活其间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和谐与安详。虽然已离开多年,但那里的风土人情仍不时萦绕在我的梦里。其间最使我难忘的就是阿婆门前的香椿树,那里有着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13年修改文)
“由外婆家向东20米,穿过一条极平常的青石板路便到了香椿树下了。听镇上的老人说这株香椿树已经很老了,它体态龙钟,身躯弯斜,仿佛经历了千百年风雨的磨练。它的树干臃肿,丑怪,可是除去几只龙爪般的枯枝,其余都还是生气勃勃的。每当春分前后总会有一身新叶,使每一个路过的行人都感到一丝恬静,安逸。它的叶子不大,小小的一片,但却有着独特之处。在没一簇新叶的梢头总是有一抹淡红,而那一抹淡红还可以散发出悠悠的清香。想来这就是香椿树名字的由来吧!”(01年原文)
“由阿婆家向东20米,穿过一条平常的青石板路便到香椿树下了。镇上的老人说这株香椿树已有百多年了。它体态龙钟,身躯弯斜,树干臃肿、丑怪,可是除去几枝龙爪般的枯杈,依旧生机盎然。每到春分前后都有着一身新绿,让每一个路过的行人感受到一丝恬静,安逸。叶子虽不大,只小小的一片,却有其独特之处。每一簇新叶的梢头总会渲染着一抹淡红,散发阵阵清香。想来这就是香椿名字的由来吧。”(13年修改文)
2、文章整体构思平庸,所抒情感的依托形象松散,了无新意,整体立意上过于平淡。应该说这两篇习文史自己初写散文时走入一味平淡,为了平淡而平淡,矫枉过正的产物。其实质就是自己没有较好的构思,对描写对象散发不出自己创作的新意,只能以所谓的追求平淡掩饰之。
关于这个问题,当年西祠文友秦川对于《粥》文的评论应该是最好的解释了。
“平淡感人不是指文句语言中只剩下主谓宾。一块泥成为一具雕塑,是要经过雕琢。随着经验的积累,雕琢的手法越发简练,直奔主题而去的路子也就越发的宽。平淡当是超脱所致,感人当是情真所致。回归到文字上来,平淡感人当是繁华落尽,一纸文字在风里的感觉。
象粥这个题目,我觉得宜演绎而不宜归纳。比如吧,你说“印象中国人对粥是有极深的感情的。有些人可以三天不食肉味,却不可一日不喝粥。特别是早上,没有一碗粥下肚,不论吃多少东西总会觉得还是空空的。”“老实说粥并不是什么美味佳肴,但为何国人还会对之有如此深情呢。”
这一圈儿把“国人”就全绕进去了,可中国人都这样么?起码在我的生活中就不是这样。“国人”这些词汇用起来是有些泱泱大度的,但要看题目来。用在这里,再配上“极深”、“却不可”等语汇,就有些大而不当了。
真写粥,而且要写得平淡感人。我觉得:
1、不用和奶啊、茶啊、酒啊的比,一比就小气。
2、不要把主观感受的群体无谓地扩大,没那个必要,再者也小气。
3、纵也好,横也好,中间联系不可少,如果联不上,那就不如原地打转,把意思一圈圈地漾出去的好。
4、写文字,了解要描绘事物的种种相关情况是必要的。但真正要用的话,谋篇布局更重要,否则段落之间就会显得松垮垮的抬将出来,还是是不好的。”
说完了自己的文章,下面请允许我再举例几篇文友之间的作品来继续阐述散文写作的观点。这里的评论也许会有些不当之处,但欢迎大家能够互动交流。
这里我先举例说说好的作品,选用两篇,一篇是作家刘征泰的《竹思》,一篇是西祠后周散人版主的《奔走在最蓝的天空下》。
(作品链接地址;
《竹思》http://ycb4148.blog.sohu.com/137958501.html
《奔走在最蓝的天空下》http://www.xici***/d59587135.htm
对于刘征泰和他的《竹思》,知道的朋友应该剁,因为这篇散文曾入选过教材。我是在01年阅读此文的,不知那时有没有被选进教材,但至少当年我读后很受感动,印象颇深。
《竹思》此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立意新、构思新。竹子在我国传统文学中是“耿直”和“气节”的象征,而作者撇开这些不写,却用来歌颂母子情、思乡情,这种写法既新颖又贴切,既出奇制胜又不落俗套。全文开篇即紧扣题意。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作者在灯下阅读一封家书。阵阵凉风吹过,送来园内一丛新竹摇动的响声,触景生情,顿然使作者想起了以竹而闻名天下的川西故乡。
同时满篇布局,章法井然,是该文的另一大特点。可以说这篇文章文气纵横,具有鲜明的余光中式大散文的气象格局。文章中作者由望江公园中竹子的品种,极写竹子,再到写到杜甫草堂。又用竹向来是“直”和“节”的象征,歌颂杜甫的崇高美德。又仿佛漫不经心地来上这么几句:“杜甫草堂栽种的多半是慈竹;望江公园那郁郁葱葱的竹群里,数量最多的还是慈竹。”这样引出了众多竹子中一种特殊品种一一慈竹。于是慈竹又成为文章下半部分的触媒,它把读者又带到了一个新的境域。最后又由慈竹写到母子情、故乡情,逐层剖明文章的旨意。全文忠作者似信手拈来,毫无琢雕,读者却感到像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流过心头,不但自然地接受了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且也体味到了一种美的享受。
同时这篇文章的语言洗炼,抒情味浓,读来亲切感人,让读者读后过目不忘,感同身受,发人共鸣。
关于散大的文章后周版内的朋友多有了解。唯一遗憾的是我虽在11年就进入后周,但因为自身性格的飘忽不定,一直未有机缘和散大讨教。虽一直听闻散大文章冠绝西祠文坛,但始终不尽信然,在做这一期散文沙龙中,初看了散大的几篇文字,大为折服。可以说今次所选的这篇《蓝天下》,文气纵横,大开大合,结构严谨,用语优雅、哲思毫不逊色于当代散文名家之作。可以说在文学越来越边缘化的今天,能够得遇此高人,实乃幸事,今后盼有机缘能和散大讨教一二。
散大的这篇文章充满了敬畏之心,这是一种缘于灵魂深处的感动。结合散大自身的佛教信徒特点,不难看出其心灵深处的震撼。文中的整体结构和基调有些类似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但在散大笔下对于青藏高原风貌的处理尚又更胜一筹。
全文开篇直写高原的寺庙,毫不拖泥带水,直切主题。接下来的陈述全是抒发内心的虔诚、敬畏。同时用简笔拿世俗的寺庙与高原对比,加强蓝天下的震撼。在文章中所有对于青藏景物的描写都是为了表达、深化主题***的。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其对于青藏蓝天的描写。这一段即是为了凸显文题“奔走蓝天下”,更是为了在描绘景色的同时带给我们读者直接的视觉震撼。
“在所有的色彩中,我唯独喜欢蓝色。如果你看过***的天空,你会明白我为什么喜欢蓝色。无论是深秋还是早春,***的天空永远是蓝色的,蓝得纯粹,蓝得彻底,蓝得让人心慌。湛蓝、碧蓝、蔚蓝、深蓝、古蓝、海蓝……所有这些词都无法形容***的天空。那是一种最原始的蓝,是极致的蓝。当我走累了,坐在草地上仰望天空,会有一种乡愁的思绪在心中弥漫。天地何其久远,人类何其渺小。这样的感慨多半缘于对蓝色的遐想,蓝色会让人穿越时空维次,联想起亿万年前的沧海桑田。毫无疑问,蓝色是宇宙的本色,是家园的底色,是能够引发怀乡情绪的神密色彩。与蓝天交相辉映的是高原的湖泊,***有四大湖泊被称之为圣湖,那明澈而宁静的湖水一旦跃入你的眼帘,你会陷入怎样的激动!前年的一个秋天,当我翻越冈巴拉山,突然置身于圣湖羊卓雍湖畔时,我被眼前的蓝色湖水彻底震撼了,这湖水,俨如一片弃绝人寰的梦境,简直令人心碎。”
还应当指出的语言的严谨、优雅,富有哲思也是此文的一大魅力特色。如:
“我来此寻求救赎,在圣光与梵歌交融的庙井边接受洗礼。佛之所在,心之所依。寺庙之于我,是灵魂的栖息地,是精神的家园。我愿意在大佛的脚根边轻轻一跪,内心充满敬畏与慈悲之情。世人妄自尊大,内心壅塞不堪,只有到了寺庙,心灵中厚积的杂质才会被某种神奇的力量滤走驱尽。”
“有人说,青藏高原是一面魔镜,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此话信然,未必尽然。”
“我敬畏高山大水,也敬畏高僧大德,我敬畏一个民族用白色与绛红刷出的巨大的灵魂。”
“孩子,世上没有末竟的旅程,山不过来,我们就过去。”
说完好的文章,我再随机挑选几篇论坛里的散文说道说道,不当处请各位朋友相互探讨。

我选了三篇文章,一篇是我们江山墨派的胡泸丹的《老柿树》,其他两篇是我所在铜陵当地文友的作品:兰心慧草儿的《心灵深处的祭拜》、坐看红树不知远的《槐花三弄》。
(文章链接地址:
《老柿树》http://www.vsread.com/article-388089.html
《祭拜》http://smlt.tl.gov.***/forum/forumview.php?tid=659636
《槐花三弄》http://www.tlnews.***/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2875&extra=&page=1
对于胡泸丹老师的散文,老实说虽为墨派评论部副部长兼江山副社长,但我看的极少,是为失职。这次为了做这期散文沙龙,特地补了一课。胡老师散文的长处在于他语言的优雅,用词的准确,叙述描绘有条有理。如此篇《老柿树》便是如此。我最欣赏的是文中对“老柿树”这一形象的描写。但胡老师文中的缺点在于对主题的掌控和表现。
《老柿树》一文中是以“柿子树”暗喻“故乡”,通过对“柿子树”的怀念表现作者对故土的眷念之情。这应是全文的情感线索。胡老师在构思处理上虽然也尽力做到了,但在表现的深度、广度上是有所缺陷的,或者说又有些刻意为之的感觉。(因江山那边无法复制文章,故不再具体点说了。)
《心灵深处的祭拜》一文是我市文联散文对抗赛的一等奖作品。仔细拜读此篇大作,全文主线清楚,所抒发的亦是真情实感,可以说是作者用尽了功力,这也正是此文的优点。
可是在洋洋洒洒的文字后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有待改进。
1、明显的破绽在于文中关于时间先后顺序的陈述上。不知是否是粗心大意作者的疏忽了,还是在整体谋篇布局的欠缺。文中关于外公的时间线索有多处矛盾。
如文中叙述:“外公失踪后,外婆怀揣着几个月大的幼女、牵着六岁的二女儿和四岁的三女儿,带着十来岁的长女,到处流浪。在沿路乞讨的艰难中。”
但前面又有:“最后离家出走之前,将天灾人祸、强盗豪夺之后仅存的那点家底、全家老少赖以活命的良田耕牛,卖空带走。”
再结合后文:“在母亲16岁那一年,外公悄然回来。兵荒马乱时期,女孩儿都要早嫁。他回来就是给母亲和父亲订婚完婚,他替长女买了一身绸子棉袄、缎子棉裤,欢天喜地打发母亲出阁,办好母亲回门的喜宴后,他卖掉家中所有值钱的财物____耕地,牛马,甚至外婆娘家的陪嫁以及母亲的体

康桥没有桥

康桥没有桥 童生

  • 10

    主题

  • 75

    帖子

  • 837

    积分

2014-03-02 13:47:29
以上就是孤亭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和鉴赏心得,胡乱说了些浅薄的观点,下面欢迎各位朋友结合自身实践进行有益的探讨交流。

这里需要大家说明一下,如果各位朋友有兴趣,从下期开始我们沙龙主创计划将连续以几期的内容,重点和大家探讨一下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大散文;以余光中为代表的大散文;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小品文;以朱自清为代表的抒情散文;以沈从文、贾平凹为代表的叙事散文;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以张小娴为代表的心情随感文。在这里也想统一下大家的意见。

 

【文学沙龙】:第四期:主讲人——孤亭

【配合录制】:沐之歌,康桥没有桥

【语音链接】: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9231579&uk=3493037634

千阳初识

千阳初识 童生

  • 27

    主题

  • 127

    帖子

  • 906

    积分

2014-03-02 20:56:09
全程参与了这次沙龙,效果非常好,孤亭、沐沐、康桥辛苦了!欢迎各位文友有空到墨派沙龙坐坐!
潮仙

潮仙 探花

  • 2

    主题

  • 29096

    帖子

  • 13937

    积分

2014-03-03 10:08:15
老师们辛苦了!
潮仙

潮仙 探花

  • 2

    主题

  • 29096

    帖子

  • 13937

    积分

2014-03-03 10:08:53
祝福墨派!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