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若兰
|
【荷塘絮语】偶遇鲍尔吉·原野先生2014-04-09 21:36:34
安达居,蒙古语意即兄弟朋友聚会之地。我接到电话第一个来到这里,见包玉明亲自下厨炖羊排呢,整个厨房飘散着一股肉香。包玉明告诉我,他是通过他的同学认识鲍尔吉老师的,两人一直电话联系,未能会面。这天是鲍尔吉老师为参加辽宁电视台《王刚讲故事》栏目组公益课堂活动而来,他还给留守儿童讲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观教育课。活动结束后,鲍尔吉老师匆忙赶到安达居。 初见文学界大家,我们都很兴奋,宣传部、文化局、档案局的领导和早年就与鲍尔吉老师的父亲、翻译家那顺德力格尔老人相识的几位老干部也来了。大家握手寒暄之后,急不可待地攀谈起来。我那天刚做了发型,感觉不是很满意,所以一开始见到鲍尔吉老师有点拘谨,但看他没什么文学大家的架子,放松了许多。 鲍尔吉老师今年56岁,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他的血管里流淌着蒙古人的血,生于内蒙古呼和浩待,长于哲里木盟大草原,是黄金家族的优秀血统赋予他写作天才,他的散文目前在全国是拥有读者量最多的,与画家朝戈、歌手腾格尔并称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著有《不要和春天说话》、随感录《脱口而出》,散文集《百变人生》、《酒到唇边》、《善良是一棵矮树》、《世相铁板烧》、《浪漫是情场的官僚主义》等,曾获中国作协“骏马奖”、《人民文学》2000年优秀散文奖、第十届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金奖,连续三年被评为“90年代中国十大散文家”。有人说他的作品具有“豪放、幽默、睿智、雅洁、朴实、细腻”的特色,果然名不虚传。 对于鲍尔吉老师,我久仰大名。1998年10月,他的作品《习惯》发表在《中国建材报》文艺副刊“名家随笔”专栏,责任编辑是我的大学同学春杰。因为我的报告文学作品《从庄稼汉到企业家》借春杰的光曾经发表于这张报纸,所以我对发表在报纸上的那些文章格外留意,但是由于对他本人还一无所知,看过这篇文章也就淡忘了。近年来,不断有人参加文学院的培训,而我只有羡慕的份儿。好友娜荷芽参加培训回来后,我听说她的导师是鲍尔吉先生,便找到了他的博客。他的博文一下子吸引住我的眼球,那诙谐的语言,深遂的思想跃然荧屏,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可是,不知什么原因,鲍尔吉老师删掉了他的博客,我好久没有看到他的博文了,就在百度里搜寻他的文章,大都是他的旧作,如《吉祥蒙古》、《小羊羔》、《爱》等,有时,他的文章中还会出现蒙古语,如“好日亥”(虫子)等等,更有异曲同工之妙。 看到他的这些作品,我一下子喜欢上了其中的字词句,一口气看了好几篇,他的文字形象生动,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比如他在《云是一棵树》这篇散文中这样描述:“喀纳斯的云得到了松树和白桦树的灵气,它们变成了云精,在山坡上站立、卧倒、打滚和睡觉。”还有他的作品《马群在傍晚飞翔》这篇里,他这样写到:“马群跑过去,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拦它们,四蹄践踏卷起的旋风让大地发抖,震动从远处传过来,如同敲击大地的心脏。大地因为马蹄的敲击找回了古代的记忆,被深雪和鲜血覆盖的大地得到了马群的问候,如同春雷的问候,尔后青草茂盛。” 眼前的鲍尔吉老师,真是文若其人,说话风趣,他的背头整齐地顺向脑后,露出智慧的额头。他热情豪爽,会说蒙古语,喜欢听蒙古族歌曲。席间有人献歌,他配合地打着节拍,听到动情之处,竟然落下泪来。 金杯银杯斟满酒 双手举过头 炒米奶茶手把肉 今天喝个够 …… 看来,他也是个性情中人啊。包玉明带领他的团队为鲍尔吉老师精心安排了一场文艺演出,酒过三巡,鲍尔吉老师高兴地起舞,并向演员献花。包玉明亲自为他演奏马头琴曲《万马奔腾》,向他敬赠了马头琴,大家还和他一一合影留念。 正像鲍尔吉老师在他的作品《习惯》中写到的那样:在习惯的力量面前,保持诚实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诚实。希望鲍尔吉老师能够喝惯我们的三沟美酒,吃得惯这里的蒙古馅饼……
|
|
|
|
天龙
|
2014-04-09 21:44:36
第一个抢沙发,美美欣赏哦~~~~
|
|
|
|
萨若兰
|
2014-04-09 21:57:02
谢谢天龙社长,好旋自己写评语欣赏了,哈……
|
|
|
|
心寄弦下语
|
2014-04-10 06:07:47
能与文学大家同桌共饮,让人羡慕
|
|
|
|
萨若兰
|
2014-04-10 10:39:05
谢谢东北老乡跟评,远握!
|
|
|
|
烟云墨雨飞
|
2014-04-10 20:20:59
偶只能站墙角欣赏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