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来水榭(本社团不接受非首发稿件,投稿请标注首发,不标注的稿件退稿) 回复本帖
纷飞的雪

纷飞的雪 榜眼

  • 996

    主题

  • 7019

    帖子

  • 36503

    积分

郭宏文散文《西沟里记》刊《海燕》2013年第3期

2014-05-17 17:03:30

 

郭宏文散文《西沟里记》刊《海燕》2013年第3期            

    郭宏文,男,1963年生,大学本科学历,辽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辞赋家联合会会员。

1983年以来,已在《读者》、《读者?乡土人文版》、《散文选刊》、《中华文学选刊》、《散文百家》、《海燕?都市美文》、《文学与人生》、《鸭绿江》、《安徽文学》、《福建文学》、《山东文学.》、《辽河》、《岁月》、《芒种》、《都市文萃》、《满族文学》、《荒原文学》、《当代文学》、《西部散文家》、《西部散文选刊》、《华夏散文》、《散文世界》、《东京文学》、《农民日报》、《辽宁日报》、《辽沈晚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数百篇。作品屡次在全国各种散文征文大赛和散文评奖中获奖,并入选《中国当代散文大观》、《新世纪精美散文随笔选》、《2008年我最喜爱的散文》、《2009年名家散文排行榜》、《散文百家十年精选》、《2011年我最喜欢的中国散文100篇》、《中国散文精选300篇》等多种散文选本。已出版散文集《山屯物事》和《山屯情愫》。

                      流年专栏:『山屯物事』

                     江山文集: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32900.html  

                                                         

【流年】西沟里记(散文)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23153.html

过了我们那个山屯的西头,就是一条很长很长的沟,一眼望不到头,一时半会儿走不到头。人们管那条沟叫西沟里。
  西沟里是一个生产队,住着二十来户人家。西沟里深深的峡谷,把所有的人家,都温馨地搂在它的怀里。
  二十来户人家零散地分布着,每一处都是一两家,没有扎堆的。一处到另一处,总要走好长的一段山路,弯弯曲曲的,像走迷宫一般。从最外边的老刘家,走到最里边的老徐家,非个把钟头不可。西沟里的人说,他们喜欢这样零散着住,这样住,家家都可以就近分享山沟里的资源,吃水方便,烧柴方便,养个小猪小鸡啥的都方便,就连呼吸的空气都比住在一起清新。
  西沟里的人,不管男的女的,还是老的少的,做起事来,干起活来,总有使不完的劲儿,流不完的汗水。
  西沟里人种的地,大多都是山坡地,地块零散,土质瘠薄。西沟里的人知道,在这样的条件下,不付出辛苦的劳动,就没有饱饭吃,没有好日子过。
  农忙时节,老年人都不闲着,能帮把手就帮把手,能干点啥就干点啥,七八十岁也不愿吃闲饭。青壮年人都会早出晚归,啥活计都是紧着手地干,生怕一时的闲懒耽误了农时。半大孩子们都学着大人们的样子,有板有眼地做着一件又一件事。
  在西沟里,人们会论棵来谈论庄稼生长的事。啥作物,人们都会一棵一棵地盘算着,一棵一棵地打量着,一棵一棵地侍弄着,哪一棵,都不会在某一个地方被遗弃。一旦苗与苗之间出了空闲地,那就没说的,马上补种一棵。西沟里的人说,寸土如寸金,浪费土地,就等于作孽一样。
  西沟里的房子,差不多都是依山而建。所依的山,要岩石坚硬,夏天咋连雨,也不会形成泥石流,也不会对房子形成威胁。盖房子的地,都不是上好的庄稼地。西沟里人,祖祖辈辈都舍不得在好地上盖房子,舍不得在好地上圈院子。盖房子也不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夏天,能遮风挡雨就行;冬天,能防雪御寒就行。
  西沟里的最深处叫鸡冠砬子,地势相对比较平缓一些。那几年,西沟里人也被动员搞农田水利建设。人们在一起琢磨来琢磨去,最后选定了鸡冠砬子那个地方动起手来。人们一块一块地捡石头,一条一条地垒石坝,用石坝来拦截水土的流失。
  以后,不管沟外的世界咋样变化着,西沟里人都在农闲时节里,集中在鸡冠砬子那个地方,埋头干自己的事情。五六年以后,鸡冠砬子那个山窝窝里,就出现了十多亩能长庄稼的土地。至今,那片梯田似的土地,还在造福着西沟里的人们,那里年年都种庄稼,年年都会收获不少粮食。
  西沟里的人做事,最讲究干一件成一件。
  早些年,他们在南坡栽植松树,没出几年,南山坡就长成了茂密连片的松树林子。十几年后,松树林子不但绿化美化了西沟里,还给西沟里人带来的源源不断的财富。每年的夏秋时节,松林里生长的蘑菇,就会一浅子一浅子晾在家家户户的房顶上,或者一嘟噜一嘟噜地挂在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那一个个宅院里的蘑菇飘香,也变成了整个西沟里人的日子飘香。
  后来,他们在鸡冠砬子的阴坡上栽植棉槐,两三年时间,那里就长成了连片的棉槐林子。棉槐条是编梨包、抬筐等物件的最好材料。那片棉槐林子,每年能收获十几万斤优质的棉槐条。
  有这么多的棉槐条,可把西沟里的人们乐坏了。他们利用棉槐条,家家搞起了手工编织。于是,梨包、抬筐等各种物件,就一批接一批地运出西沟里。那些物件换回来的,就是一打打让人喜上眉梢的钱票。从此,西沟里所有的编匠,都有了一展手艺的大舞台。
  西沟里人爱栽树,更注重保护树木。松树林,槐树林,柞树林,山杏林……好多种树木都成林。所有的树木,都可在西沟里的任何一个地方尽情地生长,长成一道风景,遮下一片绿荫。一个个小风景拼接起来就是大风景,一片片小绿荫拼接起来就是蔽日浓荫。
  西沟里人烧火做饭,都用山柴,可每个人拿着镰刀去割山柴,从来不在一棵棵树上做文章。有些老梨树,已经多少年不结果了。按理说,西沟里人可以把它们淘汰,木头和树枝当柴烧。可西沟里人偏偏不砍倒它们,还让它们好好地长在原来的地方。西沟里人说,让老梨树好好地长着,春天看花开花落,秋天看叶红叶落,不是很好吗?树是他们的好朋友,他们也是树的好朋友。
  树多了,春天的时节里,鲜花就满山遍野地开,满山谷会飘荡着阵阵的杏花香,或者阵阵的梨花香,或者阵阵的槐花香。树多了,夏秋的时节里,就会收获许多许多的果子,给一个个宅院送去欢乐。树多了,飞来飞去的鸟就多了,跑来跑去的野鸡和兔子就多了,西沟里就成了一个美丽的动物园。
  西沟里的山上,有采不完的野菜,有挖不完的草药,还有该成熟时就成熟的各种野果。西沟人只要挎着筐篮走出宅院,就会有一个满满的收获。筐里的东西,有时是自家人美餐了,但更多时要留下来,加工好,储藏好,然后拿到山外去换零花钱。多往山上走一走,多伸伸手,多弯弯腰,家里买油盐酱醋啥的,心里就有了底。
  西沟里的人,家家都养狗,家家的狗都很凶猛。赵家的大昌子常说,城里的孩子山里的狗。说的就是城里的孩子厉害,山里的狗厉害。西沟里,一条狗守着一个院子,没有主人的允许,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别想进入它守候的领地。看着自家养的狗在院子里欢实地奔跑着,院子的东西就不会被外来的牲口祸害,主人就感到安生。
  西沟里的人家有六个姓氏,朱、徐两大姓氏的户数就占了一半多。
  朱姓家族是西沟里人气最旺的家族。那几年,朱姓家族就出了一位矿长、一位矿山工人、一位大队书记、一位生产队长和一位小学教师。
  朱贵余、朱贵芳和朱贵洲被西沟里人尊称为朱家三杰
  朱贵余十几岁就到一家矿山去做工。他不怕吃苦,不怕挨累,有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后来,他当上了领班的班长;再后来,他又当上了主管生产的矿长。他虽然当矿长了,可他一有时间,就骑着自行车回西沟里,回西沟里自己的家。他还是像从前的大余子一样,与西沟里的人说话唠嗑。他的家,始终在西沟里,一直没搬出去。
  朱贵芳父母没得早,是被本家的婶婶拉扯大的。他从小就憋着一股劲,长大了,一定要干一番事业,来好好地报答婶婶的养育之恩。他果然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二十多岁就当上了大队书记。干了近三十年的书记后,他又回到了西沟里,栽果树,编家什,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气息。
  朱贵洲是家族同一辈人的老大。他为人宽厚,尊重长者,关爱幼者,受人信任。他被推选为生产队队长后,生产队队长就在他的身上变成了终身制。他引领大家珍惜资源,辛勤劳作,勤俭持家,和睦相处,让家家的小日子,都过得一天比一天好。生产队解体后,西沟里有啥事,大家还是听他的。
  西沟里的徐姓家族也挺争气,出了一位贫农代表、一位宣传干部、一位矿山工人和一位当兵的人。
  徐姓家族最有名的,还数徐四爷和徐文章。
  徐四爷小时候给人家当过长工,受过很多苦。人家让他到学校去当作忆苦思甜报告的贫农代表,他可高兴了。那徐四爷就是个作报告的天才,一讲到关键处,他就会哭成一个泪人。他哭,学生们也跟着起哭。徐四爷说,孩子们哭过了,就懂得他们应该咋做了。
  徐文章打小就出外闯荡。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城里的一个机关单位做了一名宣传干部。那年,他被错划成四类分子,而被遣送回西沟里。回来后,他一直表现得荣辱不惊。他经常被人叫出西沟里去挨批斗。可每次回来,他依然淡定如常,照样参加劳动,照样与人说话。他说,人这一辈子,不怕身边有真坏人,真坏人好提防;怕的是身边有假好人,假好人没法提防。身边的假好人多了,就容易吃亏,容易受伤害。徐文章喜欢西沟里的孩子们,有空就给孩子们讲一些小故事,让孩子们越来越懂事。后来,徐文章终于获得了平反,又进城回原单位工作了。
  刘姓家族除了两位矿山工人、一位农村兽医。
  成为农村兽医的是刘贵德。刘贵德不怕脏,不怕累,人缘好,技术过硬。劁猪拿手,给大牲口看病也拿手。附近五里三屯的人,不管谁来找他,他都痛快地答应人家,不让人家失望。
  西沟里能说会道的赵永昌说,咱这地方,虽然是深山沟,没有电灯,也看不到汽车,可照样出人才,出能人。咱都是西沟里人,不管哪个姓氏的家族里出了人才,出了有影响的人物,都是所有西沟里人的荣耀。居家过日子讲究个门风,咱这西沟里就得讲究个沟风。出了这些有名上将的人物,就说明咱西沟里的风水好。风水好,咱们过日子才有盼头,才有精气神儿。
  赵永昌的话还真说到点子上了。一个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西沟里,出那么多有名气的人,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其实,西沟里最可爱的,还数那些美丽的姑娘们。也许,她们在西沟里呆习惯了,一生也不想离开那个民风淳朴、景色秀美的地方,在对待婚姻大事上,都有一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
  姑娘们嫁人的时候,首选的,就是西沟里异姓家族的小伙子。徐家的亲姐俩大珍和二侠,一个嫁给了刘家的大德子,一个嫁给了朱家的小生子。王家的亲姐俩大英和二英,一个嫁给了赵家的大柱,一个嫁给了朱家的大庆。朱家的大贤,嫁给了徐家的三德子。杨家的小芝,嫁给了刘家的大江。
  这样嫁来嫁去的,西沟里的家家户户,就变成了亲戚套亲戚,西沟里也就变成了亲家沟,变成了一个亲情融融的大家庭。逢年过节的时候,你请我,我请你,喝点小酒,唠点小嗑,就像演电影一样。
  那一年,西沟里的人家安上了电灯,也看上了电视。那一年,西沟里弯弯曲曲的山路拓宽成了大道,能开进小汽车。那拉进来的电线和拓宽的大道,也把西沟里对接上了山外的世界。 

                             

 【编者按】一篇非常温馨的散文,读着嘴角不断上扬。作者以西沟里的人为线索,从朱姓和徐姓说起,从西沟里人的勤劳、朴实、宽广的胸怀以及他们的习惯、品质娓娓道来了一个不一样的西沟里。其实,西沟里就是众多个山区农村的代表,他们像大山一样,世世代代生活在那儿。他们爱护山里的一草一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养育他们的山水就是他们的福音,他们非常爱惜。他们充满了上进心,一家荣耀,或哪一个人荣耀,就是西沟里的荣耀。他们言传身教,孩子们也像家长一样,每一件事都认真做。西沟里民风很好,居家过日子讲究门风,每一家的门风好了,西沟里就好了。众人拾柴火焰高,西沟里终于过上了幸福的日子。韵味无穷的文字,耐读耐品。佳作,推荐阅读。【编辑:山地731828829】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4230004

《海燕》20143月号目录

 

【中短篇小说】

 

004    /谁在水中盛开

014  金晓磊/陌生人来信

020  许长文/琴城轶事

 

【都市美文】

 

048  胡世英/雪韵

050  舟欲行/旅顺的味道

058  杨献平/就像我和你,心连心

066    /黑松林的记忆(外一篇)

070  刘荒田/坐一趟荡气回肠的巴士

073  韩冬红/三叔

077  郭宏文/西沟里记

 

【都市美文/大连方言】

 

080  董晓葵/打人家什·迂里刮外·五脊六兽

 

【中国诗歌万里行?2014诗人大展】

 

084  周庆荣  /有远方的人

087  潘红莉/夏天越来越远

091    /立意与抒情是诗歌的两个刃

 

【新现实主义】

 

092  李成恩/风声从耳朵里吐出舌尖

 

【半岛诗群】

 

094  吕政保/牧羊兵

096    /自由河(外二首)

097    /诗七首

 

【新批评】

 

099  杨晓辉/平民情结与作家性格

102  石竹青/日常叙事与文化寻迹

106    /百姓生活的阳光叙事

110    /以小说的方式对现实进行描摹

 

【访谈】

 

036    /鲍文清:笔耕不辍写春秋

 

【采风】

 

118  王金杰/响水观追古

 

【广告】

 

124  “英雄骏马”的品鉴时光(广告)

126  大化医院(广告)

128  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广告)

 

封面设计/于明龙

封二/张同吾书法

封三/中国农业银行(广告)

封底/神龙仙岛(广告)

 

                                                         

风逝

风逝 探花

  • 340

    主题

  • 8093

    帖子

  • 18361

    积分

2014-05-17 17:17:43
喜郭,向您学习!
你猜

你猜 进士

  • 489

    主题

  • 2090

    帖子

  • 6478

    积分

2014-05-18 11:36:20
喜郭师。
平淡是真

平淡是真 探花

  • 503

    主题

  • 3199

    帖子

  • 13437

    积分

2014-05-20 14:32:49
首页快讯!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