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树
|
【雅韵文学】断章取意闲文字2014-07-30 21:37:51
闲话叙文字,思绪缀云天,字在风中生,笔走天地间,写作凭借心情,更需嗅觉灵感和捕风捉影,或者说是借题发挥;写作依赖于心情,也滋生梦的希冀和追求,情至之处也是一种悠闲态度和生活方式。 困思愁缠情,尘俗缘粗浅,闲把清风问,方框字悠闲。有人在问,悠闲是什么?我说:悠闲就是执笔在手,把所见、所闻、所看的释放成文字置放于空间,让尘染俗事的心池挪出一点闲情,也给笨拙的智商刻些画蛛丝马迹,不在乎成功得失,不计其是否成理或谬传,只是大家悠闲分享你眼中的世界和表白自已的心态。 当我每一次把笔提起,笔尖又触及文字的高山和海洋,思绪也如这初夏的蓝天白云,自由翻飞飘向远方。思凝笔端,字节跳跃,时时散着浓浓的墨香,行走总会觉得是在描绘、在创造一个真实的世界。当墨汁滴滴浸入,如同那冥冥之中的注定,心迹娑婆,文字倏忽之间就拥有了生命。如花儿迎风绽放,如鸟儿向阳飞翔,每道墨迹都能找到最恰当的位置,熟悉得像是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于是香气四散,羽翼丰满,文章成形完篇,字句流如蟠龙,我想,这就是态度凝成的一种境界吧! 人有闲情天广地宽,心有赘词挥霍时光。当你孤独时,风儿会撞破思绪的城墙,卷起发梢深处那股股神经,蜕变为词句里流淌的音符,唤醒那麻木的表情和木纳心声,愿闲情与文字能有归期,也使你得到片刻的安慰和心灵的陶塑;当你骄傲时,雨点就是我的警钟,愿它能使你获得永恒的谦逊。有人说: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纳兰性德的态度。敏感却又心中布满希冀,向往美好的他,又时常感叹美好的转瞬即逝,身为旗人,却独爱汉室辞赋,一世名篇无数,又不知那“却道故人心易变!”于是,我也是否在感叹这世事如歌知者吟?闲情胡思愁繁字。 闲情就是分享,分享也是悠闲,不以欲望、占有和控制为动机,也不存在心湖里圈起围墙尔虞我诈,以一颗质朴的心倾诉眼中的悲欢离合我爱你时候,我用我的言语,我的行为,善待你,创造一个更好的你,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就同样也创造了一个新的更好的自己。“于是洛灵感焉,徙倚仿徨,神去离合,乍阴乍阳。……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这两句是《洛神赋》中我最钟爱的。抒写优雅,姿容如现。这是曹植的态度。那时曹丕还未曾想置其于死地,回首偶见的清风女子在他的心中激起波澜。古往今来,温柔乡,英雄冢。至于那时的曹植是否有弃天下独乐美人的想法,不得而知,唯一可知的是曹植忆了她一生。他的态度不是那爱美之心,而是他火热的情怀与流水不绝般的执著。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李清照的态度。我把它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放在一起。其实李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与刘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差甚远,甚至与“物是人非事事休”比较搭配。但时光荏苒,曾经的“相思”却只等来“须臾鹤发乱如丝”。女子的感性,注定让李清照活不出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可这也是一种态度,纵观“月满西楼”,何处寻得相思酒?“宛转蛾眉能几时”,欲语泪先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态度。不得不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执笔如剑,颇有种睥睨天下的墨客霸者风范,这是他的态度——横眉于官、俯首于民、化笔为刃、救国医愚的态度。 其实落笔至此,态度之事已然明了。但我却还需总结一句:写作是一种态度,只有当你的态度影响文风时,才真正不仅是“辞藻华丽”而是“真情所向,妙笔生花”。 人间众生相,世事千百态,真善、丑陋、褒贬、正义、反面、卑劣、玩世不恭……包裹着整个世界,我顿有所悟,美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处处在我们身边,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发现它。爱是需要大家共同奉献的,不管远行的你是否已经遇到或者将会遇到早春的寒风,你都要坚持奉献,把一丝一缕的爱心送给需要的人,如果人人都这样,我们不就处在一种温馨之中了吗?不要再苦苦追求、苦苦追问幻景,投入生活吧! 身心悠闲,便与文字结缘;工作悠闲,也信手画字涂文;心悟思绪一统,也时时落笔成文;悠闲便是如此,如此也就言之有理把悠闲刻成文字,又似乎在糊涂了文字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