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即之
|
当代文化建设的核心是重塑自强不息精神2014-08-14 10:21:31当代文化建设的核心是重塑自强不息精神 作者:王即之
每当想到自强不息这四个字,我就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顿有凌云飞天之志。感谢先圣先贤,为中华汉语语系创造了这么一个鲜明、生动、响亮、虎虎有生气的成语! 我认为,这四字既有历史传承,又有时代气息,既有纵深感,又有现实性,实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它启迪了我们的智慧灵光,使我们一次次享受到精神洗礼并进而产生文化共鸣。 早在中华文明的总源头、号称六经之的《周易》中,就率先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著名论断。《周易》分《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由伏羲、周文王、周公旦和孔子共同完成,即“易之四圣”。伏羲从龟背上的花纹受到启示,画出八卦图,定出阴阳大道,所谓“一画开天分阴阳,推衍万物定乾坤” ;周文王在殷纣王的牢狱中苦其心志,昼夜思索,把八卦推衍到六十四卦;周公把六十四卦细化为三百八十六爻;孔子“苇编三绝”,矢志学易,作出注释《易经》的文字《易传》,正因为有了孔子的参与,才使历史上几乎所有的读书人走进《易经》,录幽探源,各取所需,从而成就了各自的道德文章。我们今天耳熟能详、信手拈来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日新其德”、“有孚在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都来自《易传》。可以说,《易传》以它的博大精深而又简易明了成为人们进德修业、拼搏有为的法宝。正如杜诗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几千年来,它已融入国人的血液中,无论人们知道不知道,都是这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是说天上运行着一轮永不终止的太阳,人们应该效法太阳,永不知疲倦的追求,以期建功立业。《易传》要求男人特别是年轻的男人要提高德行,不断修炼,经营好自己的政治和人生。 我认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指向。中华民族之所以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化之所以在遭受了无数次的内部斗争、外国强列侵略和两次异族统治后仍然香火不断,就是因为它的自强不息精神。翻开一部中国历史,其实就是无数英雄豪杰自强不息的个人历史和家庭史。任何一个英雄豪杰都是很好的秉承了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而成就了他伟大的事业。毛泽东一次和梁漱溟交谈中说到一首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其实毛泽东本人就是“男儿当自强”的典范。他少年壮志,在中师求学阶段就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心声。正是因为他的自强不息精神,使他玩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政权于股掌之中,率领众多的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鲜血,终于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成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翘首。上面这首诗中有一句“将相本无种”,这句话来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他在田间劳作时曾对同伴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苟富贵毋相忘”,从而也干就了一件震古烁今的大事。大汉江山的开拓者刘邦也是自强不息的风云人物,在他打天下之初,他父亲不无担忧地对他说“儿呀!你看你的同伴一个个都娶妻生子了,你还胡逛啥呢!再这样下去,我看你连个媳妇都讨不上!”刘邦照样雄心不减,我行我素。未央宫落成之际,他对父亲说:“您当初担心我连媳妇都娶不上,您看现在整个天下都是我的!”文武大臣山呼万岁,好不气派,令人羡慕至极。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十四岁进宫,克服了无数艰难困苦,凭借她的智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敢于一次次亮剑,终于从人生的低谷跃上皇帝的宝座。当上皇帝,她还不满足,又通过精神控制,当上皇帝佛,超越世俗权力,走向精神圣地,成为历史上久传不息的佳话。 帝王领袖是这样,文武大臣也是这样。在中国,有一句名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纵观那些青史留名的文武大臣,哪一个不是技压群雄而脱颖而出的呢?脱颖而出的主人公毛遂就是在关键的时候自荐一下 ,从此一次次展示了自己的非凡才能,受到当权者的青睐和重用。协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周朝八百年江山的姜太公也是这样,他五十岁当小贩,七十岁当屠夫,八十二岁那年垂钓于渭河之滨,终于钓来了周文王。《封神榜》有诗为证:“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专为锦麟设,只钓王与侯。”在中国,还有一句话:“尔等莫为年已稀,苏秦发奋二十七。”是说求取功名者不要认为自己年龄大了,今生已经没有希望了,人家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当初发奋学艺的时候,都已经二十七岁了。想当初,苏秦在秦国受到打击,一事无成,狼狈地回到洛阳家里,妻不下纴,嫂不为饮,父母不与言。后来他苦学太公兵法《阴符》,为防打瞌睡,他以锥刺股,血流至踵,终于学有所成,赢得除秦国外其他六国君王的认可,身佩六国相印,好不威风,当他再次回到家里时,父母清屋除道,妻嫂匐伏不起。苏秦叹曰:“富贵则亲威畏惧,贫贱则易之,况众人乎!” 以上都是革命领袖和帝王将相的典型事例。那普通民众难道就没有自强不息的佳话了吗?当然有,后唐晋学士孟宾是父母的独子,父亲怕他受人欺负,很是担忧,提笔吐露心声:“他家养儿三四五,我家养儿独且苦。”其悲苦的心境溢于言表。看到父亲的诗句,小孟宾壮志凌云,续之曰:“众星不如孤月明,牛羊满山畏独虎。”可谓万丈豪情直入云端,给父亲以最大的心灵安慰。后来的实践证明,他确实功成名就,青史留名了。这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从七千年前的伏羲到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再到近现代的孙中山、毛泽东,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贯穿其中,成为中华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然而,在上世纪初“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我们似乎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失去了自信,一股低毁传统文化、汉字、汉语的风潮席卷而来,最著名的当数胡适提出的“打倒孔家店”和鲁迅、钱去同提出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再到现在的应试教育,使我们的传统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孔子说:“道不远人”,说得亲切而准确。确实,道从来没有抛弃过我们,天地大道、乾坤正道,任我们昂首阔步,大踏步前行。为了让我们一路前行,大地母亲毫不吝啬地、谦卑地躺下来任我们踩踏,以助我们达到目标。但我们还是自觉不自觉抛弃了道、疏远了道,以至于造成今天我们精神家园的缺失。君不见:在我们的周围,在报纸、电视、广播的报道中,我们看到、听到了层出不穷的怪象。高官、名星、高材生自杀者有之,因嫉妒羡慕恨、失恋、吵架、打牌、取不上老婆等诱因而杀人者有之,不赡养父母者有之,老人跌倒不扶者有之,眼看两个侄女落水嫌担责任不愿施救使两个孩子溺亡者有之,师长老师奸淫幼女者有之,携枪抢银行者有之,携炸药炸公交车者有之,车把人撞了人没死再狠心地辗过去致人死亡者有之……。这一桩桩、一件件看似互不牵连,实为殊途同归的事件告诉我们:我们现在富裕了,有钱了,但钱并不是万能的,没有精神、道德、文化等人格方面的支撑也是万万不能的。古人从五岁起就学《小学》,即学打扫庭院和人礼待道的道理,从《论语》1.6即可得到验证:“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至十五岁,则入大学,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所以他们拥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胡适在九岁时能把四书五经倒背如流,而我们今人几乎不知道四书五经为何物,这就是差别,也就是原因所在。钱确实好,我们曾经很穷,但今天我们是否对钱太过崇拜、迷恋和谄媚。在《非诚勿扰》节目上,一位女生曾露骨地说:“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观《非诚勿扰》,中国女孩和外国女孩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女孩看重的是男嘉宾的金钱地位,外国女孩看重的是男嘉宾的品位修养。 以上种种,都说明我们远离了中国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成为无根的、悬浮的一族,成为胜利的失败者和失败的胜利者。解铃还需系铃人,为了改变此状,我们只能再次走进国学、走进传统文化、走进周秦汉唐那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万里同风,天下为一”的精神家园。使每个人重新拾起中华民族伟大的自强不息精神,像太阳一样,永不知疲倦的运行着,将自己的光芒洒向人间,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社会,靠自己的能力、智慧、辛劳、勇敢建功立业,而不是靠欺上瞒下、坑蒙拐骗、偷鸡摸狗、男盗女娼为之。 当今之世,风云际会,时代进步,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孔子和国学在历经一百年的沉寂后,又重焕生机,可谓春萌之草,已见其绿,弘扬国学,正当其时。正如一九八八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们在法国巴黎所达成的共识:“当今世界已走向穷途末路,要想寻找出路,必须从二千多年前中国的圣人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愚以为这样说,一点也不过份,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足以代表中华文化的形象符号和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我们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就是弘扬儒学精神和孔子的思想。《论语》中“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狂者进取”等思想和流布已久的“坐言起行”、“儒行将略”、“外王内圣”等儒家思想都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和践行。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吾不英雄,谁又英雄?就让我们在当今国际语境中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敢于亮剑,长袖善舞,鹏程腾飞,猛虎震怒,尽显中华儿女的风采吧!
(王即之,文化学者、书画家、美术评论家、陕西省国学艺术研究会宣讲部部长、西安交大城市学院国学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