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州大浪
|
诗歌构成中的点线面组合及其解读2014-11-30 14:36:15
诗歌是一个整体,一个将语言和个人情感运用各种艺术手法糅合在一起的整体。既然是一个整体,就有其内在的构成规律。这与初中几何学中某些知识点是相似的。如果将诗歌当作几何学中的一个图案,那么这个图案或简单或复杂都是由点线面三个要素决定的。在我看来,再简单的诗歌,都必须满足这三个构成要素。同理,再复杂的诗歌,也同样离不开点线面的组合。
那么构成诗歌的点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我喜欢用一个词:诱因。一首诗歌的产生,必须先是某些东西触动写作者神经,并进而在其脑海中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画面。我把这称之为写作诱因,诱因可以是一种情绪,也可以是一件事情,亦或者是一个人。总之,不管是什么,它都对写作者产生了持续的冲击力,让其有了不吐不快的冲动。诗歌构成中的点,说白了就是写作诱因。 我们常常会在谈到一首诗歌的时候,会谈到诗歌对人产生的震撼力。这种震撼力从何而来?根源就在于写作诱因这个点。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或者如意,某个重要人物的突然离开或到来,都会让我们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 。这些情绪先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自然累积过程,每个人的承受力都是不同的,当面临爆发的临界点时,写作诱因便会自然形成。而这诱因则是自始至终贯穿在诗歌里的主题。诗言志达情,我们所要表达的情感或价值指向,说白了就是你写作当时的情绪。有些诗歌读起来轻快明亮,而有些诗歌读起来低沉忧伤。我们从诗歌中得到这样那样的感悟,都离不开原作者事先设定的诱因这个点。 有了诱因这个点,延展开来,就会发散成一个或者多个引导情感走向的线。比如,一个人正处于热恋状态中。这种情况下,爱就是热恋这件事的基本点。但爱需要一些具体的表现,两个人逛街,牵手,接吻或者一些其他举动,就是爱的具体延伸,就是由爱这个点展开的线性结构。诗歌也是如此,我们要描述疼痛。疼痛是种感觉,是需要去感知的。如果我们单单只说自己疼,别人会有感触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比较逗,疼作为点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具体的表达之前,别人无法感知到你的疼痛,更无法感知你疼痛的程度。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将疼细化吧,以你自己的感觉将疼分为不同的指向,也就是说,以疼为基本点,发散出多条线索。有了这些线索人们才能感觉到写作者当时的疼,到底是怎样一种疼。 有了线性发散,我们就不难理解诗歌构成中的面。几条相交的线会构成一个平面,换言之,一种情绪的几种不同表述也会形成一个或者多个面。我们姑且将之称为 诗歌棱角吧,诗歌写作者写作当时的经历和情感是恒定的,但诗歌受众是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经历。诗歌写作者与诗歌受众产生共鸣的桥梁就是这些由线组成的我们称之为诗歌棱角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我把我的情感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不同人面前,读到这些文字的人,结合自身经历,在我所表达的这种情感里找到与自己近似的部分,然后形成自己新的理解或者情感。 诗歌构成的点线面,看似简单,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的技巧。当下写诗的人数量庞大,为什么能写好并且让我们深深铭记在心的人或者作品数量很少呢?原因就是写作者没能处理好诗歌的点线面构成问题。常见的问题有,情绪发酵不充分就强迫自己动笔书写。动笔了,自己都没搞清楚自己要表达的基本脉络。如此诗歌,怎么能深入人心呢? 搞清楚这三个基本构成,我们再简单研究下如何赏析一首好诗。写诗和赏析诗歌,构成是一样的,次序颠倒而已。 拿到一首诗,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准确无误的找到诗歌写作者的写作诱因。因为我们是读者,不可能了解写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情感。但我们可以去读,写作者通过一个点放射出不同线,这些线条又构成或大或小的面。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诗歌棱角中找出与自己相似的部分,也就是说与原作者产生一定程度地共鸣。有了共鸣,原作者的情感脉络或许还处于模糊状态之中,但我们至少能明白自己的情感脉络。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发挥上苍赋予我们的独特思维能力,可以运用联想,设想如果我们处在这样一种境地,会有什么样的情感诉求。这些设想说白了其实就是由诗歌棱角发散开的线,通过这些线,去找诗歌写作者的写作诱因,或者说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还会很复杂吗?当然不会,可能会有所偏差,但至少不会离题万里。 所以,写诗或者读诗,我们都得找对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当然,诗歌写作所要注意的问题和诀窍还有很多。谁都不可能总结出适应各类人群的万能教材,但我们可以找适合自己的方法,让自己不断得到提升。读一首诗歌也是如此,多读,多揣摩,总能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无字总结的这些东西,仅供参考。 【诗歌构成中的点线面组合及其解读】作者:王成伟 |
|
|
![]() 青州大浪
|
2014-11-30 14:37:23
在艺术层面,我管这个叫“灵感”。对于灵感的寻求,有时候是突发奇想,有时候是因为一件小事而折射出来的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尽管你的观点不止这么几个,但也就只有这么几个是吸引到你,并让你继续往下挖掘的动力。每一个经典都是经得起考验的胡思乱想.
|
|
|
![]() 张松
|
2014-12-28 17:05:01
值得你我学习的,收藏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