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翔的风筝
|
【山水随笔】散文的真善美2014-12-10 22:57:07前两天,连中老师发的一篇《我想,山水论坛中也争论》的帖子引起同仁们的一番争论。原帖我无需再在这里累述,帖子的内容我浏览了两遍,主要是针对散文能否虚构的问题,进行了一次探讨。从各位老师的回帖中,不难发现,大部分老师对散文这种文体的真实性都很重视,一致认为散文不能虚构,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实作为依据。这让我想起散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地方和散文的特点。 现在的文体学家们一直公认汉语言文学有四大文体:一是诗歌,二是小说,三是剧本,四是散文。在这四大文体中叙事文体和抒情文体各占一半。诗歌和散文是抒情文体(表达),戏剧和小说是叙事文体(再现)。这样散文和小说、剧本一下就区别开来。这两种叙事文体都离不开故事的四要素,但推动故事的发展的手法不同。剧本是用人物对话为载体来推动故事的发展,而小说却手法多样,但大部分是以叙述为载体的。这样这两个文体也就区别开来。 诗歌和散文都是抒情性文体(表达),这两个也好区别。诗歌是以经营意象,在不同的意象中赋予(表达)不同的情感为目的的文学体裁。而散文的抒情方法却不仅仅依托于意象的传达,或叙事或禅理或描写等等,方法和手法多种多样、灵活多变。这样说可能还不是很明确,那就需要从别的方面进行区分。 我们说文学是一门人学,是表达和在现人类各种情感的一门学问。既然是人类情感,那就离不开人类情感的共性。人类情感的共性就是追求真、善、美,所以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的表达和追去,才能引起人类情感的共鸣。不管小说、剧本还是散文和诗歌,都在追求着真善美。小说和剧本是叙述性文体,和散文很好区别,我们就不必讨论。这里重点说说诗歌和散文在追求真善美方面的差异。 刚才我们说过,诗歌是以意象为载体来表达人类情感的文体。而意象的特点是流动的或是不确定的,比如“柳”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多用于送别诗,以示挽留之意。而现代多和“婀娜多姿”、“女性”相关联。所以诗歌不确定的意象,造成了诗歌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意象的跳跃性和不连贯性。表现在文体上就是想象的跨度比较大。意象和意象之间的桥梁,用情感来传递,所以很多现代诗歌(古代诗如李商隐)就像谜语一样难解(这主要是作者在意象和意象之间的关联的处理方式上造成的)。最能体现诗歌这一特征的是北岛的独字诗《生活》,全诗只有一个网子,将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发挥到极致。 散文却不同了,散文在追求真善美的时候手法或方法灵活多变,即用得着叙述文体的叙述(再现)方法,也用得着诗歌的意象表达的方法。关键看写的是什么内容,根据内容的不同而采取合适的表达方法。要不也不会用一个“散”字来体现这个文体的特征。这个“散”,不是没有章法,没有目的的“散”,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使用了多种多样的手法。所以,前辈们在提到散文创作时,一直提倡“形散神不散”。这样一来,这四种文学体裁的就轻轻松松区分开了。 那么具体到散文中怎样处理或是对待真善美的呢?这个问题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散文这种文体一半是舶来品,一半是自主产品。最早使用散文这种文体的人应该是近代文学鼻祖鲁迅,他的《野草》开了散文的先河。而将这种文体进行自觉调整的文人,应该是周作人。尽管现代文学史讲到这两兄弟时,评价褒贬不一,但两人对于散文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特别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文”,将明清的小品文和西方的随笔相结合,对于推动散文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在西方的文体中,随笔是一种感悟于生活点滴的文体,也有叫做“心灵鸡汤”的。而明清的小品文讲究的是一种情趣,性情,起源于魏晋时名仕的一种对事物的通达和达观。所以这两种文体,到了近代的时候,经过先辈们的努力,就成了我们所说的散文。 先来看看散文的真。所谓真,一是所描写的事物要真,弄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在胡编乱造。其次是情感要真,就是通过你的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自己所感所悟,有着真情实意,不是无病呻吟的那种。所以这就很明确了散文必须要面对现实生活,体悟生活,离开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切身的体会你无法表达出正真的情感。这个问题可以用鲁迅的例子来说明,鲁迅一直以来最为遗憾的是没有写过红军革命的小说,为什么?因为这方面没有生活的经历。既然小说都的要生活的体验作为基础,那么散文就更不要说了。 其次是善,这是指散文的内容来言。即使你表达的情感再真实,再感动人,脱离了人类基本的共性,善的情感,也不会引起人性的共鸣,反而会得到人们的厌恶和唾弃。 再次就是美,美也是存在两方面,一是内容的美,二是形式的美。内容的美是要求散文的也要追求意境,创造意境之美。这方面做到极致的文章,被称作散文诗。其次是形式的美,在诗歌中讲究韵律美(音乐美)、建筑美(格式美)。散文也同样需要这方面的追求,很多大师级的散文在文字方面的追求和造诣,用标准普通话读来的时候朗朗上口,韵味十足。老舍曾经很形象地说过自己在最求遣词造句时的经历,为了一个词,想的眼睛都发了蓝。其次是矛盾的《白杨礼赞》,那种辐射性的谋篇布局和不断的重复,给人造成了一唱三叹的独特效果。 有人说,作为一个散文作者,我不能什么都要去经历了再去写。这就牵扯到一个经验获得的问题和艺术创造的话题。一个人的经历再丰富毕竟有限,所以经验的获得可以是多方面的,这方面我就不再累述。其次是艺术处理和创造,在散文中也同样需要艺术处理和创造,因为散文也是一门语言艺术。既然有艺术创造、有艺术加工,就必须遵照散文的真善美的最高艺术追求去进行。鲁迅曾说过,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就没有艺术。 这样一路说来,散文的写作还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一篇散文,往大了说,它代表着一个作家对于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往小了说,是一个作家最贴切的真情流露。其次是散文的写作定法不是法,它必须与内容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所以看似好写的散文,其实并不好写。 林林总总写了不少废话,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方家、老师批评指正。
|
|
|
![]() 春华秋实
|
2014-12-11 12:23:19
很高兴看到山水论坛吹来文学漫谈之风,连中老师开了个好头,显然风筝有关写作的随笔更令人钦佩。希望山水文友积极参与这类有关写作的漫谈随笔。因为忙于琐事,草草留言吧。 我认为:散文贵在真情流露和迸发,一篇好的散文是“情”的艺术,更是“真”的艺术,具备了“情”的艺术才能感染读者,具备了“真”的艺术才能与读者达到心灵契合,散文审美价值才会大大提升。 |
|
|
![]() 连中
|
2014-12-11 13:43:14
风筝老师写的真好,“真善美”是文章的精髓。散文更是如此,不美的不真的谁看呢。向老师学习!
|
|
|
![]() 禅香
|
2014-12-12 11:02:39
说得好,赞一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