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来水榭(本社团不接受非首发稿件,投稿请标注首发,不标注的稿件退稿) 回复本帖
纷飞的雪

纷飞的雪 榜眼

  • 996

    主题

  • 7019

    帖子

  • 36503

    积分

【流年喜讯】指尖散文刊于《向度》第三期

2015-01-05 22:20:51

本社讯

逝水流年文学社团专栏作家指尖

散文《枝条摇曳》刊于《向度》第三期。


作家简介】

江山文集: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283.html


个人简介:指尖,山西盂县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阳泉市散文学会副会长,曾出版《槛外梨花》,《与爱人分享的50种浪漫》。

散文《皱纹》入选河北教育出版社发行、由野莽主编的《天地父母》母亲卷;《皱纹》、《二月的暗语》入选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发行的《父母丛书》;散文《牙齿》入选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稻草人的信仰》;散文《水上之书》入选《山西省中青年作家作品精选集》;散文《雨声》在首届《读者》(原创版)真情征文大赛获二等奖;散文《骨头上的花朵》在《中国散文家》举办的洁达爱在人间纪实散文征文中获一等奖。作品《牙齿》入围第二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作品《庙院台阶上的背影》获盛世微山·2011年度《青年文学》作家奖提名奖;作品《绣鞋(外一篇)》以直面生死的极致处境,将生命中的无望追求用清冷而又略显神秘的文字洒落笔端,带有一种穿透生存本相的凌厉感和勘破红尘万事的凄清与悲凉。

语言清丽脱俗,行文简洁而又妙语连珠。获全国首届网络文学大奖赛散文奖。

SANCTUM1501|目录


品城

003过年在广州/郑航

012揾食者与城中村/徐颂翔

021从石井到棠下/欧阳杏蓬

035石牌村里的碎影/陈小虎

对话

056葛芳访谈/酸枣小孩

朝花夕拾

073碑帖记/胡竹峰

082名画里的圣经/凌鹰

088乱红集/文河

095养?生/草长鹰飞

103读之欢喜(外一篇)/冯立君

110阅读纪/辛泊平

117天堂的风从这里吹过/张妮

曲水流觞

128过余姚龙泉山(组诗)/蓝喉

135关于地理的挽歌(组诗)/王天武

142最后的苹果(组诗)/余秀华

世相百态

150终于有只鸟倏忽飞过/小昌

162同心树/孟大鸣

175叫暑/张阳

诸子百家

191枝条摇曳/指尖

202九月的忧郁/李天斌(黎族)

209羊圈/阳夏

213菜市场/吴其华

218麻雀/陈礼贤

220雨天断章/弱水

223竹马/王清铭

【流年】枝条摇曳(散文)

http://www.vsread.com/article-508439.html

     一

     村里的婆媳或妯娌关系紧张时,会选择分开做饭或者分开居住来达到彼此仇恨和绝交的目的——我祖母和我母亲就多次以这种形式分开过。当时我们家唯一的男人——我的父亲远在千里之外,调节她们之间矛盾的粘合剂变得可有可无。她们既在乎他同时又无视他,关键时刻他是照片、一封信、一句话、一个无论你怎样咒骂都不会出现在你跟前的人。因为无法得到外力的调解和阻拦,她们的矛盾越积越深,刚开始,她们彼此形同陌路,尽量避免迎面碰见。有次我跟祖母在磨道里晒太阳,我母亲从街门里进来,我祖母马上在坐着的石头上转了身,将一张后背朝向外面回来的母亲,我看到母亲回来,照例是要高兴地喊叫,可是我的母亲像没看见听见似的从我身边走过去了。祖母这时转身抱住我,寒冷的眼神狠狠地剜了母亲的背影一眼。有一天,祖母用很难听的话骂一只飞上飞下的鸡,不知道那句话触动了厨房里做饭的母亲的神经,她竟然站出来跟祖母争辩,如此一来,祖母火冒三丈,指责的话像豆子般一笸箩一笸箩倒出来,而我母亲就是那个注定要在豆堆中滑倒的人,在跌到之前她依旧会拼命挣扎,于是,我们家成为一个战场,她们用言语的刀枪互相击伐对方,并在看不见的伤害中,使对方伤痕累累。我母亲毫无社会及家庭生活经验,她被命运派遣到一个陌生的家庭里生儿育女、孝敬老人,从一开始她就处于劣势,并无法得到一丝同情。当她与祖母的矛盾开始激化,村里看笑话的人中,一大部分是偏向祖母的。

    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农村,人们刚从各种运动的余霾中缓慢苏醒。教书的母亲,闯过艰苦的大炼钢铁时期,挨过勒紧腰带的饥饿年代,在温饱自足之后,开始想争取到一个媳妇或者说一个女人的正常社会及家庭权力。但我的祖母显然无意去成全她,甚至对她生出诸多不满。起初,母亲每晚会伺候祖母抽烟喝茶,朦胧而使人发困的油灯下,她不得不强睁着双眼,熬等灯油耗尽。这种恭敬婆婆的传统习俗在村里由来已久,并不稀奇。但母亲在不屑传习的同时又不得不按照传统行事,她骨子里的叛逆让她在恭敬的同时流露出厌恶。作为一种无声的或者有力量的反抗,她跟其他老师们带领学生们投身于破“四旧”的大潮中,村里一些有点年月的物件都被清查出来,并相应进行了处理,那段时间,学校添置了桌椅板凳,那些带着木纹和温度的桌子的前身,是一个柜子或者馆木,而硬气光滑的凳子的前身可能是一条大梁……这些举动,不止惹恼了祖母,还惹恼了大部分村里人。他们都觉得,学生们所做的一些砸菩萨塑像、挖掘先人坟墓等大不敬的事件,都是老师们所指派。她和她的同事及上级成为大逆不道的人和大家心理孤立的对象。我的祖母在说劝和哀求都失效后,破口大骂,尔后以寻死上吊的方式威胁母亲,当所有这些都无法阻止我母亲时,她选择了分家另过,来捍卫自己所坚守的立场。

     她们并不考虑作为身体中同时流淌着两家血脉的后代的我的感受,一切仿似与我无关。可笑的是我在分家过程及分家所构成的隔离状态中找到了一种隐秘的乐趣。这种分家并不是习惯意义上的分割财产、土地以及户口,这只是形式上的一种分开。母亲依旧担水,但她需要担满自己和祖母的两缸水。分粮食的时候,我们家依旧是一户三人的份额,并不成其为两户人家。显然这是一种不被公众认承的分开,但这并不能阻止她们之间分开的意愿。显然我的年轻母亲对分家充满恐惧感,她的灶火常常熄灭,有时仅用树上的一只梨来充当一顿饭,当然,她并未流露任何认输的破绽,但祖母却接收到一些讯息。她作为权利的象征,并不说明或者主动沟通,她冷眼旁观,希望以胜利者的身份使母亲屈服。我还记得那个黑瓷碗,我将它抱在胸前,穿梭在祖母和母亲厨房短短的距离之间。那是初秋,祖母门前杏树上结了稀疏的果子,我的跑动带起几片飘落的树叶,像我愉悦而飞扬的心境。我在母亲的厨房里得到一小碗面,而在祖母的厨房里得到一个鸡蛋。这段时间,我可以按惯例睡在祖母身旁,同时也可出入在母亲的屋子里。她们分开使我产生拥有两个家的错觉,似乎两个都是我的,但同时,它们又各自有各自的主人。

    显然这种婆媳分家中我母亲是示弱者,直接表象就是她赋予家庭的劳作明显加重。更隐性的一面是我成年之后才知道的,那就是,作为家庭劳动的主要收入者,母亲同时分担两户的灯油盐醋钱,使原本的一份变成两份,在无形中增大了家庭开支。而我祖母正是抓住我母亲的这一心理,表面上极具残狂,甚至用要雇人来伺候自己的借口,来改善尴尬的矛盾局面。

    村里的家庭都是以户为单位,以兄弟或者儿子为社会个体存在的。对于我们家这种人寡的情形来说,个体力量的各自气场,显然要大过单位。这场闹剧般的分家在其后的几年里,又出现多次。每次都以一个奇怪的理由结束。我的祖母会在某天中午,以灶火熄灭为由,重新端起母亲的饭。或者在父亲探亲回来的那天,祖母以端坐等待的姿势吃一碗我母亲做好的饭。

    二

    其实像我祖母和母亲的这种带着赌气的分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家。我母亲打小生活在一个近40人的大家庭里,家庭中,父辈兄弟三个,子辈兄弟十一人。家族中的主事是老大家的大儿媳,母亲称她为“大嫂子”。我的外婆,看似有长辈的身份,但她并没有任何特权,或受到优厚待遇,她跟十个媳妇同时承担着大家庭里的洗衣、做饭、纳鞋、缝衣等事情,而属于她的开支少而又少。月例基本是没有的。男人们同样也是平等的,十多个男人中,有两个在北平布店里当伙计,每年的收入除去在外的固定开支外,全部要上缴到“大嫂子”那里,用于家族一年的开销(当然,他们也会有一小部分积蓄会成为私藏,这点上能出小孩子偷偷吃的零食上彰显出来)。还有一个男人将女人们做好的烧饼挑到附近村里叫卖,所得收入同样要交给“大嫂子”。剩余的男人们在田地里劳作,喂牲口。

    “大嫂子”在家族里起着领袖作用,一方面是她的才智的确要高过旁人,受过打算盘、读女儿经之类的先天优质教育;另一方面,是权利赋予她一种统领全局的能力,一个家族的兴衰全都系于一人之手(听祖母讲,当时更多家庭里的主事者为老年男性)。这种家族家庭的庞大运转,也会在无形中会助长一些恶习,诸如贪污、欺压、不公平待遇等。我母亲至今会想起他们家族分家时的情形。分家的起因是排行老二的外祖父的去世。在家族中,外祖父系最贫弱的一支。第一是因为他成家迟,第二是因为他本身太老实,不会偷奸取巧,油嘴滑舌。他作为村干部,在家族的地位却低之又低。我外婆因为他的木讷,受到侄媳妇“大嫂子”的欺压,她被指派有做不完的活计,为此她有三个孩子小产,但这些并未使外祖父产生任何不悦,在他以为,家族领袖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他并不偏袒妻子,在其他同辈或者后辈媳妇们的挑唆下,他对她横加指责,有时施以拳脚。再加上外祖母天生性格软弱,这就造就了其他同辈或后辈媳妇于她的轻视。当我的外祖父的尸骨被埋葬之后的第二天,“大嫂子”就将全家的人集合在一起,宣布了分家的决定。

    像树木一夜之间生发了几个、十几个甚至更多的枝丫,一个家庭在主根不变的情况下,解体成十多个新家庭,这些家庭,在来年春回,会有新叶绽放,会有花朵,有鸟雀筑巢。对于有收入或者有劳力的新家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他们既避免全部收入的上缴,又可明目张胆地逃避家庭繁琐而毫无结果的劳作。最愁苦的是我的外婆,她一个三十几岁的妇人,最大的孩子也不过十三四岁,而且还是女娃,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恐惧。在分家协议中,他们分到东房三间,房前三尺,屋后五尺的范围,柴房半间,铁锅一口,碗五个,粮五斗,灯油半斤,盐半斤。这就是他们一家五口在世上的财产。这种明显带有欺压性质的分家,并没有逼迫外婆说出自己的不满。她除了哭泣之外,别无他法。也就是从那时起,矮小的外婆开始了她的田地劳作生涯。作为长女的我母亲,在家族的强烈反对声中,坚持上完初中,并用她三块钱的奖学金,维持着家用。那段时间,磨面,拣铁,捡炭成为母亲和大舅最主要的营生,在这种艰难的度日中,他们迎来了大跃进和村食堂的开启。

     村里大部分家族被这场运动所瓦解。家族中的主事者,从一个神坛上走下来,即便“大嫂子”是三寸裹足,她亦得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国家运动中,无私地将在分家中所得的诸如铁锅铁铲全部上缴,出现在田地劳作人中间。以糊口为目的的家,有灶火和柴烟,有锅具和菜香的家,成为人们的住集处。这对家族的瓦解是至关重要的一击。树木分枝的习性似乎被更改,当时间分散成无数的小粒子,它们再无法用某种物质粘附在一起。之后,随着运动的深入,大食堂亦瓦解,无法撼动的主杆开始摇晃,枝叶凋蔽,花朵枯萎,人口频频消失——大家族中先后有两个男人死于浮肿,两个死于“气鼓”——为了求生,分家成为漫长时代里无法避免的社会现象。像外婆母家那样以一个姓氏组成村庄的人家,渐渐分支成无数个家庭,虽然大家都拥有同一个姓氏,有共同的祖先,但因为家庭的再建,家族观念越来淡薄,并使村庄里渐渐有了派别之争。

    ……

    【编者按】一个家庭是一棵树,当树木茂盛,枝条繁多,便衍生出一个个新的家庭。分家,是家庭在主根不变的情况下,解体成多个新家庭。作者以自身经历记录着贫穷年代以及现今分家的不同情形。“我”祖母多次以赌气分家的形式来反映对儿媳的态度,表示自己的立场;外祖母因为外祖父去世家里劳力单薄被大家族欺辱被迫分家;大舅舅成家生子后分家和兄弟反目成仇;土地承包后的农村分家有了新的含义,分割财产已不是唯一的目的,大家更在乎分到手的钱财及余下时光中社会对个体的补偿多少;第一批独生子女婚嫁后出现独子家庭,但此时分家与贫穷年代的分家争夺财产迥然不同,枝条依然属于树干。分家,带给家庭成员不同的感受,或自在,或不安,或愧疚,或怨怼,或仇恨,或安顿,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这一习俗如同无法更改的自然界所既定的秩序一样,将继续被发扬传承,延续或提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文章自然引出阐述的话题,以树枝与树根的关系来生动比喻分家后小家庭与父母家庭的关系,形象,贴切,并以切近作者自身的事例深刻剖析着这一社会现象在不同时代的状貌及其背后原因,带给人触动内心的真实感受,让人在历史的云烟里能正确认识、看待此习俗。很有现实意义的文章,倾情荐阅。【编辑:风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1050008】

纷飞的雪

纷飞的雪 榜眼

  • 996

    主题

  • 7019

    帖子

  • 36503

    积分

2015-01-05 23:36:03
《向度》是一本极富品味的刊物。 祝贺指尖老师。 感谢支持流年!
天上雪

天上雪 举人

  • 70

    主题

  • 6004

    帖子

  • 4952

    积分

2015-01-10 08:51:18
首页快讯!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