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影
|
【西窗】读《鲁迅——民族的脊梁》后感2015-01-10 20:27:30
疯子乱谈,随说是乱谈,但个中的真知灼见,独到的见解,以及妙趣横生,调侃,幽默的语言,别俱一格的写作风格,都让人眼前一亮。独具匠心尾尾道来,向读者详述了民国时期的文人之一鲁迅。对于这样一位众所周知的人物,中华民族思想的灵魂人物,作者用自己独树一帜的思想与幽默语言,介绍了鲁迅先生生平鲜为人知的文艺故事。尤其写到鲁迅与原配夫人朱安的婚姻,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常常坐在窗前,低吟浅唱的豫剧《风雨故园》中,暮年的朱安,有这样一段感伤的唱词: 小蜗牛小蜗牛 爬呀爬,我爬不到头 有朝一日摔下地, 粉身碎骨筋被抽。 我只有舔舐自己的伤口, 无声的血泪肚里咽。 二十岁与他订婚后, 日夜盼着结鸾俦。 一盼盼了六七载, 盼来的却是洞房冷飕飕。 未饮交杯酒, 未把片言留。 翌日东洋去, 三年才回舟。 回来却又不团聚, 分居分了二十秋。 二十年未曾和他牵过手, 二十年不知道啥叫温柔。 二十年我还是个女儿身, 二十年天天守着一个愁。 我守着一个愁。 如今他高飞又远走, 心底的希望一旦休。 昏惨惨没了去路, 哗啦啦倒了高楼。 荡悠悠无着无落, 痛切切心儿似揪。 只怪自己没文化, 只怪自己虑不周。 他是一座高高的山, 不是我爬的矮墙头。 当初就不该把瓜强扭, 抱着幻想手不丢, 难为了他,也苦了我。 夫不夫妻不妻我忧他忧。 今生已将终身误, 来世我再也不把女人投。 作为鲁迅的原配夫人,一个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她留下的话语并不多,但句句震撼人心,耐人寻味。“来生我再不把女人投!”如果不是这一生太苦太悲,一个女人又如何能吐出这般绝望寒冷的声音。还有后来在鲁迅去世后,在孤苦无依贫困交加的日子里,朱安曾对上门商谈鲁迅遗著的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悲愤地说:“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这是朱安,这个悲情女人一生中发出的最悲情的一声呐喊。 我想说,我只是以我一个女人的出发点以及立场,谈谈我对鲁迅和朱安婚姻的一些谬论。小时候奶奶时常对着爷爷的遗像,低吟浅唱,豫剧《风雨故园》中,朱安悲情的唱曲<小蜗牛> ,我总不明白奶奶那凄楚,委婉幽怨,悲情的唱腔里,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故事。直到后来长大,观看了这部豫剧时,我才明白了个中原委。然而近日在读杨兄的这篇杂谈,让我忽生许多杂念。想起朱安,在忆我已故的奶奶,心中对朱安更是十分的悲情。我的奶奶和朱安一样是一个裹足的小脚女人,也是目不识丁。而我的爷爷却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名优秀的八路军,进过私塾,上过学堂,扛过抢,也上过讲堂,也是在父母之命下娶了目不识丁的奶奶。爷爷却在婚礼的当夜逃了,留下奶奶一个人独守洞房花烛夜。然而不久,爷爷返回了家中,给了奶奶一纸休书,让奶奶返回娘家。奶奶也没有同意,而是留在家中照顾卧病在床的老太爷,并送终。爷爷是在老太爷的葬礼后才把奶奶牵进了祠堂。 然而,两人刚合好不久,奶奶却接到了爷爷战场上受伤的噩讯,奶奶挺着一个大肚子,在我大爷爷的配图下赶到前线后方,却得知,爷爷已牺牲的消息。奶奶不相信,在堆满尸体的寒窑里,奶奶不眠不休找了三天三夜,最终在死人堆里挖出来了还有一口气的爷爷。爷爷在看到奶奶的那瞬间,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奶奶只捧回了一堆白骨和一份荣耀“军人家属”的牌子,以及一份血染的遗书。遗书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让奶奶改嫁,而改嫁的对象是爷爷的亲哥哥,后来的我的亲爷爷。 这样算来奶奶应该算的上是幸福的,晚年即使爷爷也过早的去世,却有儿孙绕膝,行孝于前。然而奶奶也常独自一个人暗泣,唱那一首幽怨的《小蜗牛》,自是心中有许多凄苦存在,才会有那般的神情。回头在说朱安,怎能不叫人悲泪同情呢!怎能不说鲁迅先生失责呢,让一个女人过完凄楚的一生。掬一把我同情的泪水,世人谁能解朱安心中的情与泪。
一个 |
|
|
![]() 陈影
|
2015-01-10 22:24:40
太不容易了,为了放这段豫剧,花了我好几个小时啊!
|
|
|
![]() 仁者禅心
|
2015-01-11 09:39:14
还有这么一段故事。
|
|
|
![]() 温柔小娴
|
2015-01-11 11:47:28
影子,无师自通啊!东东说哪天教我放MV,我可等着呢。 你这篇解析,侧重点解读鲁迅的婚姻,这样的悲剧,历史上很多。 男人一方面顾及父母的感受,不敢违背,所以才有了悲剧。 论才学,就如豫剧唱词里说的: “只怪自己没文化, 只怪自己虑不周。 他是一座高高的山, 不是我爬的矮墙头。” 两个人,灵与肉的结合才是完美的。 而你这篇解读,更多地融入了自己的情绪,因为自己家族的故事。 感谢你的呈现,让我们对原作又深入了解了一些。 该吃饭了,么么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