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舞飞扬 论坛 回复本帖
天亮故事

天亮故事 举人

  • 69

    主题

  • 224

    帖子

  • 3119

    积分

【轻舞】小小说与故事的区别

2015-02-21 11:07:19

    江山文学网站作品的分类中没有故事,写故事的作者只有选择微型小说,然而,一篇很好的故事,在江山很难成为精品,那是因为微型小说与故事有着很大的差别,在这里我寻找了有关小小说和故事的区别的文章,让故事写手在改写微型小说时参考。

    广义上:故事和小幽默都是小小说。 狭义上:小小说可以虚构{虚构不脱离文学真实},故事不能虚构{必须生活真实}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小小说】又名微型小说或极短篇小说,是顺应现代人繁忙生活而发展成一种篇幅短小的小说。跟一般小说一样重视场景、个人形象、人物心理、叙事节奏。
是有一定区别的。民间故事是流传下来的,并且很多是超自然的。而小小说是现代人创作的,短小精悍,通常记录现实,没有超自然的想象成分

小小说与小故事的区别

       故事与小说,通常说来,两者有以下区别:一是从材料来说,故事要有核心情节和精彩的细节,称为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相声的包袱一样,一切都是围绕这个核来展开的。讲相声开始是卖关子,等到把包袱一抖开,人们就会发笑。写故事也是先把读者引向歧途,等故事核揭示了真相,故事也就完了。有一篇故事叫爱在肚里,是讲有个包头工送一个女人住院,对她好得不得了,大小便都要她在床上拉在痰盂里,说是怕她受凉,同室的女病人非常羡慕。可后来才搞清,包工头与这个女的谈恋爱,女的不干了,男的要她退东西,她都退了,就一个金戒指不肯退,男的就抢,女的就吃下去了,于是男的把她送到医院,等戒指屙出来,他就把女的扔在医院跑了。这个就是故事核。而小说则不同,可以有这样的核心情节,也可以没有这样的核心情节,它可以通过人物的性格来引出情节,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和活动来反映主题。

    二是从表现方式上来说,故事用的是叙述的方法,小说用的是描写的方法。小说最常用的场景、人物肖像、动作形态描写和对话,故事就很少用。比如:那是一个秋风习习的夜晚,高强手拿一本杂志,早早来到了电影院门前,只见一张大大的海报映入眼帘:愤怒的天使,这是一部从美国进口的热门大片。他看了看表,702分,电影开映二分钟了,她还没来。是不是没有看到我手里的杂志已经进去了?或者是出了什么事了?他不停地看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是进去好还是再等等。就在这时,一个身穿白连衣裙的姑娘飘然而至,黑黑的长发如瀑布般披在肩上,手里也拿着一本杂志,乌黑的大眼睛上下扫描着高强,樱桃小口微微一启,露出雪白整齐的牙齿:你就是高强?高强没想到她会这么漂亮,激动得语无伦次:我,我是,你,你就是白洁?这就是小说的写法。如果是故事,就应该这样写:那天晚上,高强第一次跟女朋友在电影院门前约会,两人都手拿一本杂志做为联络标记。电影是一部从美国进口的热门大片,叫愤怒的天使,都开映二分钟了,白洁还没来,高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是进去好还是再等等,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来了一个穿白连衣裙披长发手拿一本杂志的姑娘,问他是不时叫高强,高强没想到白洁这么漂亮,竟变得语无伦次起来。你可以仔细比较这两段表现方式的不同,就知道什么是描写,什么是叙述。小说是写的,更倾向于文学语言;故事是讲的,更倾向于口语。三是从表现的主体来说,小说是写人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场景、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的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都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情节也是由人物的性格所决定并发展着,有时候作者自己都不知道结局是什么,只能按照书中主人公的性格向下走。如果把写小说比作走路,事先只有一个大概的方向,中途有岔道,有上坡下坡,充满曲折,走到哪里是哪里。因此,一部好的小说,留给你的是那些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那些事。现在年轻人写小说,是不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的,说的都是作者自己的话,人物立不起来,活不起来,没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故事是写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故事核进行的。文章所运用的各种手法目的都是先将读者引向歧途,最后再引向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目的地,作者就像黑心的出租车司机,带着读者这个乘客兜圈子,绕弯路,欺骗他,引诱他,让他看沿途的风光,最后到了目的地,乘客恍然大悟,大呼上当,跟你绕了那么多圈子,其实路这么近,就在跟前。但乘客还是很高兴,回为他沿途看到了非常美的风景,愿意掏这个车费。因此,故事留给读者的是事,人反而淡化了。好的故事,几十年后不忘的还是故事本身,而不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当然,故事本身也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但这只是副是产品。

      小说不是故事。故事源于对事件的叙述,自古有之,后来成了模式。中国才子佳人故事模式:诗词媒介相爱怜私定终身后花园 小人拨乱情更笃俸旨完婚庆团圆如《莺莺传》,如《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还有:落难书生遇到了富家小姐 如张贤亮小伙改编电影《牧马人》……国外的有: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灰姑娘遇上了白马王子; ——故事的最大特点是给人安慰,让人充满幸福感,而且按照人们的习惯思维安排人物、情节和结局(一般都是大团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故事并不考验读者的智力和道德感,故事只是证明读者的知识和道德感。但它的问题是维护了人们的习惯思维,最终使人弱智。小说不同,小说产生与现代,是现代化的产物。据认为,第一部小说是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17世纪)。小说是对习惯的颠覆,或者说小说是与习惯、传统做斗争;是一种斗争方式。例:余华小说《现实的一种》…… ——小说的最大特点是通过颠覆事件的结构,来颠覆人们论人说事(看待事物)的习惯、习惯思维和眼光。故事在当讲处不讲(法庭辩论事理)在结束后继续(枪毙后处理尸体)。

在小小说的创作与评论中,不时会冒出一个其他文体少见的争论,即某些作品究竟是不是小小说。象屠格涅夫的名作《门植》有家出版社把它收人《微型小说精选评讲集》中,有家出版社则把它选进《外国优秀散文选》中。至于报刊上发表的某些微型新作,在文体上的歧见,更是不断发生。有人称之为小小说的东西,有人则视之为小故事、小品文、小报告或寓言、散文。对此,有同志认为,由于小小说篇福短小,敢于吸收各种文体的特长,因而造成它是一种“摸糊小说’。文学在它的萌芽期,体裁的划分本来就是“摸糊’的。现在,小小说^模糊小说’的出现,也许是一种返朴归真。

还有同志认为,当代小小说还处于“初级联合体’,其文体并未成热,尚未形成规范,应把它作为小说领域中的特区,让其搞各种文体试验。这些看法,都有一定道理,而且具有相当的深刻性。不过,全面地看,尽管可以把小小说仵为“特区”,但它毕竟是小说的“特区`它可以与其它艺术形式广泛渗透溶合,毕竟又不能把小说的根本特性“模糊”掉。倘若都“模糊”成小故事、小品文、小报告或寓言、散文,那也就失去了小小说。当代文学体裁的发展,一方面是整合的趋势;越来越相互吸收渗透,另一方面:又是分化的趋势,新的交叉的文体续有产生。文体的整貌,大概不会“返朴归真”到文学初始联合体那种混沌不清的模糊。

   那么,小小说不能“摸糊”掉的小说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呢?这就是写人。茅盾说过:“‘人’是我写小说的第一个目标。'无疑,考察一篇微型作品是不是小小说,“第一个目标’就是看它有没有把焦点对准人Ⅱ有没有把人当作写作的中心。依据这一“目标’的标杆,我们就可以分辨出,小故事重在写故事,而小小说重在写人。有些小故事中也有人,但它人跟故事走,作为故事的道具,而不像小说那样,是故事跟人走: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专线与材料。小品文,按鲁迅的说法:“是讲小道理,或没道理,而又不是长篇的,才谓之小品。”这就是说,它主要采取议论手法来阐明事理,其中多有对社会痼疾的针砭,又名曰杂文,它与某些讽刺味特强的小小说在意蕴上类似,但小小说用的是形象化手法,意蕴是寄寓在人物的形象中的。小报告写的是真人真事,强调的是新闻性与真实性,与小小说的典型化要求,以及艺术虚构的做法,也是有着鲜明区别的。

    至于寓言,它的构成因素是故事情节与比喻。而小说的构成因素,离不开人物,虽然有的寓言也在比喻人,但与人物应成为自己主人公的小小说,终究不同。散文的情况比较复杂,议论性散文与小小说的区别比较明显,而某些抒情性、叙事性散文,其界限确属模糊,它们也往往通过对某些人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成长。这与长篇、中篇乃至短篇小说,也还容易区分,因为它们尽管写了人,只是露出一鳞半爪,难于像篇幅长的小说那样,塑造出完整的人物形象。小小说由于篇幅短小,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不能求全,因而有时就与某些散文难分难解。像屠格涅夫的《门槛》不属于这一类。不过,这毕竟是少数,就绝大多数作品来说,只要人们认真“以人划线”,还是能够分清的。

小小说就因为有“人’才显出自己独特价值。老舍于一九五八年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小小说(微型小说)评价道:“小小说是小说,不是随感或报道,它短小可是还有人物。这可就不简单了。”又说:“一有了人,故事虽短,意味可能深长了。”

    据此,我们创作小小说,切不可“目中无人’,而是要紧紧盯着人。自然,前面提到它写人不能像大篇幅小说那样求全,而要注意微与小的特点。概括说来:第一,它不宜描绘复杂的人物关系,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一般只写-二个人物:近年来在读者中影响较大的作品,如《枪口》《找帽子汉《永远的瑚蝶》《书法家》《泥活》等,大都如此。第二,就是对一二个入物的刻画,也不可能多侧面多方位的全面展开,而是要捕捉力点,用最典型性的凡个动作;或几句话,把人物形象凸现出来。打比方说就是不宜用工笔画,而要用漫画。第三,人物形象的凸现部,也不限于传统所强调的人物性格,也可以是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情思、意念;人物的幻想,联想,入物的命运、遭遇,等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说法,现已改译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与“人物”并不相等,人物大于性格。日前,在长、中、短篇小说中,除情节――性格小说外,情绪――心理小说,复合――意蕴小说,以及象征――寓意小说等,也大量涌现。小小说关于“人”的视野, 自应宽广些,便于自己在有限的篇幅里,能有用武之地。不少表现了人物的一种心理,一种心态,一种情思,一种幻想的小小说均成为佳作。自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轻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比较说来,刻画好人物性格,还是最费力的。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以简洁有力的笔触,把哈尔威船长的英雄性格,浮雕似地雕塑出来,堪称微型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小小说要表现好人,作者就要像毛泽东所指出过的那样,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观察人,体验人,了解人。熟悉人。

目前有些小小说似乎也写了人,甚至似乎把人放在了作品中心位置,可是,这些人缺乏活气,或是曲解政策概念的工具,或是敷衍敬事的道具,不足为训。

小小说与故事会最大的区别就是:小说读完后能引人思考,能给人灵魂的震撼……

故事会也有能感动人的,但是故事主要以情节来感人,所表现出来的都是浅显的道理,……而小小说表现的是人生感悟,哲理和人性。

    李阳波的小小说《水果》,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捡破烂的妇女,宁可被歹徒掰断手指也决不松手放掉钱袋子。民警打开那个包着钞票的塑料袋;结果那袋子里总共只有85毛钱,全是一毛和两毛的零钞。

民警迷茫了,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这位妇女,使她能在折断手指的剧痛中仍不放弃这区区的85毛钱呢?他决定探个究竟。所以,将妇女送进医院包扎治疗以后,他就尾随在妇女的身后,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

    但令人惊讶的是,妇女走出医院大门不久,就在一个水果摊儿上挑起了水果,而且挑得那么认真。她用85毛钱买了一个梨子、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香蕉、一节甘蔗。一枚草签,凡是水果摊儿上有的水果,她每样都挑一个,直到将85毛钱花得一分不剩。

    民警吃惊地张大了嘴巴。难道不惜牺牲一根手指才保住的85毛钱,竟是为了买一点水果尝尝?

    妇女提了一袋子水果,径直出了城,来到郊外的公墓。民警发现,妇女走到一人僻静处,那里有一座新墓。妇女在新墓前性立良久,脸上似乎有了欣慰的笑意。然后她将袋子倚着墓碑,响响自语:“儿啊,妈妈对不起你。妈没本事,没办法治好你的病免让你刚13岁时就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还记得吗?你临去的时候,妈问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你说:我从来没吃过完好的水果,要是能吃一个好水果该多好呀。妈愧对你呀,竟连你最后的愿望都不能满足,为了给你治病,家里已经连买一个水果的钱都没有了。可是,孩子,到昨天,妈妈终于将为你治病借下的债都还清了。妈今天又挣了85毛钱,孩子,妈可以买到水果了,你看,有橘子、有梨。有苹果,还有香蕉……都是好的。都是妈花钱给你买的完好的水果,一点都没烂,妈一个一个仔细挑过的。你吃吧,孩子,你尝尝吧……”

卫斯理

卫斯理 进士

  • 56

    主题

  • 654

    帖子

  • 6167

    积分

2015-02-22 15:52:29
感谢天亮老师发这么好的文章。长知识了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