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后花园 回复本帖
许桂林

许桂林 布衣

  • 37

    主题

  • 51

    帖子

  • 353

    积分

【梧桐】聆听太和

2015-05-11 14:43:34

 

 

太和县位于安徽的西北部、黄淮平原的南部。古为豫州之域,战国属魏,春秋属宋,今属阜阳。几千年来,烽火战乱,天灾人祸,既造就了这一片土地的贫瘠,也从历史的源头孕育了一朵厚重的艺术奇葩。这就是太和清音。

到太和去,感到太和人最自豪的是,他们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画之乡、中国最大的医药集散中心。但是,他们往往忘了告诉客人,到太和来,还要善于聆听,聆听太和的历史,聆听从元末明初就开始流传的太和清音,从而从太和清音里去感知这片神奇的土地。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你不知道太和清音,实际上就等于不知道太和。

我当年从上海到阜阳地区的涡阳县插队,因为有同学去了太和县,所以和太和县就有了一些来往。那时候,太和县文化馆就有几个唱太和清音的老艺人,我就是从他们那里感受到了婉转柔和的太和清音;也由此让我知道了太和清音的历史悠久。

据《清音筝谱》记载:元初明末,颖州泉河南岸有一个叫玄坛的法师,他学识渊博,且精通音律。玄坛法师性喜弦歌,尤以琴筝为长,终日研习,寒暑不辍,终于吟唱出一种旋律作为曲歌,日与众徒弹唱自娱。因其曲调清雅悠扬,故名“清音”。县志上记载,上世纪50年代末,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在阜阳视察工作时,听到此曲后曾高兴地评价说:“此曲应从天上来。”

清音是我国稀有剧种之一,全国仅太和独存。它曲调委婉、缠绵、清雅、悠扬。演唱起来拖腔优美,曲调清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我在阜阳地区插队期间,常见太和县的老百姓自发性组织“清音会”,平时约定十天半月一会,每逢婚寿、开业等喜事再集中演唱。演唱多在客厅或庭院中,演唱者围桌而坐,各执乐器,各任一角,边弹边唱,自娱自乐。从那些悠悠扬扬的吟唱中,我会常常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肃穆和柔和。大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

而事实上,太和清音就是道教音乐。也就是有着1500年历史的古老的中华宗教音乐。闻名于世的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正是道教的音乐代表作。2012年,《太和清音》首届中国道教文化音乐展演暨迎国庆·祈太平·慈爱人间音乐晚会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上演。其中上海道教音乐团演奏的道乐《长空风静月华明》令人印象深刻。该曲运用器乐、声乐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音色庄严典雅、高亢明亮,使上海道教音乐的演奏更具有独特的江南丝竹风格。特别是吟唱部分,全部用真音,曲折绵长,韵腔悠远。宏大的祈福场面令人印象深刻。

清音在太和县的发展应该是从1954年开始,县文化馆组织清音老艺人成立了业余剧团,率先把清音弹唱改为戏曲上演。1958年,太和清音传统曲目《追舟》参加安徽省首届曲艺汇演并获奖,同年8月,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太和县清音戏剧团,在全省各地巡回演出,广受欢迎。曾多次参加省、市文艺汇演并获奖。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清音戏选场、选段播放。70年代,太和县文化馆经常开展业余清音演唱活动。当年太和县的上海知青,凡是清音剧团的演出,他们几乎场场必听,并和清音演员张洪奎、谢树英等人成了很好的朋友。省黄梅剧团著名作曲家方少池在太和经过长达3个多月调研,把清音的幽雅、清丽、动听的唱腔带进了黄梅戏中,为黄梅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文化大革命后至今,太和清音几乎让人很少耳闻。太和清音从当初的掌上明珠到今天的濒临灭绝,当初的清音演员也从风华正茂的少年变成今天花甲之年的老人。尽管太和清音于2006年被批准为“安徽省级非物质物化遗产”,但太和清音后继无人已成为明显的现实,实在是令人可惜。今天到太和去,感觉到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已经全然把太和清音忘却了。

皖西北虽然贫穷,却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太和的西边蒙城县和涡阳县,分别出了庄子和老子,它的邻居亳州出了曹操和华佗,清音创始在太和的黄土地和风风水水里,实在使人感到不可思议。古人有诗这样描绘太和清音:“琵琶毕竟胜瑶琴,一曲转关妙入神。确是风流高歌调,邻人听后欲销魂。”确实的,我曾经欣赏过张峰的筝独奏:“忆故人”,那曲调深沉、浊重,多少天后还久久不绝于耳,真的是非同凡响。

灿若舒锦

灿若舒锦 举人

  • 88

    主题

  • 1329

    帖子

  • 3686

    积分

2015-05-11 21:55:29
欣赏桂林老师美文,问好
许桂林

许桂林 布衣

  • 37

    主题

  • 51

    帖子

  • 353

    积分

2015-05-12 10:35:06
谢谢你。问好
西湖月牙

西湖月牙 秀才

  • 77

    主题

  • 625

    帖子

  • 1833

    积分

2015-05-12 15:22:54
聆听太和清音,迷醉,神往……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