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兴庄
|
林兴庄5月29的评论贴2015-05-29 14:15:57http://www.vsread.com/article-553254.html
全文是讲搞儿童电视剧创作的父亲在创作将近到高潮的时候被调皮的儿子打断,第一次没有捉到儿子。第二次儿子拿到一个屁帘儿风筝来捣乱,父亲将他狠揍一顿,之后他把儿子锁进小厨房。父亲与儿子的故事,极其简单与平凡。有何高潮可言,咋看起来并没有。把全文分成七个小段,不妨当成一个个极小的故事来看,其中隐含着一波又一波的高潮,每一波都将前一波推出一个小高潮,最后一节则是另一个高潮。 第一节,父亲正在创作,思路突然被打断,儿子的调皮好动与父亲的安稳沉静形成一个矛盾点。父亲创作思路突然中断,引出下文,到底父亲在创作什么。生活中极平凡的一件小事,会激发出什么样的火花。因为全文比较短,所以节奏比较紧凑。 到第二节,又引出另一个矛盾激化点。父亲是创作儿童电视剧的,累积了大半年,正到了要暴发的时候,成与败就在此一着。“我的心弦总被阿童木,雷欧,马尔柯,拨动、搅扰着。为什么我们不能搞出一部哪怕只有二十集的东西来。”这是父亲深思的对白。父亲创作的对象无形中与儿子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合了。显然,父亲创作的作品受众是儿童,而且少掺杂着成人的东西,这就要求精益求精。 “我好像看到了孩子们渴望的目光,听到了他们急切的呼唤……”创作的形象正要呼之欲出,创作正步入高潮之中。这一段没有儿子参与,父亲在反思,在深省,又伏下一笔。这里引发读者的一个思考点,父亲的创作动机是什么?父亲当时是抱着什么心态?如果父亲没有赤子之心,没有了解儿童的心理,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么?那父亲应该怎么对待调皮的儿子?第一段对调皮的儿子动粗,事出有因,在某一个层面上也属正常。那下文父亲应该怎么做?引出下文的另一个高潮。 整个故事走到第三节,儿子拿着一个“屁帘儿”风筝来捣乱,风筝上的浆糊把稿子弄脏了。父亲第一章的心血几乎要报销在这里,父亲怒不可竭,把儿子摁在板凳上暴打一顿,还把儿子锁进小厨房里。做远这些之后,父亲的怒火才渐渐消了,继续投入创作之中。全文又掀起了另一个高潮。父亲的高大形象一下子矮了下来,这是典型的家暴。与父亲平日沉默聪明的形象截然不同,做为儿子的会做何感想。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儿童的调皮本是正常现象,而父亲却为此大动干戈,将儿子暴揍一顿。咋看起来这个故事应该没有高潮了,应该完结了,其实不然。如果换作普通的父亲,也许对于对儿子动粗之事并不在意。可这里的父亲却是创作儿童电视剧的人员,这个角色充满了矛盾性。创作的心态极其重要,其创作的角色主要是儿童,那么对于儿童的关注或者说是敏感性更是异于常人。创作讲究的是对于角色心里的揣摩,这是创作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父亲角色的特异性,引出下一波的高潮。 第四节,“哎!当今的孩子桀骛不训,是该搞些儿童文学教育他们。”这一句话很有深意。点出了父亲创作的初衷,也是对于父亲暴打儿子的反讽。剧本中父亲是写儿童文学教育他们,而现实中则是用拳头与暴力去对待儿子。如果没有下文,是否可以说父亲沉迷在角色中,或者是意淫中,再甚而是“人格分裂”。看下文,“一个下午,我都沉浸在创作激情中,忘记了热,忘记了渴,直到完全脱稿,才想起小厨房里的儿子,打开门,可是窗户大开,不见了他的踪影。”父亲完剧本之后,没有沉浸在巨大的喜悦当中,而是关注起儿子来了。可见父亲还是关注儿子的。说明父亲只是平时疏于照顾儿子,一味沉浸于自己的事业,相信这是多数创作者的通病。一转一折,节奏变换得极快,把握的节奏极好。可以说是对前文的一个总结。因为是微小说,所以很多的细节只能靠读者的想象。由此引出下文。 第五节,“我翻开墙上挂着的书包,嗬!简直成了杂货铺:什么弹弓,石子,玻璃球,死螳螂,枯树叶,无所不有。我望着窗外,不禁喟然长叹。”不写儿子的生活经历,而是写一些儿子平时玩物,“弹弓、石子,玻璃球、死螳螂、枯树叶,无所不有”反衬出儿子的活拨好动,求知欲极强。暗合上文儿子主动找父亲来玩的前奏,也是作了一个总结。无论是读者或是父亲心中都会牵起一丝暗伤,童年的故事一桩桩浮上心头(限于是微小说,所以这一切都要靠读者的想象)。透过父亲的目光,同为父亲喟然长叹,这又是隐了父亲的心理描写,但是我们可以透过想象去揣摩,去感知父亲内心世界牵起的涟漪。上文中一个细节“可是窗户大开”紧关的厨房,儿子能跑到哪里去,怎么跑的?只有爬窗走了。儿子竟然调皮至此,不禁让人会心一笑,对于儿子打乱父亲的创作似乎可以一笑抹过,只是儿童顽劣的一个生活表象,何必记挂在心头。“喟然长叹”可见父亲心情的沉重,是对自己暴行的反省,也是我们创作人员的一个反省。创作过程中,是靠自己的思想去塑造人物,给人物给以生命。而现实当中,自己作为长辈,作为父亲,也是在塑造着自己的后代,在本质上都是赋予其生命,甚至是思想,助其成长,融入这个世界。这一节似乎也可以收官,且留一个悬念,看下文。 第六节,我欲关窗户,忽然看见窗台上的小瓶下压着一张纸条,拿来一看,歪歪扭扭写着两行字:“我九岁就想当爸爸!因为当了爸爸可以打人!是吗?请回答,一休哥。”一张普通的小纸条跃入眼帘,儿子写的,写给父亲。儿子九岁就抱着一个信念,当爸爸好,当了爸爸就可以打人。咋看起来,这也没有错,当然这是站在常期被打的儿子的角度看问题。透过这一层,又掀起一波高潮。父亲一直以来都做错了,心中有什么气撒在儿子的身上,对于儿子可是没少动粗。让人有种深深的恐惧感,如果儿子长期抱着这种心态长大,以后还了得。这是父亲的担忧,也是读者的忧心之所在。这一波高潮是在内心发起的,无疑是给正在“喟然长叹”的父亲的沉重一击。如果说前文儿子跳窗走是衬托出儿子的调皮,这次儿子留字条,则是对父亲过往的一个映射,同样发人深省。“是吗?请回答,一休哥。”多么调皮灵动的文字,足以反衬出儿子的天真个性。父亲在儿子的心中竟然是聪明的“一休哥”,父亲的形象在儿子心里竟然是一个智者,而且是与儿子平辈的,可见儿子一直把父亲当成同辈,这也暗合了儿子的天性。但是作为父亲的会作何感想,父亲的形象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电视剧中的一个聪明的漫画角色。哪怕是面对父亲的暴打,儿子依然会认为父亲是个智者。为人长者,作何感想,抛开文章,细细思量平时我们为作长辈是如何对待后辈的,这同样可以引伸到无限广远的地方。这里不安排父亲的心里的描写,留待下文分解。 第七节,“瘫软”二字写出父亲内心涌起多少的涛天巨浪,这时不单是父亲的思考,同时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思考。父亲作为一个“吃脑”的聪明者竟然回答不了儿子简单的问题,相信大多数人会回避这类的问题。再次掀起一波高潮,是源于内心深处的高潮。最后一句“但我这个"笔杆子爸爸"一时却无从回答,我只觉得脑海里急速旋转着一个又一个的问号,惊叹号……”此中省略了多少字,引伸出了许多的疑问与思考。 文中一波一波的高潮都是透过读者猜测而呈现出来的,如果没有深度的思考,那这篇文章只是很普通的文章。这是一篇由小见大的文章,从平凡中隐见不平凡。其思考点一,面对创作我们应该抱着什么心态?创作的人物是取材于我们平时的生活,如果没有深入角色的内心,我们能否创作出好的、深入内心的角色?其二,我们应该如何分清创作的角色与生活中的角色,我们能否将这两个划一个等号?这是每个创作者都要深入思考的。其三,我们如何面对我们的后辈,棍棒底下是否能出孝子,平时我们是否忽略了他们的感受。其四是关于文章本身的问题的,到底什么是好的作品。文章讲究起承转合,形神兼备,主题深刻,发人深省。一眼通览的文章是否还有值得思考的地方。什么文章值得读者陷入思考之中。到底我们把文章当成一种消费品,还是一剂良药。文章的深度是否与文章的长短有必然的关系。每种体裁的文章自有其精彩之处,对于我们读者,我们是否会有眼光去发掘出来。这是读这一篇文章,由此引发出来的思考,当然不单只是文章中的思考,更多是文章之外的思考。一篇文章引发我们诸多的反思,其实它已经是一篇很成功的文章。
|
|
|
![]() 绿叶红了
|
2015-05-29 14:50:26
刚开始看这篇文章,觉得是太普通太普通的一篇文章了,经过老师的准确到位的解读,却让我眼前一亮。这个作者写的这篇只有很少文字的小说,却让我为之惊叹,原来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
|
|
![]() 何叶
|
2015-05-29 15:21:52
嗯,有些小说也许貌似看着平淡或许看着看着就会让观者眼前一亮。很喜欢林编智慧的评析,因为评析的准确往往让人情不自禁走进作者的小说里。为小说的深刻思想内涵叫好!学习。何叶欣赏林编的评析,问候林编。夏天快乐!
|
|
|
![]() 何叶
|
2015-05-29 15:22:38
问好林编,祝创作愉快!
|
|
|
![]() 如果云不知道
|
2015-05-29 19:55:53
读罢《高潮》这篇微小说,感觉作者视觉独特。抛出了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但经过林老师从语言、动作,儿子的玩具,到爸爸和儿子心理活动的详细而透彻的分析,更加读懂了作者的匠心独运。旨在通过作品反应了一个如何教育好孩子的问题。尤其是作为儿童文学的文字工作者们更应该深深思考的一个问题。精彩的评析!见解地独到。值得我好好学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