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编辑部
|
小说—人为创作出来的小社会,江南铁鹰主讲2015-06-01 06:46:25
简介:最常用网名兼笔名:江南铁鹰,又用笔名:江南忆雪。本名:乐晓燕,现用名:严鹏。籍贯:浙江湖州南浔镇,出生地:江苏常州龙城里,童年期生长地:上海,少年期成长地:北京。 1965年7月,赴宁夏,在宁夏十三师林业连,成为一名自愿赴塞北参加边疆建设,屯垦戍边的军垦兵,1973年调离。同年进入四川泸州长江起重机厂,铸工车间炉前工,后借调厂工会、厂宣传科工作。同年开始个人文学创作之路,先后担任车间宣传员、厂工会创作员、宣传科干事。1977年,参加恢复高考,并被泸州教育学院(现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师范中文系录取。毕业后回泸州长江起重机厂子弟校担任高中语文教师。1978至1981年期间,先后担任泸州教育学院学生宣传部部长,主办校刊《萌芽》,泸州文化宫《春苗》文学社副主编。1983年调江苏苏州园林技工学校,任教期间曾自编专业教材《苏州园林诗文匾额诠释》。1994年起,担任中国福利彩票福建省彩票中心彩报主编。2005年起,在上海巾帼园网站、网易论坛、红珊瑚网站、忘忧草网站等多家文学网站论坛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合计字数不低于300万字。 小说——人为创作出来的小社会 梧桐文苑社团总编江南铁鹰(主讲) 这次的教材是根据曾经在梧桐文苑做过的,几次讲座合并整理后的新内容。对于听过的文友而言可能会感觉有些重复,不过我还是尽可能增加了新的内容。主要可能是所讲的第一部分,第二和第三部分都是新的。我今天重点讲的是关于小说的创作。这个内容前一段已经有江山的短篇小说主紫玉清凉女士讲过一次,想必我的课会有某些内容与紫玉女士的内容有所重合,也会有许多不同,甚至可能会有观点相悖之处。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请文友自己判断是非对错。特此做个说明。
现代小说又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学体裁?在百度大家都可以找到很权威、很官方的定义: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 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上面这个定义是文学理论界对小说的基本理解和认知。我想个小说一个自己的定义,那就是这次讲座的标题:《小说——人为创作出来的小社会》。谁是这个小社会的创造者?当然是作者。那么又是根据什么来创作出来的这个小社会,又是怎样才算作者成功的创作了一个有着典型意义的小社会?就是今天所要讲述的内容了。 为了方便讲课,我会具体引用一些小说作品,其中会有写著名的大家之作,但主要是本人在江山创作的一些习作。我想这更加有利于文友们去对照。小说有三大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我们先谈人物塑造。
选用的作品是我在江山创作的中篇小说《最后的格格》。为什么选一部中篇小说?其实道理很简单,中篇小说可以涵盖短篇小说的所有要件,也同时涵盖长篇的所有要件。中篇与长篇的区别,仅仅在于篇幅而已。还有一点,既然讲,就需要大家去看,一部长篇太过浩瀚了,实在不适于用来讲课。 小说塑造的是一种典型人物,什么叫典型人物?通俗说法,就是虚构的。小说人物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不同原型,通过作者想象,按照作者对小说主题表现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所以我在前面已经做出一个定义——小说是作者创作出来的小社会。整个小社会都是创作出来的,当然包括三要素中最至关重要的第一要素——人物。 在文学理论上,把这种人物称之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们来分析一下关于这个“典型人物”在文学名词中的官方解释:“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具有(有代表性的人物)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指那些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表现为非常复杂的状况,究竟哪种性格成分会成为人物的共性,一方面受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作家创作意图的影响,只有直接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和要求,又引起作者特别注意,并被用以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的性格成分,才能成为典型性格中反映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因此,典型人物的共性一般都带有阶级性,而且带有某一时代、民族、地域、阶层的人物所共有的属性。”这段话非常的复杂,有很多意思和层次,既然是官方定义,我们不妨来逐句分析一下: 上面这段话是有几个要素的: 要素一: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
那么,我们在作品中创作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就是成功了?这就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标准了。你在一部小说,也包括描写人物为主的叙事散文,以及微电影或者其他以塑造人物为主的文学作品中,刻画出来的人物必须要有非常鲜明的个性。“他”只能是你所创作的那个环境里的“他”,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人。换一句话表述可能更加容易理解,你所塑造的典型人物,不能与其他任何作品中任何人物出现雷同。 我们来看一下《最后的格格》中,塑造了一个的格格,这就是一个具备鲜明特点的典型人物形象。小说人物格格的名字叫溥娜仁,原名:爱新觉罗·娜仁。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我刻意赋予了她几个非常重要,又是极有特点的要件,这样就使得这个人物形成,很难和其他作品类似人物发生雷同,用句流行语,发生相互“踩踏”。这就是末代格格爱新觉罗·娜仁的唯一性。 第一,她的特殊出身。她是宣统下台逊位之后,在紫禁城上书房册封的和硕秋华格格。她的父亲是宣统皇帝的堂兄,爱新觉罗.溥彤亲王。为此,娜仁成为了大清在紫禁城内册封的最后一个格格。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一切题,小说的标题《最后的格格》,从正文一开始就有了明确交代。第二,这是非常重要的伏笔,因为这样,溥娜仁才有合理地被派遣去伪满洲国卧底潜伏的可信性。 第二,她自幼聪明伶俐,3岁就可以读出欧阳修的《秋声赋》。所以要赋予她这个特点,即是需要符合一个亲王格格自幼长在深宫,接受贵族教育的特点,二是为进一步展开她的人物个性做垫铺。溥娜仁的才华横溢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为她3岁读《秋声赋》,6岁背诵《春江花月夜》,10岁才有可能成为江南女神童,考进著名的南浔中学。 第三、她不仅具有满族皇室的血统,同时又兼备江南诗礼人家、饱学之士的血脉。她的父亲是满清皇室贵族,母亲却是江南人,是南浔镇上著名望族之后。这是她在少年时代得以习学各种汉族文化精髓的必要条件。同时,母亲也对少年时代的娜仁造成重大影响。 第四、溥娜仁15、6岁就投身抗日,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负重大的潜伏任务,被派往伪满洲国新京卧底。这是她对自己从事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前提条件。 有了以上四条,这个格格已经具备了自己重要的典型性。再依照这些基本特征,主人公后来的发展,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就不可能再和其他作品的人物构成雷同了。 要素二、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
请大家注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们有许多作品中人物塑造可能失败的地方。这一点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文学是源于生活的”这句话,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体现。也就是作品人物要想生动真实,他就必须符合你在作品中给他设计的那个环境和时代中,普通人的生活和普通人共有的特征。我们承认小说是虚构的,小说人物也是虚拟出来的,是作者创作出来的。但是这个创作是必须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并不是脱离生活的凭空捏造。 我们还是以《最后的格格》为例。为了方便行文,以后我们简称“格格”。 “格格”中的浦娜仁,不仅是个大清末代格格,她还是个生活在抗日战争年代的人,那么她也必须有符合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在日伪统治下需要谨小慎微,就是一例。再有在文革时期,她不再是一个英雄,而是在那个极为特殊时代的被“造反”的对象,她的被戴高帽子游街批斗,就具有很强的时代普遍性。 那个时候被红卫兵拉上街批斗,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有这个资格。曾经看过一些年轻人写的小说,他们也想反映那个时代的人物。他让一个很普通的人去游街示众,这就不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了。首先是文化大革命的初期主要在城市,农村并不是那么的激烈。其次,那个时候时代的斗争矛头,主要是在党内,是当权派。造反派所针对的主要是“当官的”。也只有文革初期才会曾经出现了模拟当年湖南农民运动的戴高帽子游街示众等事件发生。这些就是所谓的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 要素三,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
这一点其实就是我们今天一再强调的主旋律特征,或者说时代特征,以及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比如我们说的正文学必须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观,核心价值观,必须弘扬正面内容,必须是讴歌新时代的新生活,新人物,必须积极向上代表这个时代的主流发展。我们可以写那些发生在旧时代的作品,但是,必须弄明白很重要的一点,你在表现什么?你在弘扬什么?你是站在什么角度?比如,爱情。你笔下的爱情在赞美什么?有没有普遍的现实意义?还是仅仅局限在一个狭隘的小我之中。我也写过为数不少表现爱情的作品,当然“格格”中关于“爱情”的内容很少,就是有,也是一笔带过。不是不想写,而是这部小说涵盖量已经很大,不能再有过多内容了。 我写过一部短篇爱情小说,就是上次梧桐征文的小说一等奖《川妹子》。大家不妨可以去看看,这是主要写爱情的小说,一部表现青工爱情的故事。我选择的素材里,也有所谓一个男孩子,两个女孩子,来突出人物和增强故事性。问题还是你想表现什么,怎么去表现?能不能代表一种时代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精神,是不是那个时代的本质? 我们回到“格格”来分析。小说“格格”中,重点其实是这样几个不同时代“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初期”“十年文革”“改革开放后”,一共六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请大家注意,这几个时代,恰恰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到今天所经历的主要时代中的大部分。如果是党史,还有所谓“大革命时期”也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也就是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自八一南昌起义后,开始独立武装斗争时期。建国以后的还有土改和民族工商业改造等几个阶段,小说中没有涉及,其他都已经包括在小说中。大家有没有考虑过,我为什么会这样设计?其实我写的就是一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史,是小说版的,由特定人物去构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斗争史。但是是有典型性的,是一个大清末代格格所参与的革命斗争过程。 娜仁的第一个时代,正好处于辛亥革命和大革命,以及土地革命时期,也就是从她出生到抗日战争之前的17年。这个时代在小说中实际是一个大的开场白,也就是完整的主人公背景交代。当时的中国处在辛亥革命后,大革命失败,以及“土地革命”时期。这个时代的最大特征是战乱,各种势力在中国的逐鹿中原,中国共产党也是处于不成熟的幼年时代。为什么要让娜仁离京去江南避难?这不是心血来潮,是作品发展需要,也是一种扬长避短的技巧。把中心人物放在北京,你少不了要写那个时代的北京,写军阀混战时期的中原,必定会大大增加作品的篇幅和难度,很难去处理中心人物的位置。把她移到让她在战乱较少的江南环境长大,不仅减少了这方面的麻烦,还可以突出娜仁才华出众的来历。当然还可以与结尾遥相呼应。 以后的几个时代,都是契合这中国的时代脉搏的。那么这些时代中,什么是当时的社会发展规律性,本质性的内容?其实很简单,抗日战争中的基本规律,就是中国人民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解放战争中的基本规律,就是共产党一定会胜利;建国以后,共产党的肃反运动一定会胜利;文革中,中国的内乱一定会结束;改革开放一定会给中国带来新的希望。大家千万不能小看这一点,这就是今天正在弘扬的正文学的基础。 关于典型人物的定义中,下面这段话也非常重要:
“典型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表现为非常复杂的状况,究竟哪种性格成分会成为人物的共性,一方面受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作家创作意图的影响,只有直接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和要求,又引起作者特别注意,并被用以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的性格成分,才能成为典型性格中反映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 典型人物的个性是不需要多讨论的,如果没有了个性,就不能算典型人物了。典型人物的鲜明个性,是作品可以成功的重要依据,也往往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晶所在。共性问题就非常复杂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时代环境,也就是历史背景对人物的限制:另一方面是作者的主观意愿。 我们先来看看历史环境对人物的局限性问题。 这个问题实际非常重要,却有常常会被我们的初学创作的朋友,特别是年轻一点的朋友疏忽。我们的作者,为了赋予自己笔下的主人公更多与众不同的特点,经常会完全疏忽了你所创作的是一个特定人物,这个人物是一定要有一个他生活的环境。你就是些一篇神话、鬼怪、或者历史、穿越,同样还是需要人物必须有的生活环境。 我曾经为这个问题与一些年轻的文友做过交流,他们并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小说既然根本就是虚构的东西,你管我这个虚构的环境又有什么意义?我的人物在什么环境里是什么样子,就应该是我说了算。这就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你的小说中构造的是什么时代,就必须是那个时代,这一点没有讨论的余地。你可以是穿越、玄幻,干脆把背景搬到史前,或者未来。可是不能随便在有史记载的某个时代,随心所欲地去创造事件。我们还是讨论得具体一点,比如我们现在有不少作者,虽然自己没有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建国初期,文革时期的作品。我们这一节不谈环境描述,只谈人物塑造。你如果一定要把今天人们的某些思想行为,处事的方式,放到你所写的一个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期,那么你这个人物的塑造就已经失败了。或者换一句话,叫不真实。 肯定又有人出来反问了,“你自己在前面说了,小说是作者创造的小社会”,为什么又要强调真实性?这就是我们一再说的文学源于生活。你的人物是来自生活的,当然就是,你写哪个时代,来自哪个时代。你不能让一个21世纪的人真的走进20世纪去,除非是穿越。可你别忘记穿越并不是文学作品的主流,你也不可能仅仅在人物特点上穿越,要穿越就是整部作品的一种新构思了,怎么也不可能写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让其中心人物具有若干年以后的思想和行为。我也写穿越,写神怪小说的,不一定很好可至少是同样有一种真实性。大家可以去看《白狐》《忘却的记忆》《芙蓉图》就是这两类作品。 附带说一下,我们在看一些历史作品,或者为历史作品做赏析的时候,也是要注意历史局限性的。不能用现代人的观点去看古人,或者历史人物。局限性就是某种不足,那种不足是历史造成的。我们举个具体一点的例子:文化革命初期的红卫兵思想方法和行为,就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你不能用今天年轻人的眼光去看,也不能把他们当初的所谓“革命”与“造反”,写成今天80后,90后的叛逆。如果你那样去刻画“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红卫兵,你就犯了忽略人物受到历史局限性的错误了。 当然,你要创作一个人物,这个人物一定是主要受到作家创作意图的影响的。也就是你打算用这个人物去表现你的什么意图和思想?我们还是看看“格格”吧。 “格格”中最重要的人物,当然是格格本人溥娜仁。这个人物是跨时代的,所以她的每一个不同时代的思想、性格和作为,既要受到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当时普通人的特点。我们同样是不能把90年代,甚至是21世纪以后的溥娜仁那种思想境界,放到40年代去,甚至不能放到60年代,或者70年代,因为一个真实的典型人物必须有历史局限性,同时,又是必须随着时代变化和发展的。40年代的溥娜仁不可能是60年代,或者21世纪那个溥娜仁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方式。 可能在这种问题的讨论中最叫人困惑的是神鬼、玄幻、穿越、科幻等一类作品了,还包括武侠小说。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几类作品的所谓典型人物与典型人物的历史局限性?其实非常简单的,我可以断言,最近这些年出现的无论谁的以上类作品,基本上不会有强大生命力,不可能传世。也就是最红不过昙花一现。不可能成为第二部《西游记》《聊斋志异》或者金庸。为什么,大家去想想《西游记》,真是一部鬼怪小说吗?不是!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样,是以浪漫主义手法出现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两部作品有极强的时代性,当然就会存在历史局限性。我们今天出现的那些作品,大部分是一批追求商品化,获得高点击率,去迎合某些浮躁的,追求刺激的年轻读者而造出来的作品。还有武侠作品,大家看看金庸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会发现,有着非常强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这就是金庸作品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只有直接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和要求,又引起作者特别注意,并被用以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的性格成分,才能成为典型性格中反映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
这段话有四层意思:第一层是“直接体现时代的特色和要求”。 比如,我们现在正在面临的这个时代,中国正在深化改革,党中央狠抓反腐倡廉,习总书记提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江山文学提出了正文学的口号。这些就是时代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那么,我们创作的典型人物就必须符合这些特色和要求。这不是政治,但是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会有时代性和阶级性。所以我们搞创作就必须遵循这个原则。 第二层意思:引起作者特别注意 这一层是指我们自己对社会现状的一种认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会引起一个作者的关注?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作者,可能对很多社会问题感兴趣。很简单,我们这里有些文友对农村题材、农村问题感兴趣,有些人对知青题材感兴趣,有些人喜欢男女之间的悲欢离合,有些人喜欢家庭的矛盾和伦理道德,有些人喜欢正面讴歌,有些人喜欢侧面讽喻,也有人喜欢反面揭露……因为有这样的不同趣向,才会构成文学领域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百花齐放的都是花,而不是毒草!如果我们作为一个作者,对社会的认识是与这个社会应该提倡的,应该主张的内容并不一致的,甚至是相悖的,那么,你所歌颂的,所讽喻的,所披露的,又会是什么?可见,一个作者一定要学会让自己关注的视线,与整个社会主流认识保持一致,这样的一致才是我们说的主流作品反映出来的观点。 第三层意思:“被用以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 文学,是作者把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爱情、对家庭等等的重大问题,用一种文学的样式表现出来的,在作品中就寄托着作者对以上重大问题的认识。与普通政论文不同的是,文学作品的作者,把自己这些寄托,用了一种形象化的方式,写进了作品人物的性格。一个典型人物就需要可以去表现作者想寄托的这些内容,我们再来看“格格”中的溥娜仁。 溥娜仁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无比忠贞的品格,无论顺境,还是在逆境,对党的信赖与忠诚在她身上得到了的充分体现。有了那种“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可贵品质,才会有为了追求革命理想,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这里面究竟又和作者有什么必然联系?其实,这就是我的一种认识和境界。“我”所讴歌的,一定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不是说大话,是一个作者的魂。你伪装不了,除非你永远不写,否则,你对社会、对人生重大问题的认识,就一定会在你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第四层意思:“成为典型性格中反映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 这个就容易理解了吧?你把上面这些内容放到了你所创作的典型人物身上,她可以反映出社会本质性的东西,就成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否则就不是,当然你的作品也就没有成功。 我们讲解的最后一点,是关于“典型人物的共性一般都带有阶级性,而且带有某一时代、民族、地域、阶层的人物所共有的属性。”
大家不要听见“阶级”两个字就跳起来。明明白白告诉大家,你要做文人是少不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别不服气,你去看看自己的作品,不论是散文、诗歌、剧本、还是小说,只要你在写人,甚至哪怕是用拟人手法写的动物、或者其他什么,只要和人有关,就是带有阶级性的、带有时代性的,带有民族性的,带有地域性的,带有阶层性的。文学作品中不存在那种没有以上属性的典型人物。如果你说,你的人物就是没有这些属性的宇宙人,那我告诉你即便是这样,他至少只存在于这个宇宙之内,而这个宇宙之外,未必没有人存在,而且他也只能属于你给他特定的那个时代。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超阶级、超时代、超民族、超地域、超阶层的超人存在,所以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你感觉你创作的人物,没有了上述东西,那么,你的创作也就彻底失败了。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我建议大家回去慢慢消化,然后去对照自己的作品人物。当然有不同意见的文友可以和我交流,我不要求大家都去接受我的观点。 我们还是先看看“格格”中的典型人物。无疑的,少年格格不属于无产阶级,而是一个满清皇室的格格后裔,也就是最初属于封建贵族,以后是满清遗少。随着她参加革命,阶级身份就开始发生了变化。由此可见,小说人物的阶级性是随着情节变化的。 同样的小说人物也是随着时代发生变化的,不同时代的人物只能代表不同时代的典型形象。一部小说中的人物不会一层不变,因为小说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在发展的。不同时代,会要求代表这个时代的人物具有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人物。我们现在所提出的关于目前的网络文学需要具有正文学的特征,其实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对文学提出的要求。 前面已经较为详细地讲述了,关于小说人物创作一些基本要领。下面讲在小说创作中的情节设计,以及场景描写的重要性。
先讲小说创作中的情节设计。 情节,是小说人物的载体,没有了这个载体小说中的人物,是不可能真实的。没有了这样一个载体,你塑造的人物就一定会苍白无力,既不可能感人,也不会任何的意义。那么,当我们去设计小说情节的时候,究竟应该站在怎样的一个角度?用怎样的方式去设计? 其实,小说的情节设计上,并不存在什么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什么套路可言。在这里只能是一种个人的体会,只能是提供给大家做个借鉴与参考的东西,绝不是什么规律性的东西,更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大家完全可言推翻这些,通过自己的创作,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体会。我在这里送给诸君一句金玉良言:不要去相信任何人的创作经验,因为那是些只适合他们本人的东西,只有你自己的经验,才会适合于你。 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第一点:任何题材小说的故事情节,都一定源于某种生活。 先对这个论点做一个补充性说明,那就是这里指的一定源于某种生活,并不是指作者的某种生活,而是指的是可以在现实与历史,甚至要到未来才会实现的生活,再说明白一点,就是情节必须具备真实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不妨先举个最典型化的例子: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情节,我们随便找一个,比如《画皮》。《画皮》这个故事在《聊斋志异》的第一卷第40回。描写的是人与鬼之间发生的故事。原文不到两千字,为什么会流传这么广?不断演绎出各种版本的影视剧?我们研究这个故事情节设计上的特点,会有许多东西值得参考。首先是故事里的情色元素,漂亮女妖精给读者带来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其次,蒲松龄还用不多的笔墨刻画了另一位非常出彩的人物,就是王生的老婆陈氏。她明明知道自己丈夫看上了别的女人,还在替他保守秘密。以后为了救他,不惜忍受各种凌辱,甚至吃下了乞丐的浓痰。陈氏的行为感天动地。那么蒲松龄究竟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故事情节?蒲松龄在结尾处这样写道 “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然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天道好还,但愚而迷者不悟耳。可哀也夫!” 我们不是已经看到了古往今来那些把美貌掩盖下的妖精捧做宝,而把真正爱自己的糟糠之妻,像块破抹布一样扔掉了?这就是我前面说的情节要源于生活的意思。尽管是鬼怪小说,情节还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恰恰是生活里的这类故事,才让作者设计出这样的情节。 下面再举个自己的作品为例,可能有不少梧桐的朋友,看过我的一部中篇小说《忘却的记忆》。这部小说的第二部分,写的是穿越历史,具体历史时期是一千年前的吴越国。就本人而言是不可能有那个时代生活的,可是我有一千年后熟悉的江南生活,还有大量有据可查的吴越历史资料。这就是我可以让穿越内容具有真实感的原因。 第二点,情节的设计要为人物的表现服务。
在我们熟悉了解或者经历过的生活里,有着千千万万可以算作素材的东西,是不是所有这些素材都可以放进你所创作的小说?回答肯定是很明确的——那是不可能,也不需要的,当然,你也做不到。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这个取舍?用哪些,放弃哪些?就需要作者去好好筛选与甄别了。有点人总是会对自己手里那些素材爱不释手,哪一件也舍不得丢掉,弄到最后的结果一定会是看得读者眼花缭乱,完全读不懂你究竟想通过这些情节来表现什么了。可见,学会剪裁自己手中的素材,是一个小说家必须先学会的技巧。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梳理自己手上的素材,甄选出最适合一篇小说需要的内容?你必须想明白,你笔下的人物所需要的舞台。前面说过,小说的情节就是小说人物的载体,这个所谓载体,其实就是一个舞台。人物是需要在这个舞台上来展示的,你笔下的人物各种性格、思想,都是在这个舞台上展示的。你的舞台设计越好,人物的展示效果就越佳;你的舞台越大,当然人物表现的空间也就越大。如果你的舞台太大了,或者太过杂乱了,就会影响人物的表现。太大的舞台空间,可能会造成人物太渺小、苍白无力。太驳杂的舞台,也会让人物在舞台上显得缩手缩脚不知所措了。 究竟应该设计怎样的舞台?我个人以为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是作者个人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如果你认为自己有足够的驾驭文字能力,希望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更加丰满,生动一点,当然就需要为他设计一个足够展示的舞台,尽可能让自己的人物在舞台上完美地展示风采。相反,对于一些文字驾驭能力稍弱,或者新手而言,最好不要好大喜功,上来就设计过于复杂的情节。那样很可能会造成你顾此失彼,反而使得小说无法让主要人物凸显出来。与其那样,你不如设计一些简单明快的情节,让人物可以展现出来。下面我会分析到这样的例子。 第二是根据自己的灵感框架来设计。 很多人都有写大纲,写框架的习惯,可能一些编辑也会这样要求长篇小说的作者。其实我本人是不写的,无论是长篇、中篇,我都没有先写大纲、搭框架的习惯,当然短篇小说就更加不会这样做。但是,这不等于没有框架,因为我的框架在心里。希望每个朋友在创作小说之前,至少心中有数,比如先想好小说大致有几个比较重要的人物?打算设计几个故事情节?大致多少字?这就是我说的框架了。这个框架中人物的众寡,很自然会影响到情节多少,以及需要的字数。所以喜欢写微小说,或者短小说,字数在1400——3000字之内的朋友,请尽可能把你要写的主要人物控制在3、5人之内,情节控制在1——3个之内,这样才可能写好。如果你发现自己需要写进作品的人物,大大超过了这个范围,那么就不可能用这样少的字数来包容了。 一部小说中,假如有6、7个,甚至10来个人物出现,字数很可能需要8000——15000。情节也至少要有五六个以上,甚至更多。因为小说里出现任何一个人物,你都要有交代的,都必须给他提供必要的活动舞台,也就是需要给他设计一些情节。我们没有理由让小说中,随便出现一个人物,可又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因为小说是反映生活的,生活中可以有各种陌生人,他们并不会走进你的生活,凡是可以走进你生活的人,都不可能突然不见了。曾经在编辑文稿时发现过这样的情况,你看着、看着发现前面一个经常出现的人物,在后面突然没有了。这是很不合理的,小说人物出场和退场都需要有交代,就像舞台人物一样,上台了总要再下台,你总不能让他在舞台上凭空消失吧? 当然,还是回到前面一点上,假如你感觉自己无法驾驭这么多人物,也设计不出怎么多情节,请在思考框架的时候就压缩吧,免得自己写到一半写不出来了。附带说一句,喜欢写中长篇小说的朋友,请注意给你自己的作品足够的人物和情节。否则,你一定会写成一部关于某个人的传记,那不是小说,小说是不需要大量记述性文字的。那叫故事,或者算叙事散文,绝不是小说。小说的重要特征是,小说的人物在作者设计的情节中,自行展开自己的各种活动,是活生生的,而不是通过第三方角度去说出来的。 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我有一部自己很喜欢的短篇小说,也是被江山定位“绝品”的小说《晚秋》。这是一篇字数为7500字左右的短篇小说,小说有活动的,只有3个半人加一盏路灯,另外还有四五个过场人物。半个是指晚秋的丈夫,国民党军官肖罗河。因为他的出现大部分是用第三方记述的手段,不能算真正有活动的人物。过场人物是为了交代晚秋与肖罗河关系时出现的红莲,肖老爷,以及晚秋的父亲叶清鸣等,还有就是肖中华的亲生父母。“他的老上司这个师的师长身负重伤,临终前把怀孕的妻子托付给肖罗河。”“孩子虽然生下来了,夫人却因为缺乏抢救条件失血而亡,”请大家注意,就是这些过场人物在小说也有明确交代“那一年,晚秋的父母先后去世。”“ 48年肖老爷因病去世,晚秋中学毕业。”这就是小说的规矩,你设计的是活生生的人,他来自哪里,又去往何处,都要给读者明确交代。我们再看算成半个人物的肖罗河,“义父一生未娶,一直期待回到祖国与妈妈团圆,可惜,79年身染重病去世了。”
下面再看小说一个重要的非人角色——“路灯”,先看出场,再看结束“还有那清晰的“点点滴滴”的声音,慰藉着街灯的孤独。”“街灯隐隐约约看见一个十分熟悉的人影……” “街灯也焕发了青春,天天看着对面6号里的人们幸福地生活着……”路灯是和真正的女主人同时出现的,也是和女主人一起结束的。路灯几乎在所有的情节中活跃着,也是唯一与晚秋同进同出的角色,贯穿这个故事情节的角色,或者说,所有的主场情节都是为路灯与晚秋所设计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时间跨度如此大的一个故事,却可以在不足8000字的短篇小说里成功表现的根本原因——高度浓缩的情节和尽可能精简的人物,使得小说的主要角色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示风采。
再来分析一下“格格”。 这部小说是受到那拉格格文友ID的影响,突发灵感创作出来的小说。字数有65000多,其中人物大致有30多个,历史跨度近一百年,情节纵横交错非常复杂。因为我在设计框架的时候,已经在心中有个定位——一部以一位皇室家族女性成员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史。非常明确地划定了几个主要历史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伪满洲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新中国成立后的反谍报战场,十年动乱时期的后代,改革开放以后的格格和家人。这样五大块,自然会有许多的故事发生。当然如此庞杂的人物和大跨度的场景,是需要文字驾驭能力的。这部作品我正在自己改写剧本,不做过多分析了,可以作为以后谈到剧本写作时的教材。
第三点,情节设计中悬念的重要性 小说是生活的浓缩还原,显然是高于生活的。所以我们为小说的情节一定要设计看点,就是需要各种紧紧抓住读者眼球的内容,真正好的看点是什么?就是情节里出现的悬念。如果大家听过相声,一定知道在相声中有个词,叫“包袱”,在前面要设计好包袱,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抖包袱。这个“包袱”就是悬念。一部小说,首先要写得好看,这个好看对于读者而言的第一标准,并不是小说表现出来的优美文字和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而是情节设计的悬念可以抓住眼球。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中篇和短篇小说,你要让读者在读到这部小说的第一时间就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做的第一件事只能是在一开头就设下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 下面看个例子:我最近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黎明枪声 》中,一开头就是: “啪——啪——”两声清脆的枪响,划破了寂静的晨空…… 这个开头紧紧扣住题目“黎明枪声”,上来就是一个巨大的令人惊心动魄的悬念:打枪了,什么地方?有人被打死了吗?为什么?一连串的悬念让读者在瞬间已经产生了。接着出现第二个悬念:晨练的老刘在古城墙的豁口里发现一个中枪的死人。这个悬念证实了第一个悬念中一个疑问,的确有人被打死了。可新的悬念也产生了,这个人是谁?又是谁打死了他?一般而言,读者读到此处已经有了欲罢不能的欲望了。我有紧接着设计了第三个悬念:被打死的竟然是这个城市的市长!这是爆炸性的悬念,一个市长居然在黎明时分,被人枪击在古城墙上!无论是谁都会想知道一个为什么?当然还有凶手是谁?这样接二连三的悬念,就在第一时间把读者牢牢控制住了。 悬念设计好了,并不就算成功了。你为什么时候给读者解开悬念?这个时机同样很重要。我们有很多新手往往会急急忙忙,很快就用第三人称阐述的方式把结果写出来了。那么,这个悬念就失去了意义,还有几个人会看下去?成功的设计不到最后是不会解开重要悬念的。所谓“抖包袱”的技巧就在这里。好的作品会在解开一个悬念的同时,设下了一个新悬念。这就是所谓的一波三折,层层推进。 比如,这部《黎明枪声》,揭开死者身份后,紧接着推出第四个悬念,打死他的是属于这位市长自己的手枪。正如小说的案情分析会上众人的疑问:曹金河的手枪怎么会落到了罪犯的手里?接着又让参加讨论的省厅年轻的女警王敏,在发言中提出第五个悬念:被害人究竟有什么理由,在这样的时间段,跑到这样的地方去? 我个人以为《黎明枪杀》,是自己一部在设计悬念上比较成功的作品。整部作品制造的各种悬念有几十处,所以才有可能让读者一口气看完。当然,这部作品属于反贪类刑侦作品,或者叫推理小说。我没有把小说的重点放在具体的破案过程里,因为我不是警察,没有破案的技术性生活做背景,所以我选择了逻辑推理性的破案,也就是写一部刑侦推理小说。这也是符合前面指出的,小说需要生活的基础。我缺乏这种生活却可以换一种手段来创作,并不是写刑侦作品就一定要做过警察的。
下面我们谈一下今天讲座的第三部分:小说中的场景,或者叫环境描述的意义。 记得曾经因为这个话题和一位文友多次争论,在他的观点看来,小说是完全不需要环境描写的,只要把故事写好就可以了。我完全不能同意这个看法,如果真是这样,小说不应该有三个元素,只要两个就足够了。 我们前面曾经把小说的情节比喻为人物表现的舞台,其实是不正确的,真正意义上的舞台是环境,就是场景。准确的叙述应该是小说,就是作者把自己创作出来的人物,在一种特定的环境里,演绎着特定的故事,也就是人物在环境舞台上演你设计的各种故事情节。我们 |
|
|
星月梦阳
|
2015-06-01 09:23:05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出真知。江南铁鹰老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从文字的馨香中吐蕊,可谓芳香满园,沁人心脾。天地不言,可谓其大,虚心若谷,深入浅出,江山易改,精神永存!人之风骨,飘然欲仙,坚硬如青松,可谓巅上风寒扰人心,触手可摘当空月。茫茫文字水犹如滔滔之江河,川流不息;芸芸众生可比烁烁之精灵,生生不息;莘莘学子慨当孜孜之勤勉,精神永存!
辛苦了,江南铁鹰老师! |
|
|
生米
|
2015-06-01 09:28:02
铁鹰老师给我们讲的写字要领,深刻细致,读后很受益,谢谢老师,您辛苦了
|
|
|
高原的天空
|
2015-06-01 10:09:59
昨晚刚听个开头就不得不忙去了,等我闲下来再研究。
|
|
|
燕语千千
|
2015-06-01 11:35:43
老师好,老师的课讲得很细致,感谢!祝好!
|
|
|
江南铁鹰
|
2015-06-01 12:58:39
“铁鹰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理论与实际写作的具体要求,是大家学习的好机会,谢谢老师!” 非常感谢林儿 支持。感谢江山提供的交流平台。 |
|
|
江南铁鹰
|
2015-06-01 14:45:56
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
|
|
|
寒妹妹很一般
|
2015-06-01 18:38:40
感谢铁鹰老师的精彩讲座!受益匪浅。
|
|
|
风飞沙
|
2015-06-01 19:22:38
铁鹰老师辛苦了,读您的讲座受益匪浅。
|
|
|
陈戈
|
2015-06-01 21:21:10
铁鹰老师辛苦了,敬茶——
|
|
|
宁夏何老三
|
2015-06-02 06:49:33
老弟真的很辛苦,老哥祝福你取得的成就!
|
|
|
空手
|
2015-06-02 11:04:33
讲得一点也不好!
|
|
|
淇水碧柳
|
2015-06-02 12:24:11
再次欣赏铁鹰老师的精彩讲课,很是受益。老师以自己亲身的写作经历向我们传授了宝贵的写作技巧,很感激!对我们以后的写作很有帮助,谢谢老师,辛苦了!以后会经常拜读老师佳作,虚心学习!
|
|
|
静蔓
|
2015-06-02 15:21:20
为铁鹰老师的精彩分享及对文学的执着追求点大赞!真庆幸在那天驻足了江山,赶上了这收获多多的一堂课。问好铁鹰老师! 愿江山夜校精彩继续! |
|
|
晚霞晓文
|
2015-06-03 14:04:25
感谢江山搭建的平台,感谢铁鹰老师的教诲!江南铁鹰老师,辛苦了!为您点赞
|
|
|
空悟
|
2015-06-03 16:54:19
江南老师辛苦你,空悟领教了,谢谢!
|
|
|
傀魅诗灵
|
2015-06-05 09:28:44
为老师点赞,加油!
|
|
|
无粮
|
2015-06-08 00:11:42
“环境是水,情节和人物是鱼,没有了水,还会有活鱼吗?”形象、深刻、精辟。
|
|
|
普玉
|
2015-09-07 20:57:44
老师辛苦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