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云泥
|
夏天随记2015-06-19 10:34:40我是有点不喜欢夏天的,主要缘于夏天的反复无常,就像一个暴躁的孩子,脾气忽冷忽热,让人难以琢磨。不喜欢的东西,人往往越发地去揣摩其品性,概因人的好奇心所致,故而一样还是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反复求证回味,夏天并不是一无是处,还是能给人留下点想头的。 北方夏天给人最深最眷恋的味道,莫过于一场场大雨了。逢雨水沛足的当口,大风携着云头卷着满天的雨水,雷霆万钧地泻下来,不消片刻,大街小巷,漫山遍野,黄土被搅成泥浆,发涨的土地咕嘟咕嘟泛着水泡,仿佛一锅发酵的面团儿,土坷花草绵软地立不住了身形,河沟里的水漫起一层黄色的皱纹。庄稼自是最受益的。一场透地的大雨,免去了浇灌之累,省下了施肥之功。赶在六月里,在路上眼看着天空黑云翻卷着滚过来,自知大雨将至,撒开腿便跑,饶是这样还是结结实实落了个大水浇顶浑身湿透,激灵打着冷颤,心头却被雨水淋出了一层久别重逢般的惊喜。近几年北方这样像样的雨越来越稀罕了。雨水锐减,河床嗷嗷待哺。各类企业遍地开花,残气粉尘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天空,干巴巴的空气,少有湿润的气息流进来。地上水难以成汽,天上水不成气候,雨水便少了下来。前些日子,风雨欲来之际,几声炮响过后,久违的雨水终于由天而至。后来知晓,气象部门花费几十万元人工催雨,雨水方在千呼万唤中翩然降临。而全市省下的电费岂止几十万元,反过来想,天气一如从前,又何必费心耗力去求雨呢? 蝉鸣该是夏天的标志性节目了。我还是懵懂孩童的时候,季节刚刚交了盛夏,鸣蝉便在浮躁的空气中此消彼长地欢实起来,给单调闷热的炎夏添了些许景致。小的时候,曾傻傻地问父亲,为什么乡下人都管蝉叫知了。父亲说蝉的叫声听上去好像在说:知了,知了。仔细听听还真是这个味道。蝉大概是最具顽劣性的了,一个单调的词汇从生喊到死,一代代不曾停歇。蝉的幼虫营养价值很高。盛夏的晚上,自是有树的地方,你可看得见一束束手电的亮光赤裸裸来来回回在树干上扫描,逮寻蝉的幼虫(本地叫梢迁狗)。运气好的一晚上就能逮满拳头大小的一个玻璃瓶子,回家全家就能美美地吃上一顿。如今,蝉是少之又少了,偶尔听到一声声蝉鸣,觉得仿佛来自天外,倍感生分。雨水少,加之每年的大量逮食,如此反复,蝉鸣恐成绝响。饭店的炸金蝉这道菜多是人工养殖的梢迁狗做成,不等脱壳化羽就做成了美味。大凡生物灭绝,都是人力所为。东北虎少的成了国宝,而蝉这个小东西一年比一年稀疏,却不见得有人爱怜。大抵因为吃人的毕竟少数,余威足以让人记住一辈子。记得一年,我带蹒跚学步的儿子到济南动物园看笼中虎,老虎雄壮的一声长啸,让儿子心惊胆寒,抱住我的双腿便不再撒手,由此儿子牢牢的记住了老虎的模样。被人吃的却往往被忽略,像藏羚羊,若不是被猎杀殆尽,采取力保的措施,很难让人记住还有藏羚羊这个动物。当然还有蝉,就算整个夏天没了一丝蝉鸣,也不会有人觉得奇怪。人概莫能外。求学的时候,对调皮的同学记忆尤其深厚,对老实巴交的却很容易忘记。但愿城市不要只对强者仰视,弱者同样需要呵护,比如像蝉一样渐渐从本真中迷失的自然环境。 蓝天碧水,人之向往,万物竟流,世之规律。一切乱了章法,最后受制的恐怕还是我们自己。 |
|
|
![]() 一朵怜幽
|
2015-06-19 14:58:12
这篇文章写得不错,就是字数有些少,您在社团投稿的时候,建议加一篇主题上有关联的文章,一起投稿。 |
|
|
![]() 夏云泥
|
2015-06-19 15:22:43
谢谢。我正有此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