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
|
【山水随笔】留评感悟2015-07-29 14:15:19
据我的一位研究“数学物理”的博导同学讲:“宇宙以多维空间的状态存在,目前有人称已推导出了十一维空间。”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想想这些都头晕,在带有时间概念的四维空间里就已让我有些晕头了,那么多的“维”肯定会令绝大多数人不只是晕头转向的问题,说茫茫然都不为过。 我们这些涉足文学领域的业余作者,当然不必刻意在这些问题上去费神动脑筋,但对文学创作方面的各种“空间”,我们要应该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这对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学写作水平大有益处。 现实中,我们必须要时时面对文学领域中的各种“空间”。如现实空间、过去空间、未来空间、已知空间、未知空间、理想空间、幻想甚至臆想空间等等。 在各种空间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事”,这些“事”不管是实际发生的、推断的、猜测的还是想象的,只要是它具有了情节这个要素,人们若要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成了一个个所谓的“故事”。 故事被我们通常看做是一种口头文学,当然也可以把故事原封不动地用文字记录下来,但这种口头文学主题就是“说事”。故事就是讲故事的人在告诉你一些“事”。因此,有人这样说:故事不是文学作品。 仅从文学写作方面讲,故事是各种文学体裁创作的基础素材。 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有人会用新闻形式的故事告知你;发生在许久以前的事,有人会用历史形式的故事讲出来;发生在未来世界的事,有人会以理想或科幻故事的形式来给你讲出来,若讲不清楚还可以借用神话或寓言等等方式。 不过,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绝大多数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不太久远的事,这就是当今自然、社会、人文、思想、道德、信仰等等方面的事,人们经常说起的这些事便是我们各种感官每天都要遇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故事”。 如果各种空间发生的这些故事经过作者选择性地对其进行文学加工并有机地串并联或肢解重组,那么它们就变成了一部部文学作品。从而形成了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作品,故事是这些文学作品的素材基础。 因此,各种文学作品如果去掉其中的文学加工部分,基本上都可以还原成一个个故事,只是有的文学作品容易还原,有的作品还原起来比较绕人。 比如某些类型的诗歌就很难还原成故事。这是因为这种诗歌的卫道士们或者这类诗歌的“先锋”们将他们的诗歌看成了小众作品,认为诗歌只能是极少数人能做的事。似乎他们认为其它的文学体裁作品只要是个人都能写,大有一副诺贝尔文学奖应该主要从他们那样的诗作者中评选才对的唯我独尊的架势。 这些人似乎想把他们的诗歌类型自封成是各种文学体裁的精华的“精华”,更想在诗歌体裁中搞成一个“神坛”。只可惜,这些诗人里面还出不了一位救世主,不能阻止牙牙学语的儿童念“红掌拨清波”,也不能阻止那些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激情朗诵催人奋进的朗诵诗,他们至今也无能力也没有办法用诗歌来普度众生。 诗歌界倒是有一本古老的“诗经”,但这本“诗经”在他们的眼中还远远不能成为“圣经”。我看这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这避免了将来他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想想看,一旦诗歌被他们弄成了某种神圣不可冒犯的“宗教”,他们是不是也得像佛教那样?迫不得已地去用一些非常通俗的小故事来阐释他们“诗经”高深的“诗理”内涵?这样就造成了他们非常不情愿地将他们的诗歌再还原成通俗的故事以飨大众或扩大读者群。这种现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还可以避免更多的人去为诗歌而“殉教”,动不动的就跑去卧轨,跳楼什么的。 我时常想,若是我哪一天从犄角旮旯里翻出一篇这样的“诗经故事”,看着看着突然拍案大呼:“明白了,原来如此!”那么,我一定是发神经了。 嘿嘿,话题说得有点远了,还有点得罪人,咱们还是言归正传。 既然故事是文学作品创作的基础,对于我们这些业余写手来说,就很容易将“故事”与自己所写的“文学作品”搞混。尤其是对于某些小说和叙事散文的初学作者来说。 首先,这些作者都努力地想把自己的作品写成“像”小说或者“像”散文。其写作目的就是把自己的“故事”最终写成“是”小说,或者“是”散文等。 因此,我在前面已说了一堆“故事的故事”,就是想让一些初学写作的作者明白,如何顺畅地将自己的“口头故事”改造成“文学作品”。 这种改造的唯一手段就是对故事进行文学加工。注意,是文学加工,不仅仅是文字的加工。 故事多是以说“事”为主,基本所有的故事都重点突出了讲故事的人要将这个“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给人讲清楚,而往往忽略了人性刻画,心理状态,感受理解,风俗民情,地理气象,社会背景,时空延伸,景物映衬等方面的问题。文学创作就是要给这些“故事”合情合理地补上这些要素而把故事变成文学作品,这就是文学加工。 但在绝大多数作品中不一定都必须要把这些所有的要素都补齐,适当侧重几点即可。这其中我们要认知的最为重要一点就是:文学加工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故事中的对“事”的重点叙述“转移”到对以“人”的重点描写上来。 故事往往被一些人归入到“口头文学”里,我认为这是人们对故事的尊重,因为故事不仅是文学体裁的鼻祖,也是创作文学作品的基本素材。文学创作就是要将戴在故事头上的“口头”帽子摘掉,而使其变成文学作品。因此,文学创作对故事中因口头叙述而忽略的一些内容要适当地补上,并要将一些在口述中过于口语化的东西变成好用文字来描述清楚的东西。 请注意我上面所说的“人性刻画,心理状态,社会背景、时空延伸,景物映衬,风俗民情,地理气象,感受理解,”这句话,这是对故事进行文学加工的一些基本要素。 作者可以在作品中将这几个要素省略一些,但如果这些内容都没有,那你写的基本就是一个用文字记录的口述故事。这也是一些作品让读者感觉不像是小说,或者不像是叙事散文,倒更像个坊间故事的重要原因。 好在故事的文字记录也能随时发表,因为许多文学网站把它们归入到了小说类或叙事散文类的栏目里。我也写过一些故事发表在这些栏目中,这样做并不是想滥竽充数,而是这些故事真的是没地方发表。 那么散文呢?叙事类的散文作品除了要具备像上述的那些文学创作要素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这就是经过你文学加工的这些“故事”素材,不管它是什么内容,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 至于散文内容能不能虚构的这个问题,近年来有一些作者一直在争论不休。但应看到,散文内容的“真实性”是数千年来由无数作者和读者“约定俗成”的。我们以往看到的散文作品,都绝不会认为它的内容会是臆想编造的,尽管作者在创作这类作品时会受到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而有所偏差,但确实是有这么回“事”。社会在发展,赝品假货到处有,有这样的争论在所难免,不足为奇。 当然了,散文因篇幅短小,文字组合的优美性和艺术性都要求较高,其叙事的手段和方法跟小说还是稍有差别的,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插入作者自身的一些情感、感受和感悟等,因为大多数的叙事散文里,“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或者是第一解说者。这种加入既可以突出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状态,也可使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思维不会跑偏。这些问题我就不多说了,读者自己可以去仔细琢磨琢磨,再多看看一些相关的散文名篇。 对于那些去掉了故事情节而只抒发情感或感悟的散文和诗歌作品,其文字一般都是优美的,赏心悦目的或令人深思发醒的。但要明白,这些作品的内容是撷取无数个故事的精华而凝练的,如果我们这些作者不掌握或提炼出日常中遇到的大量的故事情节、内涵和寓意,是很难写出这样的抒情类作品的。 需要牢牢记住的只有一点,就是不要对作品中的故事过度加工,也就是不要对文章语句修辞过度美化。许多初入门的作者很容易犯这个毛病,而且毛病很深。这样的写作会使作品让人感到“虚”和“浮”。 举个例子:“眼前这条缓缓流动的小河哗啦啦地唱着歌,两岸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碧绿的草毯上开遍了五颜六色的小花,剪刀似的春风梳理着婀娜袅袅的初绿柳条,朦朦胧胧的小雨痒酥酥地……”这种描写看似加入了一些文学加工的要素,但这种加工效果不管是作者是在写散文或者是在写小说,读者都会认为这是在写童话。 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呢?这就是我要说的最后一个问题。 佛教高僧青源惟信禅师讲到自己修佛悟性的历程时曾说过:“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我们这些业余作者虽达不到青源惟信禅师修佛悟性的这种境界,但在写作方面,大致都会经历类似的这么一种感悟。 对于那些初涉文学创作门槛的作者来说,一般是见小说是小说,见散文是散文,似懂非懂,人云亦云。并会竭力将自己的作品写的让别人看起来“是”小说或“是”散文。这就是所谓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当作者熟知了各种文学体裁的写作要领,并熟练地掌握了一些流派的写法后,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创作路子,甚至已能对一些潮流写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虽在写作过程中仍难免会在作品中带有明显的文学加工痕迹,但这就是达到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写作水平。 大多数写作者会在这种水平上停滞,不知如何再上一层楼,有一种迷茫感,有些作者甚至还会感到自己是不是已江郎才尽?这就需要作者继续坚持不懈,努力进取。静下心来认真总结和虚心学习是关键的关键。 经过努力一旦在这个层次上有所突破,那么肯定就达到了“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除了作品内容外,你的写作手法一定会自然流畅,赏心悦目,看不出有任何的文学加工痕迹。这样的作品一定会得到读者的认可和赞赏。但这并不是你必须成名后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这是自己追求的“事”,就如那位青源惟信禅师对修佛的境界。足矣!
好了,不多写了。留个题目吧,看看你对下面的故事该如何进行文学加工。 母亲告诉孩子:下雨时不要到桥下避雨,因为上游不知何时会突发洪水,这样做很危险。孩子把母亲的话记在了心里。 附:我对滦河晨曦的散文《有一种童年叫夏天》的留评。 很高兴能在山水社团里结识滦河晨曦文友。 看了你的这篇散文,把我不知不觉地带入了那难忘的童年时光。思绪飞扬淡墨痕编辑已对散文作了很细心的点评,其观点我完全赞同。 不错的开篇后,由一句“从午睡中醒来,家里好静啊!”作者便迅速进入到童年的角色之中,以一位无忧无虑的儿童口气给读者叙述了一长串儿时的夏日故事。这样的叙述不仅把读者引入到了儿时那种天真无邪的快乐时光,也使我不知不觉地回忆起我儿时跟作者所做的一些类似的事。想着都开心,这种感觉真好! 文章总体写作水平不错,开篇和结尾都很自然流畅和温馨美好。 略显不足之处就是那一长串有趣的童年故事叙述的有点急促,显得文章整体有点“平”了。我建议不妨选择那些故事中的一两个再适当地做一下文学深加工,让读者在阅读时能有空喘口气,这样效果或许会更好一些。 个见,祝你在山水社团的文学作品创作中有个愉快的好心情! 问好滦河晨曦!
|
|
|
西郊
|
2015-07-29 16:37:06
嘿嘿,可能题目太长了发不全。我的原标题是:由给滦河晨曦的散文《有一种童年叫夏天》的留评所想到的。请哪位编辑适当地给修改一下。西郊在此谢了!
|
|
|
万少枫
|
2015-07-29 18:26:06
问好西郊老师,赞一个!!!
|
|
|
禅香
|
2015-07-30 09:02:08
很专业,有深度,赞一个。
|
|
|
思绪飞扬淡墨痕
|
2015-07-30 10:19:59
西郊老师纵横捭阖的述评让人受益匪浅。作为初学者,我也曾有过很多迷惘,不知该如何写散文,老师的述评可谓拨云见日,解决了我不少的疑惑。感谢西郊老师,问好!
|
|
|
西郊
|
2015-07-30 22:47:03
感谢清华、禅香、思绪飞扬编辑的鼓励!
社长让我当咱们山水的评论员,确实盛情难却,我得先把公司的员工喂饱穿暖再让他们挣些钱养家。但答应的事还得做,就时不时地来社团扒门缝看一下再捎带着喘口气。
本来我只想把滦河的文章评论一下,只想建议他把一两个故事再加工加工,但不知为什么老毛病又犯了,杂七杂八地写了一堆,有点乱。主要就是想说如何将故事素材加工成文学作品,因为许多专家说得有点绕人,结果我说的不太绕,但确实有点乱了,有些地方还跑题了,空间的问题补充也给漏了。
好在是论坛里,对与错可以探讨,也算是按照社长说的,活跃一下咱们社团的气氛吧。
有不对之处,还望提出来,我们共同学习,一起努力,写好作品。
问好!各位写作辛苦,望多保重身体!
|
|
|
滦河晨曦
|
2015-07-31 20:53:12
谢谢老师的点评,读了老师的文字,晨曦受益匪浅,问候各位老师暑安
|
|
|
连中
|
2015-08-17 20:04:56
西郊老师,有时间多写些这样的文章,受益匪浅。问好,学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