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论――解析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2009-05-19 20:03:06
一什么是想象
1,想象是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外界刺激物的影响下,在人头脑中对过去存储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成的一种新的表象的思维。一般可分为创造想象和再现想象两种,诗人就是用这种思维想象,去构造他的诗作。
2,诗歌不是某一生活中某一事实的翻版,它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就必须要有丰富的想象。俄罗斯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够得到完成。”我国著名诗人艾青也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这都是很精辟的论述。
3,诗歌中的想象,可以赋予抽象的东西以形体,可以使平凡的东西显得不平凡,可以使所要歌颂的正面人物变成英雄,使所要鞭挞的反面人物变成小丑,可以创造与现实的自然界相似的另一个世界,使文艺走在生活的前面,还可以弥补作者生活经验不足的环节,使片面的事物变成完善的整体,一句话,诗歌创作一刻也离不开在人意之中而又出人意表的艺术想象。
二、想象在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1,可以这样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没有想象和提炼升华和剪裁的作品,就是生活的原样录照,就不可能有时代的典型性,更不可能有完美的艺术性。写诗,要在现实生活中,提炼构造新的高的意境。把精彩的画面、充沛的情感呈现出来,用以去感染读者。这些都要靠想象构思来实现。想象是作品产生和升华的阶梯。只有凭已有的生活经历,想象构思、润色升华,才能使作品从生活中产生而又高于生活。
2,想象是在现实生活上的理想的飞跃,是新境界的开辟与创立的过程,是任何一首好诗的脱稿的必由之路。想象出灵感,文学家的想象是一种形象思维。就是在生活事件原有的基础上的延伸、递进。灵感是生活经历、知识素养、理想愿望和审美观的综合反应作用,在瞬间出现而形成的。这个飞跃过程,没有想象的长期孕育、成熟,是不可能实现的。
3,离开想象,即没有想象的作品,是通常生活的翻版或复叙。没有创作完善的生活真实,恰恰是违背了生活的真实,那些没有典型塑造的生活表象的描绘,就好像一架摄像镜头,在原本地记录生活。诗人如此,必将堕入自然主义的泥潭。也是平淡无味诗作产生的原因。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作品,尤需丰富的想象力去构思时间的动人情节,没有想象就不会有浪漫;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作,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完美动人的故事和超俗的感染力的诗作的诞生。想象力的高低,无不反映在诗人的作品之中。
三、诗歌创作中如何应用想象
1,诗人应如何应用想象呢?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对此有很好的阐述:“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意思是说,当静静思索时,要联想到千年以前;当面容有变化时,已看到万里之外;吟咏之间,吞吐出朱玉般的声音;眉睫之前,舒展着风云变幻的景色。刘勰所说的这种想象力,听起来似乎有些玄乎,而实际上呢,这种想象的潜质是人人都具备的。想象力并不神秘,只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人人都可以写出好诗来。
2,写诗时的想象,跟科学研究中的想象是不同的。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培根曾说:“诗是一门学问,在文学的韵律方面大部分有限制,但在其他方面极端自由,并且和想象有关。想象因为不受物质规律的束缚,可以随意把自然分开的东西联合,把联合的东西分开。这就造成了不合法的配偶和离异。”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雪莱也说过:“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安徒生在他的童话《创造》中写道:“一个爱写诗的青年人,因为写不出好诗而苦恼,于是去找巫婆。巫婆给他戴上眼睛,安上听筒,他就听到了马铃薯在唱自己家庭的历史,野李树在讲故事,而人群中,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在不停地旋转。在这里,安徒生显然不是在故意宣传封建迷信,他所说的其实是:要做一个诗人,光凭常人的听觉好不够,还得有诗人变形的眼镜和听筒。所以,我们在学习写诗的过程中,就不仅要对生活的特征有精确的观察,而且要有把这些特征加以变化的勇气。
由于变化,诗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的意义。请看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而实际上呢,由于通过想象老马的特征作了变形的描写,就使老马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它所表现的,主要就是三十年代北方农民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气质和精神。
3,诗人想象的依托。诗人写诗的想象依托些什么呢?通常是依托比喻、拟人、排比、假设、借代等艺术手法。譬如“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在天空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常常忘了回家”,人;“微笑是开在脸上的花朵、微笑是挂在嘴上的蜜糖、微笑比糖更甜、微笑比花更香”就是依托的排比;“如果我变成风,就到妈妈工作的地方,替妈妈把脸上的汗珠,一颗颗吹干”,就是依托的假设。想象中的拟人,常常把一些山景草木赋予人性化,为诗人的抒发感情所用。有了这样是一些依托,想象的翅膀就能够飞得更高更远了。
|
|
|
2009-05-20 11:50:51
|
|
|
2009-05-20 20:53:53
|
|
|
2009-05-22 13:01:05
诗的高妙,在于想象力。想象向诗人和读诗的人一起敞开,但想象,不等于虚构。
赏读。问候作者。
|
|
|
2009-05-24 15:53:46
84286888好友:谢谢您的阅读和评论。谢谢交流!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观点,不知对否?在这里和朋友交流一下:谬误之处还请指正。想象如果不是写实或对生活的原样的回想,如果不违背逻辑和生活规律的想象(虚构)是文学中创造典型环境、典型性格所必需的方法,写小说如此,写诗歌也应如此。《长恨歌》中的“海上仙山”的描述,都是虚构的,是浪漫地想象的产物。正因为诗中有了这一段描述,才发展、延伸了人们的未尽情感。类似这些想象,可否称之为“虚构”?好友,在文艺界您是内行,请交流指点!
|
|
|
2009-05-27 10:15:10
很欣赏作者作品对想象的诠释和想象在诗歌中的应用.特别支持!并问好作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