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儿
|
古今关照:以“史”的角度看诗歌2015-08-23 20:45:06
江山文集: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44349.html
个人简介:蝶梦周,真实姓名高晨,是一名90后的大学生,大一时因爱好文学便从一工科专业转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喜欢沉静于当下的时光,温和待人,客观处事,相信美好。
古今关照:以“史”的角度看诗歌
清晨文学社团社长蝶梦周(主讲)2015、7、23
诸位老师,前辈,江山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江山清晨文学社长蝶梦周,大家可以叫我为小蝶或蝶儿。今晚要谈得是《古今关照:以“史”的角度看诗歌》,奉茶给各位朋友,
暂搁寒暄,现在我们开门见山。 今晚我们要谈三大方面 一、明古问今——以“史”的角度看诗歌 二、知古通今——纵横向了解诗歌 三、辨古惜今——如何定位自己
第一方面:明古问今——以“史”的角度看诗歌
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面对诗词这样深厚的一类文学体裁的探讨中,为什么先要从文学史这样一个和创作看似无关的角度切入? 我们不应该讲“韵”吗,不应该谈些诗词中的意象美,那些遣词造句,那些类型,那些手法,那些情感……和诗词创作有直接关系的不应该是这些吗? 一段史有什么好谈的呢? 谈诗歌史中的某个人某种体裁,如李白的歌行,叹一曲“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吟一句“乘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歌一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间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终还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如杜甫的律诗,年少时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老来“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喜时有“初闻涕泪满衣裳”,悲亦有“恨别鸟惊心”,杜诗中的色彩是何等平中显深,“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寻常的字眼,不寻常的气度,见得到,却学不来。 同样是边塞与战争,岑参与高适风格会有不同。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岑参写得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高适写得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同样的山水意境,王维与孟浩然也有区分。王维向来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闻名,他那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称之为千古名句。我个人很喜欢的是他那首《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尤其是最后一句,我的脑海中总能浮现出一位老者吟叹《式微》的画面,闲逸中有一份惆怅。孟浩然的诗,有味道的也很多,最有名的则是那首《春晓》,恐怕是刚刚接触唐诗时就要读到的一首诗,比较有气场的如“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其中风味,不能尽其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刘禹锡的诗有逢生之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为什么李商隐的诗有隐晦的滋味? 如此等等,也不过是大唐盛世的一隅风云。 何为“史”,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段人生,不是一件事,也不是一个历史事件,我们谈诗歌史,不可能只谈李杜、苏黄,就像我们说婉约风格,不可能只谈晏殊、李清照等人,其境广远,人亦众多,我们只是应要由点及面,以个性推共性,找到“类”的现象,而“类”一旦找到,“豁然开朗”的境地应该就不远了。 这就是“史”的功能,它不会告诉你“鱼”,也不是教给你“渔”,而是让你去寻找去发现,直至某天突然明白,哦,原来吃萝卜也是可以充饥的啊。(玩笑)史可以使人更明智,这倒是真的。 什么是诗歌史呢?诗歌史是文学史的一支,咱们中国古代史学家和文学家很早就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他们总结论述并记录在史书、目录学著作,诗文评和一些文集中,当然,一些序跋以及题记中我们也能见到。 为什么我们对古老诗歌的了解知之甚少? 历史是流动的,除了语音、字词、语法在时光的洪流中在不停地演变之外,我个人认为还有两点: 1、文学体裁的形成到具备一定模式的过程是漫长的, 2、文学史意识萌芽较晚,后人对前人总结总是会有一段时间差,致使很多作品在历史中早已遗散。 先说第一点,比较好理解。我们国家最早形成的两种文体就是诗文,早在商周时期就有用文字记载的诗文,在各种文体中,诗和文可谓是基础。 比如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才出具规模,唐中期才有成熟的小说出现,直至明清时期才繁盛。其间甚至跨了几个朝代。 词是唐中叶才形成,宋时繁盛,谈起起源不知要追溯多久了去。 如此之长的时间,改革更新的事情会有很多,所以我们会对先前的作品感到陌生。让我们去读两百年前的作品,这种感觉就会很明显了,读晚清小说,清人的诗词作品,不一定读不懂,但足以说明,古今是不同的。 第二点,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后人对前人的作品总结得晚,并不能保证最大化去保护好。 我们文学史的研究是比较早的,史家记述比较早,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不但为屈原、贾谊这两位文学家立传,笔墨还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的辞赋家,算是一种发展状态的初步描述。 可以说贡献是巨大的,而这些对后人的研究可提供的史料可谓少之又少,不得已望“史”兴叹了。 我在这里简单摘录写史学家或文学家对诗歌史研究的文章或著作,当然这些自然不是我总结的,现在分享给大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下寻全篇来看看: · 从史学的角度看,齐梁时期沈约所著的《宋书·谢灵运传论》, “六义所因,四始攸系,升降讴谣,纷披风什。虽虞夏以前,遗文不睹,禀气怀灵,理无或异。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周室既衰,风流弥著,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 这本书回顾南朝宋以前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看成是关于诗歌史的比较详细的论述。 · 从目录学的角度看,汉代班固的所著的《汉书·艺文志》,其中的《诗赋略学》对诗和赋的发展有初步的描述,而后隋唐大都继承,著录书目时同时考辨源流,可以参考研究。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数目的集大成者,不过几百年的历史,这套书也已残损,令人叹惋。 · 从诗文评方面,刘勰(梁)所著的《文心雕龙》中《明诗》以下20篇论及许多文体的形成过程,如“自商暨周,《雅》、《颂》圆备,四始彪炳,六义环深。子夏监绚素之章,子贡悟琢磨之句,故商赐二子,可与言诗。自王泽殄竭,风人辍采,春秋观志,讽诵旧章,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逮楚国讽怨,则《离骚》为刺。秦皇灭典,亦造《仙诗》。”,其中自然有诗歌的发展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的精彩论述。钟嵘(梁)的《诗品序》,“昔《南风》之词,《卿云》之颂,厥义夐矣。夏歌曰:‘陶乎予心。’楚谣曰:‘名予曰正则。’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对文学的发展作了相当详细的论述。 ·诗话、词话,在一些诗话、词话中,《沧浪诗话》、《随园诗话》、《人间词话》等等都是不能不读的好著作。 此外,郑玄(东汉)所著的《诗谱序》中也追述诗歌的起源,从政治的角度谈对诗歌的发展。挚虞(西晋)的《文章流别论》则是从文体流变这个新的角度,论述了文学的发展。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应该都知道“书”的含义吧,表示一种体裁),李清照的《词论》,张溥所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的题辞,以及清代所修《全唐诗》等等,不可谓不恢宏。 以上谈及的一些资料,比较普遍,查询起来都很容易。我这里有部分电子版诗词类的书籍,喜欢的话可以私下联系我,到时分享给大家。 文学史和文学创作联系十分紧密,个人感觉有“茎叶”之形,“骨肉”之感。 所以谈诗歌史带给我的压力其实要比谈诗词创作的挑战更大。 诗词等文学体裁,虽然内容千变万化,但是有式可依。 而诗歌史呢?其根系之深之庞,结构之大,网络之密,包含的系别与构成的系统之繁多,令我们不能不耐下心来一点点去研究探讨。由于课时与篇幅的限致,我们这次只能从中抽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点”开始谈起,以后有机会可以起深入探讨。 那了解诗歌史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追根溯源 2、 纵向分析 3、 理论化、系统化 4、 增强历史责任感 追根溯源。什么叫做“追根溯源”?就是寻“源头”,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学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那时候的我们还在用最原始简朴的方式生存,就有了文学。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也是有记载的。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内容是“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本,归其泽!”这段文字出自《礼记》。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 至于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等等,从其思想内容和语词来看,显然都是后人的伪托。倒是有些简单质朴的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的遗留。 《弹歌》(出自《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仅八个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已具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记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虽只有一句,却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比较可信的夏代诗歌的遗文。 我们继续寻“源”,较为系统的用韵在《诗经》中便已出现(韵部与后来的韵部都有所不同),我们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断代体史书、编年体史书,或者说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等等,这些都是寻得源头,以便分析过程,明辨古今。 纵向分析。刚刚提到追根溯源很好理解,这纵向分析又如何理解呢?接下来呢? 纵向分析即是了解其发展与变迁,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演进”,听起来很复杂的一个流程,各种因素综合影响,或促进或抑制,政治、经济、媒体,读者接受程度等每个变因都会影响一种发展的方向与快慢。 纵向分析要跳出自己现在的环境,去观望这千百年来,诗歌这文体是怎样一个发展流程。 每个文体都有一个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的过程,诗歌和散文是最早形成的两种文体,早在商周时代就有用文字记载的诗文。刚刚提过的,在中国文学的各种文体中,诗和文是基础。 最初的四言诗,五言诗,后来曹丕作出第一首七言诗,再后来音韵逐渐完善,到唐时平仄规律也趋于完善,渐渐律诗至杜甫集大成。“长短句”的出现打破了以往诗整齐划一的形式,诗歌体裁形式趋于多样化,音韵也趋于和谐圆润。这样宏观来看,诗的发展就像一条线索那样清晰明朗。 理论化、系统化。这是总结的部分,选取的角度不同,总结的层次必然会有差别,所以我们平时要多感悟多总结,比如从文体的角度说,其发展规律可能是层层递进,也可能是此消彼长。 拿文体在朝代发展的不平衡举例:我们谈起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这并不是说这个朝代只有这种文体出现,宋朝人也写诗,明清人也写诗词,唐代散文成就也相当得高。而有些小朝廷也可能在某种文体上异军突起,如梁陈时期的诗。所以说我们所说的唐诗宋词,只是说这类体裁在那个朝代相对繁荣些。 再拿原因分析举例:为什么元曲会有俗意?我们可以看到宋末元初,金戈铁马的场景。蒙古入主中原后,文化程度不及汉文化,逐渐被汉化,两种文化形态相互影响。文人社会地位低,仕途不得用,继而把目光转向大众需求,一种平民化世俗化的文体渐渐成熟。 还有为什么诗在唐朝就如此兴盛,在明时期就相对衰落?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唐的气象宏大,外加诗歌是当时取士的条件,而明朝是八股取士,诗歌的发展自然会受到影响。 增强历史责任感,这句或许看起来比较“空”,却是我最想说的。“文人相轻”似乎已经成了许多作者内心普遍认同的一种现象,但在我看来,这是自我资源的浪费与对自我价值的否定,我们所学不过是为了创造价值,不是为了消耗价值。我们的诗词文化流传了几千年,不是我们拿来向世界炫耀的资本,不管你是否真心热爱,我们去学习都是去了解,去传承,去发展,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有多少能力就会去承担多大的责任。所以,我们要重视,要加油。
二、知古通今——纵横向了解诗歌
我们刚刚谈到了以“史”的角度谈诗歌,现在我们来从多个角度谈诗歌。 一、“史”“诗”本不同。“史”更多是通过人事去反映一个时代或者时代的变迁,而“诗”则更多的是时代、诗人、读者共同作用的产物。应该不难理解,史家更多的是去记录,没有个人情感参与其中,而诗怎么能没有情感呢? 我们都知道,文学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反映现实的功能。一些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广度与深度未必超过史书的记载,而诗则需要借助语言这个工具以唤起接受者的美感。 语言是载体,个性则是价值。 二、时代地域等因素对诗的影响。 先秦诗歌与原始巫术、歌舞密不可分。 两汉文学与儒术独尊的地位有很大关系。 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不能不关注玄学、佛学。 唐朝的音乐和绘画对唐诗也有影响,此外还有宋代的理学和禅学,元代的勾栏、壁画,明代中叶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等。 可见诗风与时代密不可分,是多重因素影响而成。 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楚辞》有楚地特色,五代词有鲜明的江南特色,杂剧和南戏亦是对比鲜明。可以拿《西洲曲》与《木兰辞》作比较,看看南北地域的差异。 另外,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之简练跟书写的繁难也有关系。唐宋词的演唱方式对创作也有影响。印刷术发明更是极大地推动了作家学者化的趋势,与宋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也有关系。 三、诗词赋的亲缘。 “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 魏晋后赋吸取了诗的特点,抒情小赋兴盛起来,这是赋的诗化。 而在初唐,诗又反过来吸取赋的特点,出现了诗的赋化现象,例如卢照临的《长安古意》等。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从苏轼开始,以诗为词赋予词以诗的功能,诗和词的界限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模糊了。 周邦彦吸取赋的写法,以赋为词,在词所限定的篇幅内极尽铺张之能事,诗和赋的疆域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 辛弃疾以文为词,词和文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 此番通融,使情无定格,利害无可辨。
今天谈及的东西确实不少,消化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还有最后一点,我简单说。 三、辨古惜今——如何定位自己 1、诗人的心态 唐诗为什么那么繁荣? 说的世俗点,那时仕途的任用标准是什么?文学。很现实的理由,那时候文人的社会地位高,士农工商,考上状元当个官,仕途需要,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 诚然诗在唐朝辉煌的原因还有很多,这和那个时代密切相关。适者生存是自然法则的基本准则,适应时代是作为高级生物而言,应该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 所以,莫谈人心不古,很多事情只有遇见时才会知道。建议不去背太重的精神包袱。喜欢诗词也好,诗歌也好,进步就好,开心就好。有余力的就去传承,去发展,去光大。 2、不停地创作,摸索风格. 在这里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雅俗的探讨。 《诗经》中的“国风”本是民歌,经孔子整理,到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并加以解释,就变雅了。 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的市井之间。 本是俗而又俗的文学,却引起梁陈宫廷文人的兴趣,如杜甫诗云的“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中的庾信,他们促进了宫体诗的产生。 词在唐代本是民间通俗的曲子词,叶嘉莹先生曾说《花间集》是第一本有关词的集子,内容还并不全是首首雅致。 戏剧在宋元时期在市井的勾栏瓦舍中演唱时,大都有俗意。而后来《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这类精致高雅的作品亦是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 雅俗的观点在我的脑海里便是:存在即是合理。 作品风格的背后,总关乎作者的个性。 大俗与大雅有时候却又无以分别。能写出自我来才是好的。 而怎样去磨砺出作品的风格呢?一个字,写。创作是一个寻找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 3、把自己放在时代中去 4、时常回归,寻找自己 三四点放在一起来说,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时代中的作品,我们需要走进生活,触摸那些有质感的日子,这样写出的诗文才更能引起共鸣。 而回归则是保持自己独立的创作个性,这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最后两点说的简单了些,今天谈的东西很多是文学史上的,分享给大家,还有一些个见,仅供大家参考。 |
|
|
上官欢儿
|
2015-08-23 20:49:30
林儿姐辛苦,蝶社辛苦了,欢给两位敬茶
|
|
|
林儿
|
2015-08-23 20:53:49
谢谢蝶梦社长,讲得非常好,辛苦了。
|
|
|
古渡
|
2015-08-24 06:25:28
蝶梦社长原来竟是通古博今的才女子?讲得很好,受教了,谢谢蝶梦。
|
|
|
山地731828829
|
2015-08-24 14:42:34
讲得不错,蝶儿,向你学习!
|
|
|
蝶梦周
|
2015-08-24 22:01:26
感谢各位老师厚爱,祝福江山越来越好!
|
|
|
步涯
|
2015-08-25 10:31:24
寻常,是一种境界。周周,棒棒哒
|
|
|
向馨蓝
|
2015-08-25 16:48:56
受教了,蝶梦周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姑娘,文一级棒,这课也非常受用。
|
|
|
紫玉清凉
|
2015-09-01 20:57:32
蝶梦周,名字儒雅含蓄,文思也独有飞扬之处。将这么厚重的知识呈现出来,是江山文友之幸!祝福你!
|
|
|
断肠崖居士
|
2015-09-15 15:28:48
学习收藏了!谢谢蝶梦周!远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