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纷飞的雪
|
【流年】太行风散文入《山西作家》3期“作家实力方阵”2015-10-04 19:47:24![]() 本社讯:逝水流年文学社团作家太行风老师(原名:辛贵强)的散文《乡村无畜》入《山西作家》季刊2015年3期推出的《山西作家》实力方阵——“山西新乡土散文特辑和山西新乡土诗歌特辑”,其中乡土散文作家4位,诗人3位。 新乡土散文作家:张金厚,辛贵强(太行风),静子,曾强。 新乡土诗人:张二棍,匪马,孙掌宽。 太行风的作品是《乡村无畜》;静子的作品是《流淌的乡村》;曾强的作品是《巧用》。同期还配发了散文评论家楚些教授和著名作家的评论《从乡村内部出发》,《山西作家》主编王保忠的评论《看,这几匹“老马”(编稿手记)》。
【人物名片】
江山文集: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21733.html 辛贵强,山西省陵川县人,原在县新闻办工作,现已退休,山西省作协会员。 从1970年至今,先后从事民办教师、报纸编辑、县委办与新闻办的文字工作,专事“笔杆子”37年,曾获市级五一劳动模范表彰,被市工会文记一等功。 著有散文集《背着太阳行走》,文学作品发表于发表于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的老《散文世界》《山西文学》《黄河》《山西作家》《福建文学》《芳草小说专刊》《奔流》《小小说选刊》《小品文选刊》《岁月》新《散文世界》《华夏散文》等刊物,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近百篇,多篇文章获奖或收入文集,其中电视脚本《太行陵川,风月无边》,获得山西省五一工程奖。
作者:太行风 http://www.vsread.com/article-582473.html 【编者按】 文章以大伯卖驴为引子,引出了乡村农役牲畜的兴衰史。曾经,牛、马、驴、骡是庄稼人心里的金疙瘩,宝贝着呢,它们在生产队大集体时期,在联产承包初始时期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随着机械化的不断发展,拖拉机、三轮车、旋耕机、播种机、小钢磨……纷纷出世,畜力作业日渐被取代,这些曾经辉煌过的大牲畜便成了废物,光吃草却没有了使用价值。 文章生动展示了对毛驴有着深厚情感的大伯卖驴时心中的无奈、不舍与伤感,在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字中让人们再次领略了大牲畜曾经辉煌的历史和彼时在农民心中的地位,为走向衰落的大牲畜命运唱出了一首凄婉的哀歌。 作者有着丰富而深厚的生活底蕴,那段大牲畜的辉煌史写得真实生动感人,为未经历那个时代者用文字展示出一幅幅立体鲜活的画面,动人心弦。真情美文,倾情荐阅!【编辑:风逝】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8230002】
|
|
|
![]() 逝水流年
|
2015-10-04 20:08:10
祝贺太行风老师佳作选入《山西作家》实力方阵!感谢您对流年社团的支持!
|
|
|
![]() 天上雪
|
2015-10-05 17:11:43
祝贺太行风老师,愿佳作不断!
![]() ![]() ![]() |
|
|
施云南
|
2015-10-08 08:04:40
祝贺获得好成绩。
|
|
|
![]() 芦汀宿雁
|
2015-10-08 09:08:25
祝贺太行风老师,佳作入选。
![]() |
|
|
![]() 太行风
|
2015-10-08 20:48:23
谢谢以上各位。 现将《山西作家》主编王保忠、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第一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刘军(楚些)评论文章对我的评价: 辛贵强的网名叫“太行风”,此前也看过他的一些作品,如《村庄数学》《半个城里人》等,他对当下农村的观察、思考与表现,给我的感觉是如太行劲风,猎猎有声。这同时又是一个有探索意识的作家,他总是试图将文本拿捏出一个新的样式来。这一篇《乡村无畜》,以大伯因机械化强势进入农村而被迫卖驴为主线,形成一个构思的便捷途径。由小切口进入,将村人养畜、用畜、爱畜与被迫卖畜的大量现实贯联起来,写出大时代背景下农村由畜力耕作到机械化耕作的大裂变、大震荡。读《乡村无畜》,我为全篇大量鲜活而逼真的细节描写所折服,从中能读出人与土地、人与牲畜的感情。农民与牲畜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与乡村与乡土的关系。作者写出了普通农民在现代化浪潮中的纠结,在乡土文化快速流失、沦陷与科技进步、生产力进步、时代进步之间的纠结,作品也因此具有了大的气象与格局。我以为这就是新乡土散文的“新”。 ——摘自王保忠《看,这几匹“老马”(编稿手记)》 辛贵强作为长期从事新闻写作的前辈,退休后转入自己所钟爱的散文写作中,他的取材,多是周遭熟悉的事物,动物、植物、童年记忆、日常生活片断等等。主体思路上,在其笔下,“真实”这个因素被安置到特别的位置上,这个“真实”不是落定在情感层面上,而是所见、所闻、所知的真实,也正是过往新闻写作的经历,使其对虚伪的习气有种本能的反感,反映到写作生活中来,就是对这种“真实”的强化。《乡村无畜》一篇,紧紧围绕一人一驴的故事来展开,大集体生产方式的遗留,以及底层农民将牲畜视为家庭成员的农耕传统,使得大伯最后的卖驴行为之悲剧性意义呼之欲出。这篇散文以小见大,驴子的命运隐喻了千百年延续下来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建基于此的农民的情感投射方式的瓦解,其现实关怀的指向毋庸置疑。此外,这篇散文在行文上还有两个特点需要加以说明,其一是细节的经营,细节为叙事性散文的根基,这一点与小说的诉求异曲同工;其二诸多俗语和土语的融汇,增加了行文的生动性,却并不让读者有“土气”之感。 ——摘自刘军(楚些)《从乡村内部出发(山西作家乡土散文特辑)》 |
|
|
![]() 天上雪
|
2015-10-28 18:07:07
江山首页快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