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馨苑 回复本帖
栀子芬芳

栀子芬芳 布衣

  • 1

    主题

  • 56

    帖子

  • 123

    积分

【文海拾贝】读沁香老师的《秋意浓浓拾美文》

2015-10-19 13:27:32

   

 

 

      读沁香老师的《秋意浓浓拾美文》 

 

     算不上喜欢文字,更谈不上爱好文学。但是网络的兴起,让我有机会进入了网络,操起了键盘。网络文学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所以我在工作以外的时间,经常会点开文学网站,浏览一下文章。

 

 

 

我发现网络文学原来也很美妙,因为我们基本不用花钱,便可以阅读很多接近我们普通人的文章和情感,和自己有很多的共鸣之处,自然比一些新闻类的报纸强多了。于是,我有了上文学网站的兴趣。当我一次偶然来到江山文学网站的时候,我发现这里挺热闹的,更发现这里的编辑特别尽职尽责,给作者的文字写很详尽的按语。后来,我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到处走走,但是很少留下足迹,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是一只丑小鸭,不适合留下脚印。

 

 

    

 

前几天,我在天涯诗语读了一篇文章,我感到这篇文章好像在我的面前打开了一幅绚丽的有关描写秋天的画卷,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就立在我的眼前,是我欲罢不能,爱不释卷。我一连几天都去看,读了不下五六遍,我实在是太喜欢这篇文章了,所以今天我也就不怕贻笑大方了。我想为此文写一个赏析,或者叫读后感更贴切一些。希望和天涯以及江山的文友们分享我的阅读体验。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秋意浓浓拾美文》,看文章的名字就感觉诗意盎然,引发读者无限的思绪。是啊,时下正值秋日,且秋意渐浓,不正是“浓浓”吗?这个题目取得好,很有韵味且让人一目了然文章的内容。顺着作者的思路,读者就被引入了一个曲径通幽的“秋”之文学的圣地。

 

    

 

文章的开篇写道:“秋风阵阵,秋高气爽,我站在宽阔的湖畔赏秋。脚下的草已开始枯黄,路岸的柳树已开始落叶;山坡高处一排枫,叶子红得像是扬起的旗帜;恋秋的野菊和牵牛,驻扎在坑坑洼洼的土堆上……

 

作者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色彩艳丽,诗意阑珊的秋天的景色之中,在这让人无限欣喜和驻足的秋天里,带着对秋的喜爱和探寻走进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天,会得到什么样的风景和惬意无比的享受呢?……亲爱的读者,还不赶快随着沁香老师的笔墨去寻香探幽吧……

 

接着作者分了三大块,对文学作品中描写秋的文字进行了引领性的赏读。首先,我们说的文字的诗意,自然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诗歌了。记得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诗经收录了305首诗歌,后来经过了历代发展,诗歌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所以说唐诗宋词。我还知道很多写诗出名的诗人,如田园诗人陶渊明,初唐四杰,以及唐代最伟大的三大诗人大李杜和白居易以及小李杜等。等。

         

 

在这一部分中,沁香老师列举了古代很多有名诗人描写秋天的诗歌,用自己创造性的思维和温婉的笔墨向读者再创了一幅幅秋天的意境高远的图画,让我们不仅看到了秋景更看到了诗人们在创作期的思想和生活的状态和图景。仿佛让那些古代的诗人都复活在读者的眼前一样。我们仿佛看到了屈原正在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誓言;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正在吟诵“大风起兮云飞扬……”;还有东晋巨星陶渊明正沉醉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之中……还有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张继的《枫桥夜泊》,其画面感是多么浓郁,其诗意又是如此和煦醉人?读着,读着,顿觉美了美了,醉了醉了……

 

其实最喜欢的还是文章第二部分,秋拾现代散文大家们的秋天散文部分。一直觉得诗歌太过于精炼和含蓄,不足以酣畅淋漓地去描摹秋天的浓妆艳抹和丰实的厚重。所以我窃以为用散文这种形式是最能刻画和摹写秋天的苍凉和悠远的。我想诗歌就是一种写意画,而散文才是最具中国风的国画艺术吧?在这一部分中,沁香老师又引用了很多近现代散文大家的文章,阐释了文人创作的秋天有多么可爱和活色生香。

 

 

     

 

 

瞧,鲁迅、林语堂、徐志摩、老舍、张爱玲、萧红、俊青、舒婷、林清玄、张晓枫等,这些都是广为大家熟悉的内地和台湾的知名作家,老师各选他们写过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秋天的美文,让读者淋淋尽致地咀嚼的秋天色香味,真是比吃一顿山珍海味的大餐更让人惬意呀。如果散文大家们用慧眼记录了当时秋天在他们眼中最特别的韵味,那么今天老师又用他别致的眼光为大家捕捉了其中最精彩和华美的部分,让我们的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了最酣甜愉悦的享受,感谢老师的分享,让我们在这个秋季饱尝了秋天文章特别的秋天的风采和风情。

 

沁香老师文章的第三部分,从中国作家的笔下走近了外国作家的笔下。特别是走近了一些世界名著中,延伸了秋天不同地域的美丽。秋天分别走近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走近了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童年》,也走进了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走进19世纪俄国享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屠格涅夫的笔下,再次让读者回味了一次这些经典名著的不朽的艺术魅力……

 

 

 

沁香老师的这篇《秋意浓浓拾美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将文章进行了收尾呼应,从美丽的秋景开篇,又从感悟秋天带给人们的感悟和反思收束文章,显得意味深长,立意也变得高端起来。这实在是一篇精致唯美的文章,笔者纵使再阅读上十年八年,也未必能给老师的文章写一个锦上添花的赏析。

 

以前纸媒上时常出现古文和古诗的一些引用作品,为文章主题服务的引用是恰到好处,无疑也是打开了一扇文学的窗户。但是,由于纸媒文字的局限性,常常显得引用有点浮光掠影和精气不足,读后觉得依然缺少了点什么,而网络文学正是填补了这样的一些不足,可以拓展读者的视野,通过古今中外作品的引用,视野顿觉开阔无限。此文围绕一个字,通过简短的经典诗文引用后,使得文采飞扬,所以引用得法,就像是有导游带着队伍在实地演讲和放映一幕幕电影……

 

实在是因为这篇文章让我太感动了,所以才用颤抖的手敲打起沉重的键盘,写下几段对此文的感受,放在这里请沁香老师指正,和天涯社团的文友交流,祝大家创作愉快!

写作不当之处,敬请谅解和批评!

 


                  

薇梦儿

薇梦儿 举人

  • 4

    主题

  • 358

    帖子

  • 3656

    积分

2015-10-21 13:20:10
写赏析需要走进文字的心灵,这片赏析正是如此。是沁香老师笔下唯美的秋景,动人心魄的秋情感染了每位读者。可是不是每个人读后都能写下如此的赏析。带着芬芳的栀子花,让我们看到了沁香老师文字里绽放的秋天,更让我们看到了一朵盎然的栀子花。问候您,文字里的共鸣让喜欢文字的人心有灵犀!祝福栀子花芬芳四溢,才情卓越!
共2页 12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