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警文学 回复本帖
林雨荷

林雨荷 探花

  • 754

    主题

  • 1701

    帖子

  • 12491

    积分

【军警】祝贺著名青年作家陶凯龙新书出版(专题)

2015-11-12 10:09:45


    陶凯龙才华横溢,思维敏捷。系军警优秀作者。酷爱文学,潜心创作2008年注册江山,伴随着军人情结、乡土气息的文字和江山一起成长壮大。发表作品420篇。对江山的情,对军警的爱都倾注在他那洋洋洒洒的文字里。

   著名作家席慕容所言,曾经是故乡呼唤她,现在是她追寻故乡,有共鸣,也有回响。乡关何处,故乡在远方,在心里,在笔下,在路上。

   新书《那年那月那鄕村纪事》书籍分为沧桑物华、春节印象、一抹乡愁、心灵港湾、思考中国等五部分一百七十多篇文章。



    金秋十月,既是中国人民丰收的季节,也是陶凯龙先生收获的时刻。他的《那年那月乡村纪事》书籍正式出版的时候,恰逢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种幸运的机缘巧合为这本书增添了不少喜气的色彩。

    青年作家陶凯龙所著的《那年那月乡村纪事》这本书,无疑在当今快餐文化中,独树一帜,值得读者去慢慢品味。因为他的书中有你有我曾经逝去的岁月和影子。正如作家范彧在序中所写:一行行文字都是对喧嚣文坛鱼龙混杂后萧条寂静的一种反思和叩问,都是震撼人心灵的一种坚守和敬畏。一个村庄的变迁其实是一个历史的变迁,一个人的变化映射着一个村庄的变化,也印记着一个国家的变化,一个村庄的中国让作者的忧患意识唤起读者的思考。当乡愁被人民重新提起的时候,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情怀就成为新时代的一种情怀,一种趋势。作者用手中的笔为祖国跨越性精彩历史做一个见证和记录,给后人留下一份记忆,一份沉思,一份向往,这就足以。


作家陶凯龙谈到创作体会时这样说道:

      我陶凯龙80后青年作家.记者,东北人,现供职北京某媒体,法学学士,新闻评论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作家协会。民俗学会。抗战史研究会,摄影学会会员 用长达15年的时间研究整理东北民俗文化,加入一些亲身经历用散文形式撰写民俗文化在当今民俗研究领域以及文学界极为罕见,真挚的情感,细腻的描写,那山那水,那年那月的往事化作一百七十多篇散文在作者的笔下犹如一幅散发浓浓东北风土人情的画卷,变成乡愁飘向远方,飘向我们的心灵深处!因为留住乡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守住文化,守住我们灵魂的寄托,守住精神的家园。

新书内容简介

      一个农民的儿子,在成年后远离乡村到都市追赶梦想。有过艰辛,有过困惑,但是不曾放弃,因为他的心一直没有远离乡村,那是他的根。曾经的乡村民俗文化以及往事包含着每个中国人的成长经历,是人心灵深处最珍贵的善良!而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人民生产生活中长期存在并流传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乡愁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时刻寄放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不论是旅居海外的华侨还是他乡流浪的过客,乡愁是融于每个人内心和骨子里面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文摘

   曾经有一句民谣是形容东北的民风与民俗的:‘关东民俗二十怪:关东山神奇又古怪;窗户纸糊在外,草坯房子篱笆寨;用土打墙墙不倒,烟囱按在山墙外;大姑娘叼烟袋,骡马驮子驮大载;小伙跳墙狗不咬,大缸小墰渍白菜;养活孩子吊起来,说话满嘴苣麻菜。

   媳妇穿错公公鞋,慢帐挂在炕沿外;歘“嘎拉哈”决胜败,反穿皮袄毛朝外;索勒杆子戳门外,马拉爬梨比车快;两口子睡觉头朝外,狐狸皮帽子头上戴;冬包豆包讲鬼怪,先摆四个压桌菜 。’

在很久以前,儿时的记忆里,寒冷时最深刻的体现。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冬季里,没有谁愿意出门,所以,因为如此有了东北人猫冬的习惯。




     火爆热闹的秧歌和二人转是东北人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贴近群众也贴近生活,尽管看起来有些粗糙。或许在那个时代,艺术只是高雅之堂文人墨客的专利,但是那的的确确是东北人心目中最快乐的直接表现。没有扭捏害羞,只有发自内心的宣泄,是对于远去日子的送别和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色彩艳丽的服装与夸张滑稽的表情是镌刻在人心灵深处的记忆,热闹的锣鼓声展现着关东人的豪情,渲染着白山黑水! 热乎乎的炖菜和烈烈的烧酒,背后是一张张红脸庞。

    幽默的语言和性格的张扬,是东北民间民俗文化最直接的表现,没有人能够拒绝火热而诚挚的情感,淳朴的人们心中只有发自本性中的善良,犹如纯洁哈达和碧空如洗不带一丝尘埃的蔚蓝。 任何多余的语言和文字都是对它的亵渎!

或许有人说,东北人比较土气。是的,土气是源自天然的,不加修饰原生态的表达,直爽不拖泥带水,这或许是东北人的形象。



   记忆里的东北空气是新鲜的,带着清新的气味,混杂着草木与河水的清香。夏天的绿和冬天的雪是东北人永远的骄傲。在这方水土上的人们,是与原始相互关联的,日夜与它相拥时一种境界。我时常在落日的余晖下,看着天边的夕阳走来牧童,在母亲急切的呼唤下,袅袅炊烟犹如散落的薄纱飘带,泥土与草木燃烧的味道是欲罢不能的乡愁。儿时的伙伴与岁月一同走远,东北一些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都被高速现代文明所淹没。时代就是这样,不会因为任何的牵绊而停留。不是岁月的无情,而是历史的宿命!

   青山绿水篱笆院已经成为遥远的成风记忆,现代化的都市文明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表现淋漓尽致,人的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尽管在人为的作用下建立的旅游特色反映东北民族民俗文化的度假休闲风景比比皆是,但是总是别扭的,原因就是少了原生态!而被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在百年之后是否只能够在报刊和网络中体现呢?

我怀念过去,不仅仅因为自己的恋旧情结和那方水土那方人,或者那年那月的故事,更是一份沉甸甸责任。


 专家点评

    思乡是人类最简单最直接的情感。留住乡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守住文化,守住我们灵魂的寄托,守住精神的家园。何处寄放乡愁?乡愁从来不曾走远,它时刻寄放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这是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二炮著名军旅歌唱家金波对该书的评价。

   北京万卷时代文化公司出版人周亚表示:用散文形式写民俗在全国文坛极为罕见,作者的一些文章读后感人至深,令人潸然泪下,留住乡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守住文化,守住我们灵魂的寄托,守住精神的家园,值得每一位国人阅读。

   据悉,陶凯龙先生所著的《那年那月乡村纪事》这本书,近期将在国内新华书店、淘宝、京东、亚马逊等电商上架销售。值得每一位读者阅读和品味。



作者简介:

陶凯龙

   80青年作家?记者,东北人,现供职北京某媒体,法学学士,新闻评论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作家协会。民俗学会。抗战史研究会,摄影学会会员 用长达15年的时间研究整理东北民俗文化,加入一些亲身经历用散文形式撰写民俗文化在当今民俗研究领域以及文学界极为罕见,真挚的情感,细腻的描写,那山那水,那年那月的往事化作一百七十多篇散文在作者的笔下犹如一幅散发浓浓东北风土人情的画卷,变成乡愁飘向远方,飘向我们的心灵深处!因为留住乡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守住文化,守住我们灵魂的寄托,守住精神的家园。


   陶凯龙新书出版,对江山和军警来说是喜事一桩,对作家本身来说是文学创作路上的精神财富。在此,军警社长沈墅携社团兄弟姐妹对作家新书的出版表示衷心的祝贺,并祝愿陶凯龙的文学之路越走越宽,再攀高峰。


                                                                    军警社团

                                                                    2015年11月12日



林雨荷

林雨荷 探花

  • 754

    主题

  • 1701

    帖子

  • 12491

    积分

2015-11-12 11:04:56

宁恋故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祝贺凯龙新书出版!

陶凯龙

陶凯龙 进士

  • 0

    主题

  • 8

    帖子

  • 7954

    积分

2015-11-12 11:41:19
十分感谢江山文学网和军警文学社长·编辑以及读者对我多年来的帮助和支持!
林雨荷

林雨荷 探花

  • 754

    主题

  • 1701

    帖子

  • 12491

    积分

2015-11-12 14:26:05
也十分感谢凯龙一直以来对军警的支持和厚爱!遥祝工作顺利!创作愉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绮风静容

绮风静容 童生

  • 86

    主题

  • 421

    帖子

  • 664

    积分

2015-11-12 22:29:25

留住乡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守住文化,守住我们灵魂的寄托,守住精神的家园。

祝贺陶老师新书出版!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