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务管理 回复本帖
江山编辑部

江山编辑部 童生

  • 800

    主题

  • 1156

    帖子

  • 615

    积分

浅谈文字创作中语句用词引用熟语和语文赏

2015-12-20 19:33:49


   秋静人,原名张革新,湖北省英山县卫生局退休职工。从事过基层卫生、行政管理和党务工作。两度参与地方志编修,曾任《中国卫生界》、《湖北卫生》和县政协文史通讯员,在卫生部和省厅内刊发表报告文学两篇,各种通讯31篇。在中国散文网被推荐经典散文7篇。因为出生农家,长在农村,喜欢以拙笔涂抹乡野的颜色,感怀沧桑的人生。2015年7月1日,注册江山文学网,落笔于江南社团。2015年10月10日与江山文学正式签约。

                        《浅谈文字创作中语句用词、引用熟语和语文赏析》

江南烟雨社团秋静人 ( 主讲)

     尊敬的江山领导、江南社团社长、各位老师,文友们,晚上好!我是江山签约作者秋静人,根据江山夜校安排,今晚由我讲浅谈文字创作中语句用词、引用熟语和语言赏析,其中若有不到之处,欢迎大家提出意见。下面我从“关于用词”、”选用熟语“和“语言赏析”三个方面讲讲个人学习体会。

一,关于用词

    文章是由语句堆砌起来的,语句是由一个词或句法上有关联的一组词构成的。一篇好文章,最先映入读者眼眸的是精彩动人的语句,最先给予读者美的享受,也是精彩动人的语句。决定语句是否精彩,除了语法结构没什么毛病外,其语句正确用词、巧用词语等都非常重要。一篇文章,有了精彩的语句,再加上独特的语言风格,离好文章应达到的要求就不远了。

(一)用词不当的几种现象

通常,人们在口语中的“用词不当”,一般不会引起别人注意,也很少有人仔细推敲,而反映在文章语句中的“用词不当”,人们通过阅读和分析,会找出其中毛病,归纳起来,大概有这样几种现象。

1,误解词义。我们在文字创作中,在锤炼某一句语句时,头脑里会蹦出几个可用的词语,一时拿不准用哪个词最好,这时,往往会犯望文生义,或为了追求新奇,或故作高深,因而张冠李戴,犯下了误解词义而致用词不当。如果你想用一个最合适的词运用到语句中,必须理解你所选择的这个词的特定意义。

例1:“她,轻轻揭开杯盖,眼睛凝视着杯口的氤氲。”

按词语解释,氤氲指温热飘荡的云气。“氤”字从气从因,“气”指“混沌之气”。“因”指“承袭发展”。“气”与“因”联合起来表示“混沌之气飘荡聚合,轻扬者化为天,重浊者化为地”的变化过程。“氲”字从气从昷,意为“湿热水汽”,这是说“混沌之气”具有湿热特性。这说明氤氲一词的特定意义指自然界的云气。如果改为“眼睛凝视着杯口的袅袅热气”,显得平实自然,也还可以。

例2:“温煦的夏日。”

温煦是指阳光不错。但温煦一词的特定意义,更着重在温暖。夏日的阳光照在身上,可不止是温暖,简直就是炙烤。语句可用“炎炎夏日”或改“炙人的夏日”也可。

例3:“早晨,太阳从东方的地平线上袅袅升起。”

“袅袅”一词是形容烟气缭绕上升,或指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飘动。这也是误解了“袅袅”的词义。形容太阳缓缓上升多用“冉冉”或“徐徐”才合适。

2,错用虚词。虚词是语法成分,也是词汇成分。虚词虽然不能表示词汇意义,但却都有语法意义,在遣词造句时,也有用错的现象。

例1:“每个公民应该把国家法律视作自己的行为规则。”

这个“把”字应该换成“将”字或“用”字。“把”字一般是用来将宾语提前作状语的,即“把”字后面的词语在意念上一般都是动词的宾语,大多放在动词后面。

例2:“每个国家公民都有权对于政府决定的重大事务有知情权、建议权和监督权。”

尽管“对于”和“对”在多种场合都可适用,但在这里,“对于”应改成“对”最恰当。

例3:“不管日本鬼子当时的武器比我们先进,但最终赢得胜利的还是坚持抗战的中国人民。”

“不管”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然如此的条件,有“无论”的意思,常跟“也要”、“还是”配合运用,表示承认某种事实的让步关系。在这里,首先是承认了敌人的武器的优越,是先让一步,然后转入正意——赢得战争的还是中国人民。因此,应该将“不管”改为“尽管”。

3,自相矛盾。语言中有些词语意义是相反或相对的,使用的时候,由于对词义缺乏明确的认识,或由于疏忽大意,导致前言不达后语而自相矛盾。这里常见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表达相同或类似的意思时,产生了矛盾。

例1:“为了解决学历问题,我报了自修大学。自修大学的好处,就是不用考试就可以考入大学。”

这里先说“不用考试”,后又说“考入”,一反一正,这里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应该将“考入”改为“进入”。

例2:“在今年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单位党支部召开了一次严肃的民主生活会,大家互相作了自我批评。”

这里“互相”和“自我”是相对的,二者出现在同一句中,就产生了矛盾。应该改成“各自作了自我批评”就妥当些。

例3:“上级分配单位的招商引资的任务,我们基本上全部完成了。”

这里前面的“基本上”与后面的“全部”更是自相矛盾,如果修改,要么去掉“基本上”,要么去掉“全部”。

二是把表示不同程度、不同时间和不同语气的词放在一起,产生了矛盾。

例1:“她的相貌,在我们班是比较最漂亮的。”

“比较”和“最”,是表示两个不同程度,既然是比较漂亮,就不应该是最漂亮。应该去掉前者或后者。

例2:“我注册江山文学网,已经将近一年了。”

这里“已经”是表示过去时,“将近”表示未来时,不能同时出现在句中。

例3:“我断定这篇文章大概不会成为精品了。”

这里“断定”是肯定的语气,“大概”是估量语气,两个词虽词性不同,但用在同一句中出现就有矛盾。如果修改,去掉“断定”就行。

三是否定词用得太多,也会造成自相矛盾。常用否定词除了副词“不”、“没”、“别”、“未必”等,还有动词“避免”、“难免”和“否认”等。

例1:“作为一个草根作者,面临缺乏的是,一是汉语基础理论水平不高,二是实际写作经验不多。”

这里出现“缺乏”和“不高”,是否定的否定,成了等于“高”。“缺乏”与“不多”连用,等于“多”。如此,违背了作者意愿。如果将“缺乏”改为“短处”或“不足”就妥当了。

例2:“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勤奋练习,多发表文章,不能否认这不是好事情。”

这句话读着都很累。“不能否认这不是好事情”是三重否定,等于说“这不是好事情”,也跟意愿冲突。如果改为“不能说不是好事情”就妥当了。

例3:“他不喜欢别人对他的文章提出批评性评论,因为他一向没有否认自己的文章没有不对的。”

这里的“没有否认……不对”也是三重否定,意思是“承认不对”。应将后句改为“他一向认为自己的文章没有不对的。”

    4,违背事实。连说话都不能违背事实,落在纸面上的文章更不用说了,然而有的文章语句用词确实有违背事实的现象,其中有的跟事实有出入,有的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例1:”我们单位自从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使广大职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水平都得到提高。“

人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修养和提高,是一项繁重的、长期的社会管理和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通过一次文明创建的号召,三种道德水平都得到提高,这可能吗?一看就完全不符合事实。

例2:”春天,荷花开了,满塘的荷花招来了粉蝶,引来了蜻蜓。“

我国荷花广布大江南北,依其生态学特征,分为耐寒、不耐寒两大类。前者分布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后者分布在热带地域。荷花开得最早的海南,其盛花期也得在四月中旬到五月中下旬。蜻蜓也不会在春天出现。这句是犯了自然常识的错误。

例3:”通过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让我亲眼看到日本帝国主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这句用的“亲眼看到”就不符合事实,只能通过参观展览,从视觉和听觉上“了解”或“知道”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侵略罪行。

5,含糊其辞。说话含糊其辞令人难以费解,写文章用词含糊其辞,让读者不解其意。语言中含糊其辞的现象,有的是对于事物的判断不恰当引起的,有的是因造句不合语法规则引起来的。句子中出现含糊其辞,多有两种情况:

一是对某个概念理解不正确或用词不当引起含糊费解的现象。

例1:”想想曾经失落的心情,再看看今天感受着被爱的滋味,我伤感地流出了有苦无处说的热泪。“

伤感地流出了有苦无处说的热泪”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看不出来。“伤感”是失落时引起的,还是今天被爱引起的?“有苦无处说”是指曾经,还是指现在?“热泪”通常是由于高兴或感激引起来的,既是“伤感”,又是“有苦无处说”,怎么会还有“热泪”!

例2:“看着网上许多优美的文字,拥挤着我冲动的心,使我控制不住想动笔写一篇自己的文章。”

“拥挤着我冲动的心”是什么情形,是羡慕别人的文字,还是被别人的文字感动。如果改成“网上优美的文字,让我羡慕不已,从而让我冲动地想写一篇自己的文字。”好象稍微好点。

例3:“要使自己的文章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必须使自己的认识思维与当下社会潮流交织在一起,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

是什么样的文章达到什么样的深度和广度,什么样的认识思维与什么样的社会潮流交织在一起,读着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二种情况是滥用“条件”、“问题”、“情况”等比较抽象名词。

例1:“从我现在的写作条件来看,与离写一篇精品文章的要求还相差很远。”

“条件”是事物产生或存在的因素,要有乙事物必须先有甲事物,乙事物以甲事物为条件。甲事物“条件很好”,就具备了乙事物的基础,反之,甲事物“条件不够”,就不具备酝酿乙事物了。上句单提写作条件不够,让人看不明白什么情形。

例2:“现在想写一篇精品文章是有困难的,但这种困难只是时间问题。”

这句里的“时间问题“意思含糊,应改为“暂时的”。“问题”一词原来是有所“问”的意思,但用在这里显得很宽泛。一个词,如果用得太宽泛,意思往往会不明确,甚至出现用错。最好是什么意思就用什么词,是“困难”的意思就说“困难”。比如上面的例语,干脆去掉第二句,一句就意思明了。

例3:”有的人一方面想写长篇小说,一方面又怕写长篇小说,我们应该帮助他解决这种矛盾情况。“

“情况”是指事情的实际状况,“想写长篇小说”和“怕写长篇小说”都是指思想说的,应该把“情况”换成“思想”。

6,义有两歧。义有两歧,就是一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这种情况多由造句不合规则造成的,如附加成分的次序没有摆对,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明确,有的是由用词不当引起的。这里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数量词和有关词语用得不明白。

例1:“为了搞好学校饮食安全,根据教育局意见,这个问题由各乡镇教育站、各校校长和和卫生部门去解决。”

这段句子可以三种解释:一是“各乡镇教育站、各个学校”共同解决。如果是这个意思,“解决”前面应加上“一块”或“共同”;二是“各乡镇教育站、各个学校”为主方,“卫生部门”为客方,如果是这个意思,应该在“和”字前面加个“去”字;三 是“各乡镇教育站、各校校长”分别去解决,如果是这个意思,必须在“由”字前面加上“分别”二字。

例2:“陈黑子终于捉住了正在行窃的陶迁,将他拖到室外,将这惯贼狠狠地揍了一顿。”

从字面上看,“陶迁”和“惯贼”是两个人,但事实上是一个人。为了避免出现歧义,可将“惯贼”改为“他”,或者在“惯贼”前面加“这个”二字。

例3:“江山文学网自有了不同特色的文学社团后,这个网站的各个社团经常开展征文活动,较好的推动了社团进步和发展。”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每个社团都组织了征文活动,也可以理解为多个社团一起组织征文活动。为了避免歧义,可把“各”字改为“每”字,并在“组织”前面加上一个“都”字。

二是代词用得不清楚引起歧义。

例1:“客人来齐后,她给座上的每个客人送去一杯茶,当她把茶送到与自己相好的朋友手中时,她只对她发出会心的微笑。”

句中的两个“她”用得不清楚。“谁对谁发出会心的微笑”或是“她”对“相好的朋友”,或是“相好的朋友”对“她”,两种解释虽然都说得过去,但让读者不知道其中真正含义。

(二)如何准确用词

准确用词,是要求把语言中许多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分辨清楚,达到造句贴切,表达明确。一般来说,只要不出现以上几种用词不当的现象,多半都会准确用词了。

1,分清词意褒贬。很多近义词所表达的事物、现象和心理虽然相似、相近,但它们的褒贬意义却有很大的不同。

例1:“经过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南河畈村发挥农村产业优势,农副业年收入超过七十年代十年的总和,让广大农民脱贫的欲望终于实现了。”

“欲望”指过分的满足心理要求,可以是好意,也可以是恶意。农民希望脱贫致富,是最基本的生活愿望。这里的“欲望”应该改成“愿望”才对。

例2:“日本鬼子依靠汉奸,对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

“依靠”是中性词,缺乏鲜明的感情色彩。在上句中,如果将“依靠”换成“仰仗”,才能表示出对日本鬼子和汉奸憎恶的感情。

例3:“这是一本好书,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肤浅易读。”

“肤浅”是贬义词,是浅薄的意思,既然是好书,应该使用褒义的“通俗”一词,则为恰当。

2,区别语意轻重。很多近义词意思的细微差别,表现语意有轻有重。

例1:“我曾经有这样的企图,想写一篇作品赏析的文章,终因基础太差,没有写成。”

“企图”语意较重,多用在重大事情上。因“打算”语意较轻,可将“企图”改为“打算”比较合适。

例2:“江南社团老船先生的一篇文章被评为绝品,我写飞笺表示庆祝,并决心拜他为师。”

“庆祝”语意较重,多用在重大节日上。“祝贺”比“庆祝”语意较轻,将上句中的“庆祝”改为“祝贺”就合适些。

例3:“在我写作的文章中,语句用词弊病很多,写完之后也没认真修改就发表了。”

这里的“弊病”同样也是语意重,“弊病”一词一般多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在这里,可将“弊病”改为语意轻的“毛病”比较好。

3,划清词义范围。很多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为它们所概括的事物和现象的范围有大小之分。

例1:“他的力量很大,能将一百公斤的扛铃举起来。”

“力量”和“力气”是一组同义词,虽然它们的相同点都有一个“力”字,但二者的范围不同,“力量”多指群体,“力气”范围小,多指个人。所以上句的“力量”改为“力气”合适些。

例2:“实施城镇化建设以来,这个城市的市政建筑规模很大,进展很快。”

“建筑”一词主要指定建筑物,词性范围太小,如果用“建设”一词,它不光指建筑物,还包括交通、电气、绿化,甚至可以包括信息化和精神文明等软件建设。所以上句用“建设”一词恰当。

例3:“天黑了,我只好在半路上拦下运货的车辆回家。”

这里的“车辆”是一个复数词,概括的范围大,应该精确到具体的“车”,可改为“我只好在半路上拦下一辆货车回家。”

4,注意词的语法意义。

很多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为词性和词的结合对象不同,词性不同,词义必然不同;结合对象不同,词义也有差别。这里也有两种情况:

一是将一种词性的词当作另一种词性的词使用,这种使用方法除了修辞上允许的词类活用,否则视作用词不准确。

例1:“王大妈退休后,积极参加社区的歌咏比赛、广场舞等活动,她觉得自己青春多了。”

这里“青春”是名词,不能作“自己”的谓语,更不能带补语,应该将“青春”换成形容词“年轻”。

例2:“李大爷出院后,经过一段时间康复,慢慢地变得朝气起来了。”

“朝气”是名词,如果将它放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并带补语,是错误的。把“朝气”变成“朝气蓬勃”,或改为“有了朝气”也可以。

例3:“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人民,从来不恐惧日本鬼子的扫荡。”

“恐惧”和“惧怕”词性相近,都是表示内心活动的,但“恐惧”不能带宾语,应改为“惧怕”。

二是把结合对象不同的词混用,从造句的角度说,是搭配不当的问题,从用词的角度说,是不能正确辨别近义词的问题。

例1:“婵子仔细观察了舞蹈老师每一个灵巧的示范动作,但自己一跳起来总是显得那么僵硬。”

“灵巧”和“灵活”都有“机灵”的意思,但适用对象各有不同,“灵巧”是灵便精巧,是“笨拙”的反义词。“灵巧”主要指手的动作,如“她用灵巧的手绣出了一方花帕”;“灵活”是机灵活泼,是“呆板”的反义词,这里舞蹈老师灵巧示范动作,改为灵活的示范动作比较好。

例2:“我发表在网上的一篇文章,有一位文友在评论中提出了多方面的批评性意见,我不但没有感激,反而胸口上象压了一块繁重的大石头,好长时间闷闷不乐。”

“繁重”是“沉重”的近义词,二者虽然都有“重”的意思,但着眼点和适用对象各有不同。“繁重”着眼于数量,“沉重”着眼于重量,是指某种东西很重,也可以引申为精神压力。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只能是“沉”,而不是“繁”,所以上句中的“繁重”应改为“沉重”。

例3:“这篇汇报材料在反映他们单位存在的问题时,表现的语言是模模糊糊的。”

“模模糊糊”和“含含糊糊”是近义词,两个词都有不清楚的意思,但表达对象不同,“模糊”主要指物体形象不清楚,如“远处山峦的颜色是模模糊糊的”,“含糊”多指语言表达不清楚。如“这篇报告反映的问题是含含糊糊的。

5,用词简繁适当。文章多用短句比较好,一个冗长的句子让人看起来不舒服,读起来费劲,这就要求做到用词简繁适当。用词繁复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前后重复。

例1:“会战工地上,是一幅战天斗地热火朝天的战斗场面。”

这句其中的“战斗”是重复的,可以修改为“是一幅战天斗地的热火朝天场面”。

例2:“在江山文学网六十多万篇文学作品中,其中包括有散文、小说和诗词等文学作品。

这句中有两个“文学作品”,可以删掉后面的一个“文学作品”,或改为“包括……等体裁的作品”。

例3:”你看,那一只只璀璨夺目、炯炯闪光、银光四射、晶莹耀眼的珠宝手饰,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一个句子中用了“璀璨夺目”、“炯炯闪光”、“银光四射”、“晶莹耀眼”等四个华丽词藻,既是重复,又是堆砌,反而不美。

二是画蛇添足。

例1:”墨子的文章写得好,是因为他从小出生在书香门第。“

上句不用说,一看就知道“从小”就是多余的。

例2:”因为工作太忙了,实在担任不了在文学网所担任的编辑工作。“

这里多了个“所担任”一词。

例3:”大家嘴里异口同声地说:好,明天郊游去。“

这句语言中的“嘴”与引用成语“异口同声”中的口,重复了。

6,避免语义不全。语言中的语义不全现象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缺少某些词语而使句子结构残缺不全,如主语、谓语、宾语或附加成分残缺;二是由于缺少某个词语,句子结构仍然完整,只是语义有失周全。

例1:”这篇小说是江山网最好的小说。“

上句句子结构虽是完整的,但语义不周全,应该在句末加上“之一”。

例2:”我计划在一、三、五晚上写篇文章。“

这句话说的是每周一、三、五,还是每旬一、三、五,让人看不明白,应该在“一、三、五”前面加上“每周”或“每旬”。

例3:”他们感情很好,所以他们家的孩子总是很开心,生活得很幸福。“

这句大抵上也说得过去,细看还是词义不全,应该在“感情”前面加上“夫妻”二字。

(三)用词技巧

用词技巧没有特定的规范,多是在正确用词的前提下,通过长期写作磨练而感悟出来的。

1,词义活用。词义活用,是根据表意的需要,从这种条件的同义词里灵活地选用能够生动传神、形象具体或发人深思的词。

例1:“黑汉完事后提起裤子,巧惠终于看清了那女人的脸。女人不是别人,竟是她的亲姐姐巧贞!那野男人也不陌生,巧惠气炸了,冲上前给了男人一巴掌:“好你个顺子!我爹心好给你口饭吃,居然欺负到亚家头上来!”(江山文学网瑞林娜《龙镇旧事》)

给了男人一巴掌”中的“给“,也可以用“掴”了。用“给”,体现巧惠对男人还心存一丝温柔,还没愤恨到那一步。如果那女的不是巧惠的姐姐巧珍,而是一个陌生女人,作者肯定会用词性重的“掴”,以表示极大的妒恨。

例2:“没经过有意的栽培,也没经过痴情的养育,在这个季节,我独自将雍贵的黄泼满山岗。”(江山文学网 秋静人《秋景小抒》)

将雍贵的黄泼满山岗”是写野菊开满山岗的景色,将“泼满”代替“开满”,更富有诗意,更具有画面感。

3:“温柔的眼神里,透着让人心疼的气息,干净的容颜,像是珍藏在博物馆的艺术品,注视的眼神,片刻不舍得挪开,生怕眨一眨眼,下一秒就再也看不到她了。”(江山文学网 陌然然《光阴的故事——坚强的泡沫》)

上段“透着让人心疼的气息”中用“透着”不用“显出”,为什么?因为“显”出的可以是表面现象,而“透”出的却从内到外,一定是本质的东西,语意更深刻。

例4:我顺便瞟了一眼穿橙色制服的清洁工,顺着他的手往下看见垃圾铲与落叶借了一席之地。我开始由不屑转为好奇。(江山文学网 尤聊《感谢被无视的辛勤》)

上句中的“”了一眼,体现了对清洁工的不屑,比用“瞄”了一眼更生动,更能体现人物心理和神态。

2,摹声绘色。客观事物有各种不同声音,语言中也有摹拟这种声音的词,这种词叫象声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恰当选用象声词,会给语句造成生动形象、具体真实的感觉,收到声情并茂的修辞效果。

例1:“散会那天早饭时,他所在的那桌都是小队长,十个人一桌,十个人头排满了一圆桌,没人说话,只有一片汲汲溜溜的喝粥声,叽叽咕咕地咀嚼腌菜声。他们喝完了自己碗里的粥,夹光了菜盘的菜后,接着不约而同地抓了两个属于自己的白面馒头。”(江山文学网秋静人《枫树岭》)

上段语句中“一片汲汲溜溜的喝粥声,叽叽咕咕咀嚼腌菜声”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农民汉子在桌上喝粥、嚼菜的那种粗犷豪放感。

2:“她刚想发脾气但却立即打住,她隐约觉得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在回家的路上,她盯着我说,“黑猫,我做错了什么吗?”晚风习习,好不惬意,我无奈,只能看着她“喵喵”几声,算是对主人的回答。”(江山文学网 洛木《黑猫不睡》)

上段语句中的““喵喵”是象声词,用猫儿的“喵喵”体现黑猫与小说主人间的意识交流,让这段情景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二、选用熟语

     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熟语是由词构成的大于词的语言单位,在造句和表义的功能上,具有词的特性,可以作为造句材料,充当句子成分,是一种特殊的词汇成分。

    (一)引用成语。成语是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因为它的意思精辟、结构紧密,而能用较少的音节表达较丰富的内容。如果运用得当,能使语言形象、生动。引用成语可由两种使用方式,一是只引用成语;二是使用成语后,并注明该成语的出处。

例1:“从山顶朝着小河的方向眺望,扑入视野的是一派如同精雕细刻般的田园风光。(江山文学网 秋静人《小河 小桥》)

上句中的“精雕细刻”,只引用该成语本身,不需注明出处,意思就很明白。

2:“宋晃瑞礼《行香子》词:“原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就是将美好的婚姻比作花好月圆。”(江山文学网 秋静人《说“圆”》)

上句中引用的“花好月圆”,是先指出出处,将说”圆“注释更引入深处。

3:“《论语.先进》和《荡寇志》中有“过犹存不及”“事缓则圆”之说,前句意指在处理问题时,要考虑和把握好度的问题,可以透彻,但是不能太彻底或者绝对,否则就会起反作用;后句是碰上紧急事件的时候,自己首先不能慌乱,要考虑好全局,找到好的切入点再放手施为,这样才能够圆满解决。这两个成语的理解,于每个人的成熟都有很大意义。(江山文学网 秋静人《说“圆”》

江山编辑部

江山编辑部 童生

  • 800

    主题

  • 1156

    帖子

  • 615

    积分

2015-12-20 19:36:12

接上页:

(三)引用谚语。谚语源于生产、生活,流传于群众之中。它主要包括气象谚语、农业谚语、生活谚语和社会谚语。这些谚语虽然不及成语风格文雅,但它含义深刻,通俗易懂,恰当地选用谚语,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精警凝红练,增强表现力。

     谚语举例有:

      气象谚语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农业谚语  寒露油菜霜降麦;

      人格谚语  满瓶不响,半瓶咣当;

      学习谚语  勤奋是成功之母;

      声誉谚语  酒香不怕巷子深;

      时间谚语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团结谚语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礼貌谚语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四)引用歇后语。歇后语也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它巧于比喻,说话俏皮,幽默活泼,富于修辞色彩,在文章中恰当选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歇后语举例:

               谐音  歪嘴吹喇叭——一股邪(斜)气;

               心情  胸窝里栽牡丹——心花怒放;

               品质  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

               人物  光棍坐石板——以卵击石;

               数量  一千只麻雀炒一盘子——嘴多;

               动物  牛舔尾巴——够不着;

               季节  冬天卖冰棒——不识时务;

               天气   叫花子碰上大雪天——饥寒交迫;

               节日   端午吃粽子——皆大欢喜;

               名著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趣语   痰盂里放屁——想(响)不开。

三、语言赏析

    我们看一幅画,可以直接从画面上看到形象,因为绘画是借助线条、色彩来塑造形象的。我们读小说,不能直接看到形象,看到的只是白纸黑字。我们只有弄明白了白纸黑字所表达的意思,才可能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形象,这就是文学的语言艺术。若要准确地理解白纸黑字所表达的意思,一般的阅读是不行的,只有通过认真的语言赏析,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语言赏析是对文字阅读的进一步提升,通过赏析别人文字的语言精准、语言风格,才能真正享受别人文章的文字魅力,同时,对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及其文字写作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

(一)从语言角度赏析

(1)赏析用词之美。从句中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看用词是否精辟准确,事物是否说得形象具体,在文章中产生了什么样的语言效果。用词之美是在用词正确的前提下,达到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并富有韵律,从而让读者产生美的享受。

     例:“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张锋《化石吟》)

     这几句文字激情满怀,巧妙扣题,总领全诗。一个“沉睡”、一个“长眠”、一个“苏醒”,使诗歌上下呼应,环环相扣;一个“"请”字,,极富人情味,使诗歌情趣盎然。

(2)赏析修辞之美。从文中找比喻词、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看比喻使语言是否生动形象;排比是否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是否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句是否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是否增强了语气等等。

     例:“它是钟表里的刻度,是太阳和月亮的约会,是由黄转绿暗暗托出春天的一只看不见的手,是淹没宇宙万物的滔滔洪流,是神秘的意志,神秘的脸,是一切生命的杀手和产婆。”(清晨横笛《捉不住的鼬鼠--时间漫笔》)

上段文句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回答了时间是何物的问题,“钟表的刻度”比喻计时工具,“太阳和月亮的约会”比喻日月轮换,“黄转绿暗暗托出春天的一只看不见的手”比喻季节变更,世间万物万事都“淹没宇宙万物的滔滔洪流”,宇笛间一切物质的生存和灭亡都由“神秘的意志,神秘的脸”来主宰。这些都准确地刻画了人们对时间重视却又难以把握的特点。     

(3)赏析句式之美。是从文中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里。赏析其语句优美、清新隽永、真挚朴实、不落俗套、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特点。

     例: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鲁迅《故乡》)

     上段语句句式之美体现三个特点:⑴运用了一组恰当的数量词,如一轮、一个、一柄、一匹等词使描写对象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海中;⑵运用了一组绚丽的描绘色彩的词,如深蓝、金黄、碧绿、银圈等词使描写对象色彩鲜明;⑶运用了一组生动逼真的动词,如挂、捏、刺、扭、逃等刻画出了月亮、猹、少年闰土的各自特点。
   (二)从语言特色赏析

    语言特色又称语言特点,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它语言的风格特点。按文体体裁而言,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语言特色。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要求叙述性语言要客观化,对话性语言要个性化,抒情性语言要情感化,描写性语言要细节化,议论性语言要深刻化。我们在赏析或编辑别人作品时,一般多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表述。

1,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而又亲切自然,充满文雅的书卷气,特别是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画面,令人读后久久沉浸于这种美的享受之中。

例:谷粒似一个个罗汉,喝醉了酒,涨着凸起的肚子,在田间,东倒西歪地紧紧地挤在一起。(江山文学网 樱水寒《原野的呼唤》)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稻田谷穗的厚实和谷粒的饱满,给我们展现出一幅丰收的画面。

     2,本文句式灵活多变,长句、短句、排比句、对偶句、反问句等,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尽显华彩,富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1)排比句

    1: 雪仙女来了,她迈着轻轻地脚步,走过了田地;她撒下白白的雪花,飘过了森林;她跳着轻盈舞蹈,拥抱着冬天。

2:“云雾,象奔腾的骏马,向远方驰骋;云雾,象追逐的海浪,向无边的大海深处翻滚;云雾,象一群身着轻纱的仙女,手挥着云帚儿,向天宫舞去。”(江山文学网 秋静人《再上云架山》

上两段文字都用了排比句。

(2)对偶句

中国古代的骈体文,多用四六字句为主,兼用杂言,全篇以对偶为主,注重辞采,句法整齐,多用典故,讲究声律。

例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唐 王勃《藤王阁序》首段)

王勃的《藤王阁序》洋洋洒洒共一百四十七句,共用了四十九个对偶句,上面有八个对偶句。

2: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了明朝翰林学士解缙的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用以批评那些做学问、做实际工作的人中,有华而不实、脆而不坚的主观主义作风。

3: 毛泽东的词《满江红 和郭沫若》中的一个对偶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用以反映事物发展的态势 。

(3)反问句

    “你怎么可以这样呢?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你不能这样。相比之下,前一个句子语气就强烈多了。运用反问句,是为了加强语气,更明显的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

3,本文的……,抓住了……的特点,运用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把……写得维妙维悄,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图画,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所见之景如在目前。

例:”时到五更,笼子里的公鸡又叫了起来,这公鸡似乎是没感觉到家人的动静,再长亢一声,随后有力地拍动着翅膀,周围的母鸡大概不耐烦公鸡的燥动,也发出嘎嘎的叫声。就这样,几乎是每一个凌晨,都是村子里的鸡鸣打破了村庄的静寂。“(江山文学网 秋静人《梦里村庄》)

本段的鸡鸣情景,抓住了公鸡晨叫的特点,运用“长”、拍打“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把公鸡清晨在鸣叫写得维妙维悄,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农家更晨的图画,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所见之景如在目前。

    4,本文所表现的……感情,深沉隽永,感人至深,读者无不为那份真挚而浓烈的感情而动容,始知天下……之情与共。

例:“家良父亲怕儿子身上缺零花钱,有时带些蔬菜到县城卖了,将那些几元几角的零钱送到学校门口。当父亲离开学校门口时,家良望着父亲远去的背景,再看看手中攥着的曾经贴在父亲身上、带着父亲体温的零散钱,家良喉咙哽咽着,继而流出了眼泪。”(江山文学网 秋静人《背着父亲去打工》)

这段文字表现的父子感情,深沉隽永,感人至深,读者无不为那份真挚而浓烈的感情而动容,始知天下父子之情,情同骨肉。

5,本文语言极富夸张、讽刺的味道,特别是……几句,把……的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捧腹大笑之后又进入对……的深深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1:”阁楼前并排着六棵古槐树,其中一棵,树干向南倾斜,最大的一根枝丫就压在了一间阁楼的楼顶上,向天的树干,没有皮,覆盖着一层被烧焦的黑,像一个半秃的老人,一直就那么无精打采地躺在那里,躺在庙街,一躺就躺了好些年。“(江山文学网 陌然《庙街老树》)

本段文字将庙街前那棵古槐的老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文读至此,我不得不顺着那棵古槐的根茎,去深读庙街更久远的故事。

6,本文语言极富哲理,特别是……几句,告诉我们……,使我们读后懂得了……的道理,并启发我们对……进行更深刻的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例:本文(江山文学网 秋静人《为你”解“恨》)语言极富哲理,特别是”恨有心生“、”学会化解恨“和”让恨随风消失“几句,告诉我们生成恨的成因和如何化解恨的方法,使我们读后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并启发我们对恨与爱进行更深刻的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以上关于浅谈文字创作中语句用词、引用熟语和语言赏析的话题,暂讲述到此为止,因个人水平有限,不到之处,敬请诸位谅解。

 

参考资料:1,《汉语教程》杨寄洲

          2,《现代汉语》张静

          3, 网络文章

 

古渡

古渡 进士

  • 330

    主题

  • 3114

    帖子

  • 7278

    积分

2015-12-21 06:29:50
秋静人老师讲得质朴实在,闻之受益良多,辛苦了,谢谢先生对夜校的支持。
石寸雨

石寸雨 举人

  • 0

    主题

  • 206

    帖子

  • 3581

    积分

2015-12-21 09:42:06
受益匪浅。
海域听风

海域听风 秀才

  • 6

    主题

  • 110

    帖子

  • 1030

    积分

2015-12-21 10:05:07
感谢秋静人老师的精彩分享。
樱水寒

樱水寒 进士

  • 121

    主题

  • 703

    帖子

  • 8381

    积分

2015-12-21 12:18:05
秋大哥辛苦了!小妹奉茶了!
秋静人

秋静人 秀才

  • 14

    主题

  • 124

    帖子

  • 2346

    积分

2015-12-21 12:22:03
谢水寒妹的热茶!
杨花

杨花 秀才

  • 36

    主题

  • 339

    帖子

  • 2805

    积分

2015-12-21 18:13:01
秋老师辛苦了,读来受益匪浅。
柔情丝雨

柔情丝雨 白丁

  • 0

    主题

  • 1

    帖子

  • 10

    积分

2015-12-21 19:28:02
登上江山首页就看见左边上的特别关注,我快速点开。眼前的一幕让我惊赞不已!你费尽心思写出长篇大论的讲解,令我敬佩敬佩了!看着你这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话语风趣的讲课,让我受益匪浅、喜爱有佳啦!你的文学水平超越了文学专家啊!如果把你这讲演课题搬到教科书上,那么就使许多人能学到实实在在的文学常识了,又能帮助许多人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河南雪儿

河南雪儿 举人

  • 125

    主题

  • 367

    帖子

  • 3189

    积分

2015-12-21 19:37:51
秋大哥辛苦了,讲的真好,雪儿来学习了
秋静人

秋静人 秀才

  • 14

    主题

  • 124

    帖子

  • 2346

    积分

2015-12-22 09:27:46
谢杨花、柔情丝语、雪儿众妹妹们的点赞,大家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秋静人

秋静人 秀才

  • 14

    主题

  • 124

    帖子

  • 2346

    积分

2015-12-23 16:10:23
得到古渡老师的肯定,我感到荣幸!
紫玉清凉

紫玉清凉 举人

  • 81

    主题

  • 1179

    帖子

  • 4423

    积分

2015-12-27 22:30:59
实用而详实的课程。受益匪浅,问候老师!
芳源

芳源 秀才

  • 3

    主题

  • 79

    帖子

  • 1216

    积分

2016-01-14 16:25:43
来江山这么久,第一次见这么好的文章。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