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神韵论坛 回复本帖
飞翔的风筝

飞翔的风筝 童生

  • 24

    主题

  • 125

    帖子

  • 619

    积分

【山水随笔】红楼梦的伟大之处

2015-12-29 06:44:11

假如说读《红楼梦》而不知道到它的伟大,整部书读来就如嚼蜡。仿佛食“大羹”而不觉其贵,著“华服”而不知其灿,入宝山而空回者比比皆是。因此了解这部书的伟大之处,更有助于了解这部书的内涵。

说到《红楼梦》的伟大,势必先要回顾一下小说发展的历史。

简单来说,小说的发展是从话本发展而来。而所谓的话本,就是说书人的蓝本。故事梗概纪要,人物类型以及所有故事情节等等,都是经过几代甚至是几十代说书艺人的不断雕刻琢磨修炼而成。到明末清初的时候,由于各方面的因素,造成了文人涉足这一领域,从而诞生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一系列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也就是这个时候诞生的,唯一不同的是,《红楼梦》没有说书艺人作为蓝本,纯属个人创作而成。当然,《红楼梦》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合著,而非一人独创。关于这一点,稍后会详细说明。仅从这一方面而言,即已经前无古人了。

这样说的话,可能会有人说《金瓶梅》也是个人创作,并且比《红楼梦》时间还要早些。对于这个问题,只能进行比较才能分出优劣。当然《金瓶梅》的文学成就,除却房事细腻的描写之外,也有独到之处,但相比《红楼梦》大开大合的故事结构和细致逼真的情节描写,以及本色话的语言等等,就稍逊一筹了。这是后话,可能要进行另外章节进行描述。

从内容上来说,中国古典小说,大致分四类。一是王侯将相争霸,巅峰之作《三国演义》。二是绿林好汉争雄,巅峰之作是《水浒传》。三是神魔怪志,巅峰之作《西游记》。最后就是家庭宫闱之秀,巅峰之作,当推《红楼梦》。从这一点看来,仿佛《红楼梦》只是代表了某一题材的巅峰之作,其实不然。

小说说白了,无非就是写人,写社会现照。至于能不能起到功用,我觉得,首先的说明一点,小说是一种语言艺术。首先给人以语言的美感,其次是内容,必须让人觉得符合“虚构的真实”这一点。从功用上来看小说,或是从小说来谈功用,都会伤害美学的鉴赏。所以,我对这些都不会讨论,当然一部伟大的作品,往往将这些都涵盖在内。

前三部虽然代表了不同题材的巅峰之作,但从人物描写来看,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人物的扁平化。也就是说,一个人物性格,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调子。鲁迅先生曾经对《三国演义》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不足“多智近似妖”。我相信,喜欢看三国的人,往往忽略人物的个性和真实性,而被谋略用兵所吸引。《水浒传》略有改进,鲁智深的鲁莽和李逵的鲁莽绝对不是一个味,这是对不同的人,进行了不同的体察。相对于单个的人而言,环境的改变和性格的发展,在《水浒传》中体现不大。其次是《西游记》,这部书得侧重的是寓言,对于人物塑造来说,还是比较单一化。而《红楼梦》就不同了,这部书设计的人物不下百人,而每个人无论设计笔墨多少,都能够让你体会到,每个人都是会变化的。并且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样说,可能比较笼统一下,举个例子,刘姥姥三进贾府可以仔细品味。

第一次进贾府时,窘迫,是求人,所以为人处事,即使周瑞家的也看着不妥。说白了,就是一农村老妇,赶着在凤姐面前推着板儿一个劲地说,你侄儿咋滴咋滴。不难看出人穷志短,没话找话,还指望,对方设施俩钱度日。二进大观园的时候,是来走亲戚,也正好赶上贾府“锦上添花,火上浇油”的好日子,虽然小门小户出身却有些“柱状”。既然陪着“哥儿、姐儿”乐呵,那就索性“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所以,为人比较豪兴,就是图个乐(当然收获颇丰)。第三次进入贾府的时候,贾府破败,没得说,自己家庭小日子都是贾府当日的滴水之恩换取,今日人家有难自然涌泉想报。所以,接巧姐回家,恩将厚养。这一系列不同的人物图画,将一个活生生,仿佛生活在你我身边的农村老太太形象跃然纸上。这是在以上三部小说中所看不到的。

再深一点说,《水浒传》等三部有蓝本的小说的叙述视角,总免不了一个通病,那就是说话者所要面对的观众。所以,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事者以及阅读者之间自然而然就会设置了一道屏障。全能叙述视角的带来的是虚假的感受,故事就是故事。而叙述者往往为了凸显某一方面,要跳出来进行强化,所以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就会感觉到不自然的成分。这在《红楼梦》中,虽然不能尽免,最起码作者没有进行全能的叙述视角进行解读故事,并且也尽量避免作者突然跳出来,对人物进行一番评价。更多的是用渲染的方法,对人物进行丰富,比如焦大的描写,通过书中人物进行不断强化,效果就非常逼真。

一说到伟大,我们往往想到前无古人,后无追者,《红楼梦》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在这部书以《石头记》刊出时,就有人痴迷书中人物,自比宝玉或是黛玉。甚至,黛玉之病都成了时代的代名词。大有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自杀成了欧洲的通病。从这一点上来分析,说明这部书确实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即个人意识的觉醒。宝、林二人的爱情,就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从这场无果的爱情来看,说明个体意识的觉醒。虽非完全的新人,但却有新人的萌芽思想。有人说,宝玉出家前的科考是人物前后的矛盾,这么说,应该缺少最起码的国粹教育。据我看来,这完全符合宝玉的性格,即使佛也不排除中国人尽孝,这正好说明宝玉这个人是个活生生的矛盾体。从这一点看,其他三部小说都没做到这点。

宝玉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看着便觉得清爽。”以典型的语言,描绘典型的性格(套用一句时代特色语言),在今天看来,就叫凸显人物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嘛,现代人很相信这个。仅仅是这个技巧,现在还在不断深化研究,莫言的《透明的胡萝卜》其中的黑孩,一句话也没说。《生死疲劳》中得蓝脸。这么说可能是特例,《俄罗斯腰带》中的中国上尉,一紧张就感觉两肋发痒(这篇小说,曾获得过鲁迅文学院的奖项)。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小说虚构的真实性。

其次,有一句经典得话,最能揭示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道学家看红楼,满纸都是道家真言;性学家看红楼,自然看到的是暧昧色暖;政治学家看红楼,看到的是权利斗争。才子佳人看红楼,翻开都是打情骂俏。”所以,在这部书中涵盖了中国那个年代所有的真实片段,内容无所不包,关键是用什么眼光去看。这才是它的真正伟大之处。

万少枫

万少枫 童生

  • 91

    主题

  • 409

    帖子

  • 688

    积分

2015-12-30 20:17:39
期待老师的红楼赏析早日出炉,照现在看,应该有味道了!
卑雪

卑雪 布衣

  • 60

    主题

  • 179

    帖子

  • 397

    积分

2015-12-30 20:28:49
对于红楼梦没有更深的掌握,是写不出那种味道的,期待老师把红楼梦整理成自己的解析。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