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馨苑 回复本帖
馨语馨愿

馨语馨愿 举人

  • 198

    主题

  • 1670

    帖子

  • 5521

    积分

【天涯展播】中国人过年习俗大博览(一)

2016-01-09 19:34:37

    

 

 

           中国各地和海外华人如何过春节第一期 

     

   亲爱的文友们!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中国最隆重和传统的春节了。我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又叫年节,我国的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年节是中国人自己的节日,节日的习俗自然有着中国自己特别的味道。然而我国地域宽广,民族众多,所以全国各地在大同的前提下必定又有着自己当地的风情。

      为了更加贴近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了解各地不同的风土和民俗。早在十多年前,沁香一瓣老师就开始深入采撷和汇编,后来在”好心情美文网”日记栏目中陆续推出“各地如何过春节”和“过年习俗拾趣”的连载,受到文友们的欢迎,并被国内众多网站转载。

       在猴年春节到来之际,在天涯社团社长馨语馨儿和旅行社文友合力支持下,重新拾笔在此推出国内各地及海外华人庆祝新年的各种方式。所以,从今天起天涯社团隆重分批推出新年博闻系列帖子,以期和大家分享这一传统佳节的传统节日文化,敬请文友们关注。如果您还了解全国乃至海外一些华人过年的一些不同的习俗和文化方式,请在跟贴中补充,通过互动给大家带来欢乐。谢谢大家! 

 

 

    

 

 

                       ——     北京人和上海人过年    ——

 

一、 北京人过年。 


      在北京,据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 这天,老北京人除了喝粥以外,还要用米醋泡蒜,封入坛子,搁在暖室,为的是大年初一吃饺子用。据说食之可防瘟疫。有民谣:“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腊八”过后,各家各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除去准备吃的以外,就是要买些新衣服了。有些人家还要蒸年糕、做炸食准备过年吃。到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开始大忙。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廿四扫房日”。“扫房日”实际指搞卫生。擦拭家具,扫墙顶灰网,撕掉旧年画,粉刷裱糊,贴新画等等。 “廿五糊窗户”。“糊窗户”是过年时要重新买些高丽纸,把窗户糊得白白净净,再贴上春联、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图案的挂签儿(剪纸),过年的气氛就特别浓了。廿六炖大肉;廿七杀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其他就是把过年吃的大菜都做出来,过年的几天是不再做饭的。“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吃饺子。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素炒菜。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再搞些娱乐活动。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除夕子时接神后,全家要进行团拜,团拜最早从清代盛行。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再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也有驱邪取吉之意,团拜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年初一的饺子”可不在初一白天吃,而是年三十的晚上零点一过就端上桌的。 

 

       

 

 

      初一到初五则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聚会的日子,或者是出门逛庙会。那时街上随处可见头插红花的姑娘、手举风车的小伙儿,还有身挂大串山里红、手里抖着空竹的孩子,过年那几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过年时,街上所有店铺都停业休息,只有卖鞭炮的商店开着门。正月初五这一天也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这一天晚上,回家过年的伙计都回来了,掌柜的还要跟伙计吃一顿新包的饺子,以示来年团结一心。到了初六的清晨,家家店铺要开张了。各家在开业前,都要在门口挂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对联,柜台里响起一片清脆的算盘声,意在来年生意兴隆。此时,“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的生活。
       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了春节。老北京的春节习俗,作为一种的民俗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并扎根于人们的心目之中,它蕴含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喜悦和期望。春节以其独特魅力向世界传播、展示着文明古国、古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敲大钟、逛庙会,摸石猴、打金钱眼,用钟声迎接新岁的来临,用娱乐活动寄托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憧憬。
       王府井,颐和园、景山公园等商业街和文化公园娱乐活动众多,传统的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各种花会竞相表演,围观者人山人海,笑语欢颜,十分热闹。年货,各种小吃更令小孩子们欢呼雀跃。一米长的大糖葫芦,用精选山楂穿成,外面刷糖稀,顶端还插有花花绿绿的小旗,与大风车和空竹的嗡嗡叫声一起烘托着节日的气氛。

 

   

 

二、上海人过年。 


      上海从开埠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里,上海一直接受到海派文化的影响,是民俗文化和海纳百川相融总汇。上海人讲究流行新派,追求潇洒的生活情调。但长期以来仍眷恋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对一年中的时令节俗,尤其是对节令饮食一直怀着浓厚的兴趣。农历腊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在上海各地,几乎是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是夜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还必供荸荠、茨菰。当然好鱼、好肉是必不可少的。

       “送灶”时各家要点上香烛,是夜,屋内香烟缭绕,各色供品耀眼,过新年的气氛一下子到来了。腊月廿五,是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平时乱堆的杂物等。此举颇为认真,用现在的话来说,称得上是一次积极的卫生运动。经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户干干净净迎新年。 

 

      

 

 

      从此日起,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的各方面的紧张张罗。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户还必磨粉,为包汤圆,有些家庭又抟粉自制年糕。前者是取“团团圆圆”之意,后者吃了可“高高兴兴”、“年年高”。其次是准备新衣、新帽、新鞋。此事实际早就在操办,只是最后几天还得补充不足。人们一般也许一年中都穿旧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头”的;再次是开始买春联、买年画、买“门神”,以张贴于门上户首、楼上楼下。除夕之美在日落。是晚,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如能赶回,也要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边说边笑,这顿饭时间可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
      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的庙中争烧“头香”。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这是小孩们念叨已久的盼望,至此总算欢天喜地地到手入袋。接着开门放爆炸迎新,邻里相见互道新禧。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
       到了正月初五日,为财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接“五路财神(取东西南北中五路之意)”、“接路头神”之举。财神统“财”,人人有关,尤商家开业为财,庆祝最为起劲。商家接财神多供三牲:生猪头、鲤鱼、雄鸡。鲤鱼者,谐音“利余”,特别受到欢迎。早在日前,街巷中来自农村的乡人,向各家兜卖新鲜鲤鱼,鲤鱼又被称为“元宝鱼”,故被称为“送元宝。”初五子时,商家堂上正中挂起赵公元帅的新像,除三牲外,其余供品极为丰盛。香烛燃起,光耀满堂。接着在户内外大放爆竹,此起彼伏,阖城轰响,声震百里。且连续不断,其声、势之烈竟过于初一正日的天明:“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上海地区还有崇明三岛〔包括长兴岛和横沙岛〕,他的的春节怎么过?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年处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过年了,大人小孩换上新衣帽,穿戴整洁,全家围桌而坐,共进丰盛的早餐,以素食为主,再加上汤圆(圆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团圆,年年高,并将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饭拌入早饭内,俗称"陈年饭",意为隔年有余的好口采。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每家都吃馄饨;下午人们还将这些食品作为祭品,去坟上拜祖宗,祭田头。晚上,人们三五成群地或提形状各异的灯笼,后甩火球,后过三桥,尽心游玩。在正月半点灯笼的习惯十分盛行,灯笼的形状有兔子灯、鲤鱼灯、五角大楼型灯等,灯挂的地方也很有地方风味,如把众多红灯排成字形或者各种图形,灯内点上蜡烛,用竹杆高高挂起,这叫"拔红灯"。红灯笼,一到晚间,点上蜡烛,顿时似同白昼,登高望去熬是好看,这叫挂铫灯。在桥口扎成彩楼上面挂满各式奇异的灯笼,又有一番风情,此外在元宵之夜还有跑马灯,调狮子、甩田财、请坑三娘娘、元节姑娘等名目繁多的民俗文化活动。 

 

      

 


      正月十五也是好合团团圆圆之意,是为大吉大利。此日每家必吃“元宵”,上海人将元宵称作“汤圆”或“圆子”、“团子”, 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汤圆是用糯米粉搓成球状,再包上甜馅或肉馅。在上海所属的县、区农村中,还有一种“荠菜圆子”。别有风味。汤煮的大都是鲜肉馅或糖馅;蒸制的多为素馅,荠菜以外还有萝卜丝、百果、芝麻等馅料。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是日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日落后万灯齐放,连片连城,红光耀天。灯彩造型五花八门,有各色花灯,各种植物灯、动物灯、人物灯、故事灯等,最常见的有兔子灯、元宝灯、走马灯,最大、最精彩者为“龙灯”:龙身有首有尾,鳞片闪烁,共长九节,下承以长柄,由舞龙者操持,共舞行于沪城的大街小巷中。

     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城隍庙及豫园又是一个活动的中心点。是处亭台楼阁遍饰灯彩,内外通明。园中大假山高岩处,还燃放花筒烟火,最为吸引人。来此的观众摩肩接踵,个个笑逐颜开。这灯节除看灯外,领略的还是一种特别的“人气”:所谓“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便是那种独特的意境。元宵夜之闹猛一直要延至夜深,待灯阑兴尽,众人始慢慢步回家,在即将到来的黎明晨曦中,这一年的春节之庆到此落下帷幕。

 

 

          

陈柳来

陈柳来 童生

  • 2

    主题

  • 54

    帖子

  • 853

    积分

2016-02-08 13:03:44

感谢社长的年俗美贴,祝新年快乐

明山秀水

明山秀水 秀才

  • 4

    主题

  • 529

    帖子

  • 2500

    积分

2016-02-17 17:52:40
和平盛世,举国同庆中国年!祖国明天更美好!
共2页 12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