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润
|
【专栏】每周一评:第七期2016-01-20 18:33:02
主评:樱水寒 简介: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江南烟雨副社长、优秀编辑。荣誉记录:明星版主、社团优秀编辑、优秀社长、江山之星。在江山“舌尖征文”中荣获优秀奖。江南社团“短文学”征文一等奖,“传奇征文”二等奖,“情系江南”征文一等奖,“乡土征文”一等奖。 作品:《庙街老树》
体裁:小说 文章链接: http://www.vsread.com/article-601464.html
主持:赵淑敏==玉米姐
今天又到了每周一评的好日子,首先我代表赏析评论组为大家的到来表示感谢!今天我们赏析评论的是江南社团绝品小说《庙街老树》。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部优秀的小说,不仅在情节上要足够吸引读者眼球,有着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而且,细节、语言、内涵等也是一部优秀小说的必备要素,都将绽放出独特的艺术光芒。 陌然的《庙街老树》无疑有着这样的文学魅力,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了解。随着故事的发展,读者逐渐感受到作者语言带来的美感、画面感,感受着烟火深处人与人之间关于信任、关于流言、关于救赎的深刻的主题。 《庙街老树》情节生动、语言凝练、比喻贴切,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形象生动的环境描写,随处可见的伏笔,前后呼应,都大大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人物内心不断变化,细微的描写、环境的衬托,逐步将故事推入高潮,而结尾处的恰当留白,又将想象的空间留给了广大的读者,有着一种朦胧的美感,和意犹未尽的感觉。象征手法和含蓄留白的运用,将读者的目光成功吸引到了作者对故事的安排中,从而追随着作者的故事去思考,去反刍。 (一)语言的特色。 《庙街老树》的故事并不复杂,而作者善于用细腻的语言,将文字的魅力展现到极致。小说对于人物的刻画、心理描写、故事情节的展开都做好了很好的铺垫,可谓是精雕细琢。 故事是由一条叫做庙街的老街展开。一个固执的老头——老万,守着庙街的几棵老槐树,并且精心呵护着。他的身上究竟有着怎么的故事呢?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了解了老万的故事。平凡的老万,美丽贤惠的媳妇儿,他们成为了男人、女人心中妒忌的对象。这是人的本性。当谣言袭来,对于美丽的娇妻,让本来就不自信的老万对妻子产生了怀疑。悲剧就这样发生了,一个谣言,轻易地摧毁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这个故事引出的思索却不仅仅止于此。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面对谣言,老万若是可以冷静地思索,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面对谣言,老万若是对妻子有着足够的信任,那么悲剧也不会发生。 可以说,语言是这篇小说最大的一个亮点。这篇的小说的语言,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美”。诗一般的语言,让读者忍不住沉醉在文字的魅力中欲罢不能,久久回味。 《庙街老树》语言凝练,灵动而自然。作者通过诗意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让文字具有质感,而且描写也非常具有画面感,同时对于人物内心的描写、环境的描写,细致入微,可谓是精雕细琢,让读者读后回味无穷,忍不住反复咀嚼。 开篇,作者写道:街,叫庙街,是条老街,街很瘦。一个“瘦”字,迅速地吸引了读者的目光,给了读者一个美好的“初见”,这样的句子非常生动,仿佛看到那条细若羊肠的老街向巷子深处延伸。紧接着我们来看看作者对于庙街的描述:街边,两排民房,是统一的老式木制阁楼,都有些破旧,像极了一支刚吃了败仗的残兵部队,东倒西歪地沿着一条马路铺开来。其中一棵,树干向南倾斜,最大的一根枝丫就压在了一间阁楼的楼顶上,向天的树干,没有皮,覆盖着一层被烧焦的黑,犹如一个半秃的老人,一直就那么无精打采地躺在那里,躺在庙街,一躺就躺了好些年。“刚吃了败仗的残兵部队,东倒西歪”“半秃的老人,无精打采地躺着”,这些比喻形象而生动,具有强烈的画面感,把老街的破败不堪以及萧条的一面生活地描述出来,画面感非常强烈。作者以其独特的语言表现力,在第一时间,牢牢地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这篇由老槐树引出的故事也因此而展开。 老槐树就是老万的命,当老万的儿子——栓子,告诉正在给老槐树换土的老万时,“他把铁锹往地上一扔,一屁股坐在了护栏下的石凳上,摸出一根烟,点着,那灰褐色的烟雾,像一缕愁,从老万的嘴里喷出来,就在庙街弥散开来。”短短几句,近乎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将老万的心境勾画出来,那一缕愁,将老万内心的郁闷、担忧完美地表达出来。同时,这缕愁在庙街弥漫开来,也暗示着对于庙街前景的担忧。故事读到这里,读者不禁开始思索,这是要讲述关于如何保护老槐树?还是要拆了庙街?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将读者的目光带入了一段关于庙街的往事中。 作者对于人物内心细腻的描写,形象、生动,这无疑是这篇小说的一大亮点。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小说中的经典片段,“夜色渐深,无边的黑暗,挤压得庙街如一缕柔软的喘息,柔软中又透出一丝温热,老万的内心,就像架在炉子上茶壶里的水在激荡起伏着。”语言诗意,读来若饮下口花茶,唇齿留香,形象诗意,将庙街在夜幕下的沉闷、老万内心的起伏刻画地淋漓尽致。 “斑驳的月光,像一张巨大的网,铺盖在庙街的脊背上。网隙里,一簇簇墨色的槐树叶,随风摇晃。偶尔还亮着灯光的窗户,像一张张血红的大口,又像一双双利刃样的眼睛,照亮了一小块庙街的街道。”这里的比喻用得非常贴切。这是老万听信谣言,从工地回来时作者进行的描写。而这个“网”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网,更是寓意着谣言的大网已经张开,而血盆大口,亦是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作者用独特的环境描写,加以形象描绘,用诗意的语言晕染,赋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老万听信谣言,“老万心里有些乱了,像无数只蚂蚁在打架,恨不得变成一只麻雀,再呼啦啦飞回去,像一阵风一样飞回去。”将老万内心的纠结、怀疑,将那份迫切想要回家,弄清楚事情真相的心乱如麻的心理成功勾画出来。从工地上回来,一路上,他一直压制着心头的愤怒,而这怒火在心底不断地燃烧,迫切地想要寻找一个突破口,作者这样描写,“老万也兀自站着,把自己站成了一座活火山,岩浆在身体里沸腾、翻滚,不断寻找着出口。他的脸,在昏暗的灯光下,变得通红,像一块烧红的铁。”火山,而且还是一座活的火山,而岩浆还在身体里沸腾、翻滚。比喻,新颖别致、形象生动,将老万内心的愤怒描绘地入木三分、形神兼具。同时,也为后面老万的爆发埋下伏笔,成功地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悲剧结局做了铺垫。 小说以诗意的表达,形象的描写,彰显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让读者在作者营造的环境中欲罢不能,在回味中反思、在反思沉淀、在沉淀中感悟。 (二)伏笔、象征手法与含蓄留白的运用 1、伏笔,是这篇小说的又一亮点。伏笔,貌似闲笔,却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为故事的发展做铺垫。同时,让故事更加严谨。这篇小说,可谓是处处伏笔,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点,却成功地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老万的媳妇——栓子娘,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美人儿,她“自从嫁到庙街,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曾偷瞄过她,男人,也有女人,可男人和女人看她的眼神是不一样的。男人看她时,眼神像一条蛇,游遍全身,恨不得钻进肉里。女人看她时,眼神里总是闪过一丝妒忌……”不同的眼神,看似不经意地描写,成功地为后面的谣言做了铺垫。 谣言就像长出翅膀的鸟儿,不经意间,飞走…… 有人的地方,就是谣言的滋生地。栓子娘,貌美,而且老万疼她,是疼到心尖儿的那种。在庙街,“女人在男人心里,不过是他们身上的一个物件,如何支配,全凭男人的心情。可老万不一样,啥事都顺着她,包容着她,把他能给她的最好的,都给了她。”栓子娘不仅有着出众的美貌,有着疼爱的丈夫,还有着可爱的儿子,这些无疑是让这条街道女人妒忌的重要原因。当然,在这里,作者说到的是儿子,同时也隐含着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 老万,是让男人妒忌的对象。媳妇貌美、温柔、贴心,还给他生了个儿子。这个幸福的家庭,在无意间成为了庙街家长里短的话题,成为了有意无意的焦点,吸引着庙街不同人的目光。 妒忌是滋生谣言的摇篮,随着某一个契机,萌芽、生长,最终不可遏制。而这个契机,在作者的笔下成功地埋下了多处伏笔。 “男人是在栓子娘伸着两条胳膊,踮起脚尖在阁楼上晾衣服的时候看到她腰的,那白花花的腰条子,像刚出锅的凉粉,柔软,滑嫩,在一抹夕阳下闪着光,直看得他忍不住伸伸脖子,咽一口唾沫。”栓子娘哄睡孩子就洗衣服,“一件一件洗,洗完,就晾在了阁楼上。当然,洗的那些衣物中,自然还有老万送她的,绣着一串槐花的内裤。”栓子娘给栓子喂奶,被男人看见了,“一声尖叫,差点震塌了身后的一排阁楼。”这看似不经意的一段段画面描写,都是作者巧妙地安排,为后面谣言的滋生成功做了铺垫,揭开了为什么谣言中,会有人知道栓子娘左边胸上有颗芝麻大的黑痣,后腰上有块白色的胎记,内裤上还绣着一串槐花。 小说中,老槐树、槐花,总是若隐若现,串起了整篇故事,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埋下了伏笔。老万不是个懂得浪漫的人,但他却送给栓子娘两条绣着槐花的内裤。老万说,槐花的花瓣多,结的籽也多,女人穿了绣着槐花的内裤能多生儿子。槐花,寓意多生儿子,其实,这是老万骗栓子娘的。在小说后面的章节里,有这样一段,“姥姥说,槐花是最圣洁的花,他是信姥姥的。姥姥还说,在她小时候,谁家娶了新媳妇,男人会送她两条绣了槐花的内裤,这样,新媳妇就会一辈子对她的男人忠诚。”前后呼应,由此揭开了老万送绣着槐花内裤的真正原因。槐花,圣洁,寓意着忠贞。 豆腐婶说,小家伙倒是挺漂亮,就是不像他爹。一句看似无意的话,也是一处伏笔。就是豆腐婶的一句话,在老万的心中就种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才有了后来,老万冲动之下说栓子野种,要把栓子填炕。 在这篇小说中,伏笔可谓是随处可见。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生活的小片段,甚至是老槐树下,那群妇人的笑声,都是一处处有迹可循的伏笔。 伏笔的运用,不仅仅让故事的结构更加紧密,同时让故事的来龙去脉、清晰鲜明,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象征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象征手法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把抽象的事物,化作具体感知的形象,把明显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所蕴含表达出来的深意。 在这篇小说中,槐花一直穿插于整个故事中。首先,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内裤上绣着一串槐花,是手工绣上去的,活很细,宛如一串晶莹洁白的珍珠,又像一簇微微张开翅膀的白蝴蝶。”“五月,正是槐花开的时节,一串串纯白的心事,像一个个精心雕画的水晶灯笼……”,不管是对于槐花,还是绣着槐花的内裤的描写,我们都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白”,“洁白”、“白蝴蝶”、“纯白”,其主要表达的一点就是,槐花所隐含的深意:忠贞、圣洁。 几棵老槐树,牵出了一段往事。“老万是个闷葫芦,平时话不多,可谁要是想打老槐树的主意,他就急,还骂,他谁都敢骂,什么话都骂,像一头发了疯的狮子。”这样一个闷葫芦,对于槐树可谓是倍加呵护,这份情感仅仅是源于对于老树的爱护吗?当然不是。读完故事,读者明白了,老槐树,就是老万的情感寄托。栓子娘是在老槐树上吊死的,看见老槐树,老万就想起了栓子娘,这也是老万对于自己灵魂的一种救赎方式。守护庙街,守护老树,就等同于守护栓子娘。 3、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多处用了留白的手法。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留白,就是留给读者足够相象的空间,达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槐树下聚集的三两闲人,偶尔也会谈起栓子娘,谈起老万和他的儿子,时不时响起一串诡异的笑……”“栓子娘出来倒脏水,看到那些女人,依然坐在槐树下,时而交头接耳,时而开怀大笑,却听不见她们在说什么,也不知道她们为什么笑,笑得那么开心,那么响亮。”他们为什么会谈起栓子娘,为什么交头接耳,为什么开怀大笑,这些作者都没有细说,看似普通的场景描写,不显山不露水地为后面的故事做好了铺垫,揭开了谣言的源头,让读者在后面的故事中恍然大悟,回味无穷。结尾处,“他的目光停留在自家阁楼上,一条绣着一串槐花的内裤,在随风飘舞着,像一面旗帜。”揭开了谣言的出处,却又不言明,留给了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同时,关于庙街未来的命运,关于老槐树的命运也只点到为止,因为这些并不是作者真正需要强调的,只是为主题服务的一个点而已,而作者的处理,也恰恰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 (三)人物的刻画与情节的有意重复 人物、环境、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这篇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是饱满而鲜活的。小说的主人公老万,老实、固执、木讷。他是个闷葫芦,话不多,但是谁要是想动老槐树,“他就急,还骂,他谁都敢骂,什么话都骂,像一头发了疯的狮子。”寥寥几句,突出了老万对于老槐树的某种心结,将其发怒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小说中,除了主人公以外,必然还会出现一些小人物,他们将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在小说中,小人物往往是一种传统道德观念的代表,或者是一个时代背景所滋生的必然产物。读者可以根据这些小人物的性格、行为从而揣摩当时的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揭露出人性深处的东西。因此,小人物、主人公、环境就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是辩证地存在的。 作者善于用语言记录生活,用艺术来展现真实。在关于庙街的回忆里,偷窥的男人、多嘴的豆腐婶子、老槐树下闲话的妇女,这些都真实的还原了中国男人、女人的通病。男人,喜欢漂亮的女人,见着漂亮女人就想多看几眼,占一下便宜。女人,妒忌、长舌。这些人物在小说中看似不经意的出现,其实是作者特意巧妙地安排,是他们推动着故事情节不断地发展。同时,构成了整个小说的故事框架。 我们再来看看这篇小说,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不多。一个“男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出现在读者的视线,他看见了栓子娘在晒衣服,栓子娘踮起脚尖时,男人看见了他的腰。栓子娘给孩子喂奶的时候,男人看见了膨胀的胸部。就是这个小人物,使得谣言更加绘声绘色,“那个男人亲口说的,他还说,栓子娘左边胸上有颗芝麻大的黑痣,后腰上有块白色的胎记,内裤上还绣着一串槐花呢!”即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也成功地推进了故事的发展。 卖豆腐的豆腐婶,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不多,她的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小家伙倒是挺漂亮,就是不像他爹。”为后面老万的野种一说埋下了伏笔。栓子娘给栓子喂奶的时候,被男人偷窥,栓子娘的一声惊叫惊醒了正趴在豆腐案上睡觉的豆腐婶。豆腐婶骂那个男人是畜生,给孩子喂奶也看。这里小小的细节,其实也是为揭开谣言做铺垫。同时,当那个男人回骂豆腐婶时,作者这样描写:啥人嘛,偷看还看出理了?豆腐婶觉得委屈,委屈得就像她的胸被男人看了一样……豆腐婶也是女人,庙街的一个女人,她有意无意的话语,她的委屈,都有着一种嫉妒的因素在里面。 槐树下总是聚集着三两个闲人,他们聚在一起说着闲话。人多的地方,是非必然也多,你一句,我一句,添油加醋,谣言就这样催生了。 正是这些小人物,让后面所有的故事,变得理所当然、水到渠成。同时,透过这些小人物,我们也看到了关于庙街百姓的生活,揣摩着人性深处所带来的思索。 有意的情节重复,无疑是这篇小说的又一亮点。这样的重复不但没有让读者觉得累赘,反而彰显出小说的独特魅力,更好地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 小说的第三部分,老万的回忆即将打开,作者是这样刻画的,“老万的内心,就像架在炉子上茶壶里的水在激荡起伏着。”小说的第五部分,老万听信了谣言,“老万的内心,又开始像炉子上茶壶里的水一样,不停翻滚、沉浮,甚至已经扑开壶盖,扑到了茶壶外面。”前者将老万对于往事的回忆,内心的那份痛楚、煎熬表现了出来。后者,将老万内心的变化,心中的愤怒刻画得淋漓尽致。男人看见栓子娘踮起脚尖晾衣服,“那白花花的腰条子,像刚出锅的凉粉,柔软,滑嫩,在一抹夕阳下闪着光。”栓子娘在老槐树上吊死后,老万的目光停在了自家的阁楼上“他仿佛看到,栓子娘正踮起脚尖,伸着两条胳膊,在阁楼上晾衣服。露着那白花花的腰条子,像刚出锅的凉粉,柔软、滑嫩。”没有多余的语言,适当的留白,前后的呼应,有意的情节重复,已经为读者揭开了谣言的出处。 小说的第四部分,老万要离开家,去工地,“老万走了,就像那受了惊吓的一群麻雀,呼啦啦飞出去,带出一溜风,凉飕飕,湿漉漉。”当老万听信谣言,要赶回家时,“老万心里有些乱了,像无数只蚂蚁在打架,恨不得变成一只麻雀,再呼啦啦飞回去,像一阵风一样飞回去。”离开家时,像受了惊吓的麻雀,这里其实是可以看出老万离家时,心中对于栓子娘是不放心的。后面要赶回家时,作者再次对老万的心理活动做了描写,两次用到麻雀,同时,一个“飞出去”一个“飞回去”,不仅仅将老万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也达到遥相呼应的艺术效果。 老万听信谣言,“槐花开过就意味着夏天的开始,夏天的阳光,像庙街的女人们看栓子娘的眼神,火辣、滚烫。而老万,却是顶着一头乌云回来的。”阳光与乌云,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凑在一起,在特定的情节下,形成了很好的对比。而关于“乌云”,作者在后面也多次有意重复,而这种重复是故事情节的一种拓展。快到家的时候“而他走进来,头顶的那片乌云,便将原本斑驳的月光一点一点遮住了。”乌云将月光一点一点遮住,这既是对环境的渲染,同时亦是对于老万内心的一种刻画,随着离家越来越近,他心中的愤怒,已经让他失去了理智。乌云遮住月光,同时也为后面的一场大雨,不着痕迹地做好了铺垫。“他进屋,头顶的那团乌云,也跟着进了屋。”乌云,就是压在老万心口的一块石头,堵得慌。作者用乌云来拓展故事,乌云必然要下雨,这也预示着后面故事里的“狂风暴雨”。老万终于爆发了,他骂着、打着、质问着,“窗外的那团乌云也终于哭了,雨水就幸灾乐祸地落在了庙街,不停抽打着阁楼、老槐树和街道,那声音,和栓子娘的哭声一样清脆、响亮。”乌云化作了一场大雨,雨水幸灾乐祸地落下。不得不再次为作者的语言魅力所折服。“幸灾乐祸”是谣言背后人们心理的一种暗示,作者将雨水拟人化,含蓄的表达,达到一种欲说还休的效果。同时,乌云反复的出现,让后面的故事水到渠成。 这种重复的艺术手法,让整篇小说前后遥相呼应,增加了小说的严谨性,让故事的脉络更加清晰。 总的来说,这篇小说从语言到情节的设计都是相当精彩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个人觉得对于栓子娘的自杀部分笔墨稍显不够。作者可以将栓子娘的心理活动、性格特点突出一些,这样栓子娘的自杀就不会显得太突兀。 结束语: 一篇好的小说,必然有着其内涵、深度,同时,能够贴近社会,挖掘出人性,引人深思。《庙街老树》,语言极富特色,恰到好处的比喻,张弛有度,让小说的内涵丰盈厚重。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小说的高度与深度是由细节决定的。如果说,情节是小说的骨架,那么细节就是小说的灵魂。这篇小说细节处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惟妙惟肖,不断地将故事推入新的高潮,将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升华为艺术的美。伏笔、象征手法、留白的运用,更是整个故事流畅、自然、遥相呼应,引人入胜。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符号,而语言的精髓在于它所传达出的人性。好的文章就该着眼于人的生活、思想、情感,挖掘出人性的内涵。或恢宏、磅礴,或清浅、轻柔,只要能让作者和读者产生思想上的默契,只要能用我们最原始的触觉,去品味文学的魅力,那就是成功的。 陌然也正是用这样的理念,创作着如同《庙街老树》这样优秀的作品。从现实中挖掘素材,挖深度,揭露出人性的内涵。一篇好的文章,就如一坛老酒,入口醇香,再品甘甜。《庙街老树》正是这样一篇让读者沉醉其中,反复咀嚼的好文章。
主持:赵淑敏==玉米姐:请作者谈谈创作思路和感想,有请作者陌然然 陌然然: 我认为,一篇小说的好与不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言,二是气氛(或者节奏),三就是情节。正如大家所说, 这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主要玩的是语言和气氛,因此,故事性不强。如果要评论,肯定得从语言的运用和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上跟大家一起探讨。我曾听某著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在写小说的时候,如果把所有东西都交代清楚了,那是对读者智商的侮辱。因此,伏笔和留白的运用在小说创作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篇小说在很多地方也做了尝试,虽然有些地方稍显突兀,但整体看来,效果还不算太糟糕。还有就是,像文中出现的“豆腐婶”“偷窥的男人”,诸如这样的次要人物,他们在小说中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其实,这些小人物看似可有可无,实际他们是一些社会风气或者某种道德价值观念的载体。同时,从某些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因此,他们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篇文章也有一些弱点。之前有人问我,栓子娘就因为跟老万吵了一架就自杀了?这也太脆弱了吧?理由是不是还不够充分呢?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栓子娘选择自杀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栓子娘与老万之间信任的破裂,让栓子娘对老万很失望。栓子娘之前是非常信任和依赖老万的,而后来老万的表现与之前对她好的时候那种反差让她无法接受。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流产带给栓子娘的打击,这个在文章中也不难发现。但确实表现得还不够清晰,如果在第六章中着重描写一下栓子娘的心理变化,让情感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还有一点,栓子娘和老万的恩爱秀得还不够,如果再加一些真正体现小两口如胶似漆的内容,也许会更完美。 最后说几句关于江山文章赏析的一些问题。我的观点是,既然是赏析,就必须做到意见中肯,既不能刻意抬高所评文章的优点,也不能草率地放大文章的不足。评论人应该根据反复阅读原文,发现一些别人不容易发现的东西。上次在这里看到有人评论文章时,一直在强调文章错别字和错误标点,这个其实不应该在评论课堂上去说。如果你在阅读中发现诸如此类的错误,最好私下里沟通,让作者修改就好,而不是把这些常识性的错误拉出来晾晒在大庭广众之下。我们评论文章的目的主要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一些写作技巧,而不是让作者在大众面前出丑。当然,每篇文章都有缺点或者弱点。我们在指出文章缺点和不足时应该主要针对文章的结构、思想、是否符合传统价值观念等等去审视。其语气也应该是探讨的语气,不能以说教的方式加以批评。当然,我说出这些是希望评论活动更好且更有意义地举办,而并非针对某个人。 最后祝愿江山评论,越做越好。
关于小说的审美透视;语言美和艺术美。小说给人最大的印象是文学性和审美性,这可能就是小说的致胜点。刚才主讲老师樱水寒已经说得很具体了,小说处处体现语境的优美,惯用修辞的手法,生动逼真地展示小说的环境和人物的内心。“老万的内心,就像架在炉子上茶壶里的水在激荡起伏着。”“那白花花的腰条子,像刚出锅的凉粉,柔软,滑嫩,在一抹夕阳下闪着光……”“栓子娘依赖老万,就像裤子依赖腰带,没了腰带,裤子不一定会掉下来,却总感觉腰里缺点啥……”等等语言想象丰富,生动传神,富有质感。语言精雕细琢,经过了精心的打磨、推敲和锤炼。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不是那么跌宕惊险,却营造了一种独具魅力的小说意境,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这就是作品的成功之处。 1、 说一下不足之处。作品叙述了主人公老万因为流言,使怀孕的妻子扔下他和幼子自缢于老槐树,毁掉了自己的幸福。全文文辞优美,但是仔细推敲故事情节,总感觉有那么一些不理解。老万对断送妻子性命的老槐树为什么倍加呵护?栓子娘仅仅因为误解,狠心地抛下儿子奔赴黄泉?我想小说是不是缺乏对主人公老万的性格刻画。老槐树不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而是葬送妻子性命的痛心之地,他反而倍加珍惜,是不是有悖于常理?事实上只要老万的性格孤独、固执就种可能的,所以老万的行可刻画弱了一些。妻子因为误会就狠心地丢下儿子,如有一些心里描写,或者是性格的描写,可能情节就完整得多,人物也会丰满一些。小说语言优美,具有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尽管有的情节略有瑕疵,议案瑕不掩瑜,绝品当之无愧。
河南雪儿: 《庙街老树》是一篇值得阅读品味的小说,一条瘦街,一个叫做庙街的地方,一个叫老万的老头,守护着一棵老槐树,儿子一提起拆迁,就像在老万心头扎了一下,他死死地守护一棵老树,是为了什么呢?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们才了解到,老万守护老槐树,实则是守护一份愧疚,他想守护住内心的爱,也想在时光里救赎自己。那棵老槐树,曾经是老万媳妇上吊的那棵树。老万媳妇的死,是老万的多疑,和乡里乡亲之间散播的谣言引起的。也是老万自卑不信任自己的媳妇而引发的悲剧。老万媳妇美,遭人嫉妒,乡下人没事找点乐子,散播一些谣言寻找趣味,自然这些话像长了翅膀飞到了老万的工地。老万半信半疑,然而,他却在酒精的作用下,失去理智,以至于自己的媳妇和肚子里的孩子,一尸两命,都死在自己的猜疑中……这篇小说的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都很精彩,还有心理描写,故事一波三折,情节引人入胜,让人随着文字就像走进了庙街,那个故事就在身边上演着,那么真实。这篇小说,还有很多地方埋下了伏笔,看似不经意就的一句话都为下文做好了铺垫,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欣赏学习的。当心爱的人已经失去,老万只能守护着一棵老槐树来表达对栓子娘的想念。年轻时的鲁莽和无知,造就了悲剧。小说贴近生活,引人深思,是一篇我比较喜欢的文章。写这篇文字的作者,虽然年轻,运笔却很老道娴熟,是让人惊叹的。如果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一个小老头写出的庙街老树呢。,好了,这是我的一点看法和感受。
杨花: 《庙街老树》作者首先交代了事件的主场景,然后让相关人物逐一出场。庙街很破旧,旧得像上了年纪的老人。又像庙街上那棵斑驳的老槐树,写满了沧桑。庙街要拆迁改建了。住在庙街上多年的老万倔强地守护着庙街的老树,守护着一段历史。这里有他太多美好和忧伤的记忆。“老万甚至开始羡慕眼前那些老槐树,它们就那么悠然自得地矗立在那里,不用思考,也不必为现实的苦闷而烦恼,吸收着天地灵气,接受着雨露的润泽,没有嫉妒和仇恨,也不用生气……”“日头往下落,一片阴影把庙街覆盖了,像一个巨大的怪兽把庙街吞了一样。一缕槐香,裹了一层寒气,就在庙街的夜色里流淌。那几棵老槐树,在朦胧的夜色中,变得安详,像几个婴儿在母亲的怀里,沉睡着。”这一系列的景物描写看似无意,其实在衬托和渲染人物,为故事的发展做铺垫。 栓子娘,老万的媳妇,曾经是长得和槐花一样鲜美干净的女人。惹来了很多男人和女人羡慕嫉妒眼光。于是污言秽语和脏水泼了这个无辜的女人一身。来自于别人的流言蜚语就像是一把把淬过毒的利刃,刺向这个原本幸福的家。不再被信任的爱流产了,消亡了。 作者文章布局上很精心,他在每一小节故事将要发生前,都用景物做了衬托渲染和铺垫,借树喻人,借槐花喻人。比喻形象而贴切。又在每一处都埋下伏笔,扯着一条线,把一整串珍珠穿起来。文章结尾处很美,似秀非秀含而不露,读之让人回味无穷。通篇语言流畅,清新自然,没有斧凿的痕迹。在细节上刻画得也很形象。由一个家的故事这个点,切开了一个社会的面。他告诉人们:爱,要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 主持:王月: 小说逻辑要在行文中表现出来,忌讳突兀 如果父子间那段对话提到了死亡,老万被揭穿真实想法,难过至极引发下面的故事,那确实是很精彩的小说。但是很遗憾,面对儿子,都坚持提到传统和灵性,被儿子不理解,读者就更不理解。 当结尾被揭穿后,读者会觉得前两章太突兀了。这段开始揭示了,前两段的铺垫和这里才有了脱节,确实结构上出现问题了。下面讲讲对作品的理解,作者的文笔毋庸置疑,优美顺畅,但结构上是失败的。第一章节:槐树在城市的发展中成为阻碍,老万捍卫,因为平时的沉默寡言让人惧怕 第二章节,父子间的对话 儿子认为可以离开,父亲坚持要守住传统和灵性。 引出的故事却是个因为愚昧,因为人类的恶心造成的悲剧故事。 那么老万坚持的传统和灵性是什么?老槐树象征什么?人类的恶习,前边老槐树象征传统和灵性,被老万维护,而老万恰恰是卑劣的牺牲品 ,前后篇逻辑是脱节的甚至是相悖的。 难道坚持的是卑劣和愚昧的延续?关于象征,前后篇构思失败了。尤其父子对话那一段,妻子和母亲死在这棵树下,父子间的对话完全没有提,这是父子心灵最大的伤痛啊,却各自用其他理由来争执。太匪夷所思,我们不是语文老师,没资格打分,但我们有资格作为读者发表自己的理解,而且作为读者太别扭了,这分明是两篇文章。上篇是城市拆迁造成的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下篇是伦理道德故事,互不相干。作者刚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成功的小说在于语言,节奏和情节。本人不赞同,众所周知,小说三要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情节。而语言节奏恰恰是散文的要求。 这个思路的错误造成了本篇小说结构的失败,典型环节的描述没有起到推动情节的发展;父子间对话最是表现性格的时候,性格确定往后的情节,而这段对话却是儿子的需求和父亲对传统和灵性的维护,和下面的情节没有关系。 各位老师说得有道理,不过对于老万守护老槐树,前面老师们也说了槐花代表着忠贞、纯洁,可是由于老万听信谣言导致悔恨发生,所以我觉得老万守护老槐树,是为自己的悔恨而守护妻子的忠节和对其的想念,栓子娘并没有背叛他,就像槐花永存一样。 结尾的总结是老万对腰条子,还有痣(胎记)的记忆,之前象征传统和灵性的槐树没再提起,那么开篇老万捍卫槐树的意义是什么?(开篇说的是传统和灵性)。嫉妒或流言,抑或腰条子和痣是传统和灵性?这个思路的错误造成了本篇小说结构的失败,典型环节的描述没有起到推动情节的发展;父子间对话最是表现性格的时候,性格确定往后的情节,而这段对话却是儿子的需求和父亲对传统和灵性的维护,和下面的情节没有关系。 造成槐树湮灭的是城市化建设,那么这种城市化建设对怎样的传统造成冲击?如果是对愚昧,那是好事,老万无须捍卫。小说逻辑要在行文中表现出来,忌讳突兀,如果父子间那段对话提到了死亡,老万被揭穿真实想法,难过至极引发下面的故事,那确实是很精彩的小说,结构上,确实要斟酌。如果一开始,老万因为妻子死在槐树下,因而内疚,神神叨叨的,和槐树有着莫名的情感,快拆迁时爆发性得保护。而不是要拆迁了才去申请保护,还打着保护传统的幌子那么理智和高尚,通篇就可信了。这个我想说两句,我同意泡泡(王选)的意见,本篇的语言,很多细节是很出彩的,拓展了甚至是篇散文,但所谓赏析,是在文艺批评的大帽子下的。文艺批评是专业,赏析不是,当然,批评也是在鉴赏的基础上,本篇是小说。我开头就赞扬了语言 ,然后从小说的角度去分析,不能一味的赞扬,对作者也不好,优点很明显,大家都看到了,不能用强调优点的方法去驳斥缺点,作者或是社团要是用玻璃心来对待评论,那是有问题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问过则怒,闻誉则喜,那不是评论,可能我说的不对,那是见仁见智的,但说出来就是真诚的,我又不认识作者,没必要得罪是不。评论也很难,要知道之前有人也说我们一味地逢迎,而说了缺点,又担心伤害作者,其实不该有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的,这不正常。 在外力作用下流产,必须立即送到医院的,不可能自己跑出去,然后上吊。作者应该很年轻,没有这个常识,我都没说这块。 吹鱼的泡泡【王选】: 关于《庙街老树》,我谈谈我的看法,首先是小说呈现出的散文化,从整个文本来看,小说故事简单,但大段的描写让小说的韵味十足,这主要得益于散文化的写法。其次是关于槐花的隐喻,在小说中做了很好的阐释,槐花即是栓子娘,也是美好的过去和记忆。第三是小说所表现的人世的误会,当男人听说女人出轨,后采用了极端的暴力,而导致悲剧的产生,在生活中,有很多故事或事故都是因误会而起,而误会是人生痛苦的症结之一。第四关于小说中人物的失语,有的小说所具有的冲力正是把美好的事物打碎给人看,其实栓子娘把误会讲清,则相安无事,但那一刻她是失语的,这个金基德电影里面的人物有相似之处。当然,关于这个短篇,也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描写有余,叙述不足,这样便出现了疏细不分和略有拖拉的感觉,二是前面庙街拆迁和后面的故事缺少衔接,三是关于栓子娘的痣、内裤的传言消息来源不明确,未做妥当介绍。个见,与诸位探讨,不当之处,可再商榷。我的观点还是表达,不论小说还是散文,只要便于表达,选择什么方式都不是问题,得有个主题,说说小说的疏密关系,庙街一文出现了疏密不均的问题,也就是该需要细节的地方没有停下来,而需要一笔带过的却铺着在写,文章的层次和人长相是一样的,我们说那个女的身材好,就是说该凸的地方凸起了,该凹的地方下去了,关于疏密就说这点。庙街一文,如果将栓子娘的上吊安排到槐树,而不是厕所,这样人和树之间的关系会更紧密, 如果从头到尾一样匀称,那就是水缸,没有美好。其次,文章的渲染,作者做的很到位,尤其是槐花盛开的部分,精彩的语言抽出来可独立成一篇美文,这样的渲染为故事和人物的发展提供了力度,好的小说在渲染方面是很重要的,我们看鲁迅小说,汪曾琪小说都是如此。作为一个阅读者,我觉得,在看到别人的缺点的同时,更要看到优点,一味的讨论缺点,不妥,因为会遮蔽自己发现别人优点的眼光,一味的说优点,也不好,因为发现不了缺点,自己就难以进步。作者陌然的小说能引起大家这么热烈的探讨,绕过文本好坏,我觉得对大家的参考价值它完全实现了。我觉得评论探讨,在帮助别人把脉的同时,更应该对自己有帮助才是最大的收获。 雅润: 今天大家的评论很出彩,文章的优点和缺点也都分析的很透彻。 今天的小说我看了两遍,说点个人理解,说的对与不对,请作者海涵。这个小说主人公的妻子是在槐树上吊死的,为什么丈夫还那么喜欢老槐树,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死人的地方是不吉利的,是忌讳的,活人都要避而远之,可是这篇文章里却成了有灵性的树。这是我非常不解的地方。 最后说点题外话,评论文章不只要看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其实每一点都很重要,大到语言、小到一个标点符号,都能让句子的意思表达错误,引起读者误解。我们在评论时就听过读者和作者质疑的声音:精品的闪光点那么多,为何绝品没通过。我们都在江山发文,江山的绝品和精品就是最高权威,精品和绝品审核是很严格的,绝品审核其中就有错字和标点符号的一项。所以对文章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写小说有一点规定很重要,那就是要注意逻辑性和符合社会常识,这样小说才具有可读性和欣赏的价值。这个理论知识大家可以百度到。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包括世界名著,都在接受历史和后人的评论和检验。我们需要学习文章的优点,摒弃缺点。评论文章只代表一家之言,不代表定论。 评论本身就是百花齐放的过程,广大的读者就是评论者,只有经过读者的检验,文章才会历久弥香。主评和参与评论者都是文字的爱好者,也是为了学习才为大家透彻解读每一篇文章,所以希望文友们都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评论者的辛苦劳动。希望作者也做到闻誉不骄,闻过不怒。 个人理解,就说这些吧。大家请继续。 笑梦: 《庙街老树》很细腻的一篇文章,情感也渲染得很饱满。其写作手法也很值得学习,通篇的描写美伦美奂,而反映的事实却是悲惨阴暗的,作者将这种反差运用的淋漓尽致,更好的衬托出了由于不理智而给本该美好的生活带来悲催。只是就其篇幅和文体而言,开篇有些显得冗长,全文一共七个章节,铺垫就用了两个章节。单从开篇看,我认为此文至少该有十几个章节。所以与其完满的开篇和通篇渲染的程度相比,小说的全文中实质性内容略显单薄。 落入时间的海: 1作者语言功底深厚。 2,作者擅语言描写,所以使小说各部分因描述过多,造成自己也驾驭不了的状况。这就造成一些读者诸多疑惑。 3,小说故事本身落俗套,很难写岀新意和精彩包袱。 4,读者每个人文化层次,思维方式,甚至情感热点不同,必将导致对小说的评论截点不同。 5,小说需瘦身,点评需谨慎。人间无大师。好文有良衬。 6晚安 两岸春: 如果文章中增添一个画面:老万和妻子情 |
|
|
![]() 古渡
|
2016-01-21 05:49:13
看过樱水寒很多作品,都很有灵性,今天评析其社长的绝品,也很到位,问好了。
|
|
|
![]() 云儿飘
|
2016-01-21 07:26:11
评得精确,可读性强,给人思考
|
|
|
![]() 河南雪儿
|
2016-01-21 09:03:07
丫头辛苦了,抱抱,送花花
|
|
|
![]() 秋静人
|
2016-01-21 09:25:50
主评精准、深刻、到位,陌然的创作思路、感想值得我学习。
|
|
|
![]() 琴声悠扬
|
2016-01-21 11:33:42
昨晚评论热烈,大家纷纷发言,高潮持续很久。 希望大家支持江山评论! |
|
|
雅润
|
2016-01-21 15:04:16
昨晚的评论是举办评论以来,最精彩的一次,评论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多,大家的评论热情一直高涨,社团主评评的很精彩,系统主评点评也很到位,感谢大家参与,祝愿江山评论越办越好。江山文学赏析评论学堂 483319874,江山评论,你评我评大家评,作者读者创双赢!
|
|
|
![]() 石寸雨
|
2016-01-21 15:55:48
看看文章,听听评论,谈谈写作。你评我评大家评,作者读者创双赢!
|
|
|
![]() 梦外人
|
2016-01-21 18:14:06
无缘参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评论现场,但事前认真拜读过陌然然老师的大作,心中早有颇多感悟。现在回头看看各位大神的精彩评点,或褒或贬,都很到位。大赞!
|
|
|
![]() 赵淑敏
|
2016-01-21 20:07:04
祝我们的评论越办越好,能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在江山收获多多。
|
|
|
![]() 杨花
|
2016-01-21 21:11:16
一文百人品,见地各不同,大家都会在这样的氛围中进步。樱水寒,棒棒的。
|
|
|
![]() 无粮
|
2016-01-22 04:10:27
慕名回看了一遍原文,题材虽说有点雷同,但经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和形象、鲜活的语言描写,还是不失一篇值得大家学习、探讨、广泛评论的佳作。不过,有些评论家易将作品自觉不自觉地好往“套子”里装,可人家作家不一定按“套路”走。留白也许是留下的想象空间,残缺也许是维纳斯断臂残缺美,不论是作者、读者的有意或无意,只要大家能懂,觉得好看就好。另外,“痣”和胎记是两个概念,皮肤上确有白胎记,那种“白”像白癜风一样,在粉白皮肤上显得格外刺眼,没有一点血色。哈哈,就跟我见过一样……
|
|
|
景弓
|
2016-01-22 09:54:57
年关近工作忙,今儿抽空看下,发现这一评论,又读了原文。感觉还是有收获的。 一,这种方式很好,对初学者来说,是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二,任何小说,都有可赞美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只说好的,不好;只说坏的,也不好。 三,小说创作是个过过程,我们就是要学习创作过程中的闪光点,发现欠缺处。不然哪里会有进步。 四,对于本篇,本砖家不准备评论了,优点,不足,前面几位大侠点过了。总之,这种方式值得推广。 |
|
|
![]() 樱水寒
|
2016-01-22 13:51:12
@古渡 谢谢古站的到访、支持、肯定。问好,祝江山越办越红火。
|
|
|
![]() 樱水寒
|
2016-01-22 13:51:57
感谢江山为文字爱好者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平台。祝福
|
|
|
![]() 别歌
|
2016-01-23 10:58:14
美女奥~~,江山官方【神族作者群】534584449
|
|
|
![]() 淡若天涯
|
2016-01-24 06:40:43
寒,美女,才女。欣赏并学习!
|
|
|
![]() 康乐
|
2016-01-24 12:14:03
欣赏,鼓掌,喝彩。
|
|
|
![]() 如风姐姐
|
2016-01-30 09:40:18
看看文章,听听评论,感觉进步蛮多。支持“每周一评”!一万个支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