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风听雪
|
【流年编按】临风听雪(2016年3月)2016-03-02 16:09:571、【流年】棣爷(散文外一篇) 作者:宁雨 编者按:在作者的笔下,棣爷是一个迷,棣爷的生活是一个迷,棣爷的人际关系更是一个迷。小时候,棣爷在“我”的眼里是一名菜园的菜把式,侍弄着一园的蔬菜与棣爷那个紫铜烟斗的食粮。棣爷长得虽然丑陋古怪,但藏在他骨子里的威严,却令“我”敬畏;再大点,棣爷在“我”的眼里,是一个传说,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传奇;成年后,棣爷在“我”的眼里,是一位平凡且心境渐入童心的老者,也是一位情博云天的痴汉。写愁不言愁,写情不言情是一位写作者的至高亮点,我们在读到棣爷平凡且传奇的一生时,聆听到的却是夜香树开花的声音,弥久留香。如果不看文章,还真不知道什么叫“百穗儿,”为孩子“过晌儿”也是头一回听说。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为孩子“过晌儿”的习俗,去品尝百穗儿的味道。那样的味道是沾着烟火味的味道,是带着美好愿望的味道,是把乡味揉进了百穗儿的味道,与如今的孩子过满月、过百天的意境有着天壤之别。编者在这短短的数十行文字里,读出了一份美好,一份无奈和一份心痛。读这样的一篇散文,需静下心来慢慢领会其蕴含的深意,解读其给心灵带来的震撼,读后有意犹末尽,不忍释卷之感。力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临风听雪
|
2016-03-04 17:10:05
2、【流年】子曰诗云(散文) 作者:孔淑茵 编者按:这篇散文意境空灵,谋篇新颖,语言洗练,文字干净,想像力丰富。运用多种描写手法,使文章中的景物形象而生动。作者起笔就写出奶奶缓慢而轻松搬书的动作,风儿自由的在房间里游荡,阳光调皮的在与奶奶捣蛋,这让读者一下子就联想到了一位优雅贤淑,腹有读书的女子的形象。恰在此时,作者却笔锋一转,用“书却不动,画也不动,它们冷冷的,沉默着。”来将读者的思维拉回到这些书本与字画上。随着作者的笔锋,我们从爷爷躲在厕所里抽烟的矛盾中,从那些点燃的书本里飘出的迷人书香里,从烟囱里翻滚出的无数文字里,从那回荡在天地间袅袅上升的“子曰诗云”的声响里,一下子就读出了那个时代的残忍,读出了爷爷对那些书本及字画的不忍及无奈,也读出了作者对文化的渴求及对世事的懵懂。后来,“我”在母亲的叹息声里逐渐明了,燕子为什么不来我家筑巢?父亲为什么买来如天书一般难懂的书让“我”读?再后来,尽管“我”进入了父亲、爷爷乃至曾祖父从没进入过的世界,但在骨子里却固执的认为,他们就是为“我”开启了世界之门的守护神,他们就是“我”生命的根。文章中没有出现过半个“爱”字,我们却在作者描述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一份深沉的爱意,落进读者的眼里,萦绕在读者的梦里,扎根在读者的心里,久久不忍释卷。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临风听雪】
|
|
|
临风听雪
|
2016-03-08 10:48:38
3、【流年】三道关(小说) 作者:姜贻斌 编者按:这篇小说写了二个窑工和一个在灶房里煮饭女子的故事。文中的太宝人如其名,剽悍、粗暴、霸道,占着自己的这些“优点”横行窑山多年,成了众窑工的眼中钉,一直想除之而后快,但又怕他的强势,所以把目标选中了天生懦弱且身无挂碍的根生。而正因为根生天生懦弱,所以众窑工的计划才会中途流产,这也是作者为后文的发展打下的基础。三妹的出场让两个个性相反的人物更具代表性,而三妹,却是刚正与坚强的化身,她憎恨粗暴,不惧强势,崇尚善良,爱护弱小,更鄙视、痛惜懦弱。敢爱敢恨的三妹在剽悍的太宝面前表现出的冷静与不惧,根生因惧怕而逃离现场后的决绝,都让在场的窑工们为之刮目相看。小说的结尾,“我们赌赢了……喊着喊着泪水就哗哗地流了下来。”让主题更具鲜明性、讽刺性、感悟性。太宝所出的这三道关,其实就是人生路口的三道关。闯关(尤其是人生的关口)需要的是智慧与勇气,豁达与历练,机会永远只眷顾摈弃私心,敢于尝试的人。小说语言流畅自然,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主题鲜明,画面感强。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临风听雪
|
2016-03-09 10:24:39
4、【流年】遗忘的时光(散文) 作者:马卫巍 编者按:这是一篇感叹岁月流失,韶华不再的散文。作者从笔下的那一片片残缺不全的瓷片里,解读他们的久远,诠释他们曾经的辉煌,更多的,却是在追寻不同的年代里他们不同的命运。我们说每一个人的过去,或好或坏,都有其追寻的意义,无论伟大抑或平凡,对于曾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遇到过的人,虽不曾刻意的记载,但却在记忆深处留存着,就如那些个青花瓷片上的山水花鸟、草木风烟,都会在不经意间记录下一个时代的兴衰与落幕,完整与残缺。读作者笔下的这些残片,仿佛每一片瓷片都带着灵性的美,每一片瓷片都装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每一片瓷片都遗世独立,静静守候在旧时光的夹缝里冷眼世情。作者把奶奶比作一只青花瓷瓶,从完美到残缺,只在弹指间,即使再次塑造,也是一种凌乱的美,一种不规则的美,一种耀眼的美,更是一种违反了潜规则的、偷换时空的沉重,注定会在不可预见里再次烟消云散。散文虚实相接,意境深邃,描写形象生动,语境空灵,读后不由让人生出一种“时光容易摧人老”的叹息。力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临风听雪
|
2016-03-09 15:56:36
5、【流年】麻青石(散文) 作者:敏洮舟 编者按:麻五十又叫“麻青石,”而“麻青石”的由来,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那时觉得他就如一部传说,可信度并不大,也并不太感兴趣。引起“我”在意的是那个闲置的客运站。那里,有我度过的“不俗”的童年,有“我”听故事的源泉,还是“我”逃学的藏匿地。“我”在那些闲散的大人们的陪伴下,在麻五十不厌其烦的解说里渐渐长大,慢慢领悟到了麻五十为什么会那么霸道的占有那块青石,而别人并不去与之计较的真相。可惜,懂得了以后,“我”已长大,漂泊在外,但留存在记忆里的念想,依然是那个闲置的客运站,那块沾满了旧光阴的青石,那个并不富有但却非常讲究的麻五十。这些念想就如麻五十对青石的守护一样,在“我”的心里扎了根,以至于在拆迁落实到这座大院时,“我”才会对这座大院有那么多依恋,那么多不舍。而麻五十对这座大院的感情,何至是依恋与不舍,在他的心里,那里是他的根,是他毕生的心血,是他命定的归宿,是另一个他的化身,这个化身就叫“麻青石。”文章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字写过麻五十对这座大院的赞美之词,读者却在作者描写麻五十时的细腻传神,娓娓而述的几个典型片段,麻五十在那块青石上消磨掉的几十年光阴里,读出了一份坚守,一份执着与眷恋之情。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临风听雪
|
2016-03-11 17:21:38
6、【流年】一条没有归宿的河流(散文) 作者:傅菲 编者按:一篇即沾染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又抒发了对故乡的热爱、痛惜之情的散文。“葵花的正午”是金灿灿的诱惑,是唤醒灵魂的风声与雁声,更是一种向往美好回归的心音。“灵山以北”有退守的田园,有荒芜的田园,这些田园,在日复一日的喂养着忠诚守护在她们身边的老人、孩子、疯长的草与野花,更多的,是在等候遗落在灵山以南的那些生了“城市病”的漂泊归人。我们在感叹田园无主的同时,也读出了一些外出者的无奈与心痛。“一条没有归宿的河流”犹如一个人的一生,永远都行走在路上,在别人的城市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而生我养我的原乡,也就成了别人的故乡。作者用反诘的手法,全面的赞美了自己的故乡。如果,你也是一位他乡的缺席者,请珍爱她的古旧、粗糙、拙朴及沧桑,因为,她或许就是你最终的故乡。旷野给予村庄的,是秋天的薄暮烟霞,是父亲肩上耸立的粮仓,是母亲站在村口回旋的吆喝声,是回转往复演绎着的前世今生。“村庄的瞳孔里,一楼光在消失。”读后,心生生的痛了一下,在时光的驱赶下,村庄真的已近迟暮。“在画布上升起”的是月亮么?在画布上升起的,还有水车哗哗的吐水声,有二哥从鼾睡里踏出的音节,有父亲站在粮站门口卖粮的投影,有稻子在黑暗里拔节的阵痛感。但我们把一幅画面读到无画时,才知道,画布上升起的,只是父亲与月亮的约定,无论黑夜的升起与降落。读这样一篇厚重的散文,需要花掉一整天的时间来慢慢解读文章中所含的深意。读那些句子“门前的樟树翻阅秋风……肩上像耸立了一座粮仓……把月亮从井底摇上苍穹……父亲在水车上要把秋天一夜一夜地走访……把野蔴飘动的蓝头巾吹白,把水的波纹吹到脸上……”时,总会被这样的意境抓住思绪,深陷其文,久不忍释卷。力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临风听雪】
|
|
|
临风听雪
|
2016-03-11 22:52:48
7、【流年】对故乡一条河的近距离表述(散文) 作者:李智红 编者按:作者起笔就引用于坚《河流》里的一段话来引申出故乡的一条河,这条河的名字就叫“板桥河。”对于故乡这条河的表述,作者借他山之石,敲读者之心,利用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两条河流来对比自己故乡的板桥河,无论从规模还是流速,故乡的板桥河都与这两条河差了好多,但在环保与它的自然景观,它对故乡人民所做出的贡献,它对自己的童年所带来的乐趣上来说,的确是一条无与论比的河流,虽然真实的它,小的就如一条溪流。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分三个层面为读者阐述了板桥河为什么会成为自己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一路感受板桥河在成为沿河人民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支柱里,不难看出“无论你走到我故乡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听到人们谈论这条河,就像谈到他们的神。”这句话的真实性与存在性。且作者在赞美故乡板桥河的同时,也在呼吁环境治理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散文语言流畅自然,描写情感细腻饱满,首尾衔接严丝合缝。一篇能引起读者共鸣的美文,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临风听雪
|
2016-03-15 16:12:15
8、【流年】乡村的质感:高低(散文) 作者:山西静子 编者按:自古以来,高与低始终是一个能引起人们关注,乃至争论的话题。我们说人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分,那是人与人之间在思想上产生的“隔阂”,是人的意识在做怪。通过读作者的这篇文章,这种感觉更甚。而乡村的高低,却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质感,没有刻意为之,高与低都是在时间的推移中逐渐形成或固有的,如作者笔下生长的植物,水流的高低,地势的高低,房屋及动物的高低等。作者用这些物什来为我们阐述了它们存在的自然性和必然性,它们之中高有高的用途,低有低的作用,不因高低而定位贵贱,不因时势而拒绝改变,高与低是相辅相成的。这其实就是一种质朴的品格,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品格,乡村,才会在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记忆中定格,才会存在的那般久远,那般的鲜活生动。散文简介明快,读来很有带入感,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临风听雪
|
2016-03-17 18:08:29
9、【流年】在邕城的边上(散文二题) 作者:透透 编者按:作者说:“我是一个骨子里潜藏叛逆的人。”其实“叛逆”这种元素,它在每个人的体内都存在着,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就会理直气壮的爆发,那么合情合理,自然而然。“小院周围”原本是安静和谐的,只因顺应小区的规划,宁静的小院忽然鼎沸起来,住进了一些现代化的改造者,彻底改写了小院原有的风貌。“我”表面臣服在强势的气场里不能自己,而内心里藏着的那些“叛逆”元素,伙同那些野草昆虫,抗议着这些外来者的侵袭。“途经的街区”里,关乎着民生的艰难,草根的生计。在读到“三妹和水果都是满脸的倦容,”时,这种感觉更甚。中华路47号,这是个引不起人们注意或驻足的地方,因为那里的人们是生活在低层的劳动人民,虽居城市中心,但从生活的质感与视觉感来说,他们一直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这里的人们拿着不多的薪酬,却热爱劳动;吃着粗茶淡饭,却对末来怀着美好的憧憬;谈论着家长里短,却见证着人性的本真。这里的柴米油烟一样摧发着经济的增长点,锅碗瓢盆如期演奏着生活的交响曲,却从末被重视过。这让编者忽然就意识到一个固有的原理,或许也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中心”与“边缘”其实一直就在一个点上,就如“落寞总是与热闹同行”一样,所不同的,是所居住的人们的地位与身份不同,“环卫处”与“凯莱大洒店”都是名字,只因外观不同,去办事的人不同,就有了质的转变,“现实很骨感”这真的不是一个传说。很具现实意义的散文,描写明暗相辅相成,条理清晰,喻点鲜活,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临风听雪
|
2016-03-24 17:56:42
10、【流年】在春天里(散文) 作者:宝鸡张静
【编者按】这是一篇与春天有关的记忆性散文。无论是初春的茶、谷雨的农事、还是暮春的苍绿,都给心灵带来活色生香的美感。在作者的笔下,“春茶清欢”是一种心感,其中,采茶是一幅画卷,满溢着生活的乐趣;泡茶是一种艺术,冲洗着生活的苦涩;品茶则是一种沉思,感悟生活“回时方甘”的清宁与安然。在这里,编者不但读出了“禅茶一味”所含的深远意境,同时也读出了作者的一颗淡泊之心,淡然之态。“谷雨”是每年开始时不可或缺的一个节气,只因“谷雨”这个节气的存在,农人们才会忙碌起来,黑土地才会葱郁起来。作者用回忆的方式,将读者带入那一场场繁忙的农事;用一句句农谚,教给儿子关于“谷雨”的意义和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真理,其用心不可谓不大。 暮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是一个花颜渐失、恨时不久留的季节,而作者笔下的“暮春,尘埃的香气”让我们知道了,花尽时的暮春时节,是一个孕育绿意的季节,孕育收获的季节。而春将尽的五月开出的槐花,花香飘荡在舌尖,喂养久别的味蕾;城市一角的麦田,小小的麦浪翻卷着记忆,那一声声布谷的鸣叫,既有对眼前这片土地回忆的甘甜,还有对现实中这片土地的无望与苦涩。散文语言舒缓优美,笔力稳健,读来很有带入感,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临风听雪
|
2016-03-25 19:30:12
11、【流年】英雄的挽歌(小说) 作者:时间的城市 编者按:“我的父亲是个结巴,”作者起笔就点明了“我”的父亲的特征,他是个结巴。然后紧紧围绕这一特征,通过对人物的心理、形象、对话的描写,对情节构筑的多元化铺设,把一个懦弱无能、胆小卑微、奴颜婢膝、自私隐忍、不求上进的父亲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去解读这篇文章中的父亲,听他不厌其烦地对对门说着“吃吃吃吃吃吃饭了吗”、为了证明自己而永不停歇的制造叮叮当当的响声、反反复复地走出现实却又反反复复地在现实面前将头低到尘埃。在读到他与四只小鸡的争斗时,忽然就对其生出一股怒其不争的心感及怜惜。然而,临近结尾时,作者的笔锋一转,将编者带入了一个梦境,且巧妙的将父亲的形象嫁接到了那个真实的“我”的身上。而梦中的那个“我”既是真实的父亲的缩影。其实,真实的父亲也想让自己强大,也想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也想让自己在孩子面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更想加倍的呵护自己的孩子。所以,明知道这是一个梦,却心甘情愿的在醒与梦的边缘挣扎,不想打破自己精心构建的这个梦。最后从梦中将“我”唤醒的那一阵尖锐的刺痛,既是现实插在心口的一把刀,即疼且不容更改。小说主题鲜明,构思独特,表述另类,意蕴丰厚,画面感强,是一篇非常感人的力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