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语清心
|
【流年编按】茶语清心(5月)2016-05-25 19:43:20【编者按】 城市的崛起和乡村的没落几乎是同步发生的。我们国家的发展似乎总呈现着不平衡的态势,一方面是各种震惊世界的发展统计数据,一方面是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互联网的广泛覆盖和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让我们对这个社会有了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而随着这了解的增加,我们没办法再一味欣喜自豪于那些傲人的数据,反而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更多了一些忧虑和使命感。时代需要我们走向社会走向现实,脚踏实地地触摸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脉搏,深入了解民生,倾听民意,更好地促进国家促进全社会的发展,毕竟一好遮百丑是行不通的,也是危险的。此文作者就深入农村实地走访,在肯定农村发展的同时,也揭开了乡村繁荣背后的隐疾——贫穷、落后与无奈。无论是身患疾病无力谋生的空巢老人,还是一人患病累及全家的一家三口,还是家里长期有多人患病需要照料、儿媳却离家出走的老妇人,还是年轻时候当过赤脚医生家教良好教子有方却因病卧床三十来年的刘大珍老人,他们的现状让人看了揪心,他们以信仰基督来安慰自己困窘的处境也让人难以言说,村庄繁荣的背后由疾病、文化技术的缺乏、保障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贫穷苦难让人触目惊心。作者认为,几十年前城乡二元体制造成了农民多项权力缺失,身处社会末端,这种后遗症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治愈,它的伤口仍然张着獠牙,吞噬着社会公平等社会理念,而这些问题需要整个社会来面对,需要这个时代来治愈。本文立足现实,思考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有现实意义。欣赏,荐阅! |
|
|
![]() 茶语清心
|
2016-05-26 20:56:33
记忆如藤,依附大槐树静静生长。这棵槐树不仅长在村子中央,也长在了作者的心底,多少年过去,这些记忆依然鲜活。树无声,人有情,村子渐远,记忆却始终盘旋脑际。这大槐树虽然没有演绎出天仙配,但在作者眼里,它同样有灵性,有感情,这篇文章就围绕这棵村魂一般的大槐树展开记叙。这树是村子里乡民们的心灵依托,他们在树下纳凉、开会、休闲,甚至上工前的集合都在这里。不仅如此,这里也是鸟儿们的天堂,连牲畜们也喜欢在树下转悠,可以说,作者用风趣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人与自然融融泄泄的欢乐图。而与槐树有关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也更感人,比如说:调皮贪玩的我唆使耳朵不好的张波堵了刘老二家的烟囱,小捣蛋们用小刀刮树皮写字骂人爬树撒尿闯祸被捉,生产队保管员程长民能容忍孩子们撒尿的恶作剧却不能容忍他们刮树皮,程长民去世出殡时槐树竟神奇地洒下露珠,这尽管只是一种偶然的自然现象,但大家却宁可相信这是槐树在感恩泣别,由此可见,这棵槐树在大家眼里的重要性。又比如,村里爱显摆自己有文化的赵老三,油嘴滑舌爱搞恶作剧的活宝史钢蛋,槐树边的苏铁匠,三人间的一连串趣事在作者心里也是记忆犹新。后来槐树开花,村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都不敢动那槐花,但赵老三和苏铁匠偏不信邪,一个采槐花砍槐枝,一个将槐树砍了做成架子车。也是巧了,二人竟先后在这一年死于非命,这更让大家认为这是冒犯了神灵,受了惩戒。树,不在了,有关村庄的记忆也就断了。这是一篇怀旧性的文章,寄托了作者对昔日乡村生活的一种追忆,那质朴的乡情,以及人们对槐树的喜爱和敬畏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品感情真挚如清流涌动,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感染力强。佳作,编者倾情荐阅!【编者:茶语清心】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665315 |
|
|
![]() 茶语清心
|
2016-05-31 15:54:09
【编者按】 这是一组关于故乡木镇的记事,这是烙在作者心底的记忆。作者巧妙地将对故乡的情感附着在有形的“屋檐”和可见的“黑”上,使得情感不再虚空,不再游离。先说《木镇的屋檐》:故乡在木镇,那里的烟囱、屋檐、鸟雀,都在作者的记忆里鲜活着。走出了村庄,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广阔,感觉了故乡的局促与狭小,可无论如何,自己与故乡血脉相连,故乡总是心头的温暖,父母的身影总在心海荡漾。虽身在城市,但心系故乡,为故乡担忧。故乡的屋檐,故乡的瓦,让人联想起老师演奏的手风琴,联想起小时候在河塘里摸鱼,那是一种愉快而甜蜜的记忆。对作者而言,虽居于城市,远离了乡村,可乡村却一直根植在内心深处,那里的一切都已烙在了心底,永不消失。此节语言质朴,不事雕琢,自然天成。再说《木镇的黑》:木镇的生灵,木镇的炊烟,木镇的四季,四处播撒基因的公驴,孩子们黑的瞳仁,童年时夜色中捉迷藏的情景,木镇的夜,夜色中的父亲,夜里镇上的人们……这一切的一切都统一在“木镇的黑”里,作者如同巨笔在手,尽情挥毫泼墨,腾挪闪跃,在木镇的土地上画出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田园风物画。挥洒的明明是黑,可出来的却是有声有色的乡村生活,不得不说,此节语言堪称一绝,其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简直是出神入化,使得笔下的故乡如梦如幻、如诗如画。两节短文同为木镇记事,所写对象相同,可角度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但乡土气息一致,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无二。佳作,荐阅!【编者:茶语清心】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66648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