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恋
|
【春秋】修理门铃(随笔)2016-06-10 10:17:51
星期天的上午,我正在家中洗衣物、打扫室内卫生。唉,也真是奇怪了,一个人在家生活,除了上下班和晚上的时间在家中休息,其它时间就没有人在室内活动了。怎么地面每天打扫起来,还是有许多的灰尘、细小的颗粒垃圾。看来,人就是生活在“灰尘”之中了。 手机突然响了,传来老母亲焦急的声音:“你在干什么呢?有空快过来看看我的门铃吧?”“门铃怎么啦?”“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门铃就是不响了。”“好,我这就去。”我快速地穿上外衣,快速下楼奔老母亲房间而去。 老母亲家的房门是铁皮材质的防盗门,中间的窥视孔上方就是门铃的按钮,我试着按了按按钮,没有听到熟悉的门铃声,于是我就掏出钥匙打开房门,从里面顺手就把门铃装置拆了下来。 老母亲看见我拿着不会发声的门铃,奇怪地问:“昨天你董姨来串门时,门铃还响呢,今天就没有声音了,是咋回事呀?”“或许是电池没电了吧?”我猜测性地回答。由于下楼来得急,没有穿带钱的裤子,老母亲看我摸着口袋,知道我没有带钱,于是就递给我二十块钱说:“拿着,你去上商店买电池去吧。”我接过钱,跑着去不远的商店,买来电池,复又装上新买来的电池。 安装完毕后,试验性地按下按钮,蜂鸣器没有反应,再按按钮,蜂鸣器还是没有反应。奇怪,再次拆开门铃装置,检查各个接触点吧,或许是上锈绝缘影响电流的输出吧,可是检查结果,各个接触点都处在正常状态。 门铃装置的零件被凌乱地散在桌面上,休息了一会儿,我戴上老花镜,再次检查导线接头有无虚接、断线的现象,结果显示正常。 嘿嘿,还别说,小小的一个门铃,居然让我忙得满头大汗,还真让它给难住了。干脆,我坐到一边,不理它了。 人是坐在一边,大脑的思维可没有停止,继续理清门铃的工作原理和基本工作的线路。思来想去,想去思来,觉得还有一个部件没有检查彻底,那就是发出声音的蜂鸣器。 蜂鸣器一般都是“拒绝拆卸”的部件,周边都是用胶水密封固定,整体性很强。蜂鸣器的工作原理很简单,脉冲性的电流经过固定磁场中的线圈,线圈上固定有薄膜,线圈在磁场中的磁力作用下连带薄膜一起“抖动”,产生出人们听得见的声音。那么,蜂鸣器常产生的故障,就是线圈卡在永久磁铁的、圆形的缝隙中不能“抖动”,不能“抖动”当然就发不出人耳能够听得见的声音来了。 这种故障一般很少发生,因为磁铁的缝隙处一般密封很好,所以,一般情况下灰尘等杂质是进不到磁铁与线圈的缝隙中的。 我拿起放大镜,轻轻地、十分小心地仔细观察着蜂鸣器的密封情况,发现蜂鸣器的薄膜有“漏气”现象,这就说明,“漏气”可能使磁铁与线圈的缝隙处生锈,导致线圈卡在与磁铁的缝隙中而不能正常工作。 这下可麻烦了,蜂鸣器里面的线圈,如头发丝粗细,稍有不慎,就会被拉断,发音薄膜也会被弄破。若想排除这个小故障,还真得动动脑筋呐。 先要把蜂鸣器小心地摆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刻字用的小刻刀,一点一点儿地撬开发音薄膜上的胶泥,注意不要碰断细如发丝的两根铜质导线,再用小刻刀轻轻地翘起薄膜连带薄膜上面的线圈,可以看见薄膜上的线圈在磁铁缝隙里面的“运动”状况,若线圈卡在磁铁的缝隙中,就要一点一点儿地撬出线圈,再用很细的钢丝清除缝隙里面的铁锈,用电吹风吹去里面的铁锈粉末即可。 重新将薄膜连带线圈,小心地装入到磁铁的缝隙中,再将连带线圈的薄膜用少许快干胶固定,蜂鸣器的故障就算排除完毕了。可谁知,就在“大功告成”的时候,蜂鸣器里面的那两条细如发丝的、铜质的连接线——断了。 唉,咋办?买新的门铃去?哪个商店也没有卖防盗门的门铃,因为门铃不是“易损件”,所以,商店里不准备单独卖各种型号防盗门的门铃,那样会造成产品的积压而影响资金的周转。 我想了想,无论怎样,也不能让老母亲家的门铃成“哑巴”。看来,只有考验一下自己的能力了。我决定由自己来焊接这两条细如发丝的导线,让门铃重新响起来。 真是“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啊。”焊接两根分别只有一点五厘米长的、细如发丝的铜质导线,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呢。 第一关就把我难住了,眼睛看不清楚导线的焊接点。第二关就是拿着软绵绵的、细如发丝的、铜质导线的稳定性问题。第三关就是将焊接完毕的导线固定在薄膜里,关键的是还不能让这两根裸线短路。 “闯关”开始了,眼睛看不清导线的焊接点,我拿来放大镜,将它架在几本书的空隙里,焊接点被放大了好几倍,看清楚了。手指头拿不住导线,改用弯头小钳子夹着细导线,稳定多了。固定导线在薄膜里,我用剪刀将透明胶布,剪成细小的方块,分别粘牢两根细如发丝的导线,不会发生裸线短路的现象。 花了大约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闯关完毕。终于将小小的蜂鸣器修好了,接上电源一实验,哈哈,门铃又欢叫起来了。 我快速地来到老母亲家里,发现老母亲不在家,或许是和她的老姐妹们出门遛弯去了。我将门铃安装到窥视孔中,伸手按了一下门铃的按钮,嘟嘟——嘟嘟——声音怎么显得那么响亮,传的好远、好远。 我想,过一会儿我的老母亲回到家中,肯定会尝试着去按门铃的按钮,“检查”一下我的“修理”能力。当老母亲听到这熟悉的门铃声音,一定会相当地高兴,又会像小孩子似的向她的老姐妹们,自豪地炫耀她有一个会修理门铃的大儿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