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务管理 回复本帖
江山编辑部

江山编辑部 童生

  • 800

    主题

  • 1156

    帖子

  • 614

    积分

春态苗条先到柳欣雨文萃主编(主讲)

2016-07-24 20:04:19

 

    个人简历:笔名,欣雨文萃;1989年参加省作家协会。从1981年在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甘肃日报、兰州晚报、《甘肃文艺》《飞天》《阳关》《嘉峪关文艺》《散文》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随笔、考据、丝路特写等约400万字。目前正修改长篇《缘》的三部曲(三个长篇)。

                     春态苗条先到柳——聊聊散文创作

                         系统散文主编欣雨文萃(主讲)


散文创作,大约是喜欢写作的人们首先涉及的领域。开始创作散文虽然不得要领,但是因为生活素材很多,又急于把肚子里的东西倒出来,写上几篇,再多看看别人的,忽然就有了心得体会,慢慢也就走上正轨。当然人各有别,有的用很短时间,有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走上正轨。要写出风格和特色就要更长时间通过写作、阅读、体会、总结、再动笔才能达到,这个过程是必然的。也有例外就是文学素养非常好,悟性特别高,文字功底扎实,经历、阅历很丰富,这总是少数。

我曾经讲过的散文创作,在夜校20152016目录里标明的题目可以找到,那些东西就不再重复了。

我想这样几个方面:散文写什么;生活与写作离不开美学;散文写作的特殊要素之争论等等,我就聊聊这些话题。

散文写什么?

散文是自由的,拈得起放得下的最方便的文学形式,最适宜我们这个时代,最适宜网络写手的领域,在情感的涌溢下,能最迅速抓到并诉诸笔墨间,抓不住必然会永远无处追寻。

我们最得心应手的是写自己、写家庭、写亲朋友好、写祖宗和父母;还有的就是谢经经历、写情感、写认知、写历史……

但是,能抓住这些丰富的内容,写出能算是文学创作,写出深沉

的内涵;写得有着同质作意,写得形散而神不散,就要在写什么的初衷上有一个明确的确定。

比如,坊间最多的是写父母,写老家。文章不少,好的不多。因为没有在写作之初,从生活里提炼出你要表达的主旨相匹配的东西。

我写母亲的几个片段,就是寻找最亮的几个事件来表现建国之初一位知识分子的妻子,所呈现的那个人格和人品,其中有这样一段,包含了具体事务和悟出的道理:

 母亲在北京一解放,就做街道工作,五十年代北京选举第一次人民代表期间,被选为区人民代表。父亲在工作和做学问,回来很晚。母亲做街道工作,是东城区禄米仓街道居委会主任、治保主任。解放后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党对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母亲的重视,使得母亲也是没白天没晚上的干,特别认真,大冬天在街上巡逻,弄出肺结核也不歇着。那时,台湾要反攻大陆,阶级斗争的弦绷得特紧,母亲兼任的治安委员会主任的工作,每晚必须去监视可疑的敌特住宅,我和弟弟妹妹也就分担一个监视点……”

那时家中的家务,几乎都是我奶奶一个人操持。奶奶1885出生,那时已经六十多岁,承揽了家中买菜、洗衣、做饭全部家务。

 “算起来妈妈那时年仅45岁,应该有的中年少妇的丰腴富有魅力的体态,但是,操劳,使她像憔悴了的草,华容一去不复了。有的,是嘴角上的坚韧和锐利又温和的眼光。”“在北京禄米仓胡同,妈妈是头一个,也是带头剪短发的…… ”“那天一早,我们还没有钻出被窝,就听到奶奶说:像样儿?解放了,就不兴留髻儿了? 妈似乎也没讲出什么理来,只是说,当了代表,都这样。

 晚上,一般没有作业,妈妈就教我们缝衣服、补袜子;到了一些节气,就带着我们糊灯笼,扎风筝。腊月,女孩子学做春节带着的香包、荷包。看着姐妹们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缠那缠,煞是好看……练就了我们能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耿直的脾性,给了我们一种认认真真做人的品性。

写自己、写亲朋友好、写单位和同事,就要更细腻地寻找、解析、筛选素材和书写需要的。

人生如戏也好,戏是人生也罢,角色都是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人生中扮演生旦净末丑,寓意的是人们对于自己的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素质、待人、处事、敬业、表现、激励、示世、希望、目的……等各个方面的要求。
   但是人生的角色登上的舞台是那样复杂:年代、事件、人物、故事鲜活得有如用一段段字正腔圆的唱腔,演绎着轮回在世间的曲目喜怒哀乐,令人留恋和回忆体会生活,面对生活,懂得人生练达既学问,延续人生好做人。无论是打碎了牙齿,还是生吞了自己的血无论是咽下了苦水,还是获得了快乐,如水一样那蓝天般的心迹,会带着自己锤炼出一颗更加纯净高远的心。懂我、懂生活、懂世道、懂环境才能写出好的散文

 比如我常说人生七十似儿戏,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许多时候像孩童一样过家家,闹着玩;有时候又像戏台上的新手不知怎样上的场、下的台,惶惑之间,一幕已经终了。下得台来才发觉惊异于天的透彻感悟姗姗来迟,才发现那双在背后注视着你的眸子,富含了太多的期盼。审视刚刚落下的帷幕,台上还是一片迷茫。下一黜戏开场时,有时会重蹈覆辙;漫天行云般的剧本,情景铺陈很到位的故事,却演得痴迷怅惘。
   过去的,细究起来,单纯、简单,少了许多猜想和运筹,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胡里胡涂当作家过了年,原以为很有成就感,其实,何尝不是一场戏,不是一场儿戏呢?所以,我常和朋友说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遇到的事用心谋到了,成与不成,听天由命,不必在遇到失败或挫折时痛心疾首、唉声叹气。再来呀!从这个积极的角度上说,人生七十似儿戏,是可以宽心对待自己一生的。
   保持和继续培养自己的优雅、闲适、洒脱、幽默、豁达、淳朴、真纯、体面的素质和性格,不要以为当下的作意和思考一成不变,不要以为自己生过的孩子再多都是优秀的,把创作过的文章翻出来,就觉得很不是个样子。只有不断思考生活和研讨生活,才能不断写出成熟和更加成熟的作品来。

比如写环境和生活的关系,前些年,新闻里常出现沙尘暴的报道,我忽然心血来潮,记起了一段很惊险和很富有生活乐趣的事件。江山有我一篇散文《沙尘暴兮,五十年前相遇》,写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遭遇,看起来前面的几小段有点多余,以介绍出场人物和外出起因,但是纵观全篇和沙尘暴都有关系的,人物之间关系增加客观的事实,更具有生动和可读性。这篇洋洋一万四千余字的文章,由于是自己的经历,又由于为了文章主题对经历做了取舍,这样就达到了散文的“心”的表述。文章太长,诸位可到我的江山搜搜看看。

比如写亲朋友好,也要选取最能表达人物和时代特点的情结来描写。我有一篇一万多字的散文《湿漉漉的气息》,就是把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人物——姑母一家在那个时代两代人悲喜剧的故事如实表现出来。但是,生活很丰富,只选取了两代人婚姻的来龙去脉,不做什么义愤填膺的开头和结尾的归纳,故事就是一种潜在的批判。

江山有我的《喝啤酒的老妪》散文,写的是人物故事,是我亲身经历,但是为了描写改革开放初期被遗忘的角落,我多次上山,只选取了有关联的一些片段,潜在地让读者读出了那个世道的特点和人物于时代的关系。写什么?必须放弃一些不必要的生活经历和听到、看到的故事,如果把几次上山的前后林林总总都搬上来,读者一定觉得形同嚼蜡,看不下去的。

写游记,现在出现的文章大多是“日记”式的:从出发,到走路;从一天时间排序所走过的地点到蜻蜓点水式的小段一带而过,很不够精品。游记是写什么的重要题材,但是不提炼、不去除闲言碎语,把用到哪个古迹胜景都可以描写的词语,用到哪个水天一色的地方都通用的写意,一起端上桌子,是不能写出特色的。游记写什么?你要是喜欢文学创作,就必须在出发前和回来后做足功课。知道一次旅游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或者知道这个去处在这一篇该写什么,在另一篇或好几篇都该写什么,一股脑的把一天旅游疲劳都弄到文字上,把不能表现“这一个”的素描或特写词汇拿出来,就不是一篇好游记。

比如,兰州五泉山公园我去过多次,几乎年年都去,那里可写的东西太多,我在一篇江山散文《闲适间的五泉人文气场》里,唯独写了以众多楹联为基础和内涵的游记体裁的文章,关注五泉山的文化色彩,注重清代文人刘尔炘修缮五泉山公园和他的最大贡献,就是他亲自撰写的数不清的匾额和楹联。百读不腻,寓意深刻,亦庄亦谐,妙趣风生,具有很深的文学欣赏价值和人文价值。驻足殿堂前或深藏着的泉桥边,崖下亭上,泉旁桥栏,默默读过背过几遍后,再闭目凝神,细细琢磨,会突然升起一种领略人生真谛的感慨。那是迷途省悟:登临几多时,一旦归泉,真有点痛悼嗟愕、惊醒虚幻的意思了。当然也没有把上百支匾额和楹联都说上一遍,那样势必都不甚了了,因此,挑选几个有味道的、有感触的介绍一番。

写什么?胸有成竹,挑剔素材,明白写意,凝缩主题都很有必要。

 

生活与写作离不开美学

散文,应该说和生活密不可分,就是写抒情散文,写历史典故,也必须有生活,因为生活包括了经历、阅历,因此说一切文学创作都离不开生活 。

但是,生活与写作结合,指的是两者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和如何结合,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散文就像涨大水时候被淹没的沼泽地两岸,一篇默认和散漫。散文就像防洪时那一袋袋沙石,很难提起来。

    生活与写作结合,结合,必须要提高自己对生活和一切事物的观瞻、欣赏水平和美学素养。 正如林儿在我的文章后面的留言:文学作品,所以它也应该有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用朴实的文字表达出来,挖掘出令人愉悦的美感,以自己的个性写出优美的随笔,那就是成功的作品。这就让我想起了文艺创作应该学习点美学理论。

散文可以写的像诗歌,但也必须有生活的积淀抒发出情怀。散文可以写得像拉家常或说自己心里的事,可以叱咤风云 ,可以讴歌赞美,可以剖析事理,可以谈笑风生,但是,生活是美的,文章必须用美学的手法去实现对生活的描写。

说到美学,好像很深奥,其实不然,理论上的美学,几天几夜也讲不完,写出来会是几百个页码的大块著作,而且涉及很广。说到深处,远,可以到秦汉、古代欧洲;人,可以从孔、孟、老、庄再跨海去找柏拉图、席勒。但是,做为文学创作又可以走近道,而且,必须去学习和研究。
   当然,学习是吃力的,但是,有了一定的感觉,写出了一些作品,再回过头拿美学理论来充电,就会有较大的提高,也就是说,走到了一定的阶段,总觉得跨不过某一个阶段的门槛时,这就是需要停笔充电(不包括记笔记素材的停笔——这万万不能停的)。当然,充电可以象手机电池,先充两三个小时,等到下次又没电了——又一个门槛到来——再充五六个小时,不停地往复提高,必有大的收获。
   那么,初次写作或者有了一定的好作品时,我们从生活和写作结合方面,从美学里应该得到什么呢?
   文学艺术离不开美学,离不开美学的三大理论:美的研究、审美的研究、艺术的研究。很厚重吧?很深奥吧?不然。美这个东西,是人类搞出来的。如果只是大自然自己占领着地球这个世界,没有能做高等思维的高级动物,是无所谓美不美的,它们,只是活着。
   其实,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美这个东西。
   看到别人穿了什么衣服,用了什么用品,做了什么美容……你就会分析美不美。你发现了大包小包和衣服的式样、颜色有很大关系,尤其和人的条件有很大关系,你不会如法炮制,而且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学习、配饰。好了,你对美有研究,你会审美。
   也有的人,看到人家买了一件大花的衣服,穿了一件横向线条明显的上装,或者红、粉等大色的裙子,人家穿着很美,于是,你偏要买来穿穿,可是,因为你有点个子矮、有点胖、有点肩膀宽……你穿上不好看,好像凤姐,就是不美,你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你不懂得审美,只懂得赶时髦、随大流,没有创出这一个的你个人的风采。改革开放之初,港台影视流行高挑眉,那时,有些女士们疯狂仿造自己的眉毛,结果到了现在赶不上真正的美丽了,还是原装的或者清纯的好一些,也是因为没有审美观念。当然,这是形象地比喻美学研究和审美研究

 审美的观念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同样的人物、事物、东西所在的客观环境不一样,其结论也不一样。比如对于凤姐,我就看不出那里美,可是却有很多疯狂的粉丝。比如,对于一些影视、文学作品,我看不美,档次低,庸俗,可是有人爱不释手,看或读得津津有味。这是说的第一种情况:审美观念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
   再比如,同样的人物、事物、东西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美不美,会有着不同的结论。巴黎圣母院的美人爱丝美拉达是公认的美人,可是对于相貌奇丑、身材高大、力大无比的男子卡西莫多因为他的为人、他爱的执着和所作所为,爱丝美拉达潜在的意识里已经爱上了他。尽管女主人公没有表达,从雨果的描写中,是有这样的结局的。因为他美,是在人格、品德上的美。刻画他外表奇丑更衬托出了他的美,让我们读完这部小说或者看完这部电影后,并不觉得卡西莫多有多丑,而且是很美。为什么呢?
   美学不是只为了找对象、选知己、买衣服、挑吃食。因为美学家康德连太太都没找到,你却不能说他不懂美学。
   看影视、买艺术品、欣赏美术、读书写字,好坏都有一个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美学研究就是研究艺术和审美中的标准,也就是带有根本和普遍性的问题,是艺术研究中的哲学问题,或者叫做哲学中的艺术问题。
   其实,看起来深奥,并不一定深奥。地球上处处有美、处处有美学。从有了人类,处处有艺术,也就有了审美。比如,最古老的石器、陶器,那是人类为了生活而创造的,那么为什么还那么好看?那些还处于原始状态的群落,也知道用树叶子遮身,知道打到了猎物集体跳舞,狂欢,为什么?其实,美和审美,早于哲学就出现在人类之中了。
   人类有艺术也就有了审美、有了美和美感的问题。从生活和写作结合方面,可以说是抽象的,有了对照物体,也就不抽象了。因此,美总和丑联系在一起。因此,美学的研究一定意义上说是哲学层面的,审美的研究主要是心理层面的,艺术的研究主要是人性和社会层面的。
   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品读,从生活和写作结合方面,就都离不开懂得美学和审美,否则,写出来的作品不是苍白的,就是脱离生活被人们说不真实的。这就要求文艺、文学创作要懂得美学,要有很正确和很高深的审美理念。
   所以,谈美不美、看美不美、想到的美不美、写出来的美不美,有的叫做漂不漂亮,如果没有在美学和审美研究、艺术研究上做过功课,也还是都有一个心的灵性问题。如果把心的灵性提高一步,那就会产生很大的效果和收获。美学可以启迪智慧,但是,智慧的养成和增长还得靠自己。
   美学是关于美和艺术的智慧。所以就得把学问搞活了,也就是搞出灵气、灵性。就好象持家做饭,刚开始成家,都是拿一本菜谱,照书下料蒸炒溜炸,等到懂得了弄得好吃的菜其中之奥妙,就会扔下书本。做多了,才懂得最玄乎的适量、少许原来如此。于是,肉还是拌点粉面子,油热了再关小火下锅,肉一定嫩,这叫滑溜。不上味的菜一定要用勾芡,茄子一定要用油事先大炒……这就是有了灵性。同样,文学创作这个活,也得学一点增加灵性的东西,然后放开了,用灵性去观察、去构架、去选词、去写作,美学就提供了从生活和写作结合这样一种入门、提供了打开灵性的门。
   我们在文学创作上,要想则应该侧重对于审美的研究和艺术美的研究。
   世界上离开了某一个对象就不存在美,因为美缺少了对象就是抽象的。只有针对某一个事物,才能讨论美,才能研究美。贾宝玉研究的是林妹妹,先看到了林妹妹的许多动作、语言、文化水平、感情起落、对人的好恶、对物的爱恋……然后才发现很美,但是,这是贾宝玉心中尺度的审美结果,而在贾母、凤姐、几位夫人眼中可能成了缺点。就是读者也是有不同的审美结论。所以,就有了一个普遍性审美尺度的问题。这也就要求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于任何事物的成像、成因、影响、结果,都有一个从人性、从社会的角度思考的问题,也就是有一个宏观的审美尺度,也就是寻找特征和社会底线。因为写出来的文学作品是要给人看的,是会影响社会的,这是文学艺术的社会性决定了的,因此必须在美和审美这个问题上有一个社会底线。然后才去解决从生活和写作结合方面的艺术和情感的关系。
   美丑是可以转化的。审美有主观性的存在。这是应该注意的。
   而创作,应该认识到美和善的统一,立言是心的声音。这种立言要能感动人,而不是随心所欲。以感情和形式的统一解决审美在文艺创作中的地位,无论是纪实还是在创作,都是要写出滋味,也就是品位,忠实于美感和审美价值。创作需要神思,也就是想象,超越时空目的就是传达感情,达到刚健、笃实、辉光、自然。这就是艺术要立像尽意、得意忘象、以言表意、得意忘言,人物以形传神,得意忘形。忘,就是超越。
   作品能不能得到好评,能不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能不能使作品寿命长久,能不能达到推动社会进步而不是呼应低俗,这是一个负责任的作者应该在下笔前时刻注意的。作家、业余作者,只要是进了文学殿堂,就应该对读者负责。这些,和一个人对于美的追求目的,对于一个人的审美高度分不开。你认为高尚道德是美的,你的作品就会描写高尚的东西,同时鞭挞丑恶的东西;你认为低俗、媚俗是美的,你就会把丑恶的东西作为美去歌颂、去张扬;你认为纯描写暴力是美的,你就会误导读者、观众,加害下一代;你认为自然描写下半身和性是美的,你就会自淫,如果上了媒体、拍成影视,你就会助长社会滑向深渊。总之,欣赏什么,爱好什么,描写什么,宣传什么,从生活和写作结合方面,都离不开对于美的认识,对于审美的态度。
   美,是应该用心灵去体验,用心性去感知,用心态去正名、用心胸去承担。

 散文必须真实不能虚构么?

这是一个文学理论界争论了许久的话题。
   散文,是文学创作上一个重要的品种。但是,很长时间以来,散文不能虚构,或者可以虚构,一直在争论不休。
   散文的成品,既然是一个文学创作过程实现的成果,那么,必然就是作者在用主观思维描写客观世界。从这个观点上说来,散文,是不能也不会虚构的。
   但是,谁又能说,你所观察的、感知的、听说的、亲历的,一定都是客观的在你大脑中的真实影像?一定都是真实再现在你的文章中?可能不加思考的第一反应就是:小说可以虚构,散文不能虚构。有的人会说:我写的散文绝对是真实的!
   举一个例子。许多人都很喜欢余秋雨大师的散文,可是,你知道那里面写的都是真实的么?我说的那里面的故事、事情、人物、环境。可能有人会说,余秋雨大师写的散文,那么有名的散文大家,怎么会写虚构的事情和人物?
   这就需要先回到什么叫散文的虚构和真实上来。
   我认为,所谓的真实,指的是不能违背经过你所见到、听到的事情原委,不违背历史和客观的真实,从你自己认知的角度出发而写出的作品。注意,这里指的是从你自己认知的角度出发而写出的作品。这就带给我们一个问题:一是,只要自己认为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消化,那个形象影像绝对可靠,这样来的素材而完成的文学创造,就是真实的;二是,还是事件是听说来的、从历史中读来的,从书山文海中翻到的,然后艺术加工而成的作品,不违背听来读来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这样的散文作品就算真实的。如果这样论断,我无话可说。因为,真实是从看到、听到、摘到、找到的素材中,经过大脑的分析,文字的加工,奉献给读者的。大脑是人的器官,器官是真实的,那么思维就是真实的。这样就给散文不是虚构的和不能虚构的话题,有了一个圆满的答复:散文是不能虚构的,也永远不会被虚构。因为那是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
   但是,打住!
   另外一种认识,就是散文必须不折不扣地反映真实的存在,不能来一点虚构,否则,就是违背了散文的属性,脱出了散文的文体,走向小说或者故事的队伍。这样的论定看起来真实的很,也正确的很。可是,谁又能说,谁又能敢说业余的、专业的、无名的、大家的,所有发表的文章都不参杂描写和艺术的真实?大学里对于散文定义的讲授一直是现在的划分,同为诗歌、小说、戏剧相并行的文学体裁,也就是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需要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没有一定的章法,是从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演化出来的。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但是,因为有争论,无从给学生们一个肯定的观点:真人真事?虚构故事?
   好的散文,是亲近人的,它是朴素的,不是那种华而不实之词,读后耐人寻味;可以是单独或连续的的白描,然后从复杂的连续中探求出的单纯,那就是散文的眼;作者用敏锐的思维,精准的洞察力,结就的果。看似平淡与其他果类无奇,实则是特别地绚烂,而且大有返璞归真的境界。这是作者经年体悟、多方联系、惨淡经营、集中焦点的硕果。是久经岁月磨练,忽然就有了新的意境、思想、情感,有了耐人寻味的作意,有了精心结构的严密,有了选词的精炼和恰到好处。生活中那触动心扉的激昂,欢乐,忧愁,深思,到了动情的时候,反复思索,就有了散文的意境,就会想急于放手动笔肆意让情感蹦出来,经过剪裁、布局、推敲,就成了心里跳出来的文章,而不是那种苦苦寻找什么华丽词语,迟迟想不起来,或者去查字典才写出来的华丽。就如同那种把鹅的心肝胗掌全拿上来,有的白煮,有的酱腌,有的卤制,有的糖醋,各式各的味道,没有统一在一个汤汁里,拼盘端上去,顾客会毫不犹豫地退掉。这样的散文,如何能做到形散神不散呢。十有十个人是读不下去的。
   比如游览大山大河,为突出主题,可以加入一个山泉流水,天上忽然来了一片云,倏忽间又到来雷雨雾风;写人物可能把预想的结果在阳光下或雪景中再现人物的真实;写过某个地方,在这个网络时代对那个地方可以了解得十分透彻,只要有其他经验就可以写得似乎身临其境。而这些,都不会改变散文的真实,而且对于描写好这篇散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写主人公的伤心事,本来发生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因为需要就改为浙沥沥的阴雨天。这些描写,不失去真实的本原,读者看到的是更加真实的情境和心态,也就没人会责备你违背了散文的真实,
   但是,话说回来,不论是论今、怀古,不虚构的可能性不大。只能说在某时、某事、某个情节的描写上,自己认为是真实的而已。不信,举个例子吧。
   且不说作家冰心的《小桔灯》散文名篇就包含了人所共知的虚构成分;作家何为的《第二次考试》,是散文虚构成功的典范。这篇文章将在现实生活中牺牲了的主人公写得活了下来,并参加了第二次考试,然后出现了主人公的失败却能高风亮节。这样的虚构,大胆地改变了人物的命运,有很不错的社会效应。散文的半虚半实和多虚少实,在散文大家们诸如茅盾、巴金、余秋雨、贾平凹、史铁生等作家的笔下,都不难找到。
   这是写现代社会的散文。
   那么写祖宗的过去,是不是也有以虚代实,抒发作者情感需要、达到更好的社会效应的文章呢?
   大家很敬重的,被誉为当代散文大家的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就是很好的范例。
   散文《道士塔》说的是晚清年间,甘肃敦煌莫高窟一位道士偶然间发现了藏经洞。王道士是一位清朝军队退役的士兵,退役后没有回到南方老家,出家做了道士。他云游到敦煌,在莫高窟落脚。文章在这样一个历史上记载不太清楚的人物,运用几乎是戏剧性的、小说或者是人物散文的笔法,将这个藏经洞被发现的事情生动地描写出来。这里已经是虚构了王道士的生活和经历。由于作者是体制内的作家,为了宣示爱国主义的需要,把王道士写成了一个贪婪钱财、罔顾国家利益、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可以说,完全根据体制的需要和多年来宣传的那样,编造了一个故事。就这篇文章而言,已经是虚构了。
   但是,王道士从发现藏经洞到出卖敦煌经卷的事实,却也不是像《道士塔》编制的故事那样。文章还是隐藏了更多的人、更高地位的官员们不耻行为,一股脑地把脏水全泼在了王道士的身上,当然,作者可能掌握素材不多,但是,也可能就是呼应导向的需要。
   我在江山散文《伤心在敦煌》中引用了大量事实,写出了和《道士塔》作家完全不一样的文章。我所根据的史实,来源于1933年家父撰写的《意丰丛钞》记载,以及原国家文献出版社总编、我的姑父的笔记。笔记是从清代宫廷档案和“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藏品中摘录记载的。当然,解放后的资料有些事编纂了其他人的回忆。
   从这篇《道士塔》散文看出,文学大家也在写散文时,根据需要或者根据自己的素材,有意无意地虚构了历史,当然,作者自己认为那是真实的。因为名家名言的效果,因为舆论导向的需要,读者也就认为那是真实的历史再现。
   综合一些散文来说,散文不可以虚构,是因为写出的东西是作者本人认为是事实;散文可以虚构,是因为作者认为他所掌握的素材加工后,没有违背生活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
   散文的素材产生于一个海阔天空的领域。让人们读罢一篇散文觉得真实,是因为作者热爱自己所描写的对象或者钟情于那段历史,因而感情就真挚;于是写出的文章就铿锵的如军歌或者进行曲,或者像生动曲折的小说;活泼尖锐峰回路转犹如戏剧。因此,所描写的对象能够光华四射,于是,作者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底数也就跃然纸上。
   散文对于处理客观事物或人物,往往以主观态度和想法为基本出发点,实在是说出了自己心里的话,或者是犹如对人家的事情了然于掌,写出来决不会让人看出在装摸做样。
   历史本身就是客观的宏伟巨著,无论是一个人的生活回忆,还是对于天上地上发生过的事件悉心描述,都脱不开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地位、养成、大走向、小曲折等等方面,给予作者思想感情所造成的异化。必然受着那个时代的影响,也就是无可回避地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写出的东西必然代表着作者自己所以为的真实,这样的文章还少么?
   因此,散文可以虚构,又不能虚构,全在于作者和读者的认识和理解、掌握之中了。

今天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赵淑敏

赵淑敏 举人

  • 14

    主题

  • 270

    帖子

  • 3478

    积分

2016-07-24 21:00:27

师父辛苦了

绮风静容

绮风静容 童生

  • 86

    主题

  • 421

    帖子

  • 664

    积分

2016-07-24 21:51:36
很实用的讲座,受益匪浅。老师辛苦了!
湖北武戈

湖北武戈 进士

  • 55

    主题

  • 2067

    帖子

  • 10570

    积分

2016-07-25 07:22:25

这是我听得最详细的一堂课,讲得真好。剩下的,就该每个作者慢慢领悟了。

清心如云

清心如云 举人

  • 56

    主题

  • 839

    帖子

  • 4480

    积分

2016-07-25 07:38:10

讲得很精彩,受益匪浅,老师辛苦了!敬茶!

柳丝织雨

柳丝织雨 举人

  • 3

    主题

  • 64

    帖子

  • 3007

    积分

2016-07-25 21:04:21

写作、阅读、体会、总结、再动笔,老师说得好,使我茅塞顿开!

谢谢老师!敬礼!

千里追梦

千里追梦 举人

  • 11

    主题

  • 532

    帖子

  • 3025

    积分

2016-07-27 18:08:04

受益匪浅,老师讲的太好了,给您敬茶了!这么热的天,好好休息吧,遥祝夏安!

碧潭飘雪

碧潭飘雪 举人

  • 192

    主题

  • 1797

    帖子

  • 5964

    积分

2016-07-28 00:53:15

老师的讲座,很精彩,让我受益匪浅,是写散文最需要学习的知识。老师辛苦了!谢谢!问好欣雨老师夏安!祝福老师快乐安康,编审愉快!给老师敬茶!

山泉

山泉 探花

  • 60

    主题

  • 855

    帖子

  • 14140

    积分

2016-07-28 08:24:53

讲解得详尽,深刻,读后受益匪浅。

欣雨老师辛苦了!

共1页 1跳转